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本色借鉴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本色借鉴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中外差别也较为显著。欧美国家以学生的语文活动为主;我国则以文本解读为主。现代语言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从这个角度讲,外国母语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为了冲破这一语文教学定势,笔者本着“用课文教语文”和打造“语用课堂”的思想,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中外差别也较为显著。欧美国家以学生的语文活动为主;我国则以文本解读为主。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喋喋不休的过度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受到挤压,原本需要用大量时间来完成的说话、写话等言语活动,往往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反观欧美国家的语文课,教师始终聚焦学生的“学”,让学生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即使是语言教材中的课文,其教学目标也不是解读课文、读懂课文,而是偏重于利用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综合性实践活动。很多时候,俄罗斯的阅读教学更是把复述作为整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贯穿始终。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阅读教学最明显的差异在于重视阅读感悟的交流和依据课文内容设计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

现代语言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教师应积极地创设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情境,让学生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从这个角度讲,外国母语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和教学改革,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借鉴与改进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写人记事的叙事性作品,但阅读课的最终目标不是读一个个故事,也不是知晓故事情节,而应把故事内容作为教学的素材,像外国母语教学那样,利用课文情境设计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也就是借助故事内容进行语言训练。这才是“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做法。本着这样的出发点,笔者的阅读教学设计尽量避免陷入故事情节分析的泥潭,而向语言实践活动靠拢。试举《詹天佑》(沪版语文教材第9册第37课)一文的教学设计略加说明:

一、揭示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出示詹天佑的图片,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詹天佑生平资料,略作介绍。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他修筑哪条铁路的故事?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京张铁路的图片和资料,补充介绍。

二、自读课文,完成阅读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读音有错的是哪一个?

A.高山深涧(jiàn) B.狂风怒号(háo)

C.要挟(jiá) D.藐(miǎo)视

(2)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不让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

A.认为中国人没能力修建。 B.想帮助中国人修建铁路。

C.想通过修铁路赚更多钱。 D.想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

(3)“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A.帝国主义认为修建铁路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外国人不要过问。

B.帝国主义希望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来修建。

C.帝国主义因为内部争持不下,只好让中国人自己来修建。

D.帝国主义断定中国没有工程师能修建铁路,最后还得求他们。

(4)“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詹天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B.詹天佑很想证明自己有能力修铁路。

C.詹天佑担心自己不能造好铁路。

D.詹天佑嘲笑外国人而蔑视他们。

(5)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什么品质?(可多选)

A.不怕苦,不怕累。 B.工作非常认真。

C.工作有些马虎。 D.说话比较啰嗦。

E.对工作要求严格。 F.听不进别人意见。

(6)最能反映詹天佑是“杰出工程师”的两项是什么?

A.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

B.他亲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勘测线路。

C.他常常请教农民寻找线路。

D.他采用中部凿井法打通八达岭隧道。

E.他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青龙桥坡陡问题。

F.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

G.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学生一边交流自读检测情况,说明理由,一边理解“要挟、藐视、竣工、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三、借助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1)讨论: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

用______ 的方法开凿居庸关隧道,是因为______  。

用______  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是因为______  。

(2)教师用课件演示火车爬“人”字形线的动画,学生朗读第6节,把火车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的过程说清楚。

(3)朗读课文第7节,外国游客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先分说,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说。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课文写了詹天佑三件事,是哪三件呢?先分说,再合说。

第一件事:詹天佑克服困难,勘测京张铁路的线路。

第二件事:詹天佑用不同的方法开凿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

第三件事: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的困难。

②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的爱国表现在 。

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在 。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张介绍詹天佑的小报。

《詹天佑》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老课文,有一定的故事性。篇幅长,训练点多,教学内容杂。如何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一次考验。如果用老办法、旧程序——用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从头到尾捋一遍,肯定被故事情节所羁绊,多数落入“教课文”而非“教语文”的窠臼。为了冲破这一语文教学定势,笔者本着“用课文教语文”和打造“语用课堂”的思想,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在简短的导入课文后,大胆借鉴外国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自读检测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完成6道题阅读检测题,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然后借助课文内容,设计4个表达练习,一方面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以自读检测为“经”,以语言实践为“纬”,“经纬”交织,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突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敢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多少能给人一点新意和启发。

(二)作文教学方法的借鉴与改进

英、美、日、俄等国家因地理区域、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对各自的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必然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性;注重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习作内容趋于生活化;习作功能偏向实用化;习作文体呈现多样化;习作分享体现灵活化;习作评价出现多元化等。笔者以为,这些趋势和特点对于改进自身的作文教学不无裨益。现就自己的一些课堂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作文数量变“老八篇”为“廿八篇”

