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者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对策

创业者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对策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原始创新具有根本性和原创性,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因此模仿创新是层级较低的高校采用最多的创业教育工作创新方式。为了实现做好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共同目标,不同的创业教育主体往往采取合作创新的战略。

国家在提出推动创新、创业理念的时候,是把创新、创业作为关联概念提出的。然而,在以往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创业者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将简单介绍提升创业者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业者创造创新能力概述

在学术界,创造、创新两个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必须首先分析创造、创新的区别。

英文的“创造”一词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creare”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它与另一个拉丁词“cresere”(成长)的词义相近。在《旧约全书》的《创世记》中有“上帝在一切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因此,从词源上分析,创造的含义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创造特别强调独创性。然而,任何创造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所以要论创造二字的含义,中国语言中的创造更贴切实际。根据《词源》的解释,“创造”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创”的主要意思是“破坏”和“开创”,“造”的主要含义是“建构”和“成为”。所以“创”和“造”组合在一起,就是突破旧的事物,创建新的事物。

创造是各式各样的,时时处处都可以有创造。如科学上有发现,艺术上有创作,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发明。“唯创必新”是创造的根本特点。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I.泰勒曾提出划分“创造五层次”的著名观点。具体内容如下。

①表露式的(expressive)创造:意指即兴而发、但却具有某种创意的行为表现。例如,戏剧小品式的即兴表演、诗人触景生情时的有感而发等,其创造水平或程度一般即属于这一层次。儿童涂鸦式的画作有时很有创意,其水平亦属此层次。

②技术性的(technical)创造:意指运用一定科技原理和思维技巧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创造。如“把素材按新的形态组合产生出新事物”,或“某种旧的结合解体,新的结合重新产生”。

③发明式的(inventive)创造:意指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产生出与以往曾有过的事物全然不同的新事物的创造。例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贝尔发明的电话,等等。

④革新式的(innovative)创造:意指不仅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了新事物,而且是在否定旧事物或旧观念的前提下造出新事物或提出新观念的“革旧出新”的创造。技术史上出现各种新工具以代替旧工具,科学史上发现新定律以替代旧定律等。

⑤突现式的(emergentive)创造:意指那种与原有事物无直接联系,看似“从无到有”地突然产生出新观念的创造。我们可以说,各学科领域荣获诺贝尔奖的重大科学发现,均应属于这一层次的创造。

第一个明确地阐述创新概念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经济生活内部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并指出创新有五种存在形式:(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形式。

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技术创新是其关注的重点,制度创新也只关注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因此,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只是创造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创造学研究是从陶行知创造教育研究开始的。1918年,陶行知在《试验主义教育方法》等论文中,提出了改革教育的创造教育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开始在创造工程、创造技法引进等方面开展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推动创新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技术创新概念替代原来使用的技术革新。而后,创新概念被技术、经济领域以外的领域使用,与熊彼特最初提出的概念的外延已经区别很大。因此,共青团组织开展“引航”工作时,需要提高的主要是创造力,而后实现创新。

分析创新的类型就需要从创新实践的主体出发来探讨问题。根据创新工作主体之间的不同关系,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创新者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上取得突破,提出或使用某种工作方法或开展某项活动。自主创新又可分为原始创新和一般自主创新。尽管全球化正在推进,国内外高校交流的机会逐步增多,但是高等教育工作还没有成为统一的主体,在创业教育工作中,具体的高校或校内部门仍然是主体的主要形式。每所高等院校的利益是相对独立的,每所高等院校内部的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也是独立的,新的创业教育经验的扩散和普及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延续性,而且往往遭遇到因学校情况不同导致的“水土不服”。因此,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在现有社会的条件下,不一定是原始创新,即原创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作方法、理念创新,还包括一般自主创新。它的成果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不属于原创,但是在一种类型的高校(例如“985”“211”,普通一、二、三类本科)范围内是首先出现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般自主创新不具有原创性,但是它在现有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一所具体高等院校来说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提出适合自身类型的首创性方法。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原始创新具有根本性和原创性,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大批的原始创新成果的出现往往可以带来一个地区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飞跃式发展。

模仿创新是创新者在所引进的原始创新或一般自主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它不是简单的模仿,它需要对引进的新方法和理念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改进或重组原有方法,以达到突破性的效率和效果。模仿创新可以迅速提高创业教育工作效果,实现创业教育工作进步的捷径,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节约了先期理论研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模仿创新是层级较低的高校采用最多的创业教育工作创新方式。但是要想成为同层级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领域真正的领先者,模仿创新就具有局限性。

