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案的教学策略分析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案的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做了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化学课堂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可见,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是由单元性的整体教学设计而成,其中教学步骤和过程呈阶梯状攀升,教学难点因设计坡度减小得到比较有效地突破。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外收集、分析资料,课内交流、研讨。

黄卓毅

【摘 要】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在化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中学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阵地。该学科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无法与语数英等学科相比,然而,化学是科学类学科之一,切实落实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化学教师应尽的义务。要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这才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化学课堂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1.以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或问题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初三学生大多是化学的初学者,学生要达到熟练、正确地书写化学式的要求,短期内显得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制造“学习上的矛盾”,如随机抽查学生对化学式的掌握情况。由于,刚开始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抽查情况不令人满意,学生甚至出现了化学很难学的错觉。有鉴于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开设一节由学生主讲的化学活动课“怎样灵活书写化学式”。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长是主讲,组员集体参与。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帮助小组长整理思路,熟悉环节。通过这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觉得形式新颖,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也高,效果就比较好。

其实,这节课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以作以下准备:

第一步骤,笔者首先从元素符号教学入手,在绪言课将最常见的:氧(O)、碳(C)先介绍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从易到难,让学生掌握与拼音相近的元素符号:镁(Mg)、钠(Na)、钡(Ba)、氟(F)、锰(Mn)、氖(Ne)等;再联系外语读音相似的:钙(Ca)、氦(He)、氩(Ar)等;还有展开联想的:如以有相同字母“A”“H”“B”“M”打头的元素符号;以字母“g”“a”“e”收尾的元素符号。

第二步骤,引入元素的化合价,使学生懂得物质化学式都是显正价、负价的元素符号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熟记元素的化合价,并能够书写简单的化学式。如氯化钠、氧化镁等。

第三步骤,引入原子团及其化合价。铵根(+1)、碳酸根(-2)、硫酸根(-2)、硝酸根(-1)、氢氧根(一1)。

第四步骤,举行研究性学习汇报课“怎样灵活书写化学式?”

课堂中学生根据前一段学习的内容积累,自行编制小组竞赛题目“看谁掌握的化学式多?”当然,出题线索以上述素材为参考,整个教学环节都经过教师的指点。形式有: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有以全班同学为对象的快速抢答;有“击鼓传花”形式(主要是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

学生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化学式的书写进一步熟练,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性增强。结果,像氯酸的化学式(HClO3),教师平时并不将其作为知识要求,在单元测试中,其正确率却达到90%以上。显然,学生是通过学习和书写硫酸钾、硫酸、氯酸钾的化学式的体验后获得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学生参与度高;而且学生之间团结协作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扬了学生的自主性。

可见,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是由单元性的整体教学设计而成,其中教学步骤和过程呈阶梯状攀升,教学难点因设计坡度减小得到比较有效地突破。实施该课题时,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情感状态得到有机融合,才能高效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

2.以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设计是以“把科学家的思维教给学生”为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对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加以模拟,让学生在探索情境中观察事物,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达到知识创新。如:在设计“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湿红布放在氯气中”观察到红色褪去,创设情境;让学生研究是什么物质具有漂白作用。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中,可让学生模拟和循着科学家研究元素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某一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它邻近元素性质及反应现象,预测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推测和假设,设计有关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假想的正确性,从而发现和解决与该元素有关的新问题。事实上,一些新元素就是在这样的想象与创新中发现的。如门捷列夫预言“类铝”(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后被法国于1875年测定和发现,命名为镓,还有“类硼”——钪,类硅——锗。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这一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不高,但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上大有作为。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外收集、分析资料,课内交流、研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收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好锻炼,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学生分成四组,布置各组内容。第一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第二组其他元素周期表;第三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第四组元素周期表的展望。

其次,教师提供相关杂志、书籍目录和网址。

再次,学生分头查找资料(时间为一星期)。在此期间,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进度。

最后,每一小组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给予一定的指导(时间为一星期)。

(2)课堂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略)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过程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多样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养成对问题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义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分析给出的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类比和归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充分准备。在教学中,哪怕是教材中的信息,教师也尽量只是向学生提供一些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取和处理信息,而教师只作些点拨、帮助。对于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一些课题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的,这也是客观现状,也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但这一学习过程,由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其结果无疑对学生”双基“落实,能力培养大为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