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浓厚的文化心理

培育浓厚的文化心理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到学生心田,首先就要培育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心理。

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国家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信息接收途径越来越广泛,网络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充斥左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为淡薄。问起《樱桃小丸子》,大多中学生都可以侃侃而谈,问起《四书》 《五经》,没几个学生能说全的,二者所获得的智慧情感的润泽可以同日而语吗? “窗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要不赶紧擦,它就容易脏。”孩子们如此篡改古诗名句,观之让人心中一阵刺痛,我们不可以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数典忘祖,ABC永远代替不了《三字经》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家园,如果失去这个家园,就会导致精神归宿的迷失。相反,如果传统文化为中学生们所接受,他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影响。因此,让深厚绵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重新滋养我们的中学生精神家园,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让中学生正确面对和欣然接受、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到学生心田,首先就要培育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心理。

一、 培养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师生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对传承、振兴民族文化的使命的认同感。

1.引用学者名人言论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针对当今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比较薄弱的现象,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经常引用一些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学者对中华文化赞同的言论,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易使中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思慕与认同。例如,当今文化名人季羡林曾说过:“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复兴的世纪。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存在前途的弊端……这只有中国文化能克服,这就是我的最后的信念。”杨绛曾经说过:“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她又说到:“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不比任何西方文化差。出国留学可以学人家的技术,但不能丢了文化根基。”著名学者文怀沙说:“小小日本现在的成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汉唐文化的铺垫。然而我们是汉唐文化的嫡系子孙,要讲基因我们比他们好。”再如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在1827年同爱克曼谈话时,大大地赞扬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平,他认为西方人应该向中国人学习。当今也有很多外国人推崇、热爱中国文化,有报道说,“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青铜器方面已经达到了专家的水平。”再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两千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这样经常地向学生传输中外文人学者的言论,天长日久学生自然会受到鼓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通过教师自身情感带动学生的文化心境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崇高的、神圣的,因此,教师自身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教师对传统文化情趣是冷漠的、呆滞的,学生的传统文心境便是灰色的。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教师想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自己得先沉浸其中。因此,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和感受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用春风化雨般的热情,用烈火汹涌般的激情,将自己对上下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喜爱与理解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自身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吸引、打动学生。

在高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其中描述的梁启超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清华的生动演讲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学习借鉴的一个案例:梁先生在演讲过程中,能够在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并能背诵出大部分。讲到激情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讲《桃花扇》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时,不禁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当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听过他演讲的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语文教师,也应该像梁启超先生那样,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激情与热爱。

3.利用教师学识修养来引导学生的文化憧憬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相当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识修养,能够像一位艺术家,说书讲典、谈古论今,集百家之所长,融千年之精华,让学生为之倾倒、为之癫狂,将学生引领到充满神奇灵性、闪烁智慧光芒的传统文化当中。比如在学过庄子的《逍遥游》后,一位教师曾总结说:“庄周的浪漫狂放洒脱不是一篇《逍遥游》所能表现的,《庄子》中有许多篇目体现他浪漫狂放的句子,比如《庄子·外物》里就有这样一段文字:‘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教师将这种宏大的意象滔滔不绝地背诵出来后,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惊叹,他们惊叹于庄子汪洋态肆、雄奇宏伟的想象、超旷空灵的人格魅力,更惊叹于教师流利顺畅、热情洋溢的背诵。因此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识修养,对传统文化了然于心,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只有教师领会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可以将其精神成果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学生也会在教师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的影响下,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