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褐潮暴发的概况

褐潮暴发的概况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所研究员周名江介绍,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的褐潮从2009年开始连年暴发。相关海洋监测机构和水产研究部门都针对这一灾害开展了监测与研究。针对我国近海的褐潮问题,2011年海洋所已与美国石溪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推进了褐潮藻种的鉴定工作。2013年6月,双方再次合作,明确提出抑食金球藻是河北沿岸褐潮的主要原因种。

褐潮最早出现在美国东北部沿岸多个海湾(Sieburth等,1988;Nuzzi,1995),随后沿美国东部沿岸向南扩张至新泽西州的Barnegat湾(Gastrich等,2004)、特拉华州的 Little Assawoman 湾(Popels等,2003)、马里兰和维吉尼亚的 Chincoteague 湾(Trice等,2004;Glibert等,2007;Mulholland等,2009)。

在我国,褐潮于2009年在渤海秦皇岛沿岸海域首次出现(图16-22)。藻华期间海水颜色呈褐色,细胞密度极高,对该海域的扇贝养殖业和滨海旅游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公众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中科院海洋所“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973项目组对2011年6月藻华期间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色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确认该海域藻华的主要原因种是一种金藻(Pelagophyte)——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见插文)。

图16-22 2011年6月美国Moriches Bay褐潮暴发(左;来自Kuntz)和2012年7月河北沿岸褐潮暴发(右;来自孔凡洲)

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抑食金球藻的显微照片

2009年5月底,褐潮在河北沿岸首次出现。之后,每年的5月中下旬,在该海域就定期出现这种褐潮现象。2011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山东威海海域也出现了类似的褐潮。海洋所研究员周名江介绍,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的褐潮从2009年开始连年暴发。相关海洋监测机构和水产研究部门都针对这一灾害开展了监测与研究。但是,由于引起灾害的微微型藻体积小、细胞脆弱、形态学特征不明显,应用传统方法进行藻种鉴定有很大难度,藻华原因种一直未能确定。

针对这一难题,海洋所研究员于仁成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积极协作,带领研究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应用色素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特异性抗体检测手段进行验证,最终查明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有害藻华的主要原因种为海金藻类的“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30卷第三期的《海洋与湖沼》(英文版)和有害藻华研究的权威期刊Harmful Algae上。

抑食金球藻,个体直径2~3µm,是一种微微型藻。于仁成介绍:“藻华期间藻细胞密度很高,细胞密度可以达到10亿个/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抑食金球藻多次在美国东海岸形成大范围有害藻华,因藻华期间细胞密度极高、能特异性地抑制贝类摄食、藻华水体呈黄褐色而被称作‘褐潮’。该命名被美国研究与管理部门应用,也为国际有害藻华研究界所接受。”

据海洋所博士张清春介绍,抑食金球藻此前曾在美国和南非形成褐潮,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的褐潮现象在我国近海属首次记录,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南非之后第三个出现褐潮灾害问题的国家。针对我国近海的褐潮问题,2011年海洋所已与美国石溪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推进了褐潮藻种的鉴定工作。2013年6月,双方再次合作,明确提出抑食金球藻是河北沿岸褐潮的主要原因种。石溪大学海洋生态学家Gobler在《自然》(Nature)杂志中表示:“藻种的鉴定是解决藻华问题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