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齐王采纳了建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词语解释。

讽:讽谏(委婉地规劝)。

修:身高。

形:体形。

貌:容貌。

昳丽:光艳美丽。

朝:早晨。

服:穿戴。

旦日:第二天。

寝:睡觉。

私:偏爱。

诚:确实。

左右:左右的侍从。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

面:当面。

刺:指责。

二、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作者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文本链接

1.题解。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五、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1)朗读语气指导。

第1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3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地规劝。

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与议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他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4.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六、课文精读

1.邹忌讽齐王的发端是什么事?

(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爱、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4.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5.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7.课文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8.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9.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10.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11.齐王是怎样纳谏的?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说明齐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七、课外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其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原为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美:原为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B.民各甘其食,美其服。

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A.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B.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D.卒廷见相如。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中“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B.彼不我恩也。

C.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D.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6.选出下面句中“朝”字读音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  )

A.朝花夕拾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改朝换代  D.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7.语段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翻译“王之蔽甚矣”正确的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受蒙蔽太深了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急急回答,唯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6)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宣王时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虎求百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答案

1.(1)形容 动 偏爱 (2)形容 动 以……为美或赞美 2.C 3.A(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4.A 5.C 6.A 7.(1)D (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臣服。(4)D (5)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8.(1)①没有人 ②寻找 ③做主管者 ④言语真实 (2)B (3)B (4)B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了解了课文的大意,邹忌的进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接着来赏析邹忌进言的巧妙所在,以及这样的说话方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二、巩固理解

1.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主要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精彩的对话。

①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是结构上的“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这样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口中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相反地,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国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论自己的私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了“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私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件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好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做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本文第1自然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4.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考虑——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5.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这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6.从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2)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3)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4)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三、探究升华

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逆耳之言如何让人可以接受?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而这种人也有所谓的“忠言”,那么他们的“忠”从何而来呢?从挑他人的刺而来。因为爱挑人刺,嘴又封不紧,情绪一上来叽叽歪歪地说到你脾气上来为止,末了还要再“赠”你一句“我这是为你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云。每逢此境,你是真该感谢对方呢,还是该暗骂他一句?

不过,善意的忠言也确实有逆耳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受言人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容易受特殊的感情支配,与对方善意的有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的交叉,这就促成了逆反情绪的产生,越是忠言越觉得逆耳。

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爱接受逆耳的忠言。如果实在要说忠言是药,那么这种药也是顺耳的比逆耳的更具治愈功效。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只有顺耳之言才能鼓起人们发奋的斗志。

经验和事实告诉人们,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好心人愿意把对他人的劝语故意说得像割人耳朵般难听,诚如一个作家所言,察纳忠言,固然是应有的雅量,但不上道的忠言,还是不听为好!当然,逆耳的忠言不是没有,但它只是整个“忠言系”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而且献言者大多数还带着情绪或仅仅是为自己找一种悖论的借口;更多的有效的忠言,还是来自友好与善意的诱导。所以,逆耳的忠言并不是最好的忠言。

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还是一般熟人,只要你是真的有意向对方献上忠言,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去采用委婉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你所献的忠言就一定不逆耳。

除此之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言也很重要。提出“忠言”一定要顾及到别人的自尊心。

四、文章脉络

全文共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进谏的缘起。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再写三问三答,最后引出与徐公的对比,从自信到自惭到自悟。作者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不仅仅写他不因妻、妾和赞美而感到自满,而且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邹忌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进谏的内容。本段为课文的中心。邹忌见威王之后,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程度和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进谏的结果。齐王纳谏,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的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但应注意,“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五、写作特点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4.语言生动准确。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六、同步阅读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货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来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臣妾(qì)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答案

1.B 2.B 3.D 4.B 5.A 6.(1)D (2)C (3)C (4)C (5)A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我让几个学生读了一下课文,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我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到了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