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提出

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提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本能的提出较早,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他尝试把梦的解释与性本能的压抑联系起来。一战所具有的破坏性,使他对性本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补充了死亡本能理论。即人类的本能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爱或性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
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提出_西方政治心理学史

有的学者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有的学者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只是后来在教育和文明环境的影响之下,美德代替了邪恶。弗洛伊德对这两种观点都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人性最根本的是基本本能,而基本本能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其目的是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而这些本能本身,无所谓好与坏。我们只是根据人类社会的要求与需要,将这些本能分作邪恶还是良善,而被社会斥责为邪恶的那些本能,往往具有原始本能的性质。[2]他把人的本能归为两种——性本能与死亡本能。

性本能的提出较早,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他尝试把梦的解释与性本能的压抑联系起来。该书有许多病例,这些病人做了许多奇怪的梦,弗洛伊德把病人梦中的境象都假定为具有象征的含义,这些象征基本与性相关。他对梦的解析遵循着如下逻辑:人们的精神为什么会出现异常?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性本能的压抑。为何会压抑?因为它不符合伦理的规范,譬如儿子对母亲的爱恋。这种爱恋无法实现,只能把它压在心里,甚至人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只有通过梦来展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里比多(libido)的概念。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发明的术语。它取自情绪理论的一种表述,表示在“爱”这一词之下的与一切东西有关的本能能量——以量的大小来考虑这一能量。这里所谓的爱是以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3]里比多的能量积聚得过多,就会寻找发泄的机会,或者升华,或者直接寻找满足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发泄的机会,就个人来说会生病,就社会来说也会产生不健康的现象。在性本能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如俄狄浦斯情结,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与超我。

一战所具有的破坏性,使他对性本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补充了死亡本能理论。即人类的本能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爱或性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性本能包括不受禁律制约的冲动和具有升华作用的冲动,或由此派生的受目的制约的冲动,而且包括自我保存本能。死亡本能又称攻击欲,它的精神病症为施虐狂,它的任务是把有机的生命带回到无机物状态,表现为攻击性和破坏性。生命的出现既是生命延续的过程,也是走向死亡的过程,生命本身则是这种倾向的冲突与和解。[4]这两种本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生命现象产生于二者同时发生的事件或相互对抗的活动中。现在看来,一种本能似乎很难独立地发挥作用;它总是伴随着——或如我们所说——和具有一定分量的另一种本能合铸在一起,这种本能往往改变其目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使它能达到这一目的。”[5]

原始人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就是这两种本能相互斗争的反映。一方面,他不承认死亡,将死亡威胁减少到零;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对待陌生人、敌人,希望他们死亡。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人发明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承认死的事实,甚至自己也必死的事实,但同时却否认死亡所含的灭亡一切的意义。当想到敌人之死的时候,他无意去探索这层含义;当面对心爱者的尸体时,他创造出了鬼神,相信人死之后,生命还会继续。不仅如此,弗洛伊德认为:“面对心爱者死去的情景,人不仅产生并形成了灵魂的概念、永生的信仰、大部分根深蒂固的有罪感,而且也第一次在心中酝酿着伦理法。觉醒的良心作出的第一次最惊人的禁令是:汝不得杀人。这条禁令产生于仇恨愿望满足之后,这种仇恨满足潜伏于对心爱者的哀悼后面”[6]。后来,这条禁令逐渐扩大其包罗的范围,适用于不为自己所爱的陌生人;最后,乃至适用于敌人。[7]

有人据此禁令,认为我们心中必定蕴藏着道德躁动的力量。但恰恰相反,弗洛伊德认为:“如此严厉的禁令只能用来针对同样厉害的本能冲动。凡人不想的东西用不着禁止,因为这样的事被自动排除在禁条之外。强调汝不得杀人的戒律正说明,我们的祖先是杀人者,他们的血液中带着嗜杀的欲望。而我们今天,也可能有这种欲望。”我们的无意识对待死亡的态度完全同原始人一样:一方面,无意识不相信自己之死,另一方面,我们的确承认陌生人及敌人之死,且随时希望他们死去。只是二者有个重要的区别:“我们的无意识并没有去杀人,它只是想到这点,希望杀人。”[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