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对上海产业结构提出转型升级要求

金融危机对上海产业结构提出转型升级要求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利用率先开放、地域和政策上的有利条件,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三十来年的时间,上海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如图3.1所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上海在努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上海产业结构提出转型升级要求

一、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趋势与规律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先后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必须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改变分工和竞争格局,改变旧有的产业体系特征,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多次的全球产业大转移,每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又带来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二战后,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向日本、西德等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20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向东亚、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由于集中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将重化工业和应用型技术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不断加深,但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加速进程。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按照生产要素投入划分,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路径;按照转移内容划分,表现为产业—产品—零部件的发展路径;按照转移形式划分,表现为合资、收购或兼并企业—直接投资设厂—项目外包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利用率先开放、地域和政策上的有利条件,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三十来年的时间,上海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如图3.1所示。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产业的要素密集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由于不断得到充分利用而出现短缺,相应的资本和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由于不断累积而日益丰裕,这也就意味着旧的比较优势已经逐步丧失,新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过去,上海凭借劳动力丰裕的禀赋吸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使得上海的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束缚日益突出等问题。上海应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推进“四个着力”,特别是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动力和结构张力的互动。上海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发展到GDP超万亿元的今天,靠粗放式扩张已难以为继,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加强部市合作、院地合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建成全球网络节点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通过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在服务全国、带动长三角发展中塑造新的动力机制,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走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着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世界产业结构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展。其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新一代的主导产业,同时,产业结构高科技化也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其二,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东亚是发展中国家积极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其三,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服务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且其向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外包活动日趋活跃。

上海要顺应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的趋势,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形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集聚度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落实《关于加快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上海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目前,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群。2000年,全球信息与通信产业的产值已达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产出的7%。发展信息产业,特别要加速微电子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以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的新的产业模式,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上海要坚持将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

上海在努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上海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制造业基础好,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在上海的发展中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不用先进的制造业武装、改造各个产业,提升它们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真正地实现产业升级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振兴制造业,既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在于加强规划,通过改革、调整和技术改造,优化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上海发展的后劲。

三、顺应自身的现状与实际发展需求

(一)根据服务经济的定位,两个中心建设要求,推动产业调整、转移和升级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5年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的演讲表示,上海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物流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发展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龙头,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与等级,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上海必须坚持这一服务经济的定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以下设想:一是要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要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二是要以金融、物流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上海将围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以积极发展为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法制规范为基础,积极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充分依托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三是要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上海将在中心城区和郊区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功能集聚、产业融合,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并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要以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龙头,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上海将积极推动一批现有的传统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培育形成一批掌握先进技术、拥有新兴业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上海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放开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根据《意见》,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为了达到建设“两个中心”的要求,上海承担了以下五项主要任务:(1)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2)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油轮产业发展。(3)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推进企业改革和改组,特别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5)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1.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欲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服务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扩展金融产品线,扩大金融投资渠道,分散波动性。上海金融服务业之所以受证券市场的影响较大,在于证券业在上海金融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具有较大波动的市场,过分依赖于证券业,必然导致上海金融服务业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欲降低金融服务业过分依赖于证券业的局面,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扩展金融产品线,创新金融产品工具,从而起到扩大市民的金融投资渠道(目前市民的金融投资渠道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当房地产市场受到政府宏观调控,获利空间剧减时,市民只有选择风险与波动更大的证券市场),分散波动性的作用,如可以考虑的除房产信贷、汽车信贷以外的大额耐用消费品的信贷业务等。

争取更多的企业总部、金融企业乃至金融决策机构来沪落户。做大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方面是做大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在这方面需借助企业的资金运作。企业资金运作的决策等职能和权限一般都在其总部。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来沪落户(3)必定能带来更多的资金运作功能,从而促进上海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企业、金融决策机构来沪落户,同样也有利于上海货币市场的发展。因为企业的资金运作,必须借助于金融企业才能进行。金融企业、金融决策机构在上海的集中,不仅有助于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

2.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航运业的巨大市场空间。2005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已达到1.06亿标箱。据海运咨询公司OSC估计,2010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将接近4亿标箱。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2亿吨,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国际集装箱吞吐量2500.2万标准箱,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航运企业在上海均已开通航线。发展航运业是由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端,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航运业在上海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具有现实基础。