合作创新,是指创业教育者与校内外各层次主体之间以各种组合方式的联合开展的工作创新。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条件下,合作创新的必要性和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全球交往和生产的国际化,教育工作领域的研究实践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主体很难应对这种局面。为了实现做好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共同目标,不同的创业教育主体往往采取合作创新的战略。合作创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约了时间和投入,减少了失误和风险。在开展合作创新时,首先需要明确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划清各自的权利义务,这样才能避免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合作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创新对创业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提高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创业教育者首先要破除传统观点中关于创造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在传统的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是一种天赋,无法教授。这种观点的最大作用就是可能使人认为创造力开发是没有意义的。中外种种成功的例子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但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仍然会从一些在人类历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创造型天才、尤其是那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作用突出的成功者的例子中找到佐证,莫扎特、爱因斯坦或米开朗琪罗都成为他们的好例子,进而说明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天才们是没法制造的。应该注意的是,数学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乃至运动天赋都有各种有用的级别,即使在缺少天才的时候也是如此。就像一组人参加百米比赛,发令枪响后,比赛开始,必然有的人跑得最快,有的人跑得最慢。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依赖于天生的奔跑能力。现在,假设有人发明了自行车,并让所有赛跑者进行训练。比赛改为自行车比赛再次开始,每个人都比以前运动得更快。但是,有的人仍然最快,有的人仍然最慢。如果我们不为提高人类的创造力做任何努力,显然个体的创造能力只能依靠天赋。但如果我们为被训练者提供有效和系统的训练方法,就可以提高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有的人仍然比其他人好,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创造技能,提高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天赋”和“训练”之间根本不存在矛盾。每位教练员或教师都会强调这一点。事实上,学习创造学理论与方法和学习其他知识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教学可以将人们培训成有创造能力的人,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已有的天赋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因此可以认为“创造无法学会”的观点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创造力具有“可教性”和“不可教性”。天赋是无法训练的,但训练可以激发潜能。也许创业者学习创造学理论不可能训练出天才,但是很多有用的创造并不是天才的功劳,要提高全体创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的能力,学习创造学理论工作必不可少。

第二,在传统的观点中另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来自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的思想,有许多创造是在打破旧有的观点、观念基础上实现的。而且,这一观点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佐证。因为,在学校里许多成绩优秀学生似乎属于循规蹈矩派,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的人往往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不佳。有创造性贡献的人必然拥有与传统观点有差异的观点,但是,没有前人的积累,有创造价值的观点又从哪里来呢?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没有旧有的事物作基础,任何新事物都无法产生,创造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批判地继承绝不等于全面打倒,与传统观点差异更不等同于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

第三,在传统的观点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在右脑/左脑的使用习惯和开发上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性。于是,就产生了左脑或右脑主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进而认为:惯用右手的人的左脑是大脑中“受过教育的”部分,识别和处理语言、信号,按我们已知的事物应该存在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右脑是未受教育的“无知”的部分。因此,在与绘画、音乐之类有关的事中,右脑单纯无知地看待事物。你可以画出事物本来的、真实的面目,而不是按你臆想的来画。右脑可以允许你有更完整的视图,而不是一点一点地构造事物。于是,在提到创造性思维时,这种观点认为,创造只发生在右脑;为了具有创造性,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停止左脑思考,开始使用右脑。事实上,所有这些事都有其价值,但当我们涉及关于改变概念和认知的创造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也使用左脑,因为这是概念和认知形成和存放的地方。通过PET(Positive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扫描,有可能看出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大脑的哪一部分在工作。在胶片上捕获到的放射线的闪光表明了大脑的活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人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时,左右脑会同时处于兴奋状态。这正是人们所期望的。

在获得正确的认识基础上,创业教育者需要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创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创造并不是孤立的、凭空的,它要依赖于大量信息的积累,更受到人的思维习惯和方法的影响。要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要掌握那些带有创造性思维特点的思维形式,还要掌握基础性的思维形式。具体地说,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努力养成突破传统观念直接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努力保障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最后,要善于变换思维角度。

由于创业实践工作方法前文已有论述,下面将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则对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特点及提升对策进行分析。

二、善于突破传统观念

在创新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人们似乎认为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必然是一件复杂的事。产生这种观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通过突破传统观念来简化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创新、创业者可以借助以下三种思维方法突破传统观念。

第一,利用直觉思维直接突破传统观念。直觉思维法是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潜意识思维,也是突破传统观念的有效手段。人们有时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某种认识的产生,并非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是由突然领悟而获得的。直觉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头脑中的某些信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时所产生的认识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某一创造性观念和思想的突然降临(灵感),以及对某种难题的突然解决。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材料直接达到思维结果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特殊方法与状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借助直觉启示而对问题得到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被称为顿悟。顿悟属于潜意识思维,它的特征表现为:功能上的创造性、时间上的突发性、过程上的瞬时性和状态上的亢奋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某个问题已经研究很久了,成天苦苦思索,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某个外界因素的突然刺激下,思考者头脑中突然出现了一种闪电式的高效率状态,顿时大彻大悟,一通皆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顿悟并非是某些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所特有的,每个正常人的大脑都具有这种功能,差别仅在于顿悟出现次数的多少和功能的强弱,而不在其有无。顿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不会凭空发生,它只是垂青于那些知识渊博、刻苦钻研、经验丰富的人。勇于实践,积累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是灵感顿悟产生的基础。产生灵感顿悟的最基本条件是对问题和资料进行长时间的顽强的思考,直至达到思想的“饱和”,同时必须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对问题的解决怀有强烈的愿望,使头脑下意识地考虑这一问题。

