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稚园的课程

幼稚园的课程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旧式的幼稚园课程不合于儿童的需要,有改造之必要。至于完全讨论幼稚园课程的就不多了,并且大多数是报告,例如哥伦比亚出版的由唐慤所译的《幼稚园课程研究》,就是报告。我们固然不能把外国的课程搬移到中国来直接应用,也应该知道在一国之中所定的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强迫全国雷同的。幼稚园的课程怎样组织呢?从前中国盛行的几段教授等日本方法,也都发源于此。

我们知道旧式的幼稚园课程不合于儿童的需要,有改造之必要。现在来讨论怎样改革课程。以下分做原则、组织和分科三项来说明。

幼稚教育是教育之一种,所有原则,几乎和普通教育所谈的原则相同。关于课程的教育原理,当代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巴尔特(Paul Barth)等都详细讨论过,他们都谈到课程原则,诸位大概也都看到过。又如郑宗海(1)先生所译的《儿童与材料》一本小册子,愈加切合儿童教育。关于编制课程方法上的原理,庞锡尔、巴必特等都有专著,如《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等早已脍炙人口了。至于完全讨论幼稚园课程的就不多了,并且大多数是报告,例如哥伦比亚出版的由唐慤所译的《幼稚园课程研究》,就是报告。现在我根据上述著作中的论述来讨论。其中有五条原则我认为很好。

1.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生活,至于将来生活的帮助还在其次。这条原则指出了从前人们预备说的谬误。儿童是儿童,成人是成人,虽然今日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成人,但是在教育上尽可以不必做先养子而后嫁的手续。例如教识字,儿童不知道字的用处,强迫他学,那是不应该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儿童生活中也有字的,例如故事、谈话、图画等都可以放进字去的,我们就以此教他识字。严格地说起来,儿童识字也是为着将来生活,教他识字就是照顾到将来。但是用论理的方法去教,没有不失败的。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这是制定课程的第一条原则。

2.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这条原则是承第一条来的。像幼稚园里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贝尔恩物,就是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做两途。儿童走出学校大门又换了一个生活,这种教育则是不切人生的教育。学校里可教的东西很多,只怕教不了,教不周到,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确该从这方面去着想,何必经过一番人工化呢?

3.富于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个别不同的兴趣与能力的儿童。儿童个性之不同,已于前数章说过。如何适应不同个性的儿童,在教师和教法方面固然很重要,然而在拟定课程时尤其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可以多方地去接触,可以随他自己的个性去转变。这句话在课程方面就是说:“一切课程,包括儿童全部的活动是可以变的,并不是按几位教师的想法而拟定的,并且是多方的,不是专一的,不是专门注意某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例如蒙台梭利的教法,在发展儿童的感觉上,确是好方法,但是未免太专一了,墨守她的方法,会束缚儿童的天性,不能尽其固有的天性而发展——至少是不能多方发展。所以富有弹性的课程有两种意义。多设课程,可以使儿童从多方发展,并且适应他的个性之所近,即所谓“助其长,而补其短”。这是一个意义。同是一种课程,它的内容分得深浅不同,所包含的成分也不同,随儿童自己的需要去做,这是课程有弹性的又一个意义。从广义说,课程在这两个意义上都有。倘若课程和教材有严格的区别的时候,那第二个意义就专属于教材了。

4.所有的课程允许重编。这条原则和第三条相仿佛。不过在范围上稍有不同。所谓有弹性是专指适应儿童个性与当时的需要而言。我们知道教育有两方面应该适应的——儿童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各地不同的,也是因时期而异的。我国黄河流域的社会情形,与长江流域大不相同。前五六年的社会情形,又和现在的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外国的课程搬移到中国来直接应用,也应该知道在一国之中所定的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强迫全国雷同的。一国之中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即所谓养成全国一致的真精神,但是应该允许各地重编。各地方也应当根据社会需要而决定是否重编。

5.非但要适应儿童目前的需要,尤其应该适应其他的新需要。有刺激然后发生反应,这是生物的普遍状态。儿童的需要,有一小部分是发生于自己生理状态的要求,大部分发生于外界的刺激。刺激的来源很多——家庭,小朋友,教师,社会,自然界等,不进学校的儿童,也天天受教育,就是随地而遇的刺激,随地得到解决的适应。但是,这类刺激的范围太狭,教育上的刺激是胜于这类刺激的(并不是不要这类刺激与适应的方法,切勿误会)。教育的刺激,是在日常所有的刺激以外,再加上许多不是在一处地方所能接受得到的。所谓搜罗各地方之特别事物来刺激儿童,使儿童能因之生出种种新需要,教师再设法来适应他们的新需要,这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谈到这点,课程当然和设备有关系了。如何能引起新的需要呢?有一部分非有好的设备不可。例如,弓箭、水枪之类,在日常社会上是看不到的,但是这几件是儿童最好的玩物,幼稚园里就要有这种特别的设备。不过也有许多可以不费钱而得到的。例如自然界包罗万象,随处是新的刺激,平常儿童不可能去留心的,教师倘若能随地启发,也就能使儿童发生许多新需要。此项工作,在教师固然要精细敏捷,但是在拟定课程的时候,就要预先注意到这点。

