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由现场设计引出的下一个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再次对后面活动的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活动内容与形式等作出分析调整。对上一次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活动。展开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以实现活动目标的过程。结束部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小结幼儿学习的情况,并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给予评价,引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

一、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指教师在思考 “如何将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活动利用和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或修订教育计划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视为一个研究的过程,树立 “为幼儿的发展而设计”的观念。

(一)设计的类型

教师 “为幼儿发展而设计”的科学设计观应体现为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调整计划→修订计划→实施计划的循环过程。教师既需要在活动开展之前预先设计,也需要在活动的实际进程中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原有计划,及时进行现场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效果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修订方案,为下一次的实施做好准备。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类型可以相对划分为预演设计、现场设计和反思设计。

1.预演设计

预演设计是指教师在分析幼儿目前的知识、能力、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目标的要求(一般是按照时间进度,按照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层层分解),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设想活动的进程、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写出计划并预演的过程。

预演是指对计划中涉及的某些问题、某项活动、某种材料的具体执行进行预先操作,即教师对于想要幼儿进行的操作、动作或活动,预先设想或是尝试一遍,以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一般说来,对要求幼儿自主操作的活动材料,教师应通过预演来验证材料的可操作性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在集体谈话活动中,对要求幼儿回答的问题,教师应预先作答;教师有时还需要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有的反应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系列活动做出联想式或推理式的预演。预演设计能加强工作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对于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掌握这种设计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预演设计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根据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书写计划→进行预演→修订计划。

2.现场设计

作为教育对象的幼儿,时刻都在发展变化着,他们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计划,用预演束缚幼儿的创造,而应该将自己当成一个体验者和创造者,留意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调整计划。现场设计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现场,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和价值,为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临时设计。这种设计既可以是对预定的某个环节的临时调整,也可以是针对幼儿的自发学习举动而临时进行的设计。

现场设计不像预演设计那样按部就班、有据可查,它往往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激发的灵感所致。它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对 “幼儿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师所要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作出分析,并迅速地凭借经验联想到几个可开展的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切入点,引导幼儿讨论,以实现从当前活动向下一个活动的自然过渡。由此,可以将现场设计的一般步骤理解为:分析幼儿的某种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确定活动目标 (目标不一定与原计划吻合),选择活动起点,设计由此而引发的系列活动,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自然地过渡到接下来的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由现场设计引出的下一个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再次对后面活动的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活动内容与形式等作出分析调整。

现场设计要求教师对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能够根据眼前的信息进行动态设计,灵活地派生出后面的活动,实现从上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的过渡。它是教师在情境中的决策活动,因此对教师个人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直觉能力以及对目标的宏观把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从细节上和整体上都熟悉了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才能具体判断哪些经验是有价值的,幼儿什么样的表现是值得深入展开的,这样的现场设计才有教育价值。

3.反思设计

某个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反应的观察记录、对自身的行为的分析思考以及自己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等,对已完成的活动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就是反思设计。对上一次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活动。这种不断地反思,会促使教师投入更大的热情来研究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自我成长。

(二)活动计划的结构与书写要求

1.活动时间与活动名称

教学活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课程顺序的时间而灵活确定,而且有些活动的时间应该与四季的变化、重大的节日相辅相成,做到因时而教。活动名称可以直接借用教材中的命名,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情趣、组织方式变换不同的名称以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某一次具体活动中幼儿应获得哪些情感体验与态度,掌握怎样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哪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增进哪些知识与技能等。活动目标是对活动提出的期望。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指为保证某活动顺利进行,在该活动开展之前所需要做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准备。精神准备是指幼儿参加该活动需要具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物质准备则包括活动场地的选择与布置、教具的选用或制作,有关设备、设施、器材的种类和数量及人员配备等。一般是先写精神准备,再写物质准备。

4.活动过程

(1)活动过程的构成

活动过程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

开始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导入活动,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导入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演示教具、组织幼儿玩短小的游戏、演唱或欣赏歌曲、通过提问或猜谜制造悬念、讲故事或唱儿歌、直接告诉幼儿本次活动的内容和任务等。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展开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以实现活动目标的过程。教师应灵活、熟练地实现从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运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探索、表现,主动学习,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水平,随机进行教育。

结束部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小结幼儿学习的情况,并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给予评价,引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在结束部分,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对同伴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客观、全面地考量每个幼儿的活动表现,学习效果以及活动后要努力的方向。

