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吧。求同存异,教师随机解决疑难问题,师生达成共识。这题目不能理解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为两部分,一部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皆朝于齐”从侧面反衬出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效。例如,邹忌把过错归于众人的“私王”、“畏王”和“有求于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邹忌与齐王为臣为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内容,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课前了解有关齐威王和邹忌的轶事,认识课文中的齐王和邹忌。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古今异义

(1)窥镜(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2)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表方位)

(4)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劝说;今义:讽刺,讥讽)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做状语;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当面让……听到)

3.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短语后置)

(2)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4.文学常识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年)。《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新课导入

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吧。

三、作者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原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

四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五、整体感知

师: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论弹琴,阐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他说:弹琴弹得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齐威王,名田齐,公元前356年,父齐桓公去世后即位,在位36年。据史载,他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喜爱隐语,谋士淳于越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正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感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乃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经过调查了解,烹杀以弄虚作假得宠的阿城大夫,而厚奖忠于职守的那墨大夫。从此,“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他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师: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以下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正确句读;三读,结合注释。

师:翻译课文。由个人自读到同桌之间交流再到四人小组交流。求同存异,教师随机解决疑难问题,师生达成共识。

师:正字音

昳丽(yì)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镜(kūi)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师:明句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提示:“孰与……”属于固定句式,中间不可断开。

忌/不自/信

提示:“不自信”属于宾语前置,即“不相信自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有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提示:“之”后应稍停顿,“之”作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同时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今齐地/方千里

提示:“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地”与“方”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王之蔽/甚矣

提示:“王之蔽”,即“大王被蒙蔽”之意,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师:揣摩语境,把握人物的心理。比如: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询问妻、妾、客的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勾画出邹忌对自己的美丽形象由自信得意到将信将疑再到不太自信的微妙的心态变化过程。由于妻、妾、客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回答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再如,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轻叙家常。

又如,齐王听毕,一个“善”字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最后,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种奖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要读出自豪昂扬的气势来。

师:《古文观止》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谗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从文中看,“细细详勘”的内容有哪些?“闺房小语”又指哪些内容?

生1:“细细详勘”的内容包括自我审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多方求证(询问妻、妾、客)反复核实(“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生2:“闺房小语”指的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皆以美于徐公”。

六、课文精读

师: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可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而是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师: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先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人可能受蒙弊”这个话题,继话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有于王”三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师: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生:“讽”,婉言相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理解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为两部分,一部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师: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本段文字写齐王纳谏以后在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效。“皆朝于齐”从侧面反衬出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效。最后一句以议论作结,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生1:邹忌看准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劝谏有极强的针对性。例如,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齐威王受蒙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邹忌从偶然的比美中领悟出来的。

生2:邹忌善于揣摩国君心理,使国君乐于接受。例如,邹忌把过错归于众人的“私王”、“畏王”和“有求于王”。

生3:运用委婉的说法。如,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设喻,使人听起来觉得亲切。

师: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文中先后出现了几个“三”?体会这种结构的整齐美。

生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生2: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生3: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生4: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生5: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师:这种看似巧合的“三叠排比”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事理发展规律。

七、课外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朝服衣冠(  )  窥镜(  )

孰视之(  )  谤讥(  )

纳谏(  )  间进(  )

期年(  )  昳(  )丽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诵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通_______,读_______,含义:_____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_______通_______,读_______,含义:_____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2)今齐地方千里。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5.释加点词、译句。

(1)徐公来,孰(    )视之(    ),自以为(     )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     )如远甚。

(2)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3)今齐地(    )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    )王。

(4)朝(    )服(    )衣(    )冠(    )。

(5)邹忌讽(        )齐王纳()谏(             )。

(6)吾与徐公孰(    )美(     )?

