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刘川生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刘川生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4]/刘川生

思想路线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和应该遵循的思想原则。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实践证明,只有在思想上、理论上永不停顿,才能使我们党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才能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从容应对新的严峻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它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科学发展观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要让人的才能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人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就是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要求把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统一起来,大大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创新了社会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进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系统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是新形势下在发展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发展的新思路,对发展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发展观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变化的。过去的发展观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强调的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对于促进财富的涌流、加快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发展观也有片面性,往往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分配不公等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个警示对新的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作出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呼吁各国摒弃传统的以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代之以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积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自觉。

二、科学发展观是党在解决前进中出现新问题时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在实践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经过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一是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二是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三是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经济社会发展中总是会存在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指导发展的理论上有新的概括,以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指南。

三、科学发展观强调求真务实,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2004年1月召开的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看,求真务实体现了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党的思想路线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讲的都是“实”字,表明共产党人“务”的是实事、实际、实践;“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则讲的是“真”字,表明共产党人“求”的是真理,是真实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真实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认识真理、实践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与我们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它更突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更强调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发展。

党对思想路线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而突出强调和发展一些主要内容,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目的是要使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开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目的是要冲破“左”的思想的束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目的是要全党紧跟时代潮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为了纠正片面的政绩观和浮躁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求真务实,必须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可见,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内涵。

坚持求真务实,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新时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但也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上,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搞形式主义,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加大财政负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破坏资源和环境。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志对发展观和政绩观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全

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胡锦涛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中关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然要求。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注释】

[1]节选自《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节选自《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增刊。

[3]节选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4]节选自《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