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里的花草树木

汉字里的花草树木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四季之首,是草木开始萌发生长的时节。其实,“蠢”字是个形声字,“春”代表它的读音,表示春天的到来。一般来说,“素”是指无肉的食物,“荤”是指有肉的食物。汉字中含有“军”字的比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

绿色印刷 保护环境 爱护健康

亲爱的读者朋友:

本书已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出版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它采用绿色印刷标准印制,在封底印有“绿色印刷产品”标志。

按照国家环境标准(HJ2503-2011)《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本书选用环保型纸张、油墨、胶水等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注重节能减排,印刷产品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选择绿色印刷图书,畅享环保健康阅读!

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里的花草树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编著.—南宁:接力出版社,2015.10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儿童彩绘版)

ISBN 978-7-5448-4085-9

Ⅰ.①汉… Ⅱ.①中… Ⅲ.①汉字-儿童读物 Ⅳ.①H1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179958号

总策划:关正文 责任编辑:范晓婕 张苗苗 亢 莉 美术编辑:王 雪

责任校对:贾玲云 责任监印:陈嘉智 媒介主理:王 钢

社长:黄 俭 总编辑:白 冰

出版发行:接力出版社 社址:广西南宁市园湖南路9号 邮编:530022

电话:010-65546561(发行部) 传真:010-65545210(发行部)

http://www.jielibj.com E-mail:jieli@jielibook.com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制:北京顺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9.75 字数:105千字

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 印次: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01—25000册 定价:20.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质量服务承诺:如发现缺页、错页、倒装等印装质量问题,可直接向本社调换。

服务电话:010-65545440

(按姓氏音序排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程 荣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原国家督学

傅永和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

黄德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

江蓝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 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对外汉语推广专家

李宇明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郦 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丹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陆俭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

北京大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蒙 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一室(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孟蓬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

钱文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谭景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王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

张伯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研室主任

张一清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四季之首,是草木开始萌发生长的时节。那么“春”字是如何表达这个意思的呢?

其实,“春”字在甲骨文中上半部是由“草”字和“屯”字组成的,下半部是“日”字,表示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草木的种子开始慢慢地长出嫩芽,生出长长的根。

正因为植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所以“春”字往往又会表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样子。不仅如此,古人还根据四季的特点,总结出了依照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我们都知道一年分四季,而我国又把四季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它是指平均气温在10—22℃的时段。

据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的时辰。此时,人们会放鞭炮来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春时还有“咬春”的习俗,那一天人们会吃春饼。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面片,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这些菜一般是春天的新鲜蔬菜。

这种吃法既可防病,又有迎接美好春天的意味。

趣味知识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业耕作的补充历法,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编了一首节气歌。请你也来读一读,记一记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蠢(小篆)

汉字“蠢”的字形里也含有一个“春”字,说明“蠢”与“春”有关,那么怎样很好地记住这个字呢?

其实,“蠢”字是个形声字,“春”代表它的读音,表示春天的到来。而下面的两个虫字呢?我们可以这样去记忆:春天到了,冬眠的小虫、小蛇们开始在温暖中蠢蠢欲动。

在古诗词中,我们总会找到“春”的踪迹,有的是春草,有的是春风,有的是春花,有的是春水……你能把这些含有“春”字的词语正确地填到下面的诗词中吗?

忽如一夜_____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_____向东流。

_____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_____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参见参考答案)

在饮食上我们总是讲荤素搭配。一般来说,“素”是指无肉的食物,“荤”是指有肉的食物。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荤”既然是指肉食,为什么这个字会有个草字头呢?难道它与草有关?

其实,“荤”以前指的是葱蒜等味道浓重、辛辣的蔬菜。吃了这些蔬菜后,会散发出极其难闻的气味。所以,出家修行的僧人不但不能吃肉,而且连葱蒜一类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也不能吃,以免影响修行。

后来,人们总是“荤腥”连用,慢慢地,“荤”便有了肉食的含义。

提起僧人,在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僧人——唐玄奘。

唐玄奘是历史中一位真实的人物,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但是《西游记》里唐玄奘的故事是加入作者想象的,因此并不真实。在故事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转世。他一心取经,路上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孙行者、猪八戒、沙僧,并分别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

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他一路斩妖除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大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趣味知识卡

僧人的饮食与普通人有较大区别。他们吃饭叫“过堂”,每天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餐,而且有过午不食的修持规矩。为什么他们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呢?“五观”的意思是:一是观思食物来之不易;二是观思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只把饭食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饮食之前,先要敲大木鱼和葫芦形铁板。木鱼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汉字中“荤”与“晕”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而且下半部也都是“军”字,因此在书写上总是容易混淆。其实如果细心分析就能找到它们的?不同。

首先,两个字的读音是不同的,“荤”读hūn,“晕”读yūn,而且在理解字义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记忆:葱蒜虽然是植物,但是在食物中属于“荤”;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的人会头晕。

汉字中含有“军”字的比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请你仔细观察,“军”字分别与这些部首组合能组成哪些新字,然后正确组词。

(参见参考答案)

“藉”是上下结构的字,“耒”指“耒耜”,是耕种的木制农具。“耤”表示帝王亲自耕种(田地)。

把“耤”字再加一个“草字头”,就表示踩在草上面,这又代表着什么呢?原来在古人眼中,这是表示供人祭祀跪拜时用的草垫。

有人认为,由于这种草垫比较简单,人们往往不加整理就开始使用,所以草垫看起来比较杂乱,之后“藉”这个字就有了杂乱无章的意思,可以组成词语“狼藉”。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古代,人们对祭祀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在古人看来,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有神灵主宰,“万物有灵”的观念也由此产生。

在古代,农业生产十分重要,人们希望每一年都能够风调雨顺,这样才能够有丰厚的收成。但是自然变化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随时危害着人们。所以,善良的人们在感激神灵的同时,也对自然界心存敬畏。希望通过祭祀祈求上苍,让自己摆脱疾病或自然灾害的困扰。

趣味知识卡

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祈求天神佑护。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明永乐以后,每年,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huán)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祈求上苍垂怜施恩。

“藉”与“籍”两个字的相似度很高,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去记住这两个字,绝对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联系记忆法去理解它们,记住它们。

“藉”是古人祭拜时用的草垫子,跪拜的人多了,所以草变得一片狼藉。

“籍”是用竹子做成的专门登记出生情况的册子,所以才有了书籍、学籍等词语。

下面的句子总觉得自己丢了什么,快帮它们找到各自丢失的汉字吧!

冰心《往事(一)》: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_____,会惊起树上隐栖的禽鸟。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失而复得的时光》:书_____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沉寂的时候,书____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解释起来便是:鸟儿高飞远去,天空只剩满目寂寥,云彩孤单单飘浮。唯一能给我慰_____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

(参见参考答案)

“节”是上下结构,笔画比较少。单从表面上看,也许你很难想到它为什么这样写。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它的本来面目,你的认识会更清楚些。

“节”是个简化字,它的繁体字为“節”。上面为竹字头,说明与竹子有关,而下面的“即”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有人认为“即”代表古代人吃饭用的餐具。在很久很久以前,善于观察的人们发现竹节就像天然的碗底,所以那时的人们吃饭时普遍用竹碗作为盛饭的器具。不过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节”字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节日。在中华民族的节日中,春节当之无愧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包括贴门神、贴春联、拜年等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个神奇的世界,居住着逝者。那里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逝者必须赶回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逝者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他捉住,用绳子把他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逝者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这两位神人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趣味知识卡

春节时,人们有拜年的习俗。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手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右手在上,但不抱拳,只压手。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

“节”字属于形声字。形声字是什么意思呢?

形声字是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字。形声字的一部分表示“形”,而另外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

比如“群”字,“君”是用来表示“群”的声音,也就是un这个音。而“羊”呢?是因为古人认为羊天性喜欢一群一群地挤在一起,所以就用羊来表示群的字形了。

回忆一下你学过的哪些字属于形声字,然后试着写一写。

(参见参考答案)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莽”和“葬”的字形十分接近,上下两部分完全相同,只是中间有所不同。如果“葬”与去世的人有关,那么“莽”字是不是会与小狗有关呢?

恭喜你,答对了!

在古代字形里,“莽”字中间是一只小狗,周围是四株小草。四株小草可不是只有四株草,而是用来表示一片草丛。可是狗在草里干什么呢?其实这是只猎犬,它隐藏在草丛中等候猎物呢!

所以,“莽”的本义就是滋生百兽、可供狩猎的山野草丛。

“莽”字在汉语历史的发展中又引申出“狂野、草率”的意思,所以就有了“莽撞”这个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因莽撞而闻名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张飞。

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疾恶如仇的性格而著称,虽然这种形象主要来自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的夸张处理,但是这种形象十分深入人心。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得知消息后,鉴于实力悬殊,所以带领数十万百姓南逃。可是却在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赶上,刘备的军队被击溃了。慌乱中刘备派张飞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人立于当阳桥上,并据水断桥,对着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翼德,谁来与我决一死战?”曹操军队都害怕张飞的勇猛,没人敢上前,刘备的军队才因此获救。

趣味知识卡

提起刘备和张飞,就不得不提关羽了。这三位英雄十分要好,他们意趣相投、志同道合,可以说形影不离。

当时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三人在桃园中立誓结为兄弟,这就是成语“桃园结义”的由来。

“莽”字笔画比较多,中间是个“犬”字,书写时千万不要忘记“大”字上面有个点。为了使我们能够牢牢记住这个字,我们可以从“莽”字的意思入手去记忆,如果你能够记住这句话,相信你一莽X定不会写错“莽”字了:

草莽草莽,有草才能成为“莽”,猎犬猎犬,藏在草中才能不被发现。

下面1,2,3,4四个方格中,都丢失了一个汉字。它们分别能和上下左右四个字组成词语。你能不能在这些方格中填入恰当的字?

另外,1,2,3,4起1原丛鲁豪苍2撞还能连成一个成语。

快想想,试一试,相信你能行。

(参见参考答案)

如果有人告诉你汉字“莫”原本的意思是指太阳落山的时候,也许你会难以置信。因为一提到有关“莫”的词语,你脑海中也许会出现“莫名其妙”“莫非”等,可是它们怎么会与日落扯上关系呢?

