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往中的善于回报是个人风度魅力的鲜明表现

交往中的善于回报是个人风度魅力的鲜明表现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具有良善的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待人热情真诚,乐于助人。显然,这位护士的帮助,在医师的心中,是风度和魅力的鲜明体现。善于回报他人确实大量地表现在被他人求助时,同时也表现在自己求助于他人时。

(一)善于回报的含义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具有良善的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待人热情真诚,乐于助人。由于他们的这种热情真诚被大家喜欢,就会认为他是有风度有魅力的人,因而人们在总结风度魅力形成的要素时,就用“善于回报他人”的语词来概括那些待人热情的人,把它作为个人风度与魅力的形成与展示的鲜明表现和重要条件。

既然待人热情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必要因素,为什么不直接以待人的热情作为魅力要素而要概括为善于回报呢?这是因为对他人是否热情,虽然往往表现在对他人的帮助之中,虽然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就是“乐于助人”,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乐于助人”都有好的评价!“乐于助人”并不是一定被人“看好”,并不一定被人们肯定。人们都清楚地知道,只有“善于”回报才是真热情。那么究竟怎样才是善于回报呢?请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位参加过近万次手术的外科医师在一篇文章中说,他虽然做了近万次手术,但是“最难忘的却是第1次手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他是中山医科大学“文革”后的首届六年制医学生,在附属医院实习。有一天,有机会参加一个阑尾手术做第二助手。在手术台上,他“只见主刀医师和第一助手医师在手术中‘切开、止血、分离’……游刃有余,而我却呆若木鸡地站着,一点忙也帮不上。突然,我感觉有东西敲了一下我的手背,打开手后,‘啪’的一声,一把‘线剪’打到我手上。我如梦初醒,看到了器械护士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和满溢鼓励的目光!’我一下记起老师的教诲,熟练地完成了任务”。显然,这位护士的帮助,在医师的心中,是风度和魅力的鲜明体现。她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的人。她的这种帮助,让那位医师记了几十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帮助他人,当然是对的,但是真正的有益的帮助,又是有条件的。为此,人际关系的研究者把待人的真热情概括为“善于回报”,并具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被人求助时怎样善于回报

善于回报他人确实大量地表现在被他人求助时,同时也表现在自己求助于他人时。那么,当被人求助时,怎样才算是善于回报呢?概括地说其具体的要求是:“勿轻诺,言必行,行必果”。换言之,被人求助时,不应当轻易地立即允诺“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而一旦作出了允诺,就要认真去做。为什么要“勿轻诺”呢?因为当人们接到他人的求助要求时,确实需要认真地思索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求助的事是正当的、合法的,乐于助人但有原则,遵守社会法纪,维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不违反人们共同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其次,要考虑求助者当时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时求助者求助于你的事项,他自己其实也可以胜任,可以完成,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这一点而已。这时,就不必马上就“乐于助人”,而是要耐心的清楚地向求助者说明,指出他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各种条件,帮助和鼓励他去独立完成。这种真诚,当然会是让人敬佩的。有时,求助者可以完成的事项,他们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有能力完成,可是出于懒,“不想做,懒得做”而求助于人,那么,被求助者就应当拒绝帮助,批评他的懒惰或者软弱,要求他或者鼓励他,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独立完成。这才是对人的真热情、真关爱。因此,勿轻诺的要求就是只对对方真正需要办好的某件事,他自己又确实无力完成时,才需要加以援手努力帮助他。然而,勿轻诺并不是仅仅这一点要求,因为在考虑对方——求助者的情况之后,被求助者还需要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条件,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他完成这项任务。如果自己确实能帮助他,只不过需要有较多的付出,甚至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就如俗话说的:“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那就毫不犹豫地去努力帮助,表现出真正的热情。反之,如果自己付出再多,确也无力帮助求助者完成求助的事项,就不应该勉为其难地允诺。这种情况下,拒绝也是真正的热情,因为拒绝才不会耽误求助者的时间,不会耽误他去求助真正能帮助他的人的时机,获得真正有益的帮助。因此,在被人求助时,一个真正热情的人既要能为朋友,为他人有“两肋插刀,义无反顾在所不辞”的真诚,也要有冷静的,负责任的思索和科学的态度,冷静思索后负责任地拒绝也是一种真诚。”