(2)活动过程的内容

活动过程中一般包含下列内容:教师提出有关问题,调动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对某种事物、现象的注意或思考;幼儿讨论,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各种活动途径和材料,鼓励幼儿在其中操作、探究、寻找、验证自己的有关设想或学习某种技能;幼儿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评价;幼儿寻找表达自己学习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多种方式;教师和幼儿再次交流经验并评价。总体上说,经历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探索研究→表现与表达→评价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这个过程的起始部分,并由此展开活动。

设计活动过程时,既可以按三个部分书写,也可以按照活动进行的先后次序逐条写出。

5.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是指活动结束之后,通过其他活动形式或途径,如邻域间的渗透、活动区活动、游戏活动、家庭体验活动等,继续引导和组织幼儿学习,以巩固和扩展幼儿所学习的知识。有时,在某个活动结束之后,还可以引发并组织其他活动以促使该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这些都可以写在活动延伸部分。它属于机动部分,是幼儿园教学活动连续性的具体体现。

知识拓展

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组织设计一个大班安全防火教育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目标、准备、过程及延伸。

一、活动名称

我是防火小能手 (大班社会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生活当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认识消防电话119,知道基本的安全防火知识。

3.学习自救的方法,体验逃生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关于安全防火教育的彩色挂图一组 (厨房、放鞭炮、灭火器等场景)。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豆豆放烟花挂图,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出活动主题。

1.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并播放挂图。

师: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叫豆豆的小朋友看到天空中漂亮的烟花爆竹,他也想放烟花爆竹。你们猜猜豆豆这样放烟花爆竹会发生什么?

2.观看完后让幼儿回答,根据回答进行小结。

师:你们看豆豆这样做多危险啊,不小心就会点燃整间屋子,小朋友们可不能像顽皮的豆豆那样在放烟花。在放烟花的时候一定不能在室内进行,也一定不能对着自己、别人或易燃物品。

(二)组织幼儿讨论火灾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火灾的方法。

1.幼儿简单讨论可能导致火灾的原因,教师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会导致火灾吗?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火灾,如小孩玩火、乱丢烟头、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用明火照明找物品、地震、打雷、乱拉乱接电线等。

2.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

师: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知道的防火灾的方法。

(1)预防火灾,小朋友们不能随便玩火。

(2)蚊香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

(3)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4)小朋友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

(三)组织幼儿讨论应对火灾的方法。

1.让幼儿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师: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

(1)室外着火门已发烫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开门,并用毛巾、衣服或床单塞住门缝,以防浓烟跑进来。如门不很热也没看到火苗,赶快离开。

(2)遇到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3)如果有灭火器,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简单的灭火。

(4)在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行撤离。

(5)遇到火灾要拨打报警电话119。

2.进行 “安全防火自救”的游戏,培养幼儿遇火不惧怕、不慌张,提高幼儿防火自救的能力。

(1)教师发出火警信号。

师:小朋友们可真厉害,个个都是防火小能手,长大一定能当消防员。咦?听!什么声音?呀,不好了,火警警报响起来了,肯定发生火灾了,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安全逃离。

(2)组织幼儿安全撤离。

提示幼儿逃生的时候要保持镇静、辨明方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低姿爬行,沿疏散标志指示方向逃生,不要乘坐电梯。

(3)学习防火小儿歌,幼儿拍手唱诵。

小朋友,不玩火,不让父母吃苦果。

不乱动用火和电,自我保护是关键。

火警电话 “119”,发生火灾不乱走。

心不慌、意不乱,按照顺序慢疏散。

湿毛巾,捂口鼻,身体前屈头临地。

防火逃生要记清,老师家长都放心。

(四)请幼儿分享感受,在分享中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都知道了什么防火知识,大家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

五、活动延伸

回到家与爸爸妈妈分享防火小常识,和爸爸妈妈一起排除家里火灾的安全隐患。

二、组织与指导策略

为保证教育的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科学运用直接教学方式和间接教学方式

直接教学是以实现知识的直接传授、引导幼儿接受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运用直接教学方式时,教师应注意在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利用直观教具和材料,较多地运用启发、暗示和游戏的方法与幼儿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多种方式的沟通,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切忌简单地灌输。