要想揭开“莫”字的庐山真面目,就要看看“莫”字的古文字结构了。原来,“莫”字中间是日,代表太阳,而它的上面和下面各有两丛草,就表示太阳落在草丛间。所以,在古代它与“暮”的意思是相同的。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赋予了“莫”字更多的含义,如“没有、无法”等意思。

生活中,与“莫”字相关的成语有很多,而最重友情的一个“莫”字,出现在“莫逆之交”这一成语中。

相传战国时期,大哲学家庄子给人们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中主人公是子祀(sì)、子舆(yú)、子犁、子来四个人。四个人谈天说地,聊得十分愉快。在交谈中,他们都领会到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无到有,最后又归于死亡的过程”。因为这四个人“莫逆于心”(莫:没有;逆:抵触。这句话是说四个人心中很默契,彼此没有抵触),于是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后来,就有了“莫逆之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彼此志同道合,心意相通。

你有没有一些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朋友呢?如果有,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知音难寻;如果没有,请耐心寻找,相信你会找到这样的好伙伴的。

趣味知识卡

朋友是能够陪你谈心,伴你成长的好伙伴,相信在你的身边一定有许多朋友。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友情,因此在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交友类型:最纯真的年代结识的朋友——竹马之交:年龄差距较大的朋友——忘年之交:艰难境遇中最忠诚的朋友——患难之交: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

在汉字这个大家庭中,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文字中看到“莫”字的影子,可以说它们是“莫”字的近亲。它们相貌相似,往往会让我们难以分辨,下面就介绍几个会变身的“莫”:

如果“莫”字加上水会变成“漠”;

如果“莫”字长了手会变成“摸”;

如果“莫”字很贪吃会变成“馍”;

如果“莫”字遇上树会变成“模”。

下面的汉字已经排兵布阵,请你从中挑出能组成成语的汉字吧。要注意成语中需要带“莫”字。

示例:挑出“莫”“名”“其”“妙”四个汉字,组成“莫名其妙”。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熟悉的“茸”字,有一种柔软的感觉,比如“毛茸茸”。这个“茸”字与“耳”字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茸”字下面的“耳”是“聦”(cōng)的简写,古人用它来表示“茸”的读音。而且,“耳”在古代除了表示耳朵外,也用来形容禾苗在谷雨之后刚长出来的嫩芽。嫩芽就像禾苗的耳朵,支棱在两旁,有一种饱满的生命力。所以,“茸”下是“耳”,也是意外造就的趣味吧。

嫩草十分娇嫩,所以又被后人赋予“纤细柔软”的含义,于是有了“毛茸茸”。

鹿角刚刚长出还没有骨化时,叫作鹿茸。鹿茸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关于鹿茸的来历曾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最早,鹿没有角。鹿,富有灵性,是仙人的宠物。有一天,鹿的心中萌生一个愿望:和神仙们一样长生不老。于是就向玉皇大帝说道:“神仙拥有永恒的生命,而我却只能在世间短暂停留。您能让我获取更长久的生命吗?”

玉帝疼爱鹿,便应允了它的要求:“既然诸位神仙都喜爱你的单纯与灵动,那就让我来赐予你更长久的生命吧。”于是玉帝将一对龙角赐给了鹿。

从此,鹿头上多了一对龙角。人吃了龙角可以延长生命,而角每年再生一次,于是,人们为了得到角,就开始饲养鹿。鹿因此延长了寿命。因为龙角的“龙”在过去犯忌讳,所以就改称鹿茸。

趣味知识卡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编,他以毕生精力亲自实践,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这部书是其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本草纲目》全书载有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集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一百六十幅精美的插图。书中对植物有着科学的分类,这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因此,《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绒”是绞丝旁,一般用来指动物身上柔软的毛,比如鸭绒,也用来指有绒毛的纺织品,比如棉绒、长毛绒等。“毛茸茸”是用嫩草的样子来形容柔软的感觉,要注意不能错写为“毛绒绒”。

“毛茸茸”是个形容词,而且是ABB结构的词,请你想一下还有哪些词也是这种类型的呢?

(参见参考答案)

埶(甲骨文)

上图中展示的甲骨文是不是很像一个跪在地上,双手捧着幼苗在种植的人?这个字后来演变为“埶”。

后来,人们又把“埶”字写成了“藝”。草字头代表人们对种植的重视。“云”在古代表示“说、传授”的意思,古人认为种植技术是需要一代代传授下去的。

“藝”后来简化为我们熟悉的“艺”。因为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极其重要的技能,所以才有了“技艺”的含义。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我们民族独创的技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殊名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初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之后又发展为金文,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汉字书写——小篆,后来又形成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字体,它们各具特色,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同时,在中国历史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旭、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为学习、借鉴。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画画的一种方法,绘画中十分讲究用笔、用墨的技法。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最为重要。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不同变化。笔法与墨法一起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作画风格。

趣味知识卡

说到行书就必须提王羲之了,他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记载,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相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时他挥毫泼墨,写下《兰亭序》。书法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习书法的人奉为研习行书的典范。

汉字中与“艺”字同音的字有很多,但是它们的意思却千差万别,想要正确地区分它们,我们可以寻找一些小窍门。下面是从汉字所代表的意思来区分的:

书法绘画需要技;学习知识需要记

两人在下棋叫对;坚强的意志叫力。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看到“葬”字,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死亡。的确如此,这个字中间有个“死”字,处理死者的遗体叫作“葬”。

但是,为什么“葬”字中也会有个“艹”,“葬”的上下两部分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葬”在古代,上下都是“草”,就像人死后埋葬在草丛之间。

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葬礼。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人死为大”,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孝服用白布做成。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所穿孝服也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孝服的颜色与西方习俗大不相同。西方人参加葬礼统一穿黑色衣服。白色对他们而言纯洁高雅,是幸福的颜色,他们会穿白色婚纱、白色礼服。正因为这种文化差异,清朝时,有一个英国人首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伤,觉得十分奇怪。

趣味知识卡

正因为古人对葬礼的重视,所以会将死者的坟墓安排得十分讲究,尤其是古代帝王的陵墓。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秦始皇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四百多个。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充分表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葬”字是上中下结构,属于会意字,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从文字的意思入手,这样才会牢固地记住它的每一个部分。如果你能记住下面的内容,相信你一定不会把“葬”字写错:

告别死者需安葬,众人高抬巧安放,小草青青盖上面,无人打扰更安详。

葬礼总是让人哀伤。表达忧伤情感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快写下来吧。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一般形容小草或小树长得很茂盛叫“茁壮”。那么“茁”字为什么会表示这个意思呢?原来,“茁”字下面一个“出”,上面一个“草字头”,就像草木或幼苗刚刚伸展着腰肢,破土而出。从种子深埋地下,到见到世间第一缕阳光,这个字里有幼小生命的强韧,以及破土而出时的喜悦。

后来,人们不仅用茁壮来形容草木,还用来形容人。比如“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妈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古人十分重视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可是古代没有学校怎么办呢?于是“私塾”就产生了。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者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启蒙儿童读书识理,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一般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须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因为没有形成规范化、现代化的办学模式,所以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趣味知识卡

人们习惯将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统一称为“蒙学”。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约在殷周时期已经产生,随着私学的产生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愈加盛行和完善起来。

蒙学教育对入学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在教材和教法方面都有丰富的积累。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古人造字是十分形象的,它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事物的样子,如果书写前我们能够仔细观察,联想记忆,相信能很快记住字的写法。

“茁”就像小草破土而出。再比如“伞”字,请你先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伞的样子,然后可以这样记:人字头像伞布,下面的点、撇和一横像伞的骨架,中间一竖像伞柄。

你能用下面图框里的汉字和部首,组合成多少新汉字?

例如:“艹”与“出”组成“茁”。

(参见参考答案)

“笨”字,不太讨人喜欢,因为由它组成的词大都是贬义词,比如“蠢笨”“笨手笨脚”等。

对此,“笨”字觉得很委屈,因为它被古人创造的时候,可是和“不聪明、不灵活、笨拙”等含义没有半点关系。“笨”最初很朴实,古人最早用它来表示竹子的内层,通称“竹黄”。

可是由于竹黄缺乏弹性,所以善于联想的人们,就用“笨”来表示“反应慢的、不灵活的”,组成词语“笨拙”“愚笨”等。

关于“笨”字,有个成语是“笨鸟先飞”。人们用“笨鸟先飞”来比喻做事慢、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就比别人先走一步,多用作谦辞。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没有半点高兴,反而严肃地说道:“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只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

妻子接着说道:“你不聪明,要笨鸟先飞,外出求学才能有所成就。”乐羊子听从了妻子的劝诫,外出游学。但一年后,因为思念妻子,乐羊子返回家中。

妻子并没有因为夫妻久别重逢而快乐,而是把他领到织布机旁,说道:“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半途而废呀。”

乐羊子深受触动,毅然决定完成艰苦的求学旅程,再也没有中途放弃,因累返乡。

趣味知识卡

清朝学者阎若璩(qú)自幼口吃,书都读了千遍也读不熟。因此,同学们经常嘲笑他。但他并不灰心,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坚持读书。终于,这只“笨鸟”一生治学,多有著述,靠勤奋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有些汉字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如果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恰当地联系,就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个字。

→上面是“手”,下面是“目”。

记忆方法:阳光下要想看得更清楚,可以用手遮目而看。

→左面是“讠”,右面是“舌”。

记忆方法:说话就是发言,口舌灵活才能说得清晰。

→左面是“身”,右上是“几”,右下是“木”。

记忆方法:一个人把身体藏在几棵树后就是躲。

“笨鸟先飞”是一个含有动物的成语。在成语大家庭中包含动物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呢?请在 下面的方格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物的字,使它成为完整的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从“策”上方的图形可以看出,“策”字在古代横竖交错着,好像身上长满了尖刺。它其实是一个用竹子做成的鞭子,上面刻意做出一些棘刺,是为驱赶马匹用的。所以,“策”字原本的意思就是赶马的竹鞭。人们用鞭子抽打马匹是为了让它跑得更快,所以才有词语“策马狂奔”“鞭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策”又增加了新的含义。策马能让马跑得快,这是聪明的人们想出的一种办法,因此“策”还有了“计谋、谋划”的意思,可以组成词语“策略”。

在军事作战中,十分讲究策略。下面这个“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首都邯郸(hán dān)危在旦夕。赵王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于是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原打算率兵直接去解救邯郸。可是,他的军师孙膑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其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良将肯定全部派出,国内只会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直接进军魏国,魏军必定会回来解救自己的国家。那时,他们撤走围困赵国的大军,我们不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田忌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吩咐手下按照孙膑的方法去做。果然,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趣味知识卡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策略,起源于南北朝,之后在明清时期形成书籍。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

“策”的下面是“朿”字,表示有刺的东西,有些汉字也会包含“朿”字,比如“刺”字。

细心的人会发现,当“朿”在上下结构的“策”字中时,最后一笔的捺写得比较舒展,可是在左右结构的“刺”字中时,最后一笔的捺却变成了点,这是因为古人为了书写起来美观,左右结构的字采取了避让的原则。因此,书写时需要注意区分。

与“策”有关的词语很多很多,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都有哪些,试着写出更多与“策”有关的词,拿到更多的星。

(参见参考答案)

“符”的下半部是“付”字,在字形上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东西在给别人。因此“符”就代表人将竹子做的信物交给使者。

为什么是竹制的信物呢?原来古人将刻有文字图案的竹片分成两半,作为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一半在朝廷,一半在朝外。执行任务时,人们以所持竹签是否能相合来检验持签者身份的真假。所以才有了“兵符”这个词。

后来,“符”又衍生出了记号、标记、信号、图案的意思。

权力的代表“符号”有很多,比如黄袍、龙纹、紫禁城,还有玉玺。

相传,中国的第一枚玉玺是秦王用和氏璧精雕细琢而成,代表着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关于和氏璧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昭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假装拿出十五座城池与赵惠文王交换。

赵惠文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谁料,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却闭口不谈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见秦王丝毫没有履行协议的意思,便说道:“大王,和氏璧虽好,却有一处瑕疵,让臣指给大王。”秦王信以为真,便将和氏璧递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靠向柱子,佯装要撞,说道:“方才大王闭口不谈城池,看来确实没有交换之心。如果您逼迫我,我便抱着宝玉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见状,赶紧让人拿来地图,假惺惺地说道:“你看,这十五座城池都给赵王。”