2.求助于人时,怎样才是善于回报

反过来,当一个人需要求助他人时,他将如何地去求助于人,也是是否善于回报的重要方面,求助于人时,善于回报就表现为:“勿强求,允许拒绝”。具体说来,求助于人也有善于回报的要求,这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任何人需要求助于人时,也同样先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求助的事项的正当性、合法合理性和必要性;所求之事既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又不违背社会的公德、法理,是正当的事情。其次是自己的心态,既然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因而自己要尽最大之所能去努力完成,在复杂困难的任务面前,要有足够的坚强,足够的坚韧和奋斗精神。不轻率的开口求人,那些动辄就“开口求人”的人,那些时时都想依赖他人的人,他们在自己面临的必须完成的任务面前的软弱、娇柔,也许一开始人们尚可能有些许的同情,但总是轻率求人的软弱和娇柔只会使人鄙视!不会重视他们的求助,不会考虑如何施以援手的。相反,一个很坚强坚毅的人,一个对自己面对的困难任务总是极端负责的人,一个从不轻易开口求助于他人的人,他偶然地开口求助时,人们便会因为敬佩他一贯的坚强坚毅而重视他的求助,确信他的求助是十分重要他又确实无力完成,因而把他的求助当作一项重要的事务来考虑。因此,不轻率求助于人,也是让人钦佩、让人喜欢,是一种个人的魅力所在。

其次,开口求人,要求得合适,让人可以理解,可以考虑,就需要注意“勿强求”的原则,注意有“允许拒绝”的态度。所谓勿强求就是指求助他人时不要有任何附加的说辞和条件。不给被求助者施加任何压力。比如求助于人时,不应当先大谈彼此的历史关系,亲情友情。这会使人陷入“拒绝”就是拒绝友情、亲情的压力之中。也不应当谈及过去的恩惠,“过去我曾经如何地为你,今天我求你……”这就是拿一个“不要忘恩负义”的帽子去施加压力。为什么要允许拒绝呢?因为人们求助于人时,当然是认为对方有可能、有条件帮助自己。但这是求助者自己的“认为”。求助者固然可以认为对方有条件有可能帮助自己,但是对方是否具备这种条件、这种可能,不应当是求助者的“认为”,而是对方的客观实际。他们自己最清楚能否帮助求助者。因此,在求助于人的时候,就要给对方以“拒绝”的机会。比如请求对方认真考虑一下再给答复。或者干脆说 “如有可能,请联系我”,这都是“允许拒绝”的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宽容与尊重。并会因之而被对方认为是“风度和魅力”的展示。

(二)医师在医疗服务中如何做到“善于回报”

首先,要看到在医患关系和医师的医疗活动中,更多的更大量的是医师被患者求助。正如人们已经很明确地把就诊的过程简单成“求医问药”的过程一样,患者来医院,就是求医师为他们做治疗,求医师为他们解除生理、心理的痛苦,求医师给他们以慰藉与抚慰。他们求助于医师的事都是他们急需的而他们自己又无力完成的。因此,医师的尽心尽力为患者治疗,尽心尽力便是最为重要的“善于回报”。患者来求治,如果医师没有精湛的医术,没有医学的科学理论,没有很丰富的从医的经验,没有完美的医疗操作技术……,既不知就里,又无技可施,在疾病面前无所作为,那么一切的“热情”“真诚”都只会成为“空话”,甚至患者会因为你的辜负信任而把医师允诺的“热心的服务”视为欺骗,留下负面的印象。因此,医师对患者的热情首先便是要确实有能力去尽心尽力的治疗疾病、治愈疾病、呵护健康!医师要不断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医师的热情才会有切实的保证。其次,医师对患者的热情还应表现在对患者的人文关爱方面。罹患重疾的患者对于医师的服务要求不仅是在医疗技术的层面上,而且也因为渴望关爱、渴望温馨,而对医师能否给予自己的人文关爱有更多的、更高的期盼。因此,医师在医疗服务中,不把医疗活动仅仅当作为物理的、化学或者生物学的过程,总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努力地给予患者以更多的关爱和温馨!这才是对患者殷殷期盼的真情回报,是真诚而切实的热情,成为患者喜欢的有风度和有魅力的医师。

但是还应当指出,医学也有自己的局限,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可以用之于医学和疾病的相互消长的过程。在现时代,医学已经可以战胜许多过去认为的“不治之症”“绝症”。但是,医学还是有许多的“不能”,这是无须隐晦的客观现实。医学也有“无力回天”的现实。因此医师对患者的热情,绝不是对患者无条件的承诺,随便就说自己可以“包治百病”!正如吴阶平院士曾经指出的:“只有一种医师可以对患者说,自己可以‘包治百病’,他们就是社会庸医,他们根本不能算是医师!”所以,对于一些医学现在还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医师一方面如实地对患者说明,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医学可能的条件下,尽心尽力的关爱和呵护患者,尽力减少他们的痛苦,尽力的给以他们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帮助,也是真正的真诚的热情。这才是这种情况下对患者求助的最好的最真诚的回报。患者及其家人也会从医师的真诚中感受医师的真情实爱,从心底感激医师,认为医师是最值得自己铭记的最有风度魅力的人。

医师在医疗服务中是否会向患者求助?应当怎样求助!