启迪是顿悟的关键诱因,它连接各种思维信息,是开启新思路的契机。当主体的灵感孕育达到一触即发的“饱和”状态时,只要有某一相关因素偶然启迪,顷刻就豁然开朗。因此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以便及时起到开窍作用。灵感顿悟来去倏忽,稍纵即逝,很难追忆,要掌握、珍惜最佳时机,善于捕捉闪过脑际的有独创之见的思想。灵感顿悟大多是在思维长期紧张而暂时松弛时得到的,思考者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方法和习惯,注意张弛结合。要促进思考者产生顿悟,要创造相对安定的环境,否则不相关的信息太多,根本无法进入研究、探索的境界,也不可能造成灵感顿悟产生的境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顿悟好像是刹那间从天而降。其实人的潜意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显意识功能的合作,经历了一个孕育的过程,当孕育成熟时即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终于灵感顿发。正因为它有一个客观的发生过程,所以灵感顿悟并非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在人的灵感产生以前反复思考,思想活动高度集中,已经把思维从显意识扩大到了潜意识。思维在潜意识里加工,偶然和显意识沟通,得到了答案,就表现为灵感。周总理用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灵感产生的认识论基础,这就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直觉、灵感的产生,都是创造经过长期观察、实验、勤学、苦想的结果。没有这个基础,灵感是不会飞进人的大脑的。创新、创业工作中的灵感、想象往往是模糊的,如果不重视这种模糊的思维,就可能让灵感白白溜掉。

必须指出的是,直觉思维不会凭空而来,而是与专业知识背景紧密相连的。因此,直觉、顿悟乃至于在梦中产生的想法,都必须以一定的理论知识背景为基础,那种认为直觉、顿悟可以解决一切的想法是十分不切合实际的。

第二,利用想象突破传统观念。人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丰富的想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先导和基础。好的创造成果无不起源于新颖、独特的创造想象。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除了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外,还依赖于想象。广义的想象包括:联想、猜测、幻想等。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实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象的东西在没有为实践证实之前,始终是想象而不是真理。要把想象变成现实,既要有一定的条件,也要有一定的过程。想象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猜测性的,它至多是一种预测而已,而猜测或预测不一定都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倡导想象、提倡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必须对想象保持清醒和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

想象本身是以人类旧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有意识重组,进而创造出来一个崭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上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来改善特定的思维空间,从而选择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思维方法。

联想是想象的核心。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比较,扩展人脑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更多创造设想的思维方法。联想可以通过对若干对象赋予一种巧妙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形象。运用联想,可以使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联想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向新知识彼岸的桥梁。它可以在已知领域内建立联系,也可能从已知领域出发,向未知领域延伸,获得新的发现。不少成功的发明创造往往是通过联想获得的。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思考的深化,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一个人如果不学会联想,学一点就只知道一点,那他的知识不仅是零碎的、孤立的,而且是很有限的。如果善于运用联想,便会由一点扩展开去,使这点活化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认识的飞跃,出现创造的灵感,开出智慧的花朵。联想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结起来,从而发现某些事物的相同因素或某种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联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编码、加工与换取、输出的活动,其中包含着积极的创造性想象的成分。联想能力是人脑特有的一种能力。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因联想而有所发明创造,要使联想导向创造,必须懂得联想的类别和规则。

按人脑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可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自由联想等。接近联想,是由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形成的联系,而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例如,由江河想到桥梁,由天安门想到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是对在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的联想,叫作空间联想。又如,由日落联想到黄昏,由“八一”南昌起义想到“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对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的联想,叫时间联想。类比联想也叫相似联想,是基于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系,而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例如,由春天想到新生,由冬天想到冷酷,由攀登高峰想到向科学现代化进军。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仿生学中的类比,都是借助于类比联想。对比联想由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引起,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例如,由寒冷想到温暖,由黑暗想到光明,由物体“高温膨胀”想到“深冷收缩”。因果联想是基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例如,由加压想到变形,由高质量想到高销售等。自由联想是对事物不受限制的联想。例如,由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

为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还可以运用急骤式联想法。这种方法要求人们像暴风骤雨那样,在规定的短时间内迅速地说出或写出一些观念来,不要迟疑不决,也不要考虑答得对不对、质量如何。评价是在训练结束后进行的。例如,要求说出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可以答出:砌房子、筑路、磨刀、填东西、敲捶物品……又如,哪些是圆形的东西?学生回答:皮球、纽扣、缺口、茶杯、锅盖、圆桌、车轮……答得愈快、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

猜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猜想是指人们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对事物发展进程和未来关系进行预测、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猜想法基于既有经验、又不受既有经验束缚的跳跃性。科学史上新的认识成果往往首先来自科学家的某种大胆假说和猜想。创业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要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得到验证,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猜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运用事物的相似、相反、相近关系作联想组合;可以用试错的方法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组合起来;也可以运用创造性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设想可能存在的联系。总之,在猜想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地猜测、假设、试错、修改,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在既有的感性材料上起飞,把尽可能多的反映物质世界的思路、方案、模式建造起来,然后再加以对比,进行研究和论证,逐步淘汰错误的猜想,形成真理。

