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死亡观念和死亡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提出死亡教育的要求

死亡观念和死亡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提出死亡教育的要求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知识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被认同。处于临终过程的人是临近死亡,但尚未达到真正死亡的人,成为临终者或濒死者。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为主题,帮助个人了解死亡。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

一、死亡观念和死亡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提出死亡教育的要求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Pine将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1928~1957年的探索期;1958~1967年的发展期;1968~1976年的兴盛期;1977~1986年的成熟期。美国关于死亡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死亡教育的定义,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死亡教育的目标,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知识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被认同。人们往往“顺其自然”地接受死亡痛苦的折磨,甚至有意无意地在用各种方法延长死亡痛苦所持续的时间。在“死得如何”上还不太讲究,对优生、优活非常重视,而忽略了优死。因此,在我国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

濒死即临终,指病人已接受维持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然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因此,濒死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有关濒死期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进行心脏移植术的南非医生巴纳德曾说过:“一个人在死亡前,其生命质量无法复原的退化,即谓之临终。”对大部分人而言,死亡是渐进的,这段时间有长有短。它的特征通常是长期的疾病或晚期的疾患,所以临终者会逐渐丧失身体的活力,全身器官及系统逐渐丧失功能,无法完成社会性的角色,需要他人照顾。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凡是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过程,可称之为临终阶段;或者是现代医学不能彻底医治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持性治疗,仍不能好转,那么自医生宣布治疗无效至病人临床死亡的这段时间即可视为临终。处于临终过程的人是临近死亡,但尚未达到真正死亡的人,成为临终者或濒死者。

传统的死亡观念是指心跳、呼吸停止,是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自身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可借助机器和药物来维持生命,这说明心肺功能的停止不一定意味着死亡,只要大脑功能保持着完整性,一切生命活动都有恢复的可能。病理生理学已证明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因而现多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依据。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哈佛大学的脑死亡标准为:①无感受性及反应性;②无运动、无呼吸;③无反射;④脑电波平坦。上述项目24h后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作出死亡的诊断。

(二)死亡的分期

1.濒死期 此期主要特点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而脑干以下的功能犹存,但由于失去了上位中枢的控制而导致意识、心跳、血压、呼吸和代谢方面的紊乱,主要表现为:

(1)意识模糊或消失 感觉迟钝,各种深浅反射均减弱。

(2)循环衰竭 心跳减弱,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或有淤血斑点,指甲灰白或发绀,体温不升或出现持续高热。

(3)呼吸衰竭 出现潮式呼吸、点头样呼吸。此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因慢性病死亡的病人可持续数小时至三昼夜,而心跳或呼吸骤停者,可不经此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2.临床死亡期 此期的主要特点是延髓及其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临床死亡期的主要标志为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各种反射均消失,但病人感觉仍存在,尤其是听觉,在濒死期或临床死亡期,机体重要器官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及时抢救,病人有可能复苏。

3.生物学死亡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发生不可逆性变化,作为整体的机体已不能复苏。生物学死亡期的主要特征如下。

(1)尸斑 死亡之后皮肤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后,地心引力的作用是血液向身体的最低部位积聚,坠积性充血而成,出现的时间是死亡后2~4h。

(2)尸冷 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称尸冷。测量尸温常以直肠温度为标准,体表温度经6~10h与室温接近。

(3)尸僵 尸体肌肉僵硬,并使关节固定称为尸僵,尸僵一般在死后1~3h开始出现,4~6h扩展到全身,12~16h发展至高峰,24h后尸僵开始减弱,肌肉逐渐变软,称为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 主要由于酶的作用,使组织发生分解自溶。常见的表现有尸臭、尸绿等。尸臭是肠道内有机物分解,从口、鼻、肛门溢出的腐败气体。尸绿是尸体腐败时出现的色斑,一般在死后24h先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展到全腹,最后波及全身。

(三)死亡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死亡是任何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个生物学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为主题,帮助个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你有何影响等。以死亡为主题,使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内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生死的关系。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死亡教育可以使人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