蔺相如知道秦王骗他,便说道:“这宝玉是天下奇宝。赵王把玉送出秦国时,特意斋戒,举行大礼。大王也要如此,我才好把宝玉献上。”

秦王不知是计,便无奈地应允下来。

蔺相如带着宝玉回到公馆后,连夜让随从将玉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可是又怕世人说他理屈,无奈之下只得放他回国。

趣味知识卡

在紫禁城这个恢宏肃穆的皇宫里,珍藏着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的玉玺。

乾隆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在他以前,清朝皇帝的玉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但到了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钦定玉玺为二十五方,后人称之为“二十五宝”。

乾隆帝为什么把玉玺的数目定为二十五方?这是因为他希望清王朝能传至二十五世。

记忆汉字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诀窍,找到了诀窍,每个字都会牢牢地印在你的头脑中。

→上小下大,形似山尖。

→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色彩丰富,美丽鲜艳。

→小土为尘,尘土飞扬。

→竹制符号,付出为凭。

(参见参考答案)

在远古时代,人们一般是将文字刻画、铸印在甲骨或金属器皿上,便于信息的永久保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和金文。

但是这种技术比较复杂,而且效率不高。后来人们发现,耐潮耐温的竹片虽然不如甲骨、铜器那样能够永远保存,但在竹片上书写,方便而且高效,可以说是“简单至极”。于是人们把竹子劈成竹片,再把竹片串联起来,在上面写字。这就是“竹简”。

只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常使用“竹简”“书简”的意思了,更常使用“简单”的意思。

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最初的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传说汉字创造出来时,粟米像雨一样从天而降,鬼神在夜间哭泣。说明汉字的诞生“惊天地泣鬼神”。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修建了仓颉造字台。据说,周穆王曾在仓颉造字台前修建神庙,名叫“三会道场”。

到了唐代,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等都曾来这里凭吊仓颉。到了清代,嘉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

可惜,历史沧桑巨变间,仓颉造字台逐渐掩埋于岁月的风沙。1923年,晚清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康有为坐着马车来到仓颉造字台凭吊时,这里已经一片破败。康有为心中不禁唏嘘不已。仓颉是汉字始祖,纪念他的造字台竟然如此萧条!令人惋惜。

趣味知识卡

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现代人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出现于商朝,距今约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或有关记事,所以形成了甲骨文。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在十五万片之上。

“简”属于形声字,如果细致划分的话,它属于上形下声的形声字。和它同类型的字还有霜、晨、雾等。那么其他类型的形声字还有哪些呢?下面列举了一些:

下形上声→想、架、梨

左形右声→深、情、谊

右形左声→领、飘、期

内形外声→问、辩、闻

外形内声→裹、园、闺

你能准确判断下面这些字属于什么类型的形声字吗?请将字与对应的类型连线。

(参见参考答案)

生活中,我们能够见到许许多多不同材质的箱子,如皮箱、木箱、铁箱、保险箱等等,可是用竹子做成的箱子几乎没有。那为什么“箱”字中会有个竹字头呢?

“箱”是上下结构的字。古代的车厢多用竹制,大车上用来乘坐或放货物的地方一般会有两米多宽,就叫“箱”。

不过,“箱”的含义越来越小,现在,我们大多用“箱”来表示有活盖的盒状容器。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皮箱的“箱”字会是竹字头了吧?

“箱”是形声字,下半部的“相”既是形旁也是声旁。“相”的另一个读音是xiàn,在古代官职中有丞相一职。

丞相也称为相国、宰相,其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官职,权倾朝野,可以说是一人(皇帝)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位,最早是在秦朝设立,当时为两人,设为左、右丞相。到了汉代,丞相改为一人。丞相可以代替皇帝统率文武百官,并能够辅佐皇帝治理朝政。唐朝为了防止丞相权力过于集中,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个职位分拆丞相职责。随后的宋朝、元朝都设一个丞相或者左、右丞相。明初时也设丞相,后来明太祖将其废除。

历史中有名的丞相有李斯、萧何、诸葛亮、秦桧等等。

趣味知识卡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一职由诸葛亮担任。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国家的理想,燃尽了生命。在军事上,他足智多谋,传说他曾草船借箭、巧布八阵图、施展空城计;在文学上,他的代表作有著名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而魏国则相应设置的是大都督一职,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司马懿就曾担任这一职位。

汉字“箱”,还可以作为一个量词来使用,比如:一箱珠宝。除了“箱”这个量词,你还知道哪些量词呢?读一读下面的内容,它会让你记住更多的量词。

花 两树 三刀 四腿 五

书 七星 八马 九牛 十

下面每个方格中都藏着一个字,两个格子中的字合并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字。根据下面的小提示,你能猜出方格中都藏着什么字吗?

(1)1加2,我们可以用它来写字。

(2)2加5,旅行时需要它来盛放东西。

(3)4加5,饭店单独吃饭的小屋子叫作包~。

(4)4加6,我们能得到一个养马的地方。

(5)4加7,是很高的楼。

(6)4加3,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它。

(7)7=夏。

(参见参考答案)

笑是一种身体的反应,它集中表现在面部表情上,有的人哈哈大笑,彰显胸中豪气;有的人微微而笑,眼睛眯成一弯新月,笑中有份柔情。可是,“笑”字中为什么有竹字头?难道笑与竹子会有什么联系?

夭(甲骨文)

“笑”字下半部是“夭”,“夭”的甲骨文,是不是很像一个人双手挥舞摇曳的样子?有人认为,竹子遇风时,就像人哈哈大笑时弯曲身子。所以上半部为竹字头。你看古人造出的字是不是很形象呢?

“笑”能带来愉悦,但有时候也会带来灾祸。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国君周幽王,他十分宠爱妃子褒姒(bāo sì)。这位妃子眉目艳丽,但很少展现笑容。

为了讨宠妃的欢心,周幽王听从一个大臣的荒唐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便火速率兵出击。可等到他们慌慌张张来到烽火台时,却发现这只是周幽王的骗局。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跑来跑去,一阵忙乱,不由得莞尔一笑。见到褒姒美丽的笑容,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

过了不久,敌军真的进犯。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却以为是周幽王故技重演,便都按兵不动。

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趣味知识卡

据史料记载,唐朝杨玉环(即杨贵妃)的笑是最迷人的。

杨贵妃能歌善舞,天生丽质。历史中,人们习惯将她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并且,一般用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这四个女子的美丽。

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这样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你看杨贵妃一个浅浅的微笑就能让众多后宫佳丽黯然失色,这足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杨贵妃的魅力。

“笑”字虽然笔画并不多,但是却很容易写错。因为“笑”的下半部是“夭”字,而有些粗心的人往往会把“夭”写成“天”字。

其实我们可以联想记忆,既然“夭”就像人笑X哈哈大笑时扭动的身子,那么“夭”最上面的撇就像是人笑时弯曲的脖子。如果误写成横就显得太死板了。

笑的种类有很多,你能根据提示恰当地写出表示“笑”的词语吗?

(参见参考答案)

案在古代可不是大书桌。

“案”的上半部是“安”字,下面是“木”字,是一种木质的短腿小木盘,用来端饭食。

后来,“案”字的意思变大,也用来指书写或作画时用的长方形木桌。所以有了“案头工作”“伏案”等用法。

“案”也用于“案件”。宋朝时有个铁面无私的官员叫包拯,他断案如神是人人皆知的。

包公曾经在端州任职。一天一个名叫张小友的男孩前来报案。“大人,我今天卖完炸糍粑,回家路上,靠着一块大石头睡了一会儿。可一醒来,发现篮子里的钱被人偷走了。”

包公听后,决定要审石头。一时间,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拥过来,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怎样审石头。

包公大声喝道:“石头,小友在你身旁打盹儿,却丢了钱。定是你偷了去,快从实招来。”石头沉默不语。

包公大怒:“竟然不招,来人,打它三十大板。”

一顿乱打,可石头还是不说话。包公无奈地说道:“这顽石死不承认。可这孩子可怜,大家就发发善心,每人送他一枚钱吧。”

大家都答应了。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大门。接着,在大门口放了一个装了水的木桶。出来一个人就在水桶中投一枚钱……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

包公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小友卖炸糍粑,经手的钱币难免会沾上油脂。这里只有你的钱有油星,你怎么解释呢?”于是,包公就通过这枚带油的铜钱,找出了偷钱的贼。

趣味知识卡

包拯为官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所以有“包青天”的美名。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包青天,坐南街,
铁面无私执王法。
龙虎狗,三口铡,
百姓高兴奸人怕。

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方法中的一大类,“案”就属于形声字,“安”用来表示“案”的读音,“木”说明“案”的意思和木头有关系。

要想又快又牢地记住形声字,你可以采用下面的口诀来学习:

形声字,真好记。音形义,有联系。

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表字义。

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

下面的形声字中,哪个部分是声旁,哪个部分是形旁?你能辨别清楚吗?

(参见参考答案)

你发现了吗?“本”字是由“木”和“一”组成的。“木”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像一棵树,上部是枝叶,下部是根。而“本”则是由“木”加上“一”构成的。

这个“一”是指事符号(是古人造字时的一种标记),用来强调树在地下的根。所以,“本”的造字本义是:树的根部。

像“本”一样,当没有具体形象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类似“一”这种抽象符号来表示的字,是指事字。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历代帝王都将农业视为国家富强的根本。秦朝的商鞅就认为“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能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人民悉心耕种,田野没有荒草,国家就会富裕。国家富裕,就会强大”。

为了保证国家根本——农业的繁荣发展,古代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那古代国家都是怎么鼓励农业发展的呢?

秦朝针对农业制定了严密的规范,要求官员们要详细报告每年雨量大小、作物生长情况、农业收益等。如果要征调老百姓去服劳役,要首先保证老百姓的田间劳作,不能从一家征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

而且,在古代,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为了体现农业的重要性,在“士农工商”四民(分别是大学士、农民、做工的、商人)中,农民排在第二位,而现在大家都热衷的商人,在当时排在最后。

趣味知识卡

“根本”一词和“本”的意思相关,或许以前你有疑问,“根”和“本”怎么就能放一起呢?“根”和“本”都是指树木的根部,也就是树木的营养器官,所以“根本”一词的解释就是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具体形象或不方便把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其实,“本”就是一个指事字,它是在“木”的下面加上一短横,表示树的根,“根本”一词也就由此而生了。

另外,和“本”一样的指事字还有:

刃: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口。

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带有“本”字的成语你知道多少个?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楚”字中为什么有木呢?因为“楚”和“荆”在古代是一个东西,都指一种牡荆属的植物。

这种植物的枝条具有韧性,古人常拿来制成刑杖。廉颇“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其实就是表示愿意接受蔺相如抽打,以此来谢罪。

荆条抽打,会疼痛,所以产生了“痛楚”。

同时,“楚”这种植物,会开小花,清新俏丽,于是又有了“楚楚动人”的用法。

西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但是他英勇有余,智谋不足,最终败在刘邦手下。

秦朝被推翻以后,刘邦和项羽原本约定以鸿沟作为界线,互不侵犯。但在张良和陈平的规劝下,刘邦坚定了消灭项羽的念头。他和韩信、彭越等发动合击,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

项羽损兵折将,缺米少粮,无力突围。

夜间,刘邦军中故意唱起楚地民歌。项羽听见,吃惊万分:“刘邦已经夺得楚地了吗?为什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

四面楚歌,楚军军心尽丧。项羽也失去了斗志,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把酒悲歌:“曾经豪气冲天,可时运不济,上苍不怜,宝马无法奔驰,我的虞姬呀,可怎么办呢?”

