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灵活思路宽

思维灵活思路宽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思维灵活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方法。其次,思维灵活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林崇德教授指出思维灵活性和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维灵活性也是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入到中大班之后,大部分儿童都逐渐打破了思维的自我中心,逐渐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问题。

给孩子八根长短不同的小木棒,要求他们按长短排列整齐。有的孩子要通过不断调换,用较长时间才排列出来。但有的孩子却机灵地把游戏棒朝桌上一竖,把下头整理齐,上头长短一清二楚,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又快又整齐。这就是典型的思维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灵活性: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即个体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来看待解决,并设置不同的问题“初始状态”,这样才能为灵活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孩子可以顺畅地进行思维活动,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能自觉地运用所学习到的规律,并自上而下地运用于有关方面;四是思维转化灵活,当运算或者游戏规则改变的时候,个体能够很快地适应并接受新的规则。

思维灵活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眼前,还体现在对幼儿毕生学习发展的促进作用上,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还体现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上。首先,思维灵活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方法。那些具有较好的思维灵活性的儿童往往能够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皮球掉进洞里了,6岁的孩子不仅知道可往洞里灌水使球浮上来,而且知道可用钳子、捕昆虫的网兜捞。这样多角度的解决问题必定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完成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其次,思维灵活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林崇德教授指出思维灵活性和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灵活性较高的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变,思路能够进行及时的转换和变通,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能及时放弃旧的思路,转向新的思路,并且善于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思维灵活性也是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个体在幼儿时期发展出的思维的灵活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和老师、同学相处。思维灵活性较差的孩子和成年人在社会交往的情景中,常常会犯自我中心的错误,他们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不能灵活地运用背景信息对他人的情绪、意图、愿望和信念进行推理。而培养儿童的思维灵活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他人。

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是幼儿思维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儿童未来数字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思维发展也处于衔接和过渡的阶段,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个阶段,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创设科学的教育情境,设置合理的训练坡度,从而发展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从幼儿园更好地向小学衔接和过渡。

6岁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皮亚杰将该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此时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明显的过渡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萌芽。大班以前的幼儿几乎完全处于具体和形象的思维当中,儿童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表象来进行思维,使用符号对于此时的幼儿来说还很困难;而从中大班开始,儿童已经开始向抽象的运算思维过渡了。大班的幼儿不仅能够以符号为载体进行思维活动,而且能够对符号进行操作和运算。如,很多的大班幼儿此时能够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进行加减运算;能认识一些汉字,还能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汇,如善良、贫困、宇宙、科学等。不过,尽管抽象思维已经逐渐萌芽,但这个阶段幼儿思维仍然以直观性和具体性为主要的特点。

第二,从刻板到灵活的过渡。小中班幼儿的思维是比较刻板的,他们在思考眼前问题时,还不能灵活地将注意力进行转移和分配,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只能对单一维度(颜色)进行分类,而如果要对多种属性(颜色和形状)综合进行分类时,孩子就会表现出混乱和迷惑;而且当改变游戏规则的时候,幼儿会很难适应新的规则,如刚才用颜色分类,现在要用形状进行分类,幼小的孩子即使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练习之后,仍然会不断地犯错。而进入中大班之后,幼儿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向二维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

第三,幼儿思维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和刻板性,其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会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自己才能理解他人,无法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谈话多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个实验中,他让儿童和一个玩偶坐在一个假山模型的不同侧面,让儿童说出玩偶眼中的山是什么样的,会发现儿童不能想象出玩偶看见的景物。而进入到中大班之后,大部分儿童都逐渐打破了思维的自我中心,逐渐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这种思维的自我中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儿童往往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5岁之后的儿童则能够意识到,别人有自己不同的视角,看见的内容和自己不一样,同时别人也会有不同的愿望、兴趣和情绪状态。

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帮助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上,其目的就是搭建好幼小衔接的合理坡度,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学童到小学学生角色、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转变,最终为儿童的毕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由于幼儿园大班儿童思维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过渡性,过渡期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这意味着这个时期是一个关键期,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时期,就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踏上一个新的思维发展阶梯,实现思维潜能的飞跃。二是,这又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将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发展的时期,甚至会使幼儿的能力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幼小衔接这个坎上发生断裂,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的学习。