(7)客之美(        )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8)能谤(     )讥(    )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作为齐国的大臣,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国家政治大事,可见他忠于职守、胸怀国家。

B.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能主动听从他人的劝告,对邹忌的直谏不但不怪罪,而且马上付诸实施。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表明群臣的意见能被采纳,且取得理想的效果。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齐王勇于纳谏,齐国因而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7.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__________》,这里“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纳”是__________的意思。

(2)《战国策》,又名《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末年的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__________编订而成,是一部_________时代__________的汇编。该书着重描绘_________的_________。

(3)本文写邹忌以自身感受设喻,讽谏齐威王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使__________强盛起来。由全文“讽”的描写可见邹忌是一个__________的谋臣。

(4)“门庭若市”的意思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获得了成功?

(4)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更多的是进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

答案

1.zhāo kūi shú bàng nà jiàn jī yì

2.D

3.(1)有 又 yòu 在文中连接整数和零数

(2)孰 熟 shú 仔细

4.(1)古义:指“旦日”的后一天,即后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2)古义:两个单音词。地,土地;方,方圆。今义:①区域;②本地;③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3)古义;身边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5.(1)仔细 他 认为 照 不

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2)不时,有时候 间或、偶尔 满一年 即使

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有人来劝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劝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3)领土 方圆 没有谁 偏爱

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一千多里,城邑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4)早上 穿戴 衣服 帽子

他早晨穿戴好衣帽。

(5)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 接纳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

邹忌劝告齐王纳谏。

(6)哪一个 漂亮、英俊

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英俊?

(7)以……为美

客人认为我英俊,是因为想向我求助。

(8)指责别人的过错 讽刺 使……听到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

6.B

7.(1)战国策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接受

(2)国策 西汉 刘向 战国 史料 战国国别史料 谋臣策士 言论和谋略

(3)广开言路 纳谏除蔽 齐国 善于自省,聪明精细,善于自保

(4)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8.(1)齐王的身边永远都是阿谀奉承,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2)以循序渐进的几个词语,表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说明齐威王已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3)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方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出自己受蒙蔽的危害,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这种采用设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气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容易使人接受。

(4)正面: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唐太宗,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况;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反面:商朝的大臣比干,力谏商纷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纷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师:1.指名同学背诵课文。

2.指名同学口头翻译课文。

二、巩固理解

师:学生再读课文,认识文中的人物。

师:邹忌为什么要讽谏齐王?(提示:此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邹忌为什么要劝谏齐王?二是邹忌为什么要讽谏而不直谏齐王?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

生: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王之蔽甚矣”可以看出齐王耽于享乐,荒废朝事,闭目塞听,专横武断。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齐王前期积弊之重,朝纲不振,万事废弛。从面刺国君受上赏可以看出当面指出过错的难度和风险,从中也可以看出邹忌舍直谏取讽谏的苦衷:但求有用,力避无谓。

师: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此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问题。一是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想了些什么?二是邹忌“思”而有得,“比”有所获,他得出了什么结论?三是邹忌是如何从自己身边小事联系引申到齐王的?)

生:邹忌夜思妻、妾、客违背自己不比徐公美的事实而一味盛赞自己的情形,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原委:妻“私”、妾“畏”、客“求”,而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自己被深深蒙蔽了。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齐王身上,宫妇左右“私”、朝廷之臣“畏”、四境之内“求”,故而得出“王之蔽甚矣”。

师: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生:王曰:“善。”有首肯、赞同之意。

师:讽谏的结果怎样?