夜间,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突围逃走。边逃边打,行至乌江畔,自恨将士死伤无数,无颜回去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后人用“四面楚歌”这一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趣味知识卡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为人豁达大度,识人善任,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在鸿门宴后他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之后他充分发挥部下才能,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因此在书写时,“楚”字上面的两个“木”缺一不可。而且上面的两个“木”最后一笔都变成了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是为了汉字书写的美观,因为“楚”的最后一笔本身就是捺,如果上面都写成捺就显得重复了。而且,两个“木”在上面如果都写得很舒展还会让人感觉头重脚轻。

你能不能把下图中的字与“楚”字组合成词,看一看你能写出几个词?试一试,相信你能写出全部的词。

(参见参考答案)

“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字,表示树枝;右边早期写成“攴”,表示一只手拿着木杖进行敲击。

古人用“枚”表示树干。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枚”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可以表示根、支、个等量词,还能表示“逐个”的意思。

袁枚是清代中叶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诗人。在文学方面很有成就,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年轻时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父母在,不远游”,他选择在家中孝顺父母,一直到他六十七岁服丧完毕。

六十七岁那年,头发花白的他,终于踏上尽情游历山水的旅程。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

六十九岁时,他将自己放逐在自然之间,一游历便是整整一年。他的足迹从江西庐山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历衡山。

七十岁以后,他老当益壮,畅游武夷山、苏沭阳等,七十九岁三游天台山。

八十岁的他热爱自然之心依然不改,又出游吴越之间。八十一岁还出游吴江……

当时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趣味知识卡

《所见》是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生活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请你也来读一读,体会诗中情感。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枚”与“玫”两个字读音相同,但是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呢?

刚才提到“枚”与树干有关。而“玫”的左边是“王”,表示这个字与玉石有关(其实含有王字旁的汉字很多都与玉石、珍宝有关)。

“攵”字可以和很多字或汉字部件交朋友,组合成新的汉字。

谁能和“攵”字交朋友呢?它们能组成哪些新的汉字呢?快来开动脑筋想一想!

(参见参考答案)

看到“末”字,我们不难发现它比“木”多了一个“一”。“木”指树,那么在树的上端加一横是表示什么呢?

没错!就是指树梢的部分,也表示尾端。

另外,我们也可以想到与“末”字相近的一个字“未”。

记忆时,可以这么分辨:“末”的第二横比第一横短,说明越来越少,快到尽头,而“未”第二横比第一横长,说明越来越多。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国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使臣到了赵国后,赵威后亲切地问使臣:“不知齐国怎么样?今年庄稼收成是否还好?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

使臣听了,心里有些不大高兴,便对赵威后坦言道:“您先问粮食收成、百姓生活,最后才问齐王,您这样问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您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可赵威后笑着说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没有粮食哪来百姓的安居乐业?百姓不安居乐业,又怎会有稳固的国家?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这就是“舍本逐末”的故事。后来,人们用“舍本逐末”比喻舍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趣味知识卡

中国古代社会中,认为农耕是根本,工商是经济之末,所以看轻商人。汉朝时将经商看作比较低等的职业,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制成的衣服,不能骑马乘车,甚至不能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在收税时,汉朝也会对商人加倍收税。

“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是近义词,都指主次不分。但二者还是有区别,不能弄混。

“舍本逐末”是“放弃根本,追求枝节”的意思,比喻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下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

“本末倒置”是“根本的和枝节的弄颠倒了”的意思,多比喻把主要的与次要的、本质的与非本质的弄颠倒。

根据下面的汉字,老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吧。

(参见参考答案)

“某”字是由“甘”和“木”组成的,“甘”是“甜味”的意思,“木”是“果树”的意思,“某”就表示酸甜的果子。

后来,人们另外创造了“梅”字,来代替“某”酸甜果子的含义。古人觉得“梅”更恰当,因为“每”在古代指生育,孕妇喜欢的果子多半是酸的,所以“梅”表示一种孕妇喜爱的酸味果子。

“某”虽然丢掉了酸甜果子的含义,但随着发展,又收获了新的含义,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人或物,有了某年、某月、某日等词语。

在古代“某”是“梅”的本字,是酸甜果子的意思,说到酸就会让我们嘴里分泌一些唾液,滋润我们的喉咙。下面,请阅读“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酷暑,太阳高悬在空中,炙烤着大地,每一寸土壤似乎都被热辣辣的太阳光抢夺走了最后一丝水分。曹操的军队已经行走多日,一路上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更没有水源。将士们疲惫不堪,口渴难耐,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裂着血口子。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因中暑倒下。即便最身强体壮的士兵,也快支持不住了。

目睹这样的情景,曹操心里非常焦急。他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能吃到梅子解渴了!”

将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口水,精神也为之一振。纷纷鼓足力气加紧向梅林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趣味知识卡

曹操是一位文学家。他写的《观沧海》流传至今。

观沧海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用“某”来组成的新字有“媒”“煤”和“谋”。怎样区分它们呢?

→古代将做婚姻中介的女人称为“媒婆”所以偏旁是“女”。

→古代的植物压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形成黑色的煤炭。煤炭可以燃烧,所以偏旁是“火”。

→表示“谋略”,是讨论、筹划解决困难的办法。再高明的办法也要说出来才能令人信服,所以偏旁是“讠”。

“某”是上下结构的字,你也能想出几个上下结构的字,并保证其中的一部分是木吗?快来试一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一般说某人的穿着十分朴素,就表示那人的衣服比较简单,很少有修饰。这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朴”的含义。可是“朴”这个字却是木字旁,它会与树有什么关系呢?

“朴”的左半边是“木”,古人用它表示未加工的原木。未经加工,所以木头保持本真的样子,简单而又真实。因此才有了“朴实”“淳朴”等词语。

与“朴素”对应的词是“华丽”。生活中华丽的事物有很多,比如华丽的古建筑——紫禁城。关于它的建造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相传,明朝皇帝打算建造宫殿时,刘伯温请求面见。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道:“启奏万岁,臣昨夜梦见玉皇大帝。他在凌霄宝殿上对臣说:‘天宫宝殿共一千间,明朝宫殿位居凡间,万不可超过天宫。要保明朝国泰民安,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皇城。’玉皇大帝刚说完,忽然,一阵白茫茫的香雾扑来,臣就惊醒了!”

皇上听了便命刘伯温照此办理。

刘伯温领旨建造皇城的消息,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盼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

待皇宫建成,金碧辉煌,仿佛如天庭临世。皇上大喜,当即给刘伯温加官晋爵,赏赐珠宝。

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不敢再兴兵作乱。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趣味知识卡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完工,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各类文物,约一百五十万件。包括各朝各代书画、陶瓷、玉器、漆器、青铜器、雕塑等。

在汉字家族中,有许多字都包含“卜”,为了能够很好地区分它们,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整理: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栖”为什么有木字旁呢?

看到“栖”,可以联想到太阳缓缓西下,鸟儿飞回树上的巢里休息,这便是“栖息”。

而现代汉语中也用“栖”来表示人的停留、暂住,可以组成词语“栖身”。

古时候,有一些人不求名利,喜欢栖无定所的生活,人们称这类人为隐士。东晋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隐士。

陶渊明是名人之后,年轻时也曾胸怀报国大志,但是当时社会动荡,朝堂腐败,陶渊明为人正直,不愿意虚伪地迎合权贵,因此,被人排挤,一身抱负无法施展。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那一套歪风邪气,不久便辞职回家。后来,为了生活他也曾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劝诫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你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那五斗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他就辞掉官职,从此过起了隐居的田园生活。

趣味知识卡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末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美、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有人在写“栖”字的时候,往往会画蛇添足地在右半部分加上横,这样右边就变成了“酉”。

“栖”字本来表示太阳从西边落山,鸟儿飞回树上的巢里休息了。可是如果把“西”换成“酉”,意思就不是太阳落山了,而是变成了酒坛子,这样意思就说不通了。

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写错呀!

下面图框里的“木”字,可以和周围的字组合成新的汉字。比如,“木”与“西”可以组成“栖”字。

快来挑战一下,看下面的图框中总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下棋是一种益智类的游戏。棋的种类有很多,如象棋、围棋、军棋、五子棋等等。可是你知道古代的棋是什么样子的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会下棋,因为在甲骨文中人们发现了棋的影子。古人用木头制成棋,所以是木字旁。

另外,围棋在古代还有一个名字“弈”,所以有“对弈”。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秋的人特别爱下围棋。他为棋痴狂,被称作“弈秋”。

弈秋棋艺高明,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经过一番测试,弈秋收下了两名学生。

课堂上,一个学生立志学棋,听课聚精会神,下课后也不忍抽身离去。另一个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心飘万里。天空湛蓝,景色如画,该是大雁结队飞翔的时候了吧,他下意识地摸摸箭囊,手心痒痒地偷偷把玩着,又咽了咽口水,好像闻到了肥美大雁的香味。

一日下课后,弈秋叫两个学生对弈。开局不久,高下立见。一个从容不迫,能攻能守,一个乱了阵脚,不知所措。

弈秋捻着胡须,对垂头丧气的学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一起学棋,他能专心致志,领悟围棋奥秘,而你,却心不在焉,将来能做什么大事呢?”这位学生低下头羞红了脸。

趣味知识卡

中国象棋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棋盘、棋子,还是棋盘上的文字,都体现着中国独有的文化。

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但最初,象棋每方只有六颗棋子。到了唐代,变革出“将、马、车、卒”四个兵种。到了宋代,增加了“炮、士、象”。到了明代,人们将“将”改为“帅”。由于趣味性强,象棋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猜字谜,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可以让我们把学习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如果谜底是“棋”,那么谜面可以是“两人对弈”。下面还有几个字谜大家试着读一读。

草丛中趴着两只狗?→

主见少一点?→

三人同行?→

下面的句子总觉得丢了什么,快帮它们找到各自丢失的汉字吧!

罗达成《“十连霸”的悔恨·回忆》:对局了,小胡有些举_____不定,发现一步棋走错了,想拿起来重走。

老舍《四世同堂》:他们都没向瑞宣打招呼﹐而只微微的一点头﹐像大家都犯了同样的罪﹐在监狱中不_____而遇的那样。

老舍《老舍文集·老张的哲学》:一件蓝洋缎的长袍,罩着一件铜钮宽边的米色坎肩,童叟无_____,一看就知道是乡下的土绅士。

(参见参考答案)

提起“染”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染色。没错,“染”字的本义是给布帛等染色。

古人没有化学染料,染布只能用栀子、茜草等草木的汁水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所以“染”下面是“木”字,上面还有个“水”字。至于“九”,有人认为,这是染布时需要染的次数。

“染”的本义是指上色、渲染、印染等,进而我们可以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是指荷花生活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所污染。在古代有很多人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屈原就是其中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曾入朝为官,公元前293年,秦国攻打韩国,大获全胜,歼敌二十四万。然后秦王给楚王写信,以楚国背信弃义为借口,要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

屈原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于是正直的他指出了楚国走到这步田地的原因:楚国的一些大臣并不忠心,没有德行。

他的这些言语威胁到了一些大臣的地位,于是有人就到楚王那里说屈原的坏话。楚王听后大怒,将屈原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即使这样,屈原也并没有与那些奸臣同流合污,而是独守寂寞,写下《离骚》表明忠心。

最终楚国灭亡,屈原不忍心见国家沦亡,投江自尽。他的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趣味知识卡

端午节要吃粽子,大家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因为他认为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搬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因为他想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它们伤害屈原。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染”在书写时,右上角的“九”是比较容易写错的,有些人会给它多加一个点变成“丸”。请记住“九”是由“又”演变而来的,它代表手,如果缺少了手怎么能提取出植物中的颜色呢?