总体来说,6岁幼儿认知和思维的灵活性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在这个阶段通过适宜的刺激和培养,能够更加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快速发展。对儿童进行思维灵活性训练,不能光靠说教,而要靠科学的方法,巧妙的设计,耐心的引导,这要求家、园、校多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的大脑机能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所以我们常听有人说:“大脑越用越灵光”,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思考和探究。

培养孩子思考和探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孩子提问。用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周围的世界,会发现处处都隐藏着有趣的问题。如:当孩子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这棵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树干是硬的,而树叶是相对软的?所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可以回答的,但是要通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乐于动脑的习惯。对于孩子的回答,家长不要当一个高高在上的裁判,简单地判断孩子说得对还是错,而是要像同伴一样,参与到孩子的探究和联想中,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和想法,同时又能逐渐内化家长的经验和知识。常常进行这种探究式的问答游戏,孩子的头脑自然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如爱迪生、瓦特、李四光等,小时候都是好动脑、勤思考的孩子。正是因为勤于动脑才能具备更全面的学习能力,而如果不善于动脑思考,会使得思维充满惰性,进入小学之后会遇到重重问题,产生学习和同伴等一系列的适应不良。

孩子们都听过《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故事,它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不走寻常路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人们都有惯性思维,爱用常用的方式思考,善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处世。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要增强思维灵活性,就要帮助孩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那些头脑中充满创意和“点子”的人,其思维一定能突破条条框框,富有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5~7岁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可能会拿着一团撕碎的报纸请你吃炒菜,还可能指着一片云朵告诉你那是一匹奔腾的马……尽管这些想象或许显得幼稚,但是这都是孩子创造性可贵的萌芽。

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认为,儿童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都源自儿童的思维灵活性,思维活跃的孩子具备更丰富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想象,热情地肯定和鼓励,甚至是参与到孩子的联想中,如追问孩子:“说说看你炒的菜都放进了什么佐料?是什么味道的?这片云朵除了像马还像什么?”总之,模仿与死记硬背是不能塑造灵活的头脑的,只有启发幼儿的自由思维与探索,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知识传授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才能将学生由被动倾听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需要一个懂得赏识、善于发现,并乐于融入孩子世界的好老师、好家长。

对于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孩子我们更应给予鼓励,适时的促进其更大的发展。生活和游戏中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学习,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引导下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

要积极鼓励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推崇“师道尊严”,凡教师的话,得“有言必听”。听老师的话,一般是对的。但如果强调过分,就会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意识定势”,或叫“思维定势”——想问题,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办事情,总在一个传统的框框内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孩子又怎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呢?一年级学生同样都是学习了《司马光》,绝大多数学生学了也就是学了,可是有的小学生却提出了很多的质疑:

缸是什么?(城里孩子没见过)

缸是用来做什么的?

司马光家的缸装水,他家是经常停水还是没钱缴水费?

哪里买的缸?好买吗?多少钱一个?(如果难买且很贵的话,司马光砸缸会惹祸的!)

是司马光家的缸吗?如果不是,别人家的东西可以随便砸吗?

那缸为什么没盖子?脏东西掉进去,吃了会生病的!难道古人不讲卫生?

那个缸有多高?(如果高,孩子怎么能翻进去的呢?那一定有梯子,那又是谁放的梯子?为什么要放个梯子在那儿?)

要是人家缸里有鱼怎么办呢?

那缸别砸留到现在肯定是文物!指不定当时就是文物,唉,被司马光毁了!

也许这水是人家好不容易挑来的呢?

要是发生火灾没水救,司马光是要承担责任的。

要是同伴爬出来时划伤胳膊,司马光是要吃官司的。

大家会不会以后不和爱出风头的司马光玩了。

缸有多大?如果缸很大,砸缸需要大石头。

司马光是小孩怎么能抱动大石头呢?——这个故事是假的,别人编纂出来的一个故事奉承他的!