生:“乃下令”以及三种等级的奖赏,朝政的三种变化。

师:从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作为课文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忠于职守、善于思考、勇于进谏并深谙国君心理的谋士。

生2:齐国朝政废弛,齐王耽于声色、闭目塞听。作为谋士,他没有贪求一己安逸,而是忠于职守,敢冒天下之大不题,逆龙威,揭王疵,表现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生3:邹忌从男性比美的戏谑之事说起,却达千古臣谗君蔽、社稷倾覆之大事,这是大智慧;他没有从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得意忘形,而是冷静深思,探求真理,推己及君,这是大智慧;他巧妙设喻,娴于辞令,启发诱导,一步到位,直达对方心扉,这是大智慧。

生4:邹忌之讽谏,显现其胸襟和智慧。

师:讽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须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下面我们一起走近齐王。

师:齐王在听完邹忌进谏之后的神情态度在“善”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揣摩这一词语表达的妙处。

师: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私话之后,没有责怪他在朝堂上的言论,没有追究他的冒犯,也没有掩饰自己深受蒙蔽的事实。相反,只有一斩钉截铁的“善”,何等干脆,何等痛快!从中表现出齐王的宽阔心胸、宏大气度和知错即改的气质。单以国君的身份来说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师: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除蔽革新?齐国朝政有什么变化?你对齐王有什么样的评价?

生: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坦诚大度,治国有方。齐王听取邹忌的进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励精图治,真抓实干,立刻采取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实际措施。齐王的令“三赏”:面刺、上书谏、谤讥于市朝。这样不顾君王的威严体面无所顾忌地评头论足、这样猛烈过火地议论朝政,齐王不发雷霆大怒,论罪问斩,而是当众奖赏,善纳雅言,颇有君临天下,胸怀大海,心比天宽的气魄雅量。对比纣王荒淫残暴,把直言进谏的比干剖腹挖心、昏庸愚昧的楚王把忠贞耿直的屈原贬官流放,我们不能不惊叹齐王的海阔天空的胸怀气度和治国有为的眼光气魄。“三谏”情况描写,无一不是齐王谦逊礼贤、善纳忠言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齐王的智慧谋略和宽宏大量。

师:在文中,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能从谏如流,勇于改变,足见其胸怀;他行事果敢,付诸行动,足见其气魄;他重振国威,担负国君的大任,与贤臣邹忌共同谱写千秋佳话。

齐王之纳谏,彰显其胸怀和气魄。

三、探究升华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为下级,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对照现实,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听不进不同意见,看不得反对表态,动辄挟怒报复,不显得雅量过浅、心胸狭隘了吗!

四、文章脉络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两层意思:一是邹忌讽谏,二是齐王纳谏。邹忌从与妻、妾、客的对话中,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于是以此为喻,向齐王劝谏。齐王听信忠言,采取悬赏纳谏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由浅入深。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齐王纳谏,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以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词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用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语言质朴无华,精练含蓄。

本文300多字,语言简练生动。语言简洁,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深入;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又以少量文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六、同步阅读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指宫廷)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贲、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tuó)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凓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今江苏凓阳),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hùn)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注 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 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甲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

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

D.指佛教或僧人

E.喜悦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4.阅读乙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6.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案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2.A

3.(1)离开,背弃 (2)厌恶,嫌弃

4.(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5.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6.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教学反思

“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而不仅仅是“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我本节课(方案一)设计的着眼点,也是最大的视点和切入点。

教学设计的亮点有以下两点:

1.体现对课文的创意解读。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致力于劝谏的过程中感受他超常的胸怀和智慧,体味古代谏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由邹忌推及其他谏士,了解谏士文化。从齐王勇于改错纳谏除弊的行为中分析得出明君的素养在于胸襟和气度。由齐王推及历史上其他圣明国君,深悟明君贤臣遇合才是社稷大幸、史家大幸。课堂视野比较开阔,有温暖明亮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品位。

2.听说读写并重。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学习卡片的制作,既有方法提示,又有成果的展示。从“我所了解的齐王和邹忌”(说一说),到“课文中的齐王和邹忌”(一读)再到“我心中的齐王和邹忌”(想一想、悟一悟),再到“我笔下的齐王和邹忌”(写一写、编一编、画一画),能力训练,环环相扣,又依次提升。

教学设计缺陷表现在课堂设计失之于“精”。所谓“精”是指太注重预设,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受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弱学生的成就感,不利于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

教学也许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正是有这份遗憾,我们才会永远上下求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