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死亡的婉语和别称

死亡的婉语和别称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避讳“死”字,每当出现“死亡”之丧时,多以敬语、婉语、雅语、俗语和别称来代替,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哀悼和吊唁。薨是死的同义词,但有身份限制。十六、有几种死亡,必须使用专门定语,如突然死亡,医学上叫“猝死”。死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经万世而历久不衰,表明了中国人既尊生,又尊死。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避讳“死”字,每当出现“死亡”之丧时,多以敬语、婉语、雅语、俗语和别称来代替,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哀悼和吊唁。

一、“澌”(音司):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死,澌也,人所离也。”为《说文》注疏的清代著名训诂学者段玉裁注:“澌,水索也”,意为流水不回头。这一点,在西汉扬雄所撰《方言》中说得更明白:“澌为人尽之称,人尽曰死。”汉末刘熙撰《释名·释丧制》说:“死,澌也,消澌也。”这里,死、澌和逝是一个意思。

二、“终”:《列子·天瑞》说:“死者,人之终也。”终与死同义。

三、“亡”:《说文》:“亡,死也。”《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四、“卒”:中国最早的训解词义的书《雅尔·释诂上》:“卒,尽也”,又“卒,死也”。卒与死同义。

五、“没”(殁、殇):宋代陈鹏年修订的《广韵·没韵》:“殁,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既没,胡亥极愚……”汉王充《论衡·偶会篇》:“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明史·太祖本纪》:“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丧。”这里殁与死是同义词,但殁是有身份的。

“没”是殁的古字。《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韩非子·难二》:“献公没,惠公即位。”“没”与死是同义词:可以不论辈分。

六、“终”:《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汉王充《论衡》:“人生百岁而终。”“终”与死是同义词,不过“终”多指老年人。

七、“逝”:唐韩愈:《祭石君文》:“自君之逝,相遇辄哀。”宋陆游《舒悲》:“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学。”“逝”与死是同义词,古今使用频率极高。

八、“殂”(徂):《说文》:“殂,往死也”,“人死谓之徂”。殂与徂是古今同义词,适用所有死者。

九、“薨”(薨音轰):《尔稚·释诂下》:“薨,死也。”《说文》:“薨”,公侯卒也。薨是死的同义词,但有身份限制。

十、“殒”(陨):南朝梁代顾野王主编《玉篇·夕部》:“殒,殁也。”宋·丁度撰《集韵·隐韵》:“殒,陨也。”陨是殒的古字,二者与死同义。

十一、“夭”(早亡):《释名·释丧制》:“少壮死曰夭。”

十二、“殇”:《说文》:“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曰长殇;十五至十二死曰中殇;十一至八岁死曰下殇。”《释名·释丧制》:“未二十死曰殇,殇,伤也,可哀伤也。”殇与夭,均限于未成年人之死,即早夭、早殇,意为早死。

十三、在古今社会,生,等级森严,死,也有严格的区别。《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其中的庶人泛指老百姓

十四、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尊高年”“敬老”“爱老”“慈老”“孝老”的传统,对老年人的敬语特别多,比如:老人家、老丈、老杖(老年朝廷赠杖)、老公公、老艾(艾:长寿草)、老叟、老耄(八十岁以上)、老耆(古稀之年)、老爹、老翁、老寿星、翁甫、翁长、艾老、耆老、耆艾、耆年(七十以上)、耆叟、耋耄(八九十岁以上)、耆齿、耄老、耋老、耋寿、大耋(高于九十岁)、宿齿、鲐(音台)背、鲐黄、长艾、长老、长年等等。对老者的自然死亡,敬语和婉语也特别多,坊间常用的有:仙逝、驾鹤西去、百岁归居、百年归寿、天人永隔、溘然长逝、走向永恒、走向永福、走了、殁了、没了、西行、远行、千古、千秋、大行、寿终、安息了、长眠了、永别了等等。

十五、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死亡的婉语为“逝世”,并成为现代的官方定语。在民间,由逝世又引申为去世、辞世、背世、谢世以及走了、没了、泯没了、长眠了、故去了、作古了、就木了、亡故了、不永了、告别了、永别了等。

十六、有几种死亡,必须使用专门定语,如突然死亡,医学上叫“猝死”。“为国捐躯”,多指英勇作战死于战场上的将士。“因公死亡”有两个条件:一是为国为民做了好事,不分八小时内外;二是在岗在职。“香消玉殒”仅适用于青年妇女。夭与殇仅适用于未成年人,即二十岁以下,八岁以上,八岁以下一般不使用敬语和代称。

死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经万世而历久不衰,表明了中国人既尊生,又尊死。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与死对每个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一定要活得有意义,死亦有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