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学者对职业兴趣内涵的解读

我国学者对职业兴趣内涵的解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国从科学理性角度对兴趣进行研究,却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我国对职业兴趣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开展起来的。还有的学者赞同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综合而言,职业兴趣就是个人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映,是个人对职业活动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对个体而言,职业兴趣是个体升学、择业、就业或创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职业兴趣的内涵和要素十分丰富。

(一) 兴趣内涵的探讨

兴趣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千百年来,兴趣受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众多学者不同程度的探讨。然而,我国从科学理性角度对兴趣进行研究,却是近现代以来的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对兴趣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从兴趣内涵意义的解读来说,一大批学者(高玉祥,1988;朱智贤,1989;龙立荣,1991;刘广珠,2000;张进辅,2002;李永鑫,2003;林崇德,2003;石莉,2004;李洪玉,何一粟,2004;张惠敏,2004;彭聃聆,2004;李红,2007;张娟,2013)把兴趣看成构成个性动力结构的心理成分,认为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指出兴趣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产生并持续地专注于某种活动,并与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学者们强调兴趣是推动个人不断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一些学者(黄希庭,1991;莫雷,2000)认为兴趣是个人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有的学者(章凯,2003)认为兴趣是个人在一定心理目标的支配和组织下,积极自主地与环境中特定的对象相互作用,力求认识并获取信息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也有的学者(孟昭兰,2005)提出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由低等动物的趋避行为逐渐演化和内化而来的一种脑的状态。综合而言,兴趣是个人在成长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些特定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具有指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偏好。兴趣决定个人喜欢去干什么,是个人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的起点和原动力。

(二) 职业兴趣的探讨

我国对职业兴趣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开展起来的。学者们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对职业兴趣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一些学者(龙立荣,1991;蔡永红,2002;林孟晖,2010)提出,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职业类型和就业人员在个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相互作用下所反映出的特殊心理倾向和偏好。另一些学者(俞文钊,1996;朱冽烈,2002;李永鑫,2003;吴俊华,2006;黄显刚,崔湧,2009;张华,2010)则认为,职业兴趣是个体对职业环境中的人、事和物的喜好程度以及对职业活动主动接触和参与的积极心理倾向,是人们对某类职业所抱的积极情绪反应和选择性态度。当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他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神贯注、努力追求和积极思考。还有的学者(刘广珠,2000;李逢玉,2005)赞同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当个人兴趣与职业环境所要求的类型相匹配时,就能促进个人的职业定向、职业选择、智力开发和探索欲望,并增强个人职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综合而言,职业兴趣就是个人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映,是个人对职业活动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对个体而言,职业兴趣是个体升学、择业、就业或创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职业兴趣的内涵和要素十分丰富。目前,我国相关的探讨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