要更好地实现想象,就要冲破现存事物和观念的束缚,对现在尚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要进行大胆设想,首先,要破除迷信,摆脱束缚。要摆脱现有事物和观念的束缚,不能认为现有事物已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已经发展完善到完整无缺的顶峰,再也无法提高和突破,更不能迷信权威和经典。其次,要勤于思考,大胆怀疑。最后,创造想象的“原料”来自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源于广泛实践基础上的感性想象。要想发展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知识范围,增加感性想象的储备。

第三,利用非逻辑思维突破传统观念。非逻辑思维是突破传统观念的有效途径。非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有意识地突破形式逻辑的框架,采用直觉的、模糊的和整体的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在承认逻辑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突出了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模糊估量法。在面临一个问题时,先对其结果作一种大致的估量与猜测,而不是先动手进行实验设计或逻辑论证。这是一种直觉方法。这种方法的根据是先前的经验和自己的直觉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有时会帮助研究者形成一种总体的、战略性的眼光,有时会导致一种假说的提出。第二种,整体把握法。它要求人们暂时不注重于对象系统的某些构成元素的逻辑分析,而是重视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的整体结构。

非逻辑思维的典型思维方式是超常思维。所谓超常思维是指遇到问题善于冲破常规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去思考、探索,寻求异乎寻常的解决途径,争取获得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应用超常思维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情况,冲破束缚,另辟蹊径。当创新、创业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敢于冲破旧有的各种束缚,开拓新思路,开辟新境界。第二种情况,匠心独具,超凡出众。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匠心独具、超凡出众的思考。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的一系列传统习惯,才能有所突破。第三种情况,处变不惊,“化解难题”。创新、创业工作要经常面对突发问题,这个时候必须冷静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第四种情况,因果关联,纵深突破。第五种情况,巧施联想,出奇制胜。创业者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根据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原理进行全方位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解决问题的系统性。

三、保障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创造性思维是以非常规的思维为基础。但是,真正的创造性的人类成果最终必须是符合逻辑的。因此,要想提高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人们对事物的把握,是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或从抽象逐渐到具体的过程。因此,比较典型的逻辑思维方法就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剥丝抽茧。

掌握逻辑思维方法,不仅要学会层层深入,还要善于比较,善于应用比较思维。所谓比较思维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性质的优劣、发展的快慢、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等,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识别事物,将其归到一定的类别中去。

比较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别: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同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可以揭示事物的共性;找出其不同点,可以揭示事物的特殊性。不同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不同点,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区别。比较一般可采取顺序比较和对照比较。顺序比较是把现在研究的材料和过去的材料加以比较。这是一种继时性的纵向比较。如:今与古比,新与旧比较等。这种比较容易说明新事物的优越,新阶段比旧阶段进步等,还可以发现优越之特性,进步之表现,从中寻求规律、拓宽思路,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进程。对照比较是把同时研究的两种材料交错地加以比较。这是一种同时性的横向比较。此种比较可以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对照,以认识事物的异同和优劣。横向比较必须在同类事物之间进行,如国家与国家比,人与人比,单位与单位比,地区与地区比。进行这种比较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可比性。如在比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时,只能比那些可比的因素,不可比的因素应当排除在外,这就是所谓“异类不比”。同时,应采取客观、公正的严肃态度。不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要明确为什么而比,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去比,通过比较作出科学的、历史的具体分析。舍此,比较中的纵向可能导致单纯地回头看,产生满足现状或今不如昔的偏向;比较中的横向则可能变成现象间的简单笼统的对照罗列,或者导致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得不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

要更好地开展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比较对照,就要关注如下几种形式的比较:首先,进行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了解新旧知识的异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的掌握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其次,进行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认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深刻化和精确化。再次,进行旧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在工作中,把已经拥有的知识相互比较,以加深理解,加强巩固,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进行理论与事实的比较。使思考者根据事实了解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正确或错误,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一般地说,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异点比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要容易一些、经常一些。所以,在进行比较时,最好先从寻找相异点开始,再过渡到寻找相同点。最后,明确异同之所在,达到既能看出同中之异,又能看出异中之同。在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必须围绕着主题进行。当比较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时,不能把其他方面的因素掺杂到里面去。要经常注意找出哪些是事物的主要因素,哪些是事物的次要因素,不能将事物的次要因素当作主要因素。分清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逻辑上的层层深入和比较分析仅仅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提高理解力、判断力则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搞懂了、弄明白了。而“理解力”就是衡量一个人对这个问题、这件事搞懂、弄明白所用的时间长短。用时短,相对来说这个人理解力强,反之则这个人理解力弱。一个人的理解力大小、强弱不是天生的,它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处理与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所取得的。在各种实践中,锻炼了人的智力,使人不断聪明起来,从而才有可能使人类的理解力不断提高。这里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应该养成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为一个人持久地保持敏捷的理解力提供良好的智力基础。所谓判断力是通过人类对某个问题或某些现象的观察、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和推理,得出正确与否、是非与否,或者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和推理又延伸得到新的结论。人类发明创造的历史证明: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大小是人类取得创造成果或事业成功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要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就要加强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判断、预测、决策。这一过程被称为反馈思维。反馈思维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运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调节作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思维方法。