“染”是会意字,可以这样巧妙地记忆:用手提取树汁——染。下面描述中还隐藏着几个字,你能猜出来吗?

不端不正——_____ 用刀裁衣——_____

以火烧林——_____ 日日向上——_____

(参见参考答案)

提起“温柔”“柔声细语”也许会让你想到人的温顺,提起“柔软”“柔嫩”也许会让你想到事物的温和与娇嫩。但是,你也许不会想到“柔”字会和木头有关。

“柔”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矛”字用来表示读音,但因为古时候的读音与现在不同,所以“矛”和现在“柔”的读音相差比较远。在古代,人们把木头弄软,让它可以直,也可以弯曲,称为“柔”。后来,“柔”的本义消失了,“柔”慢慢变成了形容词,用来形容软而有弹性的、温顺的东西。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第一任皇帝,他与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是“以柔治国”。

刘秀虽然是通过农民起义得到天下的,但是他自幼性格温柔仁厚,爱好儒学,崇尚仁爱,反对争战。起兵以来,身处乱世,杀伐征战,实属不得已,所以待天下太平,刘秀喜爱文学的本性就又恢复了。

有一次,刘秀想念老家的亲人,就回到老家章陵,搞了个大饭局,请老乡一起吃吃喝喝。同族的婶子大娘们见这个当上皇帝的大侄子一点不忘本,还惦记着老家的亲人,都很高兴。大家喝着他从宫里带来的好酒,都很快乐。

借着酒劲,这些婶子大娘们,开始嘻嘻哈哈地点评起刘秀来了:“你这孩子吧,打小就谨慎诚实,对人厚道,不计较小事,什么都好,就是太柔了点。”

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说:“我现在治天下,也正打算用柔的办法呢。”

刘秀是这么说的,也实实在在是这么做的。刘秀当上皇帝以后,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用宽容、仁厚对待自己的臣民,因此他的行为赢得了民心,使国家逐渐走向了强盛。

趣味知识卡

成语“以柔克刚”是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能击中它的弱点。比如水看似柔弱,可是让水滴在坚硬的石头上,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却能够将石头滴穿。

“柔”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矛”书写时比较容易出错,粗心的人往往会把中间的点丢掉,这一笔之差可就与古人造字的本义差之千里了。“矛”表示带锋头的木枪,其中的点就像是捆绑住锋头的绳柔X子,这怎么能丢掉呢?

两人相随为“从”,两手分物为“掰”,日光照耀为“晃”,你能够也用这样的方式说几个字吗?试一试,相信你能行。

(参见参考答案)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森”字是由三个“木”组成的。“木”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棵树,上面枝叶繁茂,下面树根紧紧抓牢大地。

“林”由两个“木”组成,就像树连着树。

“森”比“林”又多了一个“木”,表示林大树多,树木茂密丛生。

因为森林幽深的地方阴冷恐怖,所以有“阴森森”的用法。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棵树再好也要有一片森林涵养它,每一棵树都需要与其他树相互依存,彼此共生。我们人也一样,在生活中要互帮互助才能生活得和谐、美满。

在远古的时候,天神为了检验人类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便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人类分为两组,在每组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过于细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且不许有任何浪费。

第一组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送到自己嘴里,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

第二组人一上来并没有急着要用筷子往自己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一个圆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对面人的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到了食物,并丝毫没有造成浪费。

天神用这种方式告诉人类,人类没有锋利的爪子,也没有飞翔的翅膀,没有老鹰般锐利的眼睛,也没有羚羊矫健的四肢……人类在野蛮的森林中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像树木一样,彼此依靠,互相帮助,共生共荣。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趣味知识卡

关于森林的古诗词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文中森林的幽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森”字是由三个“木”组成,书写起来看似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你不细心观察,也会出现小问题。三个“木”组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更稳固呢?两个在下面,一个在上面,组成金字塔形,这样字就森X稳固了。那么怎样把“森”字写得更美观呢?上面的“木”写小一些,下面的两个“木”要托住上面的字,而且第二个“木”最后一笔也变点,这样会使写出的字更漂亮。

三个“木”加在一起组成了“森”字,两个“木”加在一起组成了“林”字。这样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学习中你会经常看到。请你想一想,还有哪些字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呢?

(参见参考答案)

说起枝条、柳条、面条这三个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指细而长的东西。

最初的“条”字指树木上细长的枝条,所以下面是个“木”字。

荆条是一种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条,它原本是很平常的东西,可是古代有个故事让人们记住了它和其中的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不仅完璧归赵,更一次次挫败骄横的秦王。因此赵王器重他,将他提拔为上卿,职位超过了老将军廉颇。

廉颇很不服气,到处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攻城夺地,立下大功。可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动动舌头,耍耍小聪明,竟然官职比我还高,这实在让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总是处处躲开廉颇。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一忍再忍,都觉得很丢面子。

蔺相如问道:“你们觉得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随从说道:“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继续说道:“我连威震天下、专横跋扈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正面冲突,处处避让,是因为现在强敌在外,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国家的力量就会被削弱,赵国不就危险了嘛!”

这些肺腑之言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羞愧不已,于是脱光上身,背负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从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一心为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趣味知识卡

唐朝时,皇帝追封了六十四位古代名将,为他们建造了庙宇,让他们享受世人的尊崇与祭奠,其中便有廉颇。

到了宋代,皇帝依照唐朝惯例,也为古代名将设庙。他们追封了七十二位名将,其中也包括廉颇。

涉及“条”的成语有:

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下面的词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提起“科”字我们往往会想到“科学”“科技”等词语,它表示的是等级、种类、品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科”原本的意思。

“科”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禾”代表庄稼、谷物,右边的“斗”代表测量物体的器具,因此“科”原本的意思是用标准容器来测量谷物的多与少。又因为用它能够区分多少、好坏,所以才有了“等级、种类”的意思。

后来,“科”又引申为“人事行政单位”。

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每次考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历史浮沉中,据说夺得状元的有五百多人。可这些精英中,最为后人敬佩的一位状元还要数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据说他降生时,文家屋顶上云霞笼罩。

文天祥的父亲叫孙文仪,嗜书如命,经常一盏孤灯相伴,废寝忘食,通宵苦读,所以他知识渊博,诸子百家无不精研。就是在父亲的熏陶下,少年文天祥茁壮成长,文采斐然。

除了培养文天祥的学识外,孙文仪也常带文天祥去祠堂瞻仰先贤遗像,讲解忠烈之士的故事。于是,跻身仕途为国效力的理想和责任在父亲的感化下,深深烙印在文天祥的心里。

宋理宗宝祐二年,十九岁的文天祥获乡试第一名,然后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殿试。

据说他的殿试成绩是第七名,但是参与复审的王应麟考官将他的卷子提为第一名,为当期“状元”。

王应麟对宋理宗赞道:“从这份卷子里,能看出这个人忠君爱国的心,坚如铁石。陛下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值得庆贺!”

这一年,文天祥才二十一岁,可谓少年得志。

而文天祥果然如王应麟所说,对国家满腔忠诚。抗元兵败被俘后,他多次严词拒绝敌人劝降,最终慷慨就义。

趣味知识卡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

汉字“科”与“抖”“斟”在字形方面十分接近,怎样可以更好地区分它们呢?我们可以记住下面的话:

→“禾”为谷,用斗量才科学;

→“手”与“斗”组合,令人直发抖。

→“甚”为容器,专门斟酒。

右图中藏了好多成语,快找出它们吧!

示例:金科玉律、千篇一律。

(参见参考答案)

嘀嗒嘀嗒……现在正在认真看书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钟表的声音呢?每一声嘀嗒,就有一秒钟的时间流逝。可是你有没有疑惑过,为什么“秒”这个字中有个“禾”字呢?

原来,“秒”的本义是禾苗的芒,指的是稻穗尖尖细细的部分。后来,由于一秒的时间十分短暂,就如禾芒一样微小,所以人们形象地将“秒”这个字作为时间单位。

我们现代人看时间,能准确知道几分几秒,靠的是钟表。可是古人呢,他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我们聪明睿智的祖先发明了一种计时器叫作日晷(guǐ)。

日晷由一根立起来的铜制指针和微微倾斜的石制圆盘组成,指针叫作晷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圆盘叫作晷面,安放在石台上,按照南高北低的方向倾斜。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别刻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那么日晷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

太阳东升西落,在天上的位置每时每刻都不同,所以相应的,晷针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也不同。古人通过晷针影子所在的方向来指示时间。

明白了日晷的工作原理,你是不是很佩服祖先的智慧呢?

趣味知识卡

除了日晷之外,古人还有许多神奇的计时方法。比如,刻漏是利用机关,使得水滴每隔一段时间就滴下一滴,水声和水量就成为报时的依据。另外古人也用沙漏、燃香来计时。

“秒”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因此记忆这个字时可以说“时间很少就是秒”。同样的记忆方法还可以记住更多的字。

→战士手持戈,一定是讨伐。

→双手握紧戈,随时做警戒。

→两人背靠背,一定走向北。

→手从树上摘,汉字就是采。

“秒”是个时间单位,其他的时间单位还有分、小时、日、月、年。按公历计算的话,你能正确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参见参考答案)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过春节,又叫作过年。那么这个“年”与“禾”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甲骨文中的“年”,画的是谷物生长的样子。春种秋收,五谷成熟,就叫作“年”。如果风调雨顺,收成不错,就叫作“丰年”,如果遭遇天灾人祸,不幸歉收,就叫作“歉年”。人们问一年收成如何,便问“年景如何”。

谷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跨越四季轮回,人们便也用“一年”来作为时间单位。

每逢过年时,每家每户总是贴对联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一个关于“年”的有趣传说说起。

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每次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稀少时,它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它的名字就是“年”。

人们与“年”斗智斗勇,终于发现它虽凶猛,却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约定,“年”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挂上红纸,门口烧起火堆,夜里在家敲敲打打。

“年”慌忙掉头躲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祸害村民和牲畜。后来,过年时用贴红春联代替挂红纸、用鞭炮代替敲打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趣味知识卡

过年时吃的东西,有不少都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年糕”与“年高”谐音,预示小孩子“年年长高”;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鱼也因为与“余”谐音,表示“年年有余”。

关于过年的古诗都有哪些呢?一起来读一读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成彦雄《除夕》)

下图中,藏了好多新年祝福时用到的成语,快找出它们吧!

