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取向上的本色借鉴

语文教学取向上的本色借鉴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母语课程在教学取向上是有明显差异的。我国的语文课则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指向的重点不在理解,而在指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表达要求高于理解要求。而我国的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为中心,教学一篇课文的基本范式是“分析课文”,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思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意在提升“语用课堂”的教学效率。

中外母语课程在教学取向上是有明显差异的。概括地说,外国的母语教学以表达为重点,我国的语文教学以理解为重点。这种差异的源头在于语文教材形态和编写理念的不同。英、美等国将语言教材和阅读教材分开编写,母语教学以语言课为主,通过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阅读课更多的时候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阅读。教科书意义上的阅读教材类似阅读检测本,课后习题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主要供学生自我检测阅读效果,而不像我国的课文那样用来分析解读。我国的语文课则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听话、说话、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语文教材主要是阅读教材,阅读课时数比例超过70%以上。识字、听说、写作都是围绕阅读而展开的,因而理解课文内容成为教学重点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结果有两个:一是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并未觉得语文能力有多大提高;二是学生不喜欢写作,好像问题出在作文教学上,实际的深层次根源还在阅读上,因为占了绝大多数时间的阅读课在提高作文能力方面作为不大。

一线教师自然无力改变语文教材,但认清中外母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取向,对于改进自身的教学不无积极意义。在教材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改变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在这方面,外国母语的教学取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教师们要下决心改革分析课文内容为重点的教学范式和“滚一遍”式的教学课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特色,重塑阅读课的教学范式

教材形态和编写思路的差异,必将影响课堂教学形态。外国的母语教学,不但有独立的表达教材,教学以表达训练为重,即使是阅读课,也以讨论、交流等语言表达活动为主,基本的教学范式是“言语实践”,即在独立阅读、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指向的重点不在理解,而在指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表达要求高于理解要求。而我国的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为中心,教学一篇课文的基本范式是“分析课文”,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思想。近百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范式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模式。重塑阅读课的教学范式,成为笔者近十余年来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结合语用教学理论,借鉴外国母语教学的范式,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着力打造以运用语言文字为主的“语用课堂”教学范式。

1.“语用课堂”的概念浅说

以课文内容为抓手,借助具体的课文语境设计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训练题,在各类语言表达练习的实践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感悟,最终的教学指向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语用课堂”的理论依据

第一,课标依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第二,语用学理论的借鉴,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课文语言从消极语用向积极语用的转化;第三,借鉴外国母语教学的取向,以表达为教学重点,在具体的表达实践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

3.“语用课堂”的内容选择

选择什么内容作为语用课堂的训练点,是语用课堂成败的关键。教一篇课文最要摈弃的做法是从头到尾“捋一遍”,什么都想教,“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点”什么都不放过,似乎滴水不漏,实是蜻蜓点水,学不扎实,学不到位。笔者以为,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在个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教学者的视角对文本的语用训练点进行甄别、筛选,从中选择最契合学生需要学习的一到两个核心训练点作为教学内容,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例如,笔者教《奇异的琥珀》时,只有两个教学模块:一是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科学家推测的故事说清楚、说具体,并讨论这样的推测是否合理;二是读写链接,给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也来学学推测故事。

美国科学家前不久在缅甸北部的一处矿山中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琥珀。这块琥珀中困着一只蜜蜂,还包裹了四朵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蜜蜂化石。经鉴定,这块琥珀形成于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你能像科学家一样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一亿年前发生的故事吗?

不难发现,这堂课在众多语用训练点中只选了两个教学内容,用复述故事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用读写链接的方式学会推测故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意在提升“语用课堂”的教学效率。

4.“语用课堂”的语用策略

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语用策略很多,笔者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六种:

仿说(或仿写):以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落为范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设计若干训练题,要求学生仿照范例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低年级的仿句练习,中年级的仿段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仿说(或仿写)训练。

重组:引导学生重新编排组合文本中的若干个语言信息点,通过语序的变换或语言形式的变化,用不同的序列或方式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例如,根据“李时珍、药物学家、本草纲目、27年、虚心求教、亲尝百草”几个词语,要求学生介绍李时珍,这就是一个重组语言的训练。可以预见,虽然学生都在介绍李时珍,但是因为语言的重新组合和搭配方式不同,表达出来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转换:改变或改换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文本语言重新表达出来。如改变人称讲故事、改换角色说课文内容、改变叙述顺序或叙述方式说内容、把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用语言表达出来等,都属于此类训练。

补白:寻找文本中意蕴丰富、表达含蓄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空白填补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用的能力。如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补充故事情节等练习都是补白训练。

概括:将文本中的内容、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表述出来就是概括。概括节意、概括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都属于概括训练。

复述:指学生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用策略。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两种方式,如果在复述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添加合理的内容,则可称之为创造性复述。