英、美、日、俄等国家的母语课程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表达教材,语言和语言表达比例占母语总课时50%以上。教师有充足的课时教表达,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练表达。学生的习作数量一般较多。例如,美国的作文训练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一年的小作文练笔数量约90次,远远超出我国的作文练习量。这在中国语文教师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的学生通常每个学期做8篇作文,人称“老八篇”。其实谁都知道,一学期靠8篇作文的训练量,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外国母语教育学习,增加表达的训练量。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才能生巧。要熟,就要多练。多年来,笔者教学生作文,除去“老八篇”,每周不少于1次小练笔,一学期不少于28篇。小练笔的形式较灵活,内容贴近生活,大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日记,写家庭生活,写各类活动,写读后感,还有随文练笔(多数是基于课文的表达)。不一定是一篇完整的习作,有时可能就是一段话,但经常动笔,养成一种“动笔感”,这很重要。

2.作文内容变“单轨”为“双轨”

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作文起步阶段,一般说来,学生生活经历尚欠丰富,认识事物的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既要在选择作文材料上下功夫,又要训练语言,困难较大。作文课上,教师在指导如何“审题”“选材”“构思”的时候,学生往往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写什么”,造成“教”和“学”的思维错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作文内容变“单轨”为“双轨”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单轨”,指习作内容全部来自生活;而“双轨”,指习作内容除了来自生活,还可来自课文。也就是说,表达分两类:一类是基于生活的表达;一类是基于阅读的表达。基于阅读的表达,有重组文本内容、补写文本空白、转述文本语言、续编文本故事等练习形式,在起步作文阶段应占较大比例。这样可以免去学生寻找作文材料的困难,降低作文难度,把训练重点锁定在语言训练上。重点指导学生积累、内化、转化课文语言,改造自己的伙伴语言,攻克学生的语言关。因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课文语言的输入,没有课文语言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课文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质量。例如,教《“从现在开始……”》(沪版语文教材第3册第21课),可设计一个表达练习:引导学生仿照第2节的句式,说一说螃蟹、蝙蝠等动物是怎样当动物首领的,并把它们说的话写下来。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第二个上任的是小螃蟹。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横着走路,不听话的我要惩罚它!”大家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横着走路多别扭!”有的说:“横着走路我根本走不快。”还有的说:“横着走最容易摔跤的呀!”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像螃蟹一样横着走路。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的脚都肿了,个个叫苦连天。

第二个上任的是蝙蝠。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非常激动,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晚上倒挂在树枝上睡觉!”大家听了直摇头,有的说:“这可怎么睡呢?”有的说:“我一倒挂就要头晕的呀!”还有的说:“我倒挂着根本睡不着。”可是大家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晚上倒挂在树枝上。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没睡好觉,非常疲劳,叫苦连天:“这叫我们怎么活呀!”

这样的表达练习,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了语言的运用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当然,只要有合适的表达语境,四、五年级同样可以进行基于阅读的表达训练。

3.作文文体变“单一”为“多样”

世界各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文体样式是比较丰富的。英国的作文训练分写实作文和虚构作文两类,每类下又有几个小类。美国则非常重视实用文的写作,也重视自叙文、调查报告等文体的训练。日本则比较重视写读后感的练习。反观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记叙文练习为重点。虽然课程标准上要求小学生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应用文等各类文体,但实际状况还是记叙文一统天下。学写记叙文当然是必要的,写得好,也不怕写其他作文。但光写记叙文也有问题,最大弊病是学生不读书照样可以作文,背几篇范文即可应付考试。而如果像国外那样,要写调查报告、读后感、专题研究、读书笔记,那么学生非读书不可。因为这些文体的写作需要阅读的参与,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习作,否则根本无法动笔。在这方面,我们真应该向老外学习,训练的文体要丰富些,变“单一”为“多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资料,在比较中取舍写作资料,真正从“根”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作文分享变“独享”为“共享”

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强调过程指导。学生写完作文,习惯于让语文教师批改“独享”,既无师生间的交流,更无生生间的共享。而外国的作文教学普遍重视习作分享,如美国的综合性作文指导活动都安排“发表”这一环节。中国人的概念中,“发表”指学生习作发表于报纸杂志,而美国的“发表”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做一份小报,也可以是表演舞台剧等,不一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但一定有语言表达的展示,这种观念值得学习。因为“发表”习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写作兴趣。笔者平时在批阅习作后,比较重视作后的讲评交流,或在课堂上朗读好作文,或组织小组交流,或将学生佳作张贴于黑板报、阅读长廊等处供人欣赏,或稍作润色推荐发表,有时甚至让学生相互评阅、修改……笔者认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习作“共享”。“独享”不是教师的专利,“共享”才是学生的需求。

