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堂道德价值观讨论课纪要

一堂道德价值观讨论课纪要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出两条可能的理由:大公无私现象不存在,人都是自私的。生活中存在大公无私现象以及具有大公无私境界的人,说明这种境界具有可追求性,并非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渺茫的,不可企及的。生活中大公无私的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公无私并不否认按劳分配,并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可见,本讨论课计划是有成效的。

事例 一堂道德价值观讨论课纪要

一、讨论课方案设计

(一)预期目标

根据当前社会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几种倾向,我们设计出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六个层次,通过让学生对此六个层次展开辨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确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并为向行动的转化做好准备。

(二)测量工具

我们以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六个层次问卷表格作为测量工具。讨论课前先做“前测”,讨论课结束时再做“后测”,以此比较学生在讨论课前后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及选择水平。

(三)讨论要点

1.分析第一层次:损人不利己。这是一种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做法,应当摒弃。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行为屡见不鲜,值得学生引起深思。

2.分析第二层次:主观利己,兼顾利他。许多学生很推崇这样的价值观,认为主观利己时,能兼顾利他,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嘛。问题在于,己他兼顾能否行得通?若己他无冲突时,两者能兼顾,一旦利己与利他发生冲突时,主观利己的结果会怎样?

(1)辨析两个冲突情境:

第一,本书前面提到的“李春华救落水儿童”事件。对这则事件进行再思考,给出几种选择层次。结果发现,选择“既救人,自己也安全”层次的学生较多,换句话说,若自己不安全就不救人。可见,己他冲突时,主观利己的结果是客观损他,己他兼顾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第二,“路遇妇女遭歹徒欺侮,见义勇为/不为?”生活中选择直接救助行为的人较少,但也只有这样的行为才是无私利他的,间接救助或观望、躲避等均会使他人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害。可见,当己他冲突时,主观利己客观较难做到利他,甚至会损他。

(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命题分析:

第一,理论出处(这是一种合理利己主义理论,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第二,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经济生活领域适用)。

第三,实践上的危害性(在社会生活领域,己他兼顾实际走不通,只能导致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3)分析第三层次:大公无私。经预测,估计选择大公无私的较少,而后追问为什么?列出两条可能的理由:大公无私现象不存在,人都是自私的。然后展开辨析:

第一,大公无私现象存在。举例说明任何时代、任何岗位都有大公无私的人物存在。

第二,剖析“人性自私论”。阐明人天生并不自私;自私观念具有历史发展性;人非动物,动物也非全部自私;人本质不自私,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种认为大公无私者是精神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区别人正当需要与自私的区别,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需要与精神需要不等于自私。

第三,正确认识大公无私现象,澄清大公无私概念。生活中存在大公无私现象以及具有大公无私境界的人,说明这种境界具有可追求性,并非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渺茫的,不可企及的。生活中大公无私的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大公无私者也是人,也要追求幸福、康乐。大公无私并不否认按劳分配,并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有人认为,无私就不能有任何的物质私利,这是对“无私”概念的模糊认识。“无私”应指:不要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指人们的思想境界,属于意识形态的道德范畴,不是指物质利益的“私”。

(4)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导向:集体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首先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也要有机结合,集体要充分考虑个人利益,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当然我们看到,现阶段的集体还不是一种完全理想的集体,但它毕竟已克服了以往集体的虚幻性,并朝着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标努力。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应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原则。

二、反馈记录及分析

(一)量表统计

我们在某大学本科生的德育课上实施了道德价值观辨析讨论,对象为由不同专业学生混合组成的两个班级,各为153人和165人(分两次课)。讨论前后数据变化见下表。

表1道德价值观选择层次问卷

img10

据量表统计结果看,前测时选“大公无私”项者两个班级仅各占2.6%及1.8%,后测时各升至20.4%及25%。选“先公后私”项者,班级一由前测时38.6%升至后测时46.7%,班级二由47.9%升至54.3%。选“己他兼顾”及“利己不损人”项者,均呈下降趋势,前者,班级一由34.6%跌至21.2%,班级二由29.7%跌至140.6%;后者,班级一由24.2%跌至10.9%,班级二由20.0%跌至6.1%。实验证明,价值观辨析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利他观念是有成效的。

表2 对“李春华救落水儿童”事件看法问卷

img11

表3 “路遇妇女遭歹徒欺侮,见义为/不为?”问卷

img12

(二)学生观点摘录

·开始时,认为利己之时兼济天下,可谓人生最高境界(前测选3)。经过上课,觉得把自身价值奉献给社会更有意义(后测选2)。

·前测时由于没搞清个人利益与自私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完全归为自私范围,因此选4。后测选1,这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前测时没认真考虑大公无私的概念,平时听得太多,听烦了,见了就不想选(前测选2)。通过上课,正确认识了“大公无私”的“私”字的含义,觉得很对,有道理(后测选1)。

·前测选4,因为我认为利己不损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实用,也比较实际,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同时我认为有些人选大公无私是口是心非。经讨论,后测选2。

·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应该有大公无私的思想(前后测均选2)。

·我坚持观点不动摇,我执迷不悟(前后测均选4)。

·出于逆反心理(前测选3,后测选6)。

三、结论

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不稳定、游浮,受制于社会及教育的影响。如果学校教育不力,社会上种种良莠混杂的价值观就会侵入学生头脑。反之,如果教育工作者给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会使学生摆脱迷惘、彷徨,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见,青年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同时,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好独立思考。一旦经过他们的思维参与被认同了的东西,则较易被接受,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信念。由于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了我们价值观讨论计划具有可行性。由本讨论课反馈的结果可看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育效果还是较好的。一些学生澄清了原本模糊的认识;一些人更坚定了固有的正确观点;一些人态度实现了转变,认识有所提高。可见,本讨论课计划是有成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