在医疗服务中医师需要患者的合作与配合,这可以说就是医师对患者的一种“求助”,许多医学专家和前辈都曾经说过;“患者就是他们自己的最好的医师,医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没有患者的配合与协力,任何治愈都不可能”。医师治疗疾病,决不同于工程师修理机器,机器是不会参与修理过程的。在工程师的修理过程中,机器是完全被动的。而患者却是罹患疾病的社会人,他们在求治的同时,也有强烈战胜疾病的愿望,愿意积极地参与治疗的过程,愿意在治疗疾病中出自己的一份力。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医师治疗疾病,用药、做手术,用各种治疗手段,归根到底都是要调度患者自身的抗病的机制,激活患者体内对病菌战斗的各种有利因子。正如一位中医医师形象的说过:“中医学的针灸疗法,用的那一根银针绝不是直接扎在病菌上,医师用针刺的是患者的经络,目的是激活和调度患者自身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能力。”西医学的用药、做手术、西医学的一切治疗手段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医师治疗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师也需要患者的帮助,医师需要求助于患者的配合,求助于患者的呼应,求助于患者的积极参与。那么,医师应当怎样的去求助于患者呢?医师最恰当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把这些“求助”“要求”当成命令!要通过与患者及其家人的沟通说明对患者配合治疗的要求的必要,以明确坚定的语言,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启迪和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因为医师的这种求助是治疗康复的必需,因此,医师求助于患者时的“允许拒绝”便不是允许他们的“断然拒绝”,不是允许患者拒绝治疗。而是允许他们说出不明白、不理解;允许他们对“这样做”的疑惑和提问,要满足他们获得科学的解释和说明的意愿,从而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不命令,不强迫,有耐心地解释和说明,便是医师在医疗服务中求助于患者时“善于回报”的体现。为此医师可获得患者的欢心喜爱,表现出医师个人良好的个人风度和魅力。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医师们能否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医师和患者)都有一种思维定势;医师和患者都会认为,医疗过程就是听医师的,较少考虑也不重视患者的积极参与。而且由于医师和患者在医学的理论和医学知识上信息的不对等,医师往往又会以为“说了他们也不懂!”轻视了对患者应有的说明和启迪。常常只对患者说“要怎么做!”而很少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医师没有了求助的意识,患者就只会有“被治疗”的感觉。虽然这也可以治疗疾病,治愈疾病,也可以有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但是却会少了医患之间的合作与协力,少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当然医患关系中也有医疗服务范围之外的“被求助”与“求助于人”的两个方面。即作为如同一般朋友之间关系的求助与助人,这似乎可以依照一般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来处理。但其实会因为医患关系的特点而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中的“回报”的要求。在医院中,医师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治疗,解除了他们的病痛,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常常会有患者以各种馈赠来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回报,是患者回报医师的关爱和真诚。确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受人点滴,便以涌泉相报”!患者对医师的这种回报其实也是一种人间真情的表现,不能以“红包”“行贿、受贿”的说法来歪曲!医师拒绝收取患者的馈赠,其本来的意义绝不是“拒腐蚀”,更不能以此认为是“反腐倡廉”,因为如果把患者的真情回报视作为“腐蚀”,不仅是对患者的不理解、不领情和不恭敬,而且也是对自己神圣使命的亵渎和丑化。《医师报》在2009年7月2日曾经发表过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教授的题为《敬畏生命,感悟健康》的文章,其中提到:“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患高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她四肢瘫痪,但因为没钱,只能在家里进行自我康复锻炼。8年后的一天,她居然坐着轮椅来到医院看我,送我两副她亲手绣的鞋垫。”凌教授很欣慰的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并且高兴地说:“我手捧着这精美的鞋垫,百感交集,她仅仅是向我表达一种朴素的感激之情吗?不!我觉得这是向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传达着一种信息,这就是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她是用自己的顽强、坚韧、乐观,向世人特别是向医师传达出对健康的渴望。”凌教授的感悟说明,医师拒绝患者的各种馈赠和回报,主要因为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呵护生命、是自己的神圣职责之所在,济世救人本来是医师的天职和神圣使命,是每位医师的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因此,当患者在医师的精心治疗下战胜了病魔、死神之后,患者能够康复、健康、重获幸福的时候,医师便获得了最大的回报、最大的欣慰和最高的奖励!患者的康复与幸福乃是对医师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回报,因此,医师拒绝患者的物质的、经济的各种回报,不仅是不要因此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更是对自己崇高价值追求的再次确认和肯定!医师们如果把患者的回报都看作为“贿赂”不仅是对患者的善意的不尊重,而且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亵渎!这种看待患者对医师的“回报”的态度,才会因为这其中蕴含的医师高尚的价值追求而成就了医师们的个人风度和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