(三)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借鉴与改进

口语交际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重要作用。“美国芝加哥的学者保罗·T·兰金曾经研究学校中的听、说、读、写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占的比例。结果是听占44%,说占33.3%,读占16%,写占9.7%,其中听和说这两项口语活动占语言活动时间总数的74.3%”[4]。因此,外国的母语教育普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我国由于古代语文教育长期处于文言不一致的状态,口语教育一直被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即使进入现代语文教育阶段,口语教育在语文课程中也处于边缘化状态。直到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才作为课程板块之一,正式命名为“口语交际”,与“阅读”“习作”并列。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一种附庸的地位。因为口语交际既无专门的教材,也无独立的教学课时,只是在每单元的“综合练习”中安排了一道说话训练题而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口语交际是无需教学的。“据调查,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重视听说训练的教师在小学仅占1/3”[5]。文化不发达城市呢?恐怕比例更低。重视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从转变这种观念入手,这是一个重要前提。

其实,如何说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实际也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生活中碰到不同的观点、看法,常常要“说服”别人,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不仅仅是表达的能力。例如,有同学不想参加体育比赛,你怎样劝他和你一起参赛;吃饭时有同学不愿吃蔬菜,你怎样说服他吃;给课文分段时,其中的某一节究竟分在上一段好还是分在下一段好,需要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有同学背着老师抄作业,你怎样去劝说他不要抄;妈妈要给你报很多课外辅导班,你怎么劝说妈妈少报一些……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话题,要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大量的具体指点。

口语练习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实用性、现场性、流动性、及时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使练习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场景。例如,教《打电话》一课,可以设置多个生活情境:

(1)我生病在家休息,不知道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打个电话问问同学。

(2)我把作业落在家里了,打个电话请奶奶送到学校。

(3)放学时候下雨了,我没带雨伞,打个电话给妈妈。

(4)我突然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打个电话跟班主任老师请假。

(5)再过两天是我的生日,打个电话请外公外婆来吃饭。

(6)双休日做完作业,打个电话约同学出来踢球……

类似的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话可说,才有表达的欲望和动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综合练习”中的说话训练题,更应深入地探索教学话题和训练方式。从教学话题讲,讲述自身经历,编一个故事,听别人讲故事,告诉别人事情,向别人解释情况,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感受,讲述某次观察经过,传达简短的通知,对事情作简单说明,向别人问候、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贺、告别,看图说话,课堂辩论,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介绍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景点等,都是口语交际可以选择的话题。教师要善于开发,并根据话题语境设计出具体的说话练习。从训练方式上讲,口语交际教学包括问答、交谈、讨论、辩论等对话训练方式,也包括观察说话、情境说话、听后口述、讲故事、扩说、续说、评说、概说、变说、演讲等独白训练方式。只要有交流,只要有对话,就有口语交际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话题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传递具有多向性。有时是“听—说”的过程,有时是“说—听”的过程,有时甚至是“听—写”的过程。不管怎么传递,都离不开一个“听”字。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除了重视“说”的训练,也不能忽视“听”的训练。“听”是口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听话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听话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学会倾听也是一种技能,要像其他技能那样,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28年前,笔者在南京师大附属小学曾观摩过一种“听读欣赏课”,学生在阅读文本前,首先强调听的训练,通过多次听录音获取文本信息,其次才是朗读、讨论、说话。这种焕然一新的课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校后也在自己执教的班级尝试过几回,颇受学生欢迎。现在想来,这种课实际上就是后来语文课标中定名的“口语交际课”。课堂上的倾听范围,不但包括听教师的指导、点拨,更多的是要倾听同伴的发言。从同伴的发言中听出优点,思考如何弥补自己语言组织中的缺陷;听出不足,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发言中纠正。

国外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还十分重视听写训练,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听完一段话后说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说出有关信息;听完一段话后把漏掉的内容补上;听一篇文章后写下它的提纲;一边听报告一边做记录等。现在的语文课上已经很少看到“听—写”结合的教学环节了。笔者一般会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设计专门的听写练习,听写的内容多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每天坚持听写两句话,句子由短及长,词汇由易及难,听完马上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核对修改。这样的训练,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书写速度。三年级的书面作业比一、二年级多得多,而二升三的学生书写速度普遍慢,听写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这种现实教学矛盾。到了四、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会边听课边记录,边听课边做读书笔记等练习。笔者的教学体会是:听写训练必不可少,长期坚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班级听课,你会觉得课堂气场完全不同。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教学其实更多地存在于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语文活动课等各种课型之中。因为听说读写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