反馈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现象中,人和动物必须呼吸,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一种“反馈”,生命运动就会停止。在人体运动中,大脑通过信息输出,指挥人的各种活动。同时,大脑又接受来自人体各部分与外界接触所发回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并发出新的指令。如果没有反馈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人体运动就是不可设想的。

反馈思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没有反馈信息,要实现调节、控制是不可能的。例如,人类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而实现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肌肉和腺体)等五个环节。前三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任务是接受信息,后两个环节(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执行机构。但复杂的反射活动并不是一次单向传导所能完成的,而是经过传入和传出部分来回就近传导,借助大脑多次反馈调节的结果。正是依靠这种反馈调节,才保证了人类对外界精确、完整、连续的反应和对自身活动的准确控制。人的任何有意识的活动,无不含有反馈。简而言之,没有反馈,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人类的智慧和创造。

人在学习知识时,首先是获取大量信息,然后由大脑对它们进行编码、改造,而后将思维的产物利用各种途径输送出去,公诸于众,收回外界对它的评价,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进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学习、再思考、再创造,使之更趋全面和成熟。这一过程也就是反馈思维过程。对一个学习者来说,通常存在两种反馈信息:一是由输入引起的感受器官的反应,称为“内反馈信息”;一是通过输出(即知识的运用),获得来自外界的反应,称为“外反馈信息”。无论哪一种反馈都具有调节学习和激发动机的功能。当反馈信息揭示了学习中的不足时,它就能为调节学习、重新制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当反馈揭示了学习的成效时,它便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到鼓舞和鞭策作用,使学习兴趣更浓,信心更足、更大。

成功的创造者和发明者都善于进行反馈思维。例如,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向能者求教,交流探讨,并运用知识于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又能把别人对自己知识的评价加以整理分析,提取有益成分,反馈至知识的输入端,实现对学习内容、方法和学习目标的选择和控制。由于他们能勤于输出信息,从中获取反馈,所以能获得成功。

总之,反馈思维可以使学习和创造者找到不足,弥补缺陷,改进方法,同时寻找良师益友,加以指导,少走弯路,找到捷径。所以,反馈思维法是加速学习成功的要诀,是人才创造活动的重要智力因素。在学习和创造中,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反馈思维,如主动质疑,寻师求教,不耻下问,运用知识,同学间相互切磋,等等,都是强化反馈信息的有效方法。

反馈思维按照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前馈思维、后馈思维。

前馈思维也称超前反馈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在客观情况发生新的变化之前,争取时间,搜集信息,从中洞幽察微、见微知著,从而超前构思相应的对策,超前做好必要的调节控制准备的一种思维方法。前馈思维方法早就引起古人的注意。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春秋后期的范蠡就是因为善于预测市场供求和物价的变化而取得成功的。他发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价格摆动现象,进而提出了“水则资本,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稀”的策略。本,指桑木,即农业。稀,意为薄的东西。范蠡这段话的意思是:靠江河湖水的地方,渔业变得普通,那么养桑种田的人反而能把农产品卖个好价格。缺少水的地方,撑船打鱼的人更能挣到钱。夏天,别人都卖夏衣,只有你卖冬衣;冬天,别人卖冬衣,你卖薄薄的夏衣。物以稀为贵,反向经营反而得大利,这就是事物变化的辩证法。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的影响,古人的前馈思维大多数是经验型的,现代的前馈思维必须与科学的分析、推理相关联。

后馈思维就是用历史的联系、传统的力量和以前的原则来制约现在,使现在按照历史的样子继续重演的思维方法。后馈思维又可称为习惯性思维,是一种循轨思维。它面向历史,总是用过去怎么做、祖先怎么样、以前的经验怎么样来要求现在。

因此,后馈思维也是一种反馈式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惯性运动,把思维方式固定化、绝对化。后馈思维总是要把“现在”反馈为“历史”的重复。所以,它也是一种“滞后型”的思维。它的向心力和惯性力的基础在历史。后馈思维的一般模式如图4-1所示。

图4-1 后馈思维的一般模式

后馈思维具有的典型的特点是指向性。一般来说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所不同的是,后馈思维是把现在往历史上引导的指向性思维。它的“兴奋中心”总是历史上的某个阶段、某种情况,是一个通过“想当年”“要恢复到某某时的情况”的思维过程。后馈思维的指向性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对现在的缺陷、弊病感到不满,要以历史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改变”现在,这是积极的;因为,创造必须以固有的事务为基础。后馈思维的另一种指向性是对历史“理想化”“厚古薄今”,其结果是以历史来“今变”现在,这是消极的。对此,要进行具体分析。当一件事情已经发生,而对于事情的某些细节不十分清楚,而又要求了解这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以后馈思维对已有的现象进行分析。因为,在后馈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还原性的模拟工作。