示例:龙马精神。

(参见参考答案)

“秦”字不仅是百家姓中的一员,也是现在中国的一个省份的简称,博学的你知道是哪个省份吗?没错,就是陕西。

“秦”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的双手抱着杵,在给身下堆着的稻谷脱粒。在古代,陕西很适合种植水稻。每到丰收时,打谷脱粒的场面随处可见。于是,陕西便被形象地称作“秦”。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他统一了战火纷飞的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

这位名垂青史的帝王,都有哪些功绩呢?

货币的统一:在一统中国之前,各国都发行着自己的货币,有的像刀,有的像贝,有的像铲……外形不同,规格不同,价值不同,不利于相互流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于是,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并且严禁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和发行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

文字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存在区域差异,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也影响政策的推广执行。秦始皇将全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方便了全国范围内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改善交通:秦始皇命人以国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建驰道(就像我们现在修建公路),并统一规定驰道宽度为五十步。交通的改善,保障了战时物资的运送,也便利了商业活动。

趣味知识卡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男皇帝,那么,中国的第一位女皇帝又是谁呢?她就是唐朝的武则天。

这位女皇帝除了处理政事,自己还造了“则天文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曌”字了!这个字与“照”同音,意思是日月当空,发出光芒照耀大地。

陕西省除了被称为“秦”外,也被简称为“陕”。中国各省都有这样的简称。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来记忆:

东三省,黑吉辽;

北、西部,内蒙古新藏;

西南地区有云贵,华中华南两湖广;

东南沿海闽浙苏,台琼两省切莫忘;

华北华东两河山,皖赣东边是浙江;

陕甘青川内地广,宁夏虽小在胸膛;

直辖市,京津沪,山城重庆后补上;

香港澳门两特区,九七、九九回娘家。

三十四个行政区,牢牢记在心坎上。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白雪皑皑的冬,生机盎然的春,绿油油的夏和金灿灿的秋。多彩的四季中,相信不少人都会喜欢秋,有人喜欢它的天高气爽,有人热爱它的果实累累。可是你知道吗?这个看似与“禾”这种作物最贴近的字,最开始却并不是“禾”字大家族中的一员。

“秋”原本像一个虫子,后来,人们用它代表天气转凉,昆虫藏身的季节。但是阴差阳错,在后人抄写这个字的时候错把表示昆虫头部的触须写成“禾”。于是,“秋”字才迈入了“禾”字大家庭。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历史上最喜欢秋的一群人,恐怕是那些大诗人了。可是他们一谈起秋,总是心生悲凉,不由得唉声叹气。不过有一个人却不这样,他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否定了大多数诗人对秋的看法,独到地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是天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好时节。此时如果有一只仙鹤能直冲云霄,推开空中云层,那么诗情也就随着那仙鹤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小诗通俗易懂,表达了刘禹锡对秋日的赞美,也体现出他的开阔胸襟,是秋之绝唱。

可是你一定想不到,这样一首乐观豁达的诗,居然是诗人被贬时所作。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遭到阻挠,但他不因官场失意而消沉,而是积极面对。

如果你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妨想想刘禹锡,积极面对!

趣味知识卡

秋天有许多美丽的别称:

三秋:古代,七月、八月、九月合称三秋。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句子。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中,认为秋天属金,所以称为金天或金秋。

商秋:古代也用音调形容秋天。古代的五个音中,“商”音凄厉,而秋天树木凋零,萧条肃杀,所以古人将秋称为商秋。

很多人都喜欢秋天,因此历朝历代涌现了许多吟诵秋天的诗句,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秋”相关的词语。

秋天的天空→天高云淡

秋天的温度→秋高气爽

秋天的果实→春华秋实

古代皇帝希望政权长久→千秋万代

在古诗词中,我们总会找到“秋”的踪迹,有的是秋叶,有的是秋风……请你仔细读一读下面不完整的诗句,把诗人眼中的秋写完整。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_____。

洛阳城里见_____,欲作家书意万重。

何处_____至?萧萧送雁群。

(参见参考答案)

大家都很熟悉“税”字,首先我们能想到“税收”。“税”是由“禾”和“兑”组成,大家都知道“禾”是指庄稼,那么“税”怎么和庄稼有关呢?

在我国古代,主要以农耕为主,老百姓所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所以当时普通百姓很少有多余的钱财可以支配。国家为了确保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来促进发展,必须要向百姓收税,因此最初农民就以收获的粮食向国家交税,这就是“税”字的由来。

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种植农作物的收成大多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遇到大旱或者大涝,农作物的收成就会减少,如果再加上赋税,剩余的粮食就不够农民日常生活。关于赋税,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据说,在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时,青田地区遭遇三年大旱,刘伯温决心请求皇帝为百姓减免赋税。

朱元璋接到刘伯温的奏章后,边看边读:“青田,青田,叠石成田。田无水,民无粮,赋粮减半、减半再减半……”

这时,只见刘伯温从容地跨出一步,跪下磕头说:“谢主隆恩!”

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了刘伯温的计。可是君无戏言,就只好同意减掉青田部分田赋。

趣味知识卡

朱元璋被称为旷世奇才,是因为他从社会最底层起家,最终登上帝位。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后来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先后因大旱,无粮可吃而去世,他不得已进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两个月,因饥荒,寺主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成为游方僧。

二十五岁时,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接着因战功连续升迁,四十岁时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我们总说“赋税”,其实在古代,“赋”和“税”不同。

“税”主要征收的是农产品。而“赋”字里有“武”,和武器、战争等国防事宜有关,因此,“赋”最初是古代国家用来满足军事需要征收的军需品,比如征用兵车、武器、衣甲等。

“兑”字可以和很多字或汉字部件交朋友,组合成新的汉字。

谁和“兑”交朋友呢?它们能组成哪些新汉字呢?快来开动脑筋想一想!

(参见参考答案)

在现代,“私”代表自己的东西,在不公开的场合叫“私底下”;自己藏的东西叫作“私藏”;只从自己利益出发叫作“自私”……可“私”为什么是“禾”字旁呢?和禾苗又有什么关系呢?

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私”字右边的这个“厶”,就好像一个牢靠的臂弯,把自己的东西紧紧抱住。有人认为,在古代,能保人活命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粮食了,于是“私”最早指自留的口粮。

不过现在“私”与“公”相对,主要指“个人的、自己的”。

人们做官、做事,都要讲究公私分明。春秋时有一个小故事,就能体现一位官员的大公无私。

晋国有一位官员叫祁黄羊,一次晋平公向他咨询道:“南阳县缺个县长,依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

祁黄羊毫不迟疑,立马答道:“解狐最合适。”

晋平公惊讶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

祁黄羊坦然回答:“您只问我谁最合适,这与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解狐被派去后,将南阳县治理得非常好,百姓安居乐业。

又过了一些日子,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里需要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呢?”

祁黄羊立马答道:“祁午能够胜任。”

晋平公又很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不怕别人认为你假公济私吗?”

祁黄羊坦然回答:“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与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祁午当上了法官后,兢兢业业,深受百姓爱戴。

孔子知道此事后,不禁赞叹祁黄羊为“大公无私”,《左传》也赞其“外举不记仇,内举不失亲”。

“私”字的笔画比较简单,但是在书写时,却不能因为简单而轻视它。因为在写“私”的右半部时,很多人会写成三画,其实应该是两画。书写中一定要把撇折写成一笔。另外这样的字还有“弘”,也需要我们注意写法。

趣味知识卡

春秋时期的许多小故事,孔子都做出了评价,并被他的弟子们收录到了《论语》里。

《论语》也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作。著名的“四书五经”中,《论语》就是“四书”中的一本。

下面每个方格中都藏着一个字,两个格子中的字合并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字。根据下面的小提示,你能猜出方格中都藏着什么字吗?

(1)1加4,能得到一种武器。

(2)3加4,会进入收获的季节。

(3)4加4,让人感觉很热。

(4)2加5,别人总拿眼睛看着你不放。

(5)3加6,不能告诉别人,是~密。

(6)3加7,公司需要按收益交钱给国家。

(7)3加8,和“稠”正相反。

(8)3加9,德国人拿到美国绿卡,叫作“~民”。

(参见参考答案)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比如形容一些特别厉害的人才,难以寻觅的珍宝,或是像大熊猫那样的珍稀保护动物。同样,在植物王国里也不例外,一些美丽而又稀少的植物也备受人们的珍视。

在古代,特别是贫困的时候,最稀少的就是粮食了,有很多人因为天灾人祸吃不饱饭,于是粮食也就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稀”最初表示禾苗间的间距很大,也就是说禾苗的数量很少。后来,“数量少”慢慢成为“稀”字最主要的意思。

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曾诞生过许多稀世珍宝。比如:

和氏璧:战国时期,赵国有幸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将和氏璧据为己有,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蔺相如出使秦国,靠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共绘了800多个人物,70多头牛、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轿,20多艘船……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器,用于祭祀。它是中国现存的商朝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上面装饰着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四角各雕有一只羊。整个青铜器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趣味知识卡

中国不少稀世珍宝流落国外,比如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本是圆明园喷水池中“水力钟”的喷头。每个生肖头像都是一个喷泉机关,每个时辰,相应的生肖口中就会喷水。可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

我们常说“稀疏”。“疏”字为什么没有禾字旁呢?

“疏”字和禾苗没有关系,最早指的是疏通河流。大禹治水,没有采用堵的方式,而是疏通河道,让洪水分流。使水分流,河水便不会泛滥,所以“疏”便引申出了“分散、分开”的意思。于是,有了“疏松”“疏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用法。

有请在四个阿拉伯数字处各填一个字。这个字可以分别和上下左右四个字组成一个词。1,2,3,4这四个字,还可以组成一个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关于“秀”的词语很多,有“清秀”“秀丽”“秀美”“山清水秀”等等,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点,即表示漂亮的、美好的。

“秀”在字形上十分漂亮、舒展,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上面的“禾”代表一切谷物,下面的“乃”与“奶”的意思相同,有“哺育”的意思。因此,“秀”在古人眼中表示在水土的滋养下,谷物开始抽穗开花,这预示着人们会有好的收成。

后人将“秀”字“美好”的意思保留下来,才有了“山清水秀”这类词语。

秀才,原来指才学很优秀的人。后来,在明清的“高考”系统里,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州、县学读书的人。秀才如果再通过省级考试,便被称为举人。

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个人物名叫范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了个秀才。

正是因为范进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家里备受冷眼,妻子对他呼来喝去,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骂他是“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知道喜讯后,高兴得发了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工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鬟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西。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不再骂他,对他毕恭毕敬,还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

趣味知识卡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所著,是一部以揭露明朝科举制度罪恶为中心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故事真实地写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科举弊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让人深思。

汉字“秀”与“秃”的字形很相似,书写中需要注意它们下半部分的差别。“秀”下面是“乃”,而“秃”下面是“几”。我们也可以从古人造字的意图上去记住它们:古人把庄稼能够抽穗开花的叫“秀”;其中有的长势不好,只长出了茎却没有开花,这一类就叫“秃”。

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己编个小谜语来记住它,比如:秀才翘尾巴——秃。

下图中,哪个部件能和“禾”组成新的汉字?沿着这些提示走出迷宫吧!

“禾”和“乃”能组成“秀”,道路就在脚下,其他哪些部件能和“禾”组成新汉字?你知道该怎么迈出自己的脚步吗?