5.“语用课堂”的教学实例——《蝙蝠和雷达》(沪版语文教材第6册第26课)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典型的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为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而做的三次试验,揭示了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科学联系。一般认为,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科学知识,以契合常识性课文这一体裁特质。笔者以为这种认识的出发点固然不错,但应当考虑到语文课和常识课是有本质差异的。常识课重点学习科学常识,理解清楚科学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课呢?重点学习语言,训练学生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表达清楚科学知识才是本体任务。从这个角度讲,学习常识性课文除了让学生知晓某些常识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这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对现代学生而言,读懂《蝙蝠和雷达》这类常识性课文,并无多大困难。三年级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大多能理解。从“语用课堂”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借助文本内容,创设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着这个出发点,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导入学习

教师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学生说说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以及雷达的用处。

二、学习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后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找出有关段落回答。

(2)学生朗读课文第3节,用“无论……都……”和“即使……也……”两个关联词语说说蝙蝠的本领。

(3)学生默读课文第4、5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填写试验情况记录表,根据记录表复述科学家三次做试验的过程,并讨论科学家为何要做这三次试验。

(4)学生朗读课文第6、7两节,说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5)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蝙蝠飞行奥秘),板书雷达的工作奥秘。

(6)学生根据板书说清楚雷达的工作奥秘。

(7)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8)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仿生科学。

三、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人类的“老师”》。

(2)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飞机夜飞的奥秘》为题,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转圈圈,更应捕捉课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蝙蝠和雷达》一文的教学正是“语用课堂”教学范式的具体体现:看图介绍蝙蝠和雷达;练习运用关联词语说蝙蝠的本领;引导学生说科学家做三次试验的经过;学生模仿教师板书概括出雷达的工作奥秘;借助板书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飞机夜飞的奥秘》等,都是借助课文素材,进行表达实践的举措。而这样的表达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换句话说,是通过一定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为理解内容而分析课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课题到课文学习,再到作业布置,始终贯穿语用教学的思想,体现语用课堂的范式。这样的语文课少了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多了些语言实践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探索的“语用课堂”教学范式,不是彻底否定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而另起炉灶,也不是一味地排斥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遵循语言学习的相关规律,借鉴外国母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着力改变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以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特色,改革阅读课的教学课型

相对于英美的个性化阅读、美国的“读书俱乐部”阅读模式、俄罗斯的大批量阅读以及日本课少文长的发散式阅读,我国的阅读课是一种全体阅读行为,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性阅读,更多的是追求课堂形式的精致、严密、热闹,而非单纯的阅读活动,也较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纵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每篇课文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学习生字生词,朗读课文,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文本分析、理解感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趋向。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就在字词句段篇中“滚一遍”,在几百次“滚一遍”中模模糊糊完成语文学习。这种从头到尾“滚一遍”课型的特点是追求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其最大的弊病是过于重视教知识,忽视了教方法,实际上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鉴于“滚一遍”阅读课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内容由课文内容改为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重心由教知识改为教方法。把“滚一遍”式教学改为能力逐级递进式教学,我把它称为“能级式”阅读课型。

1.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梳理阅读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式;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句;读懂文章思想内容;认识并欣赏文章的表达形式。每一项教学内容要精细分配到各年级、各学期,并配置相应的课文。每个年级都要构建一张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这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2.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途径和方法

打破现有教材以课文主题为单元编排依据的顺序,按照结构化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开展教学,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主要途径。换言之,教学的顺序不再是从教材第一课教到最后一课,而是按照阅读教学内容,逐项进行教学。教学时,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师用来完成某项教学内容的抓手、例子。这种“能级式”阅读教学打乱了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都要做相应的改革。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由2~3篇课文组成一个教学单位。在设计教学时,分“自读点拨课”和“方法指导课”两类课型实施教学。

第一类是“自读点拨课”:主要教语文知识。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为主。其教学流程为:读书→自测→勘误→巩固。例如,第七册教学内容“抓段落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配了《家乡的桥》《武松打虎》《鸟的天堂》三篇课文。“自读点拨课”可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读熟三篇课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字词,圈画批注,并完成自学检测题。第二课时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导学题练习情况,提出疑问,合作释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练习巩固。

第二类是“方法指导课”:主要教阅读方法,或进行能力训练课。以“范例——迁移”为基本模式。其教学流程为:范例→总结→迁移。再拿上面的三篇课文来说,也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家乡的桥》,重在例证辨认,认识“抓段落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主要方法,先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然后把这几层意思连起来,用简要连贯的语言说出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然后让学生拿《武松打虎》进行初步的尝试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清楚学习方法,学生明确学习步骤。第二课时教《鸟的天堂》,重在方法实践,在迁移运用中学会“抓段落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可见,笔者试图倡导的“能级式”阅读课型,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国阅读课的优点,追求的是阅读教学本体性内容的完整性,以较大的力度革新了几十年来“大而全”的阅读课堂教学形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较重视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个性化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后的交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以学生自读课文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以阅读方法指导为主,以阅读自我检测为辅。整个教学过程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目的是通过序列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