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必备的古代诗词与典籍知识

必备的古代诗词与典籍知识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又称为词余、乐府。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其标志性人物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瑰宝,对人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连不少人的名字,也都来自这些典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具体的古代典籍知识。

这一课我们学习古代诗词与典籍知识。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古代的诗词知识。请同学们先看一则故事:

五代时有个著名诗僧,他叫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他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他觉得这梅花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突出‘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合适。”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人的诗歌创作态度有多么认真。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艺术形式。一般来讲,可以作如下分类:

首先是可以从诗歌艺术形式的维度来分类。一般包括: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需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潜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其次是可以从诗歌题材的维度来分类。一般包括: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他们的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古代诗歌知识一般还包括古代诗歌发展史知识。关于这一点,有关研究材料一般认为: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3.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是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标志性人物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

6.词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姜夔、李清照。

7.元代的主流文学样式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些古代典籍知识。

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瑰宝,对人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连不少人的名字,也都来自这些典籍。单单是《诗经》,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北宋词人周邦彦,他的名字就源自《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邦彦”意为“国家的人才”。词学专家唐圭璋,他的名字就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圭璋”是珍贵的玉器,比喻人品高尚,为世所重。外国文学专家杨周翰,他的名字就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周翰”指周朝首都的垣墙,比喻国家栋梁之材。哲学家邢贲思,他的名字就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贲思”意为“疾驰而来”。此外,像张闻天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鹤鸣》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钱其琛的名字源自《诗经·鲁颂·泮水》的“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具体的古代典籍知识。说实在话,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发育和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特别重要。请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清初流行的本子为1140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多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署为王相选注,后者所选均七言诗,署为谢枋得选、王相注。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310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代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129家,700余篇,分38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12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222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3229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4000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130篇,计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000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300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昉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500卷,另目录10卷,按题材性质分92大类,150余小类。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400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很多,也很有趣。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周 涛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