(参见参考答案)

“移”字与“稀”字偏旁都是“禾”,这代表它们都与种植庄稼有关系。

“稀”表示禾苗间的间距很大,这样一来,同样一亩地中庄稼种的少,自然收获就少。那假如栽种的禾苗多一些,是不是产量就高了呢?其实也不一定。古人认为庄稼过于密集反而不利于生长,所以农民会将密集的禾苗移植到其他地方,这就是“移”的意思。

后来,“移”的对象就不仅仅是禾苗了,还包括人。如果人口过于密集就需要迁走一部分,所以才有了“迁移”“移民”等词。

人能将密集的庄稼移植,但是能移动一座大山吗?“愚公移山”的故事会告诉你答案。

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里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大山高耸威武,阻挡去路,愚公每次出门办事,都要绕很远的路。

苦恼的愚公立下志愿:他要带领全家人,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一家老小开始挖山。可大山过于巨大,而人的能力有限,虽然他们一家老小一年挖山不止,很少回家休息,可工程进展依旧缓慢。

村里还有个人,很聪明,被称为智叟。智叟对愚公说:“你这个人真笨,你已经年迈,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

愚公却认真地回答道:“我看你呀,比我还笨。我是老了,可我有儿子,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尽头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长高了,我们一代接着一代挖山,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

后来,愚公挖山的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人们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趣味知识卡

成语是中国汉字中最有特色的一类词。成语往往包含着一个个小故事,并且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愚公移山”,还有“精卫填海”“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拔苗助长”等等,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

如果记住“禾苗多了要移除”,那么“移”的写法就记住了。有些字的确容易写错,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出小诀窍。请你读一读“喝”与“渴”的记忆诀窍。

→人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偏旁是三点水。

→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下面的字,都可以与“移”巧妙地组合,形成成语。请你试一试,看看能写出几个成语。

(参见参考答案)

不知道你有没有种花的经历呢?将一粒小小的种子埋在土里,精心地浇水,没过几天就有一个绿色的小芽破土而出。在阳光的滋润下,很快长高长大,开出五颜六色的小花。那么,你在种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种”字是怎么来的呢?

“种”本义就是农耕,也就是培植并收获庄稼的过程。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种”的含义越缩越小,仅仅表示“种下种子”或者单指“谷物的种子”了。

农民为了养家糊口,春种秋收。而一些文人雅士为了精神追求,喜欢种一些代表高洁品性的花草。

梅:梅花傲立风雪、不畏严寒,其高洁坚忍的品性,让诗人们为之神往。王安石在《梅花》中这样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赞赏梅花虽然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在冰天雪地之间,散发着清香。

菊:菊花是生性淡薄、高雅的象征。晋代隐士陶渊明爱菊、种菊,他爱菊傲霜独立、特立独行的品格,实质上是寄托了自己淡泊名利的隐士之风。他写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绝世名句,为世人传诵。

竹:文人喜欢竹子,因为:一、竹林环境清幽,象征清高淡雅;二、竹子空心,就像君子胸怀宽广,能容万物;三、竹子有节,就像君子具有坚忍不拔的风骨,而且积极上进;四、竹子挺拔,不弯曲,就像君子不曲意逢迎。

趣味知识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说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的时候一抬头,恰好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样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你喜欢吗?

我们刚刚认识了“种”字,一粒种子种到泥土里能够长出禾苗,所以“种”的偏旁是“禾”。还有一些字与“种”相近,如“钟”“肿”。我们怎么能够准确地把它们也记下来呢?

→古代人是通过钟的鸣响来报时的,钟是由金属制成的,所以“钟”字的偏旁是“金”。

→汉字中含有“月”的字一般与身体有关,“肿”也不例外,不管是肿胀还是肿瘤都是长在身体上的,所以“肿”的偏旁是“月”。

“种”有两个读音,分别是zhǒng、zhòng。你能正确判断下面这首打油诗中的“种”应该读什么音吗?

陶渊明不畏强权,

南山田。

菊花子,

心装明月蓝天。

高洁情操如菊,

似火,后人相传。

(参见参考答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代表队指导教师 龚珊珊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语言文字是凝练思想、传承精神的根基。它言简义丰,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逐步总结出了引导学生找窍门、多途径识记汉字的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识记汉字。

歌德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识记材料是否感兴趣,识记时有无强烈的动机,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汉字的记忆本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学生爱上汉字,并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是走进汉字文化的第一步。

可以根据汉字的偏旁结构,进行动态想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看”,就像用手搭在双目上方注目凝视,方能看得很远。把“看”分作“手”和“目”两部分,形象、有趣、易记。

再如“聪”字,将“聪”的右边偏旁“总”上边的“点”和“短撇”看作人的两只眼睛后,自然而然就会想象到:我们只要平时注意做到“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就一定会聪明起来”。这样,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汉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多一点,少一撇,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字,这就像数学中的加减法,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增强记忆。如:给“日”字做加法,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会变成“白、申、旦、甲、田、目”等,每变一个字出来都会感到莫大的惊喜。又如:“去字减竖是云字;口字加丁是可字;十字加一变成土,换个位置可成干。”几句简单的口诀,能让人感受到汉字捉摸不定、变化多端的乐趣。

简单的字,运用“加减法”不仅可以引申出汉字无穷的内涵和意蕴,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

比如常用字“矛”,“茅”字减去“艹”就成了“矛”。联系“长矛”“矛盾”和“茅草”等词语,就知道“矛”与兵器有关,而“茅”则与“草”有关。这样,既理解了字义,也区别了“矛”与“茅”的用法。

再比如“嫁”字。“嫁”,女子从娘家嫁出去了。用“家”加上“女”即成“嫁”。

加加减减,举一反三,其乐无穷,汉字的魅力也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展露无遗。

再比如一些特殊的生僻字,由简单的字叠加而成,如:三土为“垚”,三牛为“犇”,三犬为“猋”,三贝为“赑”等。在学习常用字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去这些字词,既新鲜有趣,又强化记忆,可以达到较好的识记效果。

在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识记中,有的放矢地对字形和读音进行归类、分析、比较,能有效地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记忆,在比较中运用。比如易混字“己、已、巳”,可用“己开、已半、巳封严”的比较方法去记忆。再如“炮”字,就以熟字“包”为声旁,以抓点带面,将“泡、炮、饱、跑、抱、袍”连起来学。可以记忆:“有水冒气泡,点火就放炮,有食就吃饱,有足就会跑,伸手去拥抱,有衣穿长袍。”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记忆“清、请、晴、睛、情”,“有水才说清,有言才说请,有日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想事情”。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延伸至生僻字的记忆当中,比如“蔷、嫱、樯”的记忆,根据偏旁引出“蔷薇丛草生,妃嫱为女官,樯桅做船杆”。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更多的生僻字也能牢牢记住。

有些汉字,可用形象化的语言编写顺口溜,在轻松愉快中识记。比如“戍、戎、戌、戊”这四个汉字字形相近,学生对它们的读音、写法和用法容易混淆,即使成人也常常出错。如果根据它们的音、形、义编成口诀,就记得牢、用得准确。

“秦琼持锏守皇宫”。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敬德的故事,可根据字形把“戍”左边的“竖撇”想象成皇宫的城墙,一点想象为守卫皇宫大门的秦琼;右边的“戈”可联系字义想象成秦琼所持的兵器“锏”。

“敬德飞鞭冲出城”。“戎”左边的“一”出头在撇以外,可以看作尉迟敬德手持单鞭冲出城外。

“傍晚农家闩上门”。“戌”是地支的第十一位,指傍晚的七时到九时。人们用传统的计时方法,把夜幕降临后农家关门的时间称为“戌”时——即“关门戌时”。所以可以把“戌”中的“横”看作闩门的门闩,并将左边的“竖撇”看成一扇门。

“诸葛摇扇唱空城”。根据“戊”的字形结构,把左边的竖撇比作围城,右边的“戈”比作诸葛亮手中的白羽扇,联系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编成此口诀。

通过编顺口溜识记汉字的方法,不但能正确认识所学汉字,而且还容易掌握此类型字的笔顺规则,此外,幽默风趣的语言,寓教于乐的方式,易学易记,既体现了语文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识字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长时间记忆单个词语很容易使人心生疲倦。学会灵活掌握汉字,并用自己的双眼从生活中去发现和体会汉字之美才是长久记忆的法宝。身边的各种渠道都可以给汉字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无处不在的汉字鲜活起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如果借此东风,推波助澜,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现在流行“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古风歌词,比如《烟花易冷》里的一段歌词:“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如你默认,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浮屠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在这段歌词里出现了好几个常用词,如“折煞”“辗转”“浮屠塔”“倾塌”“斑驳”等。在记忆时,可通过歌词渲染的意境,以词为珠,以意境为线,串联成一个美丽的故事场景。如“折煞”本义为“承受不起而减损福寿”。歌词首句就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折煞”一词尽显悲凉、无奈之情,营造一种凄美、悲凉之感。紧接“辗转”一词,突出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悲伤和牵挂。再如“倾塌”一词,其本义为“倾斜坍塌”,在故事中意为出家修佛的愿望破灭,无法除去自己的七情六欲,心中仍记挂着所爱之人。

简单的故事铺设和意境渲染,将这几个常用词穿针引线,贯穿于歌词中,通过歌词学汉字,既觉得兴趣盎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字词的本义及引申义。寓教于乐,轻松有趣,既顺应潮流,又效果显著,何乐而不为呢?

“传承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应该秉承的理念。在汉字学习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找窍门,总结规律,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认识中国汉字,感悟中国文化。使日常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源泉,使学习汉字成为学生追寻的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为之自豪并不懈追求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队员 罗弋洋

当今社会,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忙碌与浮躁之中,人们很难静得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人们阅读时,要么惦记着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想从中获得某种帮助,要么为了放松与休闲,想从中获得某种娱乐,因此各种方法攻略类、漫画奇幻类、笑话段子类书籍盛行,阅读的功利化、碎片化、娱乐化色彩突出。而有的学生则被老师家长逼迫着读书,带着抵触情绪,属于被动阅读。在当下,下至三岁儿童,上至八十耆老,认真读书、净心读好书的人并不多。所以现在的人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纯净起来,读书,读好书,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要做到这些,依我的经验,只有“悦读”一种方法。

我认为,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悦读。悦读,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于书127本,投身心于内容之中,享受与作者、与人物交流、共鸣的乐趣。

悦读是要有准备的,你必须放下架子,撇开烦恼,淡忘功利,也就是说,当你准备阅读时,全世界只剩下你自己和面前的书。叶圣陶先生说过:“书本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两人在桥上碰面。”所以悦读时,你要想象自己坐在作者面前,与他亲切而热烈地交谈,各抒己见;也可以身临其境,将自己幻化为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我很喜欢龙应台的《目送》一书。我悦读着它,就像作者坐在我的面前,向我娓娓讲述她与兄弟、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阐述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听”着她说,不禁想起了我自己的外婆与奶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就像是我在向作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许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流吧,这样的交流不仅愉快,还令人感动。

大家一定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吧,这本书的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鲁滨孙,我要求生!读到他流落荒岛时,我的心情和他一样绝望、无助;读到他种出麦子,圈养山羊时,感觉这些事情是我本人做的,成就感满满;读到他遇到野人时,我一样吓得魂飞魄散……于是,读完这本书,好像感觉自己也刚经历了一场大冒险,惊心动魄,回味无穷,心中充满了收获的自豪与喜悦!

