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

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会促进也不能延迟病人死亡。基于上述原因,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死亡教育还未能普遍开展。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知识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老年人与其亲属是死亡教育中比较特殊的对象,亦是最需要立见效果的对象。临近暮年,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直面死亡。总之,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等因人而异地开展死亡教育,培养老年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五节 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死亡教育

一、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由各阶层组织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和照顾。延长生存时间,提高老年人临终期间的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会促进也不能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保存生命、解除痛苦、没有痛苦地死去。所以临终关怀常常包含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

二、影响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因素至今依然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影响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因传统观念的束缚,临终关怀教育尚未能普及

一方面家属受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的影响,让老人接受临终关怀与伦理孝道产生了冲突,家属难以接受。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守着亲人才能够表达孝心,接受不了亲人在最后的时刻由他人照看。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死亡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采取回避的、拒绝正常接受的负面态度。“死亡”成了忌讳提及的话题。基于上述原因,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死亡教育还未能普遍开展。人们对“生”的问题知之较多,而对“死”则研究的甚少。因此,死亡过程就变成一种陌生而神秘的过程,要病人放弃治疗而转为以护理为主的临终关怀很难抉择。临终关怀的推行也受到了影响。

(二)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缺乏

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并不熟悉,也未全面开展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服务,整个医疗保健系统对临终关怀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因此,尽管知道是临终病人,却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先进的药物设备去挽救其生命,每天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病人身上,既给临终病人自身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造成极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白白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服务机构和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机构还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医院为维持正常的运转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无疑使一部分经济困难的老人难以接受,也影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三、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临终关怀就是要达到安抚病人,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详、满意的达到生命的终点。具体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地应用镇静药

充分发挥该类药物的抗焦虑和镇静作用,解除患者的忧郁和烦躁。

(二)控制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疼痛是折磨患者的一种最严重的不适。目前WHO正在推广控制疼痛的“三梯止痛法”,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止痛。临终关怀的最终目标是“无痛的”。

(三)适时终止无效抢救

适当对家属加强生命、生存质量观教育,使他们懂得临终阶段无效的延长时间只会增加病人痛苦的折磨,生存的质量比生命的长短更重要的道理。

(四)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让其满意地离去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使是临终病人也不会例外。他们会提出某些要求,或许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只要是合理的和可能的,均应该尽量满足。

四、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知识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老年人与其亲属是死亡教育中比较特殊的对象,亦是最需要立见效果的对象。临近暮年,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直面死亡。

(一)克服懦弱、恐惧心理

生命的死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死亡就一筹莫展,老年人应该用各种力量来延缓衰老,抗拒老化。可以采取多样的、有益的生活方式,广泛增加兴趣和爱好,调节好自己的心身状态,克服懦弱和恐惧的心里。

(二)正确地对待疾病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和疾病作斗争,某种意义上是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四)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

当人们步入老年期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死亡。如何认识和尊重临终的生命价值,使自己剩余的时间过得有意义,这对于临终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所在。

虽然人们都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道理,但是要做到很安定地对待死亡,从心理上接受死亡、战胜死亡,并不是容易的事。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重点在于了解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宗教背景,其原先对死亡有什么看法,现在面对死亡,最恐惧、担心、忧虑的是什么,根据他们的有关情况,运用生死学的知识,帮助老年人解决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和各种思想负担,使其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死亡。总之,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等因人而异地开展死亡教育,培养老年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

(刘防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