近年来,上海在航运业的“硬环境”建设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为适应现代化运输装备,主要的港口码头从黄浦江沿岸(张华浜)转向长江口(外高桥),然后再转往大、小洋山。应该说,在港口码头等“硬环境”方面,上海有了较好的条件。然而,在航运服务的“软环境”方面,上海距国际著名航运中心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上海的航运服务业主要分布在海运和海运辅助业等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在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航运交易、航运咨询、海事法律、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航运服务环节的发展相当滞后。因此,在今后上海航运业的发展中,建设“软环境”应当成为重点。

(二)根据上海在全国和长三角的地位作用和比较优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这种领先的优势,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强大的先发效应。在上海产业结构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可以逐步将制造业转移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梯度,减少由转型导致的“空洞化”风险。

上海可以通过对以下有利条件的充分利用,实现“两个中心建设”。

首先,上海已经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首选的城市之一。截至2005年底,境外企业驻沪代表机构已达467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4家,比北京(45家)多1.75倍,在沪的境外投资公司已达130家。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来沪投资的公司已达300余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147家。由此可见,上海已成为国内跨国公司集中度最高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其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上海已经形成外汇、证券、期货、银行间拆借、黄金、钻石等国家级金融市场。随着央行二部、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操作部门迁至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初显端倪。目前,北京和上海都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不管是金融服务业的总量还是增长速度,上海与北京相比,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从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间两个城市金融和保险业增长速度看,北京增长了4.12倍,上海增长了2.49倍,北京的金融和保险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上海。北京借助于首都的外部正效应、接近政府办公机构与国际通道等有利条件,成为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总部及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这种状况对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不利的,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距离。

再次,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交通物流中心。上海有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其中浦东国际机场已开辟国际航线100条,与世界主要城市都有班机联系。上海的国际航运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上海货物运输总量达到6.87亿吨,同比增长8.8%;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4.43亿吨,跃居世界第一货运大港;集装箱吞吐量1808.4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吞吐港口;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21万吨,位居国内首位;铁路里程达269.1公里,货物运输量达到1278万吨;公路里程增长迅速,8110公里,货物运输量达32684万吨。

国际金融危机给上海带来了实施错位竞争、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契机,上海应充分发挥其在全国和长三角的作用,利用其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努力成为中国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引擎。

(三)根据自身要素制约、竞争力优势条件重新定位发展

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相结合,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学工业区、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包括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工业园区等)和生物医药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工业基地建设(见图3.2)。由于上海的产业体系非常强大,工业门类齐全,因此,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必须与制造业的升级相结合,才能体现上海的竞争优势。

1.基于六大支柱工业的服务业延伸

上海应以六大支柱工业为基础,继续延伸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比较明显的工业产业向服务业延伸主要表现在:一是上海的汽车制造业向汽车服务业延伸;二是成套设备制造业向工程服务领域延伸;三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强与信息服务和信息传输的延伸等等。上海应继续加强钢材、船舶和化工产业的服务业延伸。

img15

图3.2 上海六大产业基地

资料来源:《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2.根据制造业整体特点优先发展服务产业

以辐射、服务长三角及全国广大地区为立足点,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方向,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推进上海服务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上海经济能级、中心辐射力与综合竞争力。根据上海的制造业特点,可以优先发展物流服务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总之,上海应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加大国资调整和国企重组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依照市场化运作、开放性重组的原则,加大国有资本调整和国企重组力度,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效应,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一是加快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按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坚持政企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是引进优质资本优化国有资本结构。集纳国内外更多的优质资本、资产和资源,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企重组,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做大做强企业,放大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带动和渗透效应。同时鼓励国有企业试水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是支持优势企业扩张和实施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按照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加大内部整合重组力度,通过上市、增发等方式不断实现扩张发展;围绕自身瓶颈环节,兼并重组国内外包括关键零部件、研发机构、营销服务网络在内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注释】

(1)此外,花旗银行经济金融模型在2007年8月的测算结果是,美国的经济放缓1%,中国的经济增加将会放缓1.3%。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吴海英的结论是,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个百分点。

(2)此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指出,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下降4个百分点。英语德意志银行副董事长Koch‐Weser指出,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下降5个百分点。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欧洲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对欧洲出口增长率(以量计算)下降7个百分点。

(3)至2007年1月,来上海落户的外商企业总部大约500家,国内大企业大集团240多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