比较而言,以利用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引导幼儿发现学习为主要特征的间接教学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应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教师运用间接教学方式时,应注意灵活地协调物质环境、幼儿同伴和教师自身的关系,准确把握和抓住幼儿的兴趣所在,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

真题再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方式有很多,按照教师的指导方式划分,教学活动可分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下列教学内容最不适合采用直接教学的是 ( )

(安徽省2015年)

A.帮助幼儿建立数理逻辑能力 B.教给幼儿交通规则和安全常识

C.向幼儿介绍工具和用品的使用方法 D.给幼儿讲古今中外故事

【育萃专家解析】A。直接教学强调的是控制学习者的哪些行为可以被测量和观察,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心理动力。选项A“建立数理逻辑能力”属于内在的心理动力,故不适合使用直接的教学方法。

(二)指导幼儿自主学习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人们学习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即学会学习。因此,如何指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幼儿的自主学习更多是指向学习品质的,即强调幼儿应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主动学习的表现,善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等待和依赖教师的帮助等。一般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专注的神情;幼儿感到疑惑并向教师或同伴发问;幼儿出现探索行为;幼儿之间就某个问题产生争辩或协商行为,都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第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创设环境,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提供不同的可操作材料,并使材料蕴含教育目标,鼓励幼儿对材料进行多种组合操作,力求通过幼儿对材料的自由摆弄实现教育目标。如让幼儿在摆弄大小不同的易拉罐的过程中比较大小、多少,感受物体的稳定和滚动条件;让幼儿在玩各种塑料袋的过程中找到多种玩法并学习一物多用等。

第二,教师应鼓励幼儿探索和操作,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主地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不必对幼儿的探究做过高的知识要求。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兴趣优于学习本身,思维方法的习得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

第三,教师还应观察幼儿操作的情况,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敏锐地感知幼儿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问题情境与开放性问题的提供,促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幼儿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

(三)组织形式多样化

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体活动作为一种以全班幼儿统一进行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能较好地保障教学的效益,促使幼儿从集体中较容易地学到新的经验,同时,幼儿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其所在的集体。因此,教师要将同伴群体视为幼儿学习的宝贵资源。

为了更好地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的小组活动应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应成为观察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根据幼儿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地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成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特点,明确的小组活动的目标以及分组原则;建立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使小组活动朝期待的目标发展,而不是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活动,造成时间的浪费。如每个小组成员要认同并遵守共同目标,承担责任;小组内要进行协商和讨论;在可以产生明显活动结果的小组学习中,还要形成共同的活动成果等。教师还应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随时调控,确定对不同组的指导策略和指导的先后顺序等;在小组活动结束时,一般还应该针对各组活动的情况进行集体讲评。总之,教师应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激励幼儿同伴学习机制,发挥同伴共同体的作用,使幼儿在观念共享、情感交流、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应注意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设计和实施个别教育,并试图找到和每个幼儿相互交流的特殊方式,以满足每个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对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除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用眼神和体态暗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外,还应注意在生活环节和游戏活动中增加和他们交谈的机会;对于那些对结构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教师应选择时机,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四)注意教育内容的综合

幼儿在生活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是综合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幼儿所学习的内容最好是有联系的、综合的知识。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每个活动素材中所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力图在一个活动中促使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在整体上考虑一定时段内各领域、各方面教育内容的平衡关系。

(五)将教育任务有机地渗透到游戏和日常生活环节中

第一,教师在游戏和日常生活环节中有机地渗透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巩固幼儿的知识。

第二,教师应重视对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指导。幼儿是积极的学习主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经常会有学习的表现。

第三,教师应注意利用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随机教学。

(六)重视家园合作,取得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支持

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除了在幼儿园中尽心尽职组织教学活动外,还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家长在认识到家园共育意义的基础上,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向家长公布本班的教育要求与教学活动的进度,请家长配合班级教育活动做一些工作。如:可以促使家长提供家中已有的材料 (玩具等),给予教师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教师节省时间与精力;可以促使家长在园外生活中配合教育,巩固幼儿的有关知识;可以鼓励家长从孩子的兴趣表现来反馈教学效果,提出建议等。

(七)研究教学行为

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必须重视对教师行为的研究。应该强调的是,教师要抱着探究和体验的态度组织每一个教学活动,善于根据幼儿新的学习兴趣与需求灵活修改和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形成合作研究式的师幼互动。与活动设计相对应,教师在每个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都应注意研究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宜,并不断加以改善,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位称职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