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讨论纪要

现场讨论纪要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组的同学说,通过阅读这些章节,他们第一次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到目前正在享受的这种“自由”的潜在威胁。正是家庭、学校、国家等传统权威约束力量的丧失,促成了他们现在所享有的那种“自由”。它是资产阶级为了反抗政治权力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力量而主张的一种“自由”。同学所谈到的个人与家庭、学校、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关系的疏远,正是这种自由的内在要求。

(举例)2015年3月31日,讨论主题为“自由还是陷阱”。

首先是报告小组作主题演讲。该小组制作了PPT,主要内容为指定阅读材料的要点和他们小组成员对作者观点的看法。该主题下的指定阅读材料为美国政治哲学家艾伦·布卢姆两本著作中涉及大学生活的部分章节,即《美国精神的封闭》卷一《关系》(“自我中心”)和卷三《大学》(“通识教育”)以及《巨人与侏儒》中的《大学的民主化》。报告组的同学说,通过阅读这些章节,他们第一次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到目前正在享受的这种“自由”的潜在威胁。接下来,他们展示了参考材料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些表述。

“大学生免除了大部分的约束,家庭为你们作出种种牺牲,而不要求很多的服从和尊敬。宗教和民族所属对他们的社会活动和事业前途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国家、宗教、家庭、文明思想,一切站在无限宇宙和个人之间提供整体地域概念的情感和历史的力量,都已经被虚无化,而且已经失去它们的强制力量。”该组同学认为,这两句话揭示了他们的“自由”处境中的某些重要方面。正是家庭、学校、国家等传统权威约束力量的丧失,促成了他们现在所享有的那种“自由”。然而,在这种“自由”之中,也潜藏了众多新的问题,青少年与父母一代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还举了一个例子,在豆瓣网站上,有一个很出名的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http://www.douban.com/group/Anti-Parents/),其中聚集了对父母怀有各种不满的青少年,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万多人。同学们认为,这是当代青少年家庭关系的一个缩影。它至少说明在所谓“自由”的背后,是家庭关系的重大变迁,甚至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颠覆,而这种颠覆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这种不确定的或无限度的未来和缺少有约束力的过去,意味着你们这些年青人的心灵处在一种像天地初开时第一批人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精神上一片空白,无牵无挂,独往独来,与世事、与他人无固有的或绝对的关系——一样的状态。你们能够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却没有特别的理由想做特别的事情。”报告组的同学认为,这段话对他们精神状态的描写入木三分,尤其是最后一句,点明他们“没有特别的理由想做特别的事情”,也就是没有充分的动力,为一个目标全身心的付出。同学认为,他们来到大学以后,努力学习的动力丧失了,这种丧失跟家庭权威的失效有很大的关系。那种报答父母辛勤付出和养育之恩的传统心理,对他们很多人来说,已不起作用。家庭不再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不再要求任何回报,而他们在没了压力的同时,也没了动力。在精神上与国家关系的疏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年周恩来那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够活出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伟大一生。他们不再推崇这种理想,人人都只是为了自己而努力,结果也常常感到对任何事都缺乏热情,难以投入。综上所述,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活中流行的那种“自由”,产生了很多不利后果,是不是真正的自由的确值得好好反思。

接着,报告组的同学就与大学生活直接相关的部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很快将会发现在这个学生权力高涨的年代,让一大群学生不及格是不可能的。接踵而至的就是标准必须降低,甚至完全被放弃,不管在多么堂皇的旗帜下,都会出现这种变化。”同学感叹,他们在这样一本深奥的思想著作中,找到了当前大学分数越来越水的原因。他们没想到,分数问题居然也是跟“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大学不再能够在什么是重要的东西上提供指导,也不再能够建立从人的完美角度提出的标准。它乐观地假设每个学生有能力为自己设计……”同学认为,大学在赋予学生很多自由的同时,事实上放弃了自己应该担负的一些责任,教育的质量正在下降。大学课程越来越无关痛痒,或许就是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当中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平时养老院,考前疯人院”,既是对当前大学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是对大学放弃了必要的教育责任的一种批评。

报告组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评论组和其他同学纷纷要求发言。每个发言的同学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们目前的“自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很多同学因为太过自由,而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或无所事事;有些同学因为缺乏向上的动力,而经常感到无聊和压抑。许多同学反映他们上了大学以后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下降了,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有些伤感。

主讲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内容。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或者按照1791年人权宣言:‘自由是做任何不损害他人的事情的权利。’”“这就是说,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从事任何不损害他人的事情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是人作为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的自由。”“自由这一人权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这一权利就是这种分隔的权利,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所批评的这种自由,正是同学正在经历的这种自由,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而流传开来的所谓的“消极自由”。它是资产阶级为了反抗政治权力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力量而主张的一种“自由”。它的主要特征是拒绝外在的约束,捍卫一种所谓的“私人领域”。也正因此,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绝和斗争,而不是团结与联合。它限制了人的社会化的发展,把人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单子。同学所谈到的个人与家庭、学校、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关系的疏远,正是这种自由的内在要求。然而,问题在于,人本性上是一种社会动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培育的这种特殊的自由,与人的本性是相矛盾的。这种自由的无限扩张,将导致人的“非人化”,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上。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说,以上述“自由”为代表的“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都与这种违背人的社会性的“自由”的扩散有关。青年学生的很多精神困境,也是这种“消极自由”所导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只有人的社会性重新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维护,只有人的社会性重新在社会关系中成为现实性的力量,也就是只有当个人冲破“消极自由”的限制,与家庭、学校、国家建立一种积极的肯定性的关系,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个人才能获得一种更为真实而将康的自由。

为了让学生对消极自由的弊端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课堂上还播放了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无缘社会》中的一些片段。该纪录片是对日本社会的真实记录。日本社会作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将那种消极自由发挥到极致。日本社会中的人也因此遭受着消极自由的极端化所带来的种种“非人”境遇的折磨。这部影片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决定要与当前“普世主义”所推崇的那种“消极自由”说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