后馈思维既有消极因素,也含有一定的积极成分。我们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联系客观实际,正确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

四、善于变换思维角度

创业者要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实现创造性思维,还要适当改变思维的方向、变换思维的角度。传统的思维是一种正向的思维方式,要变换思维角度,就要采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水平思考法,增加思维形式,促进思维的多样化。下面就逐一分析上述几种思维方法。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强调要从事物的反面或对立面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对应。正向思维是指人们运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已有理论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或方法。正向思维在人们的日常思考和科学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受心理倾向、心理定式的影响,即在思考问题时,采取特定的思路一次,下一次采用同一种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必然使得它们之间的联结很难被破坏,这样就容易导致人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习惯性思路或思维定式,如“守株待兔”的千古笑谈就是其中一例。

逆向思维则需要突破这种习惯性思路或思维定式。它是从事物常规的相反方面去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对立面。所以,人们在对待事物的时候就要既看到正面也看到反面,既看到前面又看到后面,既看到外面又看到里面。这就是逆向思维得以成立的基础。

人们的思维,在主流上是正向思维,即凭借以往的经验、知识、理论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是人类文明得以源远流长和发扬光大的内在源泉,也是每一个体系得以逐步完善的根本所在。但是,其中的负效应也助长了人们的思维定式或习惯思路的形成: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思路也就越教条、越循规蹈矩。天才和聪明人正是心中藏着逆向思维才获得成功的。相反,一个知识或经验十分丰富的人,如果堵死了逆向思维的通道,遇到难题就只能一条思路走到底,最后陷入死胡同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对于开阔人们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逆向思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

首先,在思维活动中,通过正视事物矛盾的对立认识和把握事物。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人们的认识和主观思维必须符合事物的实际,如果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只看到矛盾的正面作用或正效应,而忽视了矛盾的反面作用或负效应,就会在实践中碰壁。只有看到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事物对立的两极中思考,才能全面而正确地反映事物、认识事物,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爱因斯坦正是有意寻求对立双方的同时存在和相互联结的情形,才能从对立事物中找到完美的统一,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合逻辑的情况下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说。

其次,在思维过程中,通过从事物矛盾的反面来思考,以达到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进行发明创造和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相反的方面不仅相互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联结,具有同一性。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比起从事物的正面进行思考来说,显得思考的角度更加广泛。认识事物不是只有一个角度,也不是只有两个角度,而是可以从多个侧面、多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各种事物、现象之间既有必然的联系,又有偶然的联系;一种原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一个主攻方向上屡攻不克时,应研究悖逆以往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的重点从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从而打开一条新的思路。也就是说,思维在一个方面受阻时,就可以从相反的方向试试;反向思考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还可以再改换一下角度,另找几个侧面去试探。就如打仗一样,正面攻击敌人不利,就可以从后面或侧面发动进攻。

最后,凡做一件事情都从反面想想,可以弥补只从正面思考的不足。在分析问题、进行决策时,逆向思维的作用不可低估,人们常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来提醒自己,这里的“预”也包括把事情反过来想一想。

运用逆向思维,既可以在优越感中警惕危机的因素,又可以在危机中看到优越的所在;在顺利的环境中看到逆境的存在,在逆境中看到顺利的可能;在成功中看到有失败的部分,在失败中更要看到成功的基因;富裕和贫乏、团结和分裂、前进与倒退等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逆向思维好比开汽车需要学会倒车技术一样。如果不学会倒车技术,一旦汽车钻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思考问题时,有时也会钻进死胡同出不来,逆向思考就能帮人们退出来。正像我们用不着总开倒车来显示自己的倒车技术一样,我们也用不着总使用逆向思维方法,但是一旦需要时,如果不会使用它,就会陷入困境。

