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据中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万人。5 800万,占中国2亿多儿童的20%以上,在全世界儿童总数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字。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守儿童群体,应该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心和关注。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

第二节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

在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据中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万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5 800万,占中国2亿多儿童的20%以上,在全世界儿童总数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字。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守儿童群体,应该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心和关注。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 000万,其中超过1 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结合姥桥镇中心小学学区实际,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期末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在学校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一、造成留守儿童教育欠佳的原因(3)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这种教育上的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我们的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往往也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由于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进城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那就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者他们已经亲身体会过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尽管经历了几次普九建设,自2001年又开始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性变革,但是这种单方面的改革依然难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难题。特别是农村费改税之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费,致使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更是大大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很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影响,农村中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此外,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笔者调查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后留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二、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切入点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分两条主线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另外,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操作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应当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可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同时,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对于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外,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4)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转型,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驻扎山区从事农耕生产,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受教育,另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农事劳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家庭监护、管教模式的缺失,心理、生理的成长和教育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不仅不会有美好的未来,而且一旦他们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甚至问题公民,便会影响到农村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工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他们为了解决生活,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就成为广大农民工的忧虑,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生理成长、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归宿”,就会成为农村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留守儿童虽然是当前农村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但他们却是未来小康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现今的留守儿童比例大,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就是要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均衡配置,各级在社会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要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均等的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能否给留守儿童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可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的发展差距,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一是辍学率上升。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生活费的补助仍然很低,对于贫困学生来说,生活费仍是他们最大的支出,一旦没有生活费,他们仍然面临着辍学的威胁。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等各种重要观念的形成时期,虽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但为了追求自由和自立,办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热情过高,理智不足。他们的心里充满着矛盾,容易形成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最终易导致辍学。二是安全隐患多。由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留守儿童上学路途相对来说比较远,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未成年人缺乏防范能力,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监护逆向化。本应是父母的监护权,由于他们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便转移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身上。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监护力度不够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相反却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这无疑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也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四是管理教育难。多数人通常只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很少注意对孩子们的监管、约束和引导,加之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易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大多为边远贫困山区,政府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极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在学习上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都不足。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证他们的生理、心理全面健康发展,除了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外,改革现行的教育、社会、学校管理制度等也是关键。本人通过深入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参考。

建立健全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寄宿制度。除学习外,配备保育员,对生活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所在地、联系方式、在家监护人情况等档案。学校要全面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便于形成学校、家长、在家监护人之间的联动与沟通。

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机制。在对留守儿童的各种教育中,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学校和社会合作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家庭、学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各自的义务,确保留守儿童在成长、学习各个环节都得到良好教育,达到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参与的管理局面。

新管理模式和引入援助制度。把农村退休教师职工、干部和有爱心、有能力的人们组织起来,成为代理妈妈、代理爸爸、寄宿制管理者,帮助解决外出家长的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法律援助制度,在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时,得到法律保护和相应补偿,使他们不受到虐待、遗弃、体罚等伤害,确保身心、心理健康成长。

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建议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特别要向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地方和学校倾斜,使农村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进行管理和教育,保障寄宿制学生必要的生活需求。要解决留守儿童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读书问题,就必须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性收费,改革户籍管理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务工地学生同样的待遇。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力度,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鉴于留守儿童还属于未成年人,对于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别力与抵抗力。因此,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的环境,取缔那些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减少精神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