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绕主题开展调查和分析

围绕主题开展调查和分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课例研修前,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在课前会议上应该紧紧围绕课例研修主题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顺利而科学地开展课例研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小组成员在研修过程中,对学生分阶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了解教材也是调查和分析的内容之一。


(四) 围绕主题开展调查和分析

解读/认知

实施课例研修前,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在课前会议上应该紧紧围绕课例研修主题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顺利而科学地开展课例研修提供可靠的依据。



调查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根据需要还可以调查教师和分析教材。调查学生的内容包括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程度、对课文背景的认知程度、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等;调查教师的内容包括对研修主题的认知水平等;对教材的了解包括编写特点、作品体裁(题材)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等。

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课前问卷或测试、课后检测等。再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案例/方法

为了让广大教师具体了解课例研修中“调查和分析”的具体内容,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不同学校的研修小组开展调查与分析的情况。

案例一: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影响低年级语文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分析”,选择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三单元第12课《雨点儿》作为研修课例。在研究之前,教师对一年级34名学生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三方面做了前测,下面选取的是“识字”的前测和分析内容。



案例二:

北京市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语文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在突破低年段童话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反馈的研究”,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童话《上天的蚂蚁》作为研修课例。在研究之前,小组成员分别从三个角度对24名低年级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下面选取的是三次调查和分析的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调查目的:教师对本课教学重点的确定

调查形式:问卷

调查现象图示:


分析:从显现的数据可以看出:45.8%的教师对童话体裁的特点不清楚,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童话的心理特点不清楚,对学习课文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系不明确,导致简单化、模式化地把教学重点定在了理解内容和明白道理上。

结论:

1. 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童话文体的相关知识,这是教师研磨教材的前提。

2. 结合文体特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的性质,重新制定教学重点。

第三次:

调查目的:教师对教学反馈的认识现状

调查现象1图示:



分析:91.2%的教师具有重视教学反馈的意识,但是还有少部分教师需要学习有关“教学反馈”的知识。

调查现象2图示:



分析:86.7%的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馈时评价语过于简单、模糊,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进行清晰和有效的学习;由于教师反馈对象单一,个别反馈较多,导致整体学习效率不高。

结论:教师对于童话教学中应该采用的反馈类型的方式、特点及作用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小组成员还对童话文体在低年级段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相关的统计。



分析与结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要求,童话成为语文教学第一学段首选的重要阅读体裁。教材借助童话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幻想、想象能力,完全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小组成员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童话《上天的蚂蚁》一课作为研修的课例。

案例三:

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依据恰当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合理取舍,优化教学环节”,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研修课例。小组成员在研修过程中,对学生分阶段进行调查和分析。



指导/总结

一、“调查和分析”的目的要明确,使课例研修真正为教学服务

1. 上述每一个案例中“调查”都有明确的目的。

调查对象很直接,都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学生,有教师,有教材;调查目的紧扣课例研修主题,针对性很强。有宏观的对文本的认识,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有微观的字的读音等。通过调查,小组成员能正确了解学生拥有的认知经验、教师已有的操作技能和水平、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的位置……用这些有价值的材料来帮助我们组织教学,突破难点,使课例研修“研”有实效。

2. 上述每一个案例中,“分析”的结论都与目的相吻合。

在《雨点儿》课例研修中,教师呈现出来的调查与分析的目的明确,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得出的结论,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简单设问,直接指向“数”和“方”这两个字的读音,呈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节选一段课堂实录加以印证。

老师:你们词语读得可真棒。怎么读这个词?

学生:数不清。

老师:再看这个字在这个词语中应当读——

学生:数 shǔ。

老师:谁能读?

学生:数学。

老师:这个字在这个词语应当读——

学生:数shù。

老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发音不一样,多有意思啊,这个字是——

学生:多音字。

老师:对了。这个词谁会读?

学生:数shǔ数shù。

老师:完全正确,一起读。

老师:这个句子里也藏着多音字呢。谁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老师:他读得多好啊,注意到了多音字长(zng)的读音,读准了轻声“方”。我们一起读读。

若结论与调查的目的不一致,就说明我们在“调查和分析”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或是调查的内容有偏差不全面、面广重点不明确,或是分析没有从表象深入到实质……从根源上找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也就真正达到了课例研修的目的。


二、“调查和分析”的内容要翔实,为确定研修主题和研修课例做依托

“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还可以结合课例研修主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在“案例二”中我们看到,小组成员源于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分别以研修主题中出现的“童话”、“教学重点”、“教师反馈”三个关键词作为重点,分三次对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而细致,不仅对教师渗透了课例研修主题的内涵,还真实地了解到教师对研修内容的认识程度。这样的调查和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了解教材也是调查和分析的内容之一。它能使小组成员揣摩编者意图,更清晰地看到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所选课例在教材中所占的位置。在《上天的蚂蚁》课例研修中,小组成员通读了低年段的所有教材内容,针对课例研修主题进行了相关统计,通过再次分析,最终把课例研修的落脚点就放在了此类体裁的作品上。

调查和分析密不可分,调查是分析的基础,分析要透过调查出的现象深入到实质。调查要详尽,分析要落实。这样,我们的课例研修才禁得住推敲。


三、“调查和分析”的时机要找准,增强课例研修的实效性

调查和分析可以在不同阶段进行,贯穿课例研修始终,是一个动态的研修过程。这里所说的“阶段”可以理解为在课例研修的进程中划分出的时间段。不同阶段的调查和分析,能够促进小组成员科学、具体地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课例研修的实效性。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例研修中,小组成员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采用相同的方式,时间段不同,背景不同,内容略有不同。经过对比分析,就能更准确地把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由此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由“反复体会中华不振”调整为“重点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与过程”,希望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四、“调查和分析”的呈现形式要直观,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

“调查和分析”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常用的形式有:文字表述、表格、思维导图、饼状图、柱状图等。

如以上的三个案例中,小组成员均采用了表格的方式把“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呈现出来,项目和内容分割开来,使读者一目了然;“案例二”中,还采用了思维导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形式加以呈现,更加直观和形象。


建议/关键点

一、调查内容要紧密围绕主题设计,着力点要小

1. 调查问卷要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能让被调查者很快明白调查的意图;问题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调查对象产生厌烦情绪;题型最好以封闭式选择题为主,开放式填空题、答题为辅;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必须方便数据统计分析,其结果能回答调查者所想了解的问题。

调查问卷基本体例包括标题、班级、时间、题目要求、题目内容等。下面以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课例研修小组的前测试卷为例:



调查问卷还可以设计成表格式。下面以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课例研修小组的学情调查问卷为例:

2. 调查访谈应提前设计好将要谈到的话题内容和询问方式,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分角度,避免重复和遗漏;访谈时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后续进行统计和分析。不论与个体还是与群体交谈,态度都要亲切、自然,拉近与被访谈者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二、分析与调查相辅相成,揭示的是本质

我们应该把“调查和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调查显现出的是现象,分析描述出的是本质。调查是基础,分析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分析时要透过调查出的各种数据,看到折射出的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在课例研修中起到实质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