逆向思维主要表现为思维逻辑逆推、方向、位置、顺序等的逆向思考。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第一种情况,思维逻辑逆推。所谓思维逻辑逆推,就是指从要解决问题的结果出发,从结果推向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种情况,方向反向。所谓方向反向就是通过改变事物的方向来解决问题。我国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在幼年时候砸碎水缸救人就是利用方向反向,从逆方向思考获得成功的典型实例。第三种情况,位置反向。所谓位置反向就是通过改变事物中组成部分所处的位置来解决问题。第四种情况,顺序反向。所谓顺序反向就是通过改变事物顺序来解决问题。第五种情况,优缺点反向。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说,有了缺点和错误,一定要想办法改正;即使没有缺点和错误,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因此,一提到“缺点”,人们就习惯地抱以否定的态度。有谁会喜欢缺点呢?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而事物的缺点在所难免。如果我们能化解对缺点认识的抵触情绪,想到巧用缺点的办法,不但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而且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六种情况,无用、有用反向。无用、有用反向就是把无用之物变成有用之物,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往往因为寻找到新的适用位置而获得新价值,也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目前高校中经常组织的头脑奥林匹克(OM)竞赛就有一项原则,鼓励使用废弃物作为比赛用材料,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应用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逆向思维的运用有其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要符合逆向思维的方便性原则。即在正向思维能充分起作用的限度内,一般不动用逆向思维,只有在正向思维使用不灵便时才起用逆向思维。在数学的证明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只有当直接证明不能实现时才使用间接证明。正如反证法的运用:先假定需要证明的问题为假,然后由此推导出逻辑矛盾,从而得出原假设论题为假,即原命题为真。反证法是直接证明方法的有效补充,是逆向思维方法的典型应用。第二方面,逆向思维的作用方式有其规范性。虽然逆向思维可以从事物矛盾的反面进行逆向思考,但是,其反面必须与事物矛盾的正面相关,否则这种逆向思考将不成立。对待不同的具体需要应进行不同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三方面,逆向思维的作用具有不扩散性。逆向思维并不要求对任何小事都来一番思考,恰恰相反,在大量常规场合,都是正向思维在起作用。比如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后,必须坚决地加以执行,这与逆向思维并不矛盾。总之,我们在使用逆向思维时,需要的是科学的怀疑态度和叛逆精神,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需要的是敏捷创新,而不是畏缩不前,左右摇摆而不进。

2.侧向思维

所谓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离得很远的事物中,通过联想,获得启示,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在改变思维方向的过程中,思考者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或某一指导原则,判断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所在的方向,于是撇开其他方向,敏锐地直接选择这一方向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思维方法。这种典型的侧向思维方法被称为直接定向强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公式A→X→Fa来表示。其中A为已知材料,X为新现象,Fa为答案。由于新现象X与已知材料A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使思考者能够迅速地识别该新现象的模式,判定答案Fa直接蕴含在已知材料之中,从而瞄准这一方向寻求正确答案,而不必尝试用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或者人类刚刚涉足的领域,人们往往在没有经验指导或缺乏足够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不得不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试错、修正,最后筛选出解题所需信息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试错方法,也被称为无定向探试弱方法。无定向探试弱方法,是与直接定向强方法相反的方法。可用公式A→X→Fa→B、C、D……来表示。其中X为新现象,Fa表示受阻,从已知材料A中得不到正确答案,只有跳出已知材料A,才有可能借助与A不同的信息B、C、D……不断探试选择,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无定向探试弱方法以尝试和易变为特征,思维效率不一定高,有时还要冒几分风险,但选择信息的回旋余地大,运用得当,常可有突破性的创造。无定向探试弱方法常用于那些久久徘徊于创造者脑海中非常规、高难度的创造性课题。面对这类课题,许多常规的、定向的思维方法难以奏效,不得不把它转让给无定向探试弱方法去解决,通过不断的摸索,取得突破性的创造。值得注意的是,无定向探试弱方法虽然是一种试探性的、自由度很高的思维方法,但使用该方法决不等于可以无根据地盲目冒险蛮干,否则将一事无成。

侧向思维方法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又称趋势外括法或趋势分析法,是一种属于探索型预测的思维方法。趋势外推法的前提是: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在将来仍会继续发生,它是依据于事物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再发展到未来的因果联系,认为人们只要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预见未来。正因为如此,在运用趋势外推法时,对于事物的未来环境并不作具体的规定,而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说,即影响过去时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趋势,在推测时期中是基本不变的,或其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是可以认识的。因而未来仍将按从过去到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人们也就可以从现实的可能出发,从现在推向未来。

趋势外推法是以普遍联系为其理论根据的。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从横向看,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个环节,认识和把握其中一个环节,可以认识到其他的事物;从纵向看,每一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即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过程。可见,趋势外推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趋势外推一般从横向联系来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实现侧向思维,仅仅通过“趋势外推”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加强外界刺激来促进思维方向的转移则是更有效的策略,而要更好地加强外界刺激就要寻求诱因。寻求诱因是以某种信息为媒介,从而刺激、启发大脑而产生灵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寻求诱因的方法往往是以某个偶然事件(信息)为媒介,通过刺激大脑而产生联想,豁然开朗,迸发出创造性的新设想而解决问题。当一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诱发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所谓“一触即发”,就包含了诱因的媒触作用。

表面上看,有诱因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事实上,诱因并不是引发侧向思维的关键。面对诱因,需要保持高度敏感,并且积极调动自己的固有知识。而侧向思维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成为研究者孜孜以求、坚定不移的研究目标,一直悬念在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皮层才会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优势灶。由于优势灶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神经细胞对刺激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和脑细胞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因此,一旦侧向思维受到某个偶然事件的刺激,就容易产生与思维相联系的反应,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新的设想,或者提出新的问题,使侧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3.合向思维

所谓合向思维就是将思考对象有关部分的功能或特点汇集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创造思考方法,又称合并思维法、组合法。

