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透”一点

分析“透”一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部世界与自我的对立统一, 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值得思辨的论题。因为没有“别人”。集体意识麻醉了个人意识,集体价值盗窃了个人价值,集体道德强奸了个人道德。只有两种人,颠覆者如拿破仑可以避免“共犯”;另一种,就是受害者。开篇的“集体共犯”立意点的提出,就非同凡响。分析多么透彻、有力。富于思辨色彩的分析,将“集体力量”的两面性做了合理的揭示: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题目与解题

【题目】

以“环境与心态”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题引领】

“环境与心态”和“热情与理智”一样,都是带有比较性的题目。这类作文题带有明显的思辨特点,立意空间大,可选角度多。在立意上,可将两个概念相提并论,也可以两者主次分明;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得失,也可以互为条件,论证因果

“环境与心态”和“热情与理智”的区别在于,前者既是写作范围,又是命题;后者只规定了写作范围,需要自拟题目。


【立意角度示例】

谈“集体共犯”

两相适应

环境改变心态

应创造良好的环境

任尔东西南北风

入乡随俗

心态为给环境涂色

心不动——王阳明的法宝

相互作用

环境是心态的反映

心啥样,环境啥样

变的是心态而不是环境

…………


【立意训练】

以上立意角度各有匠心,请逐一分析其妙处所在。

任选一个立意角度,列出写作结构提纲。


【范文11】

环境与心态

刘 莎

外部世界与自我的对立统一, 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值得思辨的论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每一个独立灵魂都努力超越环境实现自我。然而物我相生,人不但难以超脱,反而往往沦落入另一种极致,我谓之——集体“共犯”。

冷战时期前苏联有一部电影,丧父的小女孩玛莎的母亲被疑盗窃而被投入监狱,玛莎为此遭到全班女孩子的孤立与欺侮。每一张本该是花样年华笑靥的脸上充盈了无缘由的鄙夷,嘲笑、愤怒、讥讽和谩骂从天真的孩子们的嘴里迫不及待地跳出,竞相去伤害另一个与她们同样本似天使的女孩子。更可怕的是孤立,玛莎的童年没有玩伴,没有理解,只有不合年龄的成熟与沉静。影片初次公映,便招致封杀和各式各样的口伐笔诛,叫嚷说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这样一群冷酷的女孩子。是的,若是二人相对,无由地攻讦甚至可能会有些尴尬,毕竟眼对眼,面朝面,没有别人打扰也就无须做作,有什么不允许解释和去理解呢?嘲笑给别人看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也就显得滑稽了。因为没有“别人”。问题就在于有一大群“别人”的时候,每一个个体都想被包容在集体里,只能手拉手,生怕被抛弃。“别人”做的,你只好也去做同样的事,欺骗于自己的欺骗,执着于别人的执着,内心甚至不带一点装腔作势,而是甘之如饴。不需要良心的思索,只需要狂热的追随,这便是集体的力量。

很奇怪的是,如果有人对一个人下指令的时候,遭到的首先是本能的反抗。而当指令下达给一个集体时,便会收到很好的回应,大家争先恐后的照做。日本有部叫《大逃杀》的电影,社会迫使同窗几载的学生相互残杀,最后一个可得生存,且不说影片杀戮场面的血腥暴虐,只里面有一个情节就令人难忘。几个原本打算同盟来抵御袭击的女生,因误食毒药集体中毒后,竟彼此猜忌,在对手赶来或是毒发身亡之前竞相攻击,纷纷被原先的挚友杀死。外界的压力竟真的有这么大吗?一切情谊,承诺,信赖会在集体的压迫下粉身碎骨,分崩离析?

同样狂热的也有一向以内敛著称的中国人,十年浩劫中,有多少人是出于对“理想”和“信仰”的顽执而迫害他人的呢?我相信,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着狂热理念而“运动”的,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十几岁的红卫兵、红小兵,是因为对某个人的狂热追随,不,不如说是对集体行为的狂热追随导致沦丧了人性中的诚切、善忍和道德底线。集体意识麻醉了个人意识,集体价值盗窃了个人价值,集体道德强奸了个人道德。

不是所有的集体意识都会引发悲剧,这是肯定的,只是集体力量是可敬或是可怕的,是令人热血翻涌或是不寒而栗的。能够跟随一个英雄的集体而共荣当然是值得荣耀的;能否在一个堕落的集体中不当“共犯”,是需要很大勇气去决断的,而大多数人采取服从。只有两种人,颠覆者如拿破仑可以避免“共犯”;另一种,就是受害者。

个体的觉醒应该是人类亘古乃至永恒的目标,尽管它常常被社会打压。稳定而自我的心态,也应努力地在动荡和具有鼓动性的环境中被保持。追求正直和真理听来容易,说来轻巧,面对一个敌对势力,判若鸿沟的差别使划清界线变得轻而易举。然而别太自我伟大,当错误就发生在你朝夕相处、视之为共同战壕和容身之所的集体中时,你能辨认出曲与直吗?你能为遭受践踏的公允哪怕只是说上一句话吗?

你——敢——吗?

我不知道。


借鉴指津

分析透彻是这篇习作的突出特点。

很长时间以来,中学生作文普遍的分析薄弱或者不会分析,议论文写作成了材料与观点的简单组合。这暴露的不仅是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问题,更是认识肤浅、思想贫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篇长于分析的作文就更显得难得。

开篇的“集体共犯”立意点的提出,就非同凡响。接着,在举出前苏联一部电影作为论据后,展开了层层深入的分析:“是的,若是二人相对,无由地攻讦甚至可能会有些尴尬”——这是以退为进; “因为没有‘别人’” ——这是由果推因;然而,“问题就在于有一大群‘别人’的时候,每一个个体都想被包容在集体里,只能手拉手,生怕被抛弃”—— 这是转折。深入发掘、步步推进之后,得出了“不需要用良心思索,只需要狂热的追随,这便是集体的力量”的结论。

接下来,列举日本的《大逃杀》和中国的“文革”,探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集体意识麻醉了个人意识,集体价值盗窃了个人价值,集体道德强奸了个人道德”。分析多么透彻、有力。

“不是所有的集体意识都会引发悲剧,这是肯定的,只是集体力量是可敬或是可怕的,是令人热血翻涌或是不寒而栗的。能够跟随一个英雄的集体而共荣当然是值得荣耀的;能否在一个堕落的集体中不当‘共犯’,是需要很大勇气去决断的,而大多数人采取服从”。富于思辨色彩的分析,将“集体力量”的两面性做了合理的揭示: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本文重点在于阐释“集体力量”负面作用的可怕,因为在它面前“只有两种人,颠覆者,如拿破仑可以避免‘共犯’;另一种,就是受害者”。写到这里,作者将视线转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咄咄逼人地问道: “当错误就发生在你朝夕相处,视之为共同战壕和容身之所的集体中时,你能辨认出曲与直吗?你能为遭受践踏的公允哪怕只是说上一句话吗?”

“你——敢——吗?”

在这样的追问面前,谁能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