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

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安乐死争议较大,是立法时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少国家接受了脑死亡概念和标准,有的还对此进行了立法。目前,我国的脑死亡标准正在制定之中,尚未对脑死亡立法。

本节热门考点

1.1967年,英国桑德斯博士创立了现代临终关怀事业。

2.1968年召开的世界第22届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脑死亡”概念。

3.主动安乐死是指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生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尽快结束病人痛苦的死亡过程,让其安宁、舒适地死去。这种安乐死争议较大,是立法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4.荷兰:2001年4月10日,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一、临终关怀伦理

1.临终关怀的含义和特点 1967年,英国桑德斯博士创立了现代临终关怀事业。

现代临终关怀的定义: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即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目的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家属得到慰藉和居丧照护。

2.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要求

(1)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

(2)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

(3)满足临终病人的意愿。

(4)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品质。

(5)维护临终病人的生命尊严。

(6)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二、安乐死

1.现代安乐死的定义 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指,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并且痛苦不堪的病人,因为在目前医学条件下救治无望和病痛无法解除,而由病人本人或其家属经深思熟虑后作出理性决定,运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在无痛苦状态下提前结束生命的一种临终处置。

2.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1)支持者认为

①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对死亡的决定选择权。

②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

③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2)反对者认为

①医道与人道冲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是医德、医道的根本体现。如允许安乐死,一者会造成伦理原则的冲突和观念上的混乱;二来会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发生角色混淆,心理上也不堪承受;还容易使患者产生医务人员草率医治、不负责任的担忧,削弱医患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

②新旧观念的冲突:在西方人的生存权只有上帝才能拿走,在我国也是受中国传统生死观以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影响,如孝亲、亲情、重生、讳死等观念。

③尚未立法,没有法律依据,可能触犯法律。

④无法保证家属的要求真正代表病人的意愿,可能造成谋杀。

⑤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进步。

3.安乐死的实施现状

(1)荷兰:2001年4月10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2)比利时:2002年4月,比利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三、死亡伦理

1.死亡的概念 死亡是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不可逆终止。

2.死亡标准的历史演变

(1)迄今为止,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已有两个标准:一是以心肺功能不可逆停止为尺度的传统死亡标准;二是以脑功能不可逆丧失为尺度的现代死亡标准。

在有些国家中,这两种死亡标准是并行的。

(2)脑死亡哈佛标准:在1968年召开的世界第22届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即脑死亡的新概念,将脑死亡作为确定人死亡的新标准。

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判断脑死亡的四条具体标准,简称哈佛标准。四条具体标准如下:

①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无接受性和反应性,即病人处于不可逆的深度昏迷,完全丧失了对外界刺激和内部需要的所有感受能力,由此引起的反应性全部消失。

②自主的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

③诱导反射消失。

脑电图示脑电波平直。

对以上四条标准还要持续24小时连续观察,反复测试其结果无变化,并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病例,即可宣布病人死亡。

现在,不少国家(地区或组织)接受了脑死亡概念和标准,有的还对此进行了立法。目前,我国的脑死亡标准正在制定之中,尚未对脑死亡立法。

3.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死亡,维护了人的生命;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