思维灵活性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在对待同样的问题上,能够运用许多不同的办法和途径解决,一旦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出现困难能主动地改变思路,从其他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因此,灵活性在测量上不仅表现为产品的数量,而且还表现为产品之间的不同性质。比如,对于“砖头都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孩子可以给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儿童甲说“可以盖房子、铺马路、搭建桥梁”等10种答案,但所有的回答都与“建筑”的性质有关,而儿童乙说出了“磨成粉末画画、当武器保护自己、当障碍物做游戏”3种答案,虽然儿童乙给出的答案的数量比儿童甲少,流畅性相对差些,但儿童乙的灵活性要比儿童甲好,因为儿童乙不仅利用了砖头的材质特点,而且还利用了砖头的构成和硬度等特点。

灵活性也可以理解成为执行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多孩子能够牢记学过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指出应用知识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孩子综合能力的展现。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通过切身的操作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绝非只有一个,“条条大道通罗马”,看问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想要拿到柜子上的水杯可以怎么做?看见一只蝴蝶请幼儿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它,等等。让孩子尝试“一题多解”,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开阔孩子的思路,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新认知,速度更快效率也更高,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孩子会解决平铺直叙式的问题,例如,4+3=?但是角度稍一变化就不会处理了,例如,?+3=7。学习转化角度进行思考非常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已知,更能够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幼儿知识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生活中可积极为灵活运用旧知识创造条件,如学习过圆形的二等分后,让幼儿自己尝试等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直接来给小朋友平分蛋糕。又如学习过“美丽”这个形容词后,让幼儿自己说出多个相近意思的词汇,都是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的很好方法。

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使幼儿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不同途径、不同渠道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多个答案。这种做法能有力地促进幼儿思维多端性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暂时神经联系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应忽视引导、训练幼儿思维的多端性。

换句话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此法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反应能力。如:“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经常发问:自由活动、外出散步时,可以问幼儿:“羽毛球搁在树枝上了,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它弄下来?”

续编情节:上语言课时,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描述;给幼儿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各自续编情节的发展等。

续编故事结局法:讲故事时留个尾巴,让孩子自己去猜测想象,既引起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又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大胆想象创造。

思维的灵活性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锻炼提升的,尤其在幼小衔接的阶段正是此能力的发展高峰。建议多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调动孩子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可加入多一些思维拓展或者需要转化角度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内容。布鲁纳指出,游戏本身的意义比它所带来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游戏中,儿童不必担心某一目标是否能实现,这样他们就可以尝试很多新的、不常有的行为方式,而在有成功目标的压力下,他们从来不会尝试这样的行为方式。一旦儿童在游戏中探索过了这些新的行为方式,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行为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在游戏中已经练习过并事先学习过的行为子程序在建立行为模式时是很有用的,并且会日趋完善。因此,游戏是通过增加行为的可选数量而促进儿童的可塑性发展的。以下推荐的游戏即对增强幼儿的思维灵活性非常有效:

1.火柴变换——将火柴拼组成一张图案,请幼儿移动一定数量的火柴,将图案变换方向。如下图:

图211

2.棋类对弈——棋类活动能使孩子们从胜利和失误中,学会瞻前顾后,全面看问题,学会以退为攻与灵活机动处理问题的本领。

3.扑克牌复杂分类——出示不同类别的多种卡片,请幼儿快速的进行分类。可以按照颜色和形状等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

4.语言回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外出后进行见闻汇报,一边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一边提供必要的词语,让幼儿说出自己的见闻。

1.高矮人游戏——教师说出不同的词汇,请幼儿模仿,幼儿要快速的作出反应。高人(双手举高,脚尖踮起);矮人(下蹲抱膝低头);胖人(双手双脚打开站立);瘦人(双手双脚紧贴身体)。

2.“对先生”和“错先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颜色指偶,绿色代表正确先生,红色代表错误先生,请幼儿看到哪个颜色的先生就快速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例如:教师举起红色指偶提问:“你有几只眼睛?”幼儿看到红色先生则答:“3只”。

3.反义词游戏——教师说出不同的动作,请幼儿快速反应做出相反动作。例如,教师说举左手,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说抬左脚,幼儿即抬起右脚。

4.嘴巴手指不一样——说不一样的数字,请幼儿伸出与之不相同的手指。例如,教师说“3”,幼儿举起5根手指等。

5.大蜘蛛——请幼儿分组完成游戏,幼儿3人一组,每组按照蜘蛛不同身体部位起名字,如:蜘蛛头、蜘蛛腿、蜘蛛身体,教师快速的叫出不同组的名称,幼儿仔细听,当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快速起立并坐下。

1.续编故事——故事讲一半可以由幼儿续编结尾,考虑多种故事情节中的因素,使故事结尾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合乎逻辑。

2.连词成句——运用已有的几个词汇说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要求幼儿的语言组织具备逻辑性,并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认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可适当的增加形容词或者代词。如下图:

图212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生黄翯青,北京汇佳幼儿园国际园万东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