幼稚园的课程怎样组织呢?在原则上有两条相反的主张。有一派学者主张预先排定的,非但一星期的课程排得很好,并且把一学期、一学年的功课排得很好。从前的教育家,还有把儿童从入学到毕业的课程,每小时都计划得很周到,注意教材的一派学者就是如此。诸位不要以为好笑,五六十年前的美国,此法盛行一时,到现在也还有人主张采用这种方法。从前中国盛行的几段教授等日本方法,也都发源于此。与前派相反的是绝对不作计划的、废弃一切的组织,他们完全以临时的各种生活为主体,今天看到猫,就来教猫,明天看到鸡,就来教鸡,近乎设计教学派(其实大不相同),并且他们所主张的理由,也着实言之成理,以为要适应儿童的需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非如是不可。但是教育是有目标的,是按计划去达到目标的工作,毫无组织的做法,试问教育的目标何在?是否每天可以找到新材料,有了新材料是否教师都能临时预备得及?所以这派的主张危害很大,我是不以为然的。

我们怎样组织课程呢?简单地说一句:“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每学期应该有一个总设计,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重的目标。每星期又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拟定一星期里教导的中心。但是此项课程预定表,并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临时的事情,教师就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的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定的有些相像,那就要把它容纳进去。

组织课程以什么为根据呢?组织课程的取材如何?至少有三个来源——时令、自然环境和家庭与社会的生活。时令可以利用的很多,一年之中,在中国可在全国用的有下述几种。

1.纪念日。如国庆,国耻,共和复活孔子诞辰,中山纪念等。

2.节气。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立夏,百花生日(阴历二月十二日),冬至,元旦,灯节等。

3.生日。教师的生日,学生的生日,都可作为课程的中心。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每逢纪念日、节气都放假,此事太无道理。错过很好的教育机会,任令儿童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度过去,可惜之至。外国学校对于纪念日和节气,重视得很,西洋的圣诞节、感恩节,日本的天长节、樱花节,都是举国若狂,此时就可以教给儿童许多东西,实在是组织课程的大根据地。利用生日就是做寿,此事也很有意思,不过不能每个人的生日都做,每月集中做一次,是很好的。

自然环境最丰富不过了,可以说全年的课程都可以取材于此。四季变换的动植物,阴晴雨雷的自然现象,没有一日是找不出新材料的,可惜幼稚园里并不注意到这层,还是天天在室内生活。

家庭和社会生活里的东西,儿童是天天能接触到的,不过儿童不去留心的,除非有人来指引。近今小学教育的趋势,公民与常识二科,都取材于社会实际生活,幼稚园也无异于小学。我觉得从幼稚生的能力来看,可以教的,也应该教的,切于人生生活实际需要的不教,反而教各种极抽象、与实际生活相距很远的东西,那是最不经济的事情。至于这类材料之多,和自然环境相仿佛。

以上三种课程的来源,并不是单独的采收,在实际施教上是合成整个的。至于课程的分科乃是另一问题,下节讨论。

分科有两派不同的主张:(1)以论理的分类法来分科,目的和小学里的分科差不多。(2)以儿童的活动为根据而分,这派主张不分科,只说某项动作里包含着多少小分子的活动,也可以说是观察儿童的活动而归纳的。现在分述于下。

1.以论理的分类法而分的,像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附设的幼稚园就是如此。该园课程分成下列几科。

(1)音乐。包括听、唱和玩各种极简单的乐器。

(2)节奏。包括跳舞、击节等动作。

(3)游戏。

(4)自然科。动植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等常识都在内。

(5)公民。本科即社会和家庭生活教材的本体。

(6)手工。使用剪刀、贴图、做泥土、缝纫,简单的竹工、木工等都有。

(7)图画。

(8)故事。

(9)谈话。

(10)读法。此科鼓楼幼稚园亦开始实行,惟国内采取者尚少。

(11)数目。幼稚生谈不到算术,只能数数目。

(12)旅行。

2.以儿童活动为根据而分的,在美国已拟成一表,可以参考。其中分为五大部分。

(1)开始的活动。儿童初来幼稚园即需养成的各种习惯,如知道放手巾、帽子,认识教师等。

(2)身体上的活动。

(3)家庭的活动。

(4)社会的活动。

(5)精巧的活动。

以上两种分法,在形式上似乎大不相同,但是在实施上只要能活用,二者毫无分别。例如做一个请客的设计,以第一种分法,图画、手工、读法三科是做请柬和装饰房间;音乐、节奏、游戏、谈话,故事开会的时候用得到;如何做客,如何做主人是公民科;买东西、烧东西等就是常识;利用吃的物品,装饰房子的花草就可以教自然;计算来客,付买东西的钱是引起数目观念的好材料。再看看这个设计合于第二种分法吗?体力的、家庭的、社会的三项活动包含得最多了;做请柬、烧东西等不是要精细的活动?至于开始的活动,那随处包含在里面。

————————————————————

(1) 郑宗海(1892~1979),又名郑晓沧,我国现代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土学位。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务长、代理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英美教育书报阅读指南》《修学指导》,翻译外国教育名著多种,如杜威的《儿童与教材》,弥勒的《人生教育》,庞锡尔的《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