合向思维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创造性构思法,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常用的合向思维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辏合显同”法。所谓“辏合显同”法是通过把原来杂乱的、零散的材料聚合在一起,再从中抽象出一种显示它们本质的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方法。“辏”,原是指车轮聚集到中心上,后引申为聚集,“辏合显同”就是把所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辏合显同”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审视法。这是“辏合显同”的先行方法,即对研究的对象用审视的眼光去分析,为能显同打下基础。世界上的事物尽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形态、属性、结构、功能以及运动过程等进行抽象概括,就能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确定其共性。第二种,综合法。即通过把原来杂乱的、零散的材料聚合在一起,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创造性效果的方法。第三种,集注法。即集中力量贯注于研究对象的思考方法。在进行按“辏合显同”的思维活动时,必须对大量杂乱零散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制作,即要选择材料、鉴别材料、联系材料和深化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在异中显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类,添加法。所谓添加法指在现有的事物上增加某种东西,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添加法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中心词“添加”,提出一连串相关的设问:假如扩大、附加、增加会怎么样?能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能否加倍、扩大若干倍?在这种发问中,能扩大人们探索的领域,开拓人们的视野,启发人们的思路,从而产生新的设想,取得创造发明的成功。橡胶工厂大量使用的黏合剂通常装在一加仑的马口铁桶中出售,使用后便扔掉。“为什么不用更大的包装呢?”有位工人建议黏合剂装在50加仑的容器内,容器可反复使用,结果节省了大量马口铁。

合向思维看似简单,但是如能尽量把不同质的、意想不到的东西加以组合,这个想法便是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了。合向思维的运用很广泛,不仅可以将物体与物体合并,创造出一系列新产品,也可以将某种科学技术同各种方法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水平思考法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般采用垂直的思维方法。而要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就要改变思维习惯,分析与待解问题相关的一切因素,建立一个新的思考体系,这就是水平思考法,而上述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水平思考法解决问题的实例。水平思考法与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合向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说又是上述三种思维的综合。

水平思考法的提出人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水平思维与认知联系紧密。在水平思维中,我们努力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可以共存。不同的观点不是从彼此中衍生出来,而是独立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平思维与探索有关,正如认知也与探索有关一样。你绕着一幢大楼行走,从不同的角度摄像。每个角度都同样真实。因此,水平思维这个术语可以以两种意义来运用。一个狭义,一个广义。狭义:一套系统的方法,用来改变并产生新的概念和认知。广义:探索多种可能性和方法,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方法。”[1]

“水平思考”是相对于以逻辑学和数学为代表的“垂直思考”而提出来的。垂直思考需要一步一步地分析,既不可逾越,也不可出现步骤错误。所谓水平思考法,就好比掘井碰到石头时,不再继续往下挖,而是换个地方再挖。水平思考法是一种既非逻辑性又非因果性,而属于超越性的思考方法。常规逻辑关心的是“事实”和“是什么”。水平思维和认知一样,关心的是“可能性”和“可能是什么”。当今,在信息产业界,这类信息处理被正式称作“模糊逻辑”,因为不存在明确的对错界限。水平思维与改变概念和认知直接相关。在某些方面,改变概念和认知是与新想法有关的创造的基础。这和与艺术表达有关的创造不一定相同。水平思维是基于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的行为。因此,从广义上讲,水平思维与探索认知和概念有关,但是从狭义或创新的意义上讲,它与改变认知和概念有关。

水平思维方法的有些方面完全符合常规逻辑,另一方面水平思维方法与发散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使用水平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时,一般需要思考者的思维中做出一个非常简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停顿,来考虑是否可能有替换方案或其他的做事方法。在思考或讨论一般问题时,有许多事被认为理所当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停顿的实质是促使思考者稍作停顿去考虑某件事。在思考常规问题时,人们只会考虑被研究问题的现状和困难以及解决途径。要实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要关注其他人都忽略了的事情来获得思路。创造性的质疑是水平思维最基本的策略。创造性质疑的核心理念是:“这是唯一可能的方法吗?”创造性地质疑,假定由于过去存在、现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原因,我们以某种方式完成了某件事。但是,还可能存在更好的做事方法。创造性的质疑可以针对事情本身,也可以针对关于这件事的传统思维,还可以针对随时进行的思考。通过质疑,人们就可以发现原来被自己忽略的方面或者被遗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用水平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时,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并启用替换方案,它是水平思维的精髓。选择并启用替换方案是指思考者在没有明显的需求的时候,停下来寻找替换方案;甚至在下一步合理而有效时停下来寻找替换方案;做出努力寻找更多替换方案、而不是满足于已经找到的替换方案的做法(对于实际的事情,在搜索中需要有中断点)。通过改变状况、而不是满足于“分析”给定的状况来“设计”新的替换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人们在过没有桥的河时,往往会选择一块可以用脚去踩踏的石头,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垫脚石。使用水平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时,要使用垫脚石,即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以旧有的方法为基础,因为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任何新方法都是以原有的方法为基础,吸收原有方法的优点,对原有方法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扬弃和改进。这样,就会产生新的有益的方法,并最终获得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释】

[1]爱德华·德·波诺.严肃的创造力——运用水平思考法获得创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