那么,悦读有什么奇异的效果呢?我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用的就是悦读的方法,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中:他归国后在事业、情场双重失利;他在三闾大学郁郁不得志;他好不容易步入婚姻殿堂却并不幸福……这些情节很有吸引力,我读起来,可谓物我皆忘,外界精彩的球赛、妈妈的呼唤、悠扬的音乐什么的完全无法分散我的注意力。放下书本时,我也在不断回想、感悟,甚至在梦乡中都惦记着,我的心已被这本书“俘获”了!这样阅读,我感到无比畅快和惬意,这也许就是悦读的奇效吧。

对于所有好书,我们都可以用悦读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学习汉字之中,我称之为汉字阅(悦)读。有人会问:汉字有什么好读的,不就是记忆一个个干巴巴的字吗?非也,汉字字形生动、含义深广,直接识记索然无味,且很容易遗忘。我认为,想要高效学习汉字,还得用悦读的方法!

汉字伟大而高深,所以读汉字,你需要怀着谦虚敬仰的心态,把它当成高雅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供人交流的工具。我阅读汉字时,就像艺术家欣赏作品,虔诚地享受它音、形、义三者合一的美感。

譬如,我从小就觉得“哭”“笑”二字很有意思。“哭”形态就像是一个人,上面两只眼睛,可怜巴巴地大张着,还挂着大大的一滴眼泪,多么可怜。而且“哭”字读音低沉悲凉,所以一读这个字,就让人产生怜悯而悲伤的心情;“笑”字呢,也像是一个人,只不过在他头上的,是笑弯了的眉毛和笑得眯起来了的眼,而且“笑”字读起来响亮畅快。看到和读到这个字时,喜悦、欢乐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对此大家应该都有同感。现在我明白了,这两个字其实充分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美妙与神奇。

汉字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阅读汉字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疑问与挑战,因为有些汉字的构成和来源实在令人费解,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质疑、探索和挑战的精神,亲手去解开这些“谜团”。

小时候,“月”字旁的字曾抛给我许多问号。好多字都有“月”字旁,“肝”“脾”“胃”“肾”……为什么这些字的意思和“月亮、月光”一点关系也没有呢?真奇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去查阅资料,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月”在古代的写法正像一块肉!这个偏旁的意思也正是肉,“肝”“脾”“胃”“肾”……不都是肉吗?太有意思了!后来我还了解到,“王”字旁与“国王、君主”没有关系,它在古代时指玉石,所以“珠”“玥”“玑”“玮”等表示珠宝玉器的字都有“王”字旁(正确的读法为斜玉旁)!

就这样,我弄懂了许多有趣的字词,对汉字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解开了一个个汉字或词语的“谜团”后,我常常会惊叹:哦,原来它是这么衍生而来的!原来它还有这样的意思!原来它这么有趣!学到新知识,不亦乐乎?

我想,没有人会捧着字典看得津津有味的吧。这就说明,阅读汉字,不能只看单个汉字的音形义,这样会使人觉得枯燥并且很容易忘记。悦读汉字,一定要放到文章或一段话中去看,营造一个语境,这样既有趣又记得牢。

我在一篇文言小说中看到“异爨”一词,单单看这个词,不禁被它的样子吓了一大跳,什么东西?这也太生僻太难写了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立刻回去读上下文,小说前面一直在讲老夫老妻晚景凄凉,儿女们在闹分家,这时候文章中出现了“异爨”一词,于是我推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分家散伙”。一查词典,查得“分居异爨”一词,而且词典指出,爨是灶头的意思,异爨就是搬迁灶头。哦,灶头都各自搬迁了,各家吃各家的饭了,那不就意味着散伙分家了吗?这样一想,“分居异爨”就和这篇小说一同在脑海里扎根。

我认为,阅读汉字时不必追求速度与数量。你可以通过“悦读”一些语言优美隽永、主题深刻的书籍来学习汉字,如名家的小说、散文、评论,甚至是文言文等。这种书语言质量很高,在字里行间,你一定会发现许多生字和内涵特别丰富的字词,许多字词具有你没有见过的用法,或许有些字词你曾见过它的大概样子,但对它具体的音、形、义还了解得并不到位。这时,你必须格外注意这样的字词,看到它们最好立刻查字典,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曾经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散文,里面有一句话:“安安在小路上踽踽独行”,我对汉字敏感的神经立刻跳动了一下,“踽踽独行”是什么意思?“踽踽”是读“yǔ yǔ”吗?我大脑里的好奇细胞疯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我去翻词典,我查到,“足”字旁体现人走路的样子,表义,“禹”字表音,所以“踽踽”的正确读音是“jǔ jǔ”,它的意思是“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诗经》里也有“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这样一句话。我又吟诵了几遍,果然,孤独飘零之感油然而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我想这就是“悦读”之“悦”吧。这个词语我记得很牢,没想到还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派上了用场!

谈到这里,你会发现阅读汉字和阅读文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阅读文本,你可以更丰富灵活地理解汉字,而阅读汉字,你可以更深刻全面地赏析文本。事实上,在阅读汉字与阅读文本的联系中,感受的是汉文化深厚博大的底蕴。

朋友,做一个悦读者吧。喧嚣与浮躁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与汉字和好书来个愉快的约会!

春风、

春水、

春草、

春花。

晕、辉、浑、挥。

杯盘狼(藉)、

书(籍)、

慰(藉)。

木+加=架、

木+安=案、

竹+官=管。

草、莽、英、雄。

莫名其妙、高深莫测、

爱莫能助、百口莫辩、

望尘莫及、一筹莫展。

颤巍巍、黑乎乎、

红彤彤、灰蒙蒙、

懒洋洋。

德艺双馨、

多才多艺、

傲然屹立、

记忆犹新。

卷席而葬、捶胸顿足、

肝肠寸断、万念俱灰、

黯然销魂、愁肠百结。

艹+加=茄、艹+召=苕、艹+出=茁、

扌+出=拙、出+示=祟、音+召=韶、

艹+巴=芭、艹+台=苔、艹+任=荏、

艹+冉=苒、扌+巴=把、扌+召=招、

艹+止=芷、艹+连=莲、艹+何=荷、

艹+明=萌、艹+逢=蓬、扌+台=抬、

扌+止=扯。

胆小如鼠、老马识途、

如虎添翼、打草惊蛇、

虎背熊腰、叶公好龙。

策略、鞭策、策划、

策反、策论、策应、

策马奔腾、束手无策、

献策。

符合、合作、作用、

用途、途径、径直……

翔——右形左声、

橡——左形右声、

辫——内形外声、

芬——上形下声、

案——下形上声。

毛、竹、则、厂、

相、既、夏。

憨笑、冷笑、媚笑、

讥笑(嘲笑)、苦笑。

诚:声旁“成”,形旁“讠”;

阱:声旁“井”,形旁“阝”;

趾:声旁“止”,形旁“”;

砖:声旁“专”,形旁“石”。

舍本逐末、

变本加厉、

照本宣科、

正本清源。

清楚、衣冠楚楚、

楚楚可怜、楚楚动人、

痛楚、酸楚。

枚、玫、改、故、

敌、效、救、撤等。

理屈词穷、老马识途、

舍本逐末、穷途末路、

戒奢宁俭、穷奢极欲、

宁缺毋滥、路不拾遗。

口+木=呆、

旦+木=查、

此+木=柴、

利+木=梨。

卜、童、朴、裤。(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木+西=栖、木+己=杞、木+利=梨、

木+昆=棍、木+亥=核、木+羽=栩、

木+帛=棉、木+区=枢、木+同=桐、

木+主=柱、木+鬼=槐、木+朔=槊、

木+东=栋、木+午=杵、木+解=檞。

举(棋)不定、

不(期)而遇、

童叟无(欺)。

歪、初、焚、昌。

日月照耀为“明”、

雨降森林为“霖”、

三人一起为“众”、

人住神山为“仙”。

两个“习”为“羽”;

两个“口”为“回”;

两个“克”为“兢”;

两个“又”为“双”。

慢条斯理、

杂乱无章、

颠三倒四、

千丝万缕。

众口铄金、金屋藏娇、

金科玉律、插科打诨、

冰清玉洁、千篇一律、

娇生惯养。

12、约30、

24、60、60。

三阳开泰、

五福临门、

龙马精神、

福禄双全。

夹、交、秦、闵。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霜叶、

晚来秋、

秋风、

秋风。

税、说、脱、悦、

阅、蜕等。

包、目、禾、火、丁、

必、兑、希、多。

稀、奇、古、怪。

禾+乃=秀、禾+干=秆、

禾+呈=程、酉+禾=酥、

禾+肖=稍、禾+吉=秸、

禾+果=稞、禾+惠=穗。

移花接木、

斗转星移、

坚定不移、

愚公移山。

zhòng、

zhòng、

zhòng、

zhǒng、

zhǒng。

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的人,背后都有着或平淡或婉转或跌宕的故事。走进趣味汉字的世界,了解每个汉字的缘起与历史,就是开启一次妙趣横生的文化寻根之旅。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一把开启汉字文化殿堂的黄金密钥,

一次使汉语之光照亮广阔童心的精心尝试,

一次以欣喜的眼波和游戏般的手舞足蹈向着汉字文化之源的回溯与发现之旅。

捧读,思索,感悟,世界便在掌中,汉字的花朵与灵光便在童心深处绽放。

——《语文报》编辑、作家、文化评论人 成向阳

在游戏中汲取知识,在故事中开阔视野,在探索中活跃思维,在拓展中触类旁通!这套书融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为一体,能够使小读者兴趣盎然地走近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学习国学知识,轻松成为国学小达人。

——《中国少年报》副主编 郎继霞

汉字,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历史、有传奇、有温度、有血肉的存在,我们无法忽视,也有责任传承。亲子共读时,孩子的双眼追随父母的手指,那些字跟着父母所讲的故事,以图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记忆;五六岁,孩子笨拙地握着笔,没有笔顺地涂抹自己的名字,父母的美好祝愿,跟着这些字在孩子心中烙下印记……所有的孩子都问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知道字的意思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翻开书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江明月,万里关山,就这样对孩子娓娓道来。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 刘纳新

探寻汉字秘密、玩转汉字游戏、讲述汉字故事、传授汉字知识,这本书让孩子尽情徜徉在汉字的趣味世界当中,“字”得其乐。

——《聪明快车·轻松学语文》编辑 季菲

中国的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汉字经历了初始的构建、字形的演变、字音的变化和字义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各种新的词语不断产生,这些都在如今的汉字词语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当代的小学生,接触到的是汉字演变后的结果,而对于汉字内在的故事,我们所知或许不多。所以,请让我们怀着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探索,打开本书,去触摸这多彩的汉字世界吧。

——《当代小学生》主编 谢风坤

汉字是一个美妙深邃的世界,孩子早一点走进这个世界,就能早一点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套书,是一扇通向汉字文化深处的门,吸引着孩子走进去,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和质地。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主任 王珺

接力出版社这套“我的趣味汉字世界”,以汉字的前世今生串联与该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加入了孩子喜爱的互动栏目,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汉字,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实为一套不可多得的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入门书。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编辑 胡香玉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听一个故事认识一个汉字,再通过这个汉字找到它的朋友,跟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了解所有朋友的小秘密,让识字成为一件好玩儿的事。

——《文学少年》编辑 史姗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