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里的衣食住行

汉字里的衣食住行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写“安”字时,要注意“女”字的第三笔横是字中最长的笔画,属于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的“横担者,中画宜长”。追悔莫及的晋文公只得下令厚葬介子推母子,并将介子推逝世的那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烟火,来纪念介子推。“宀”和“女”能组成“安”,方格里的哪些部件还能和“宀”组成新的汉字?家训,又称庭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示,是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绿色印刷 保护环境 爱护健康

亲爱的读者朋友:

本书已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出版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它采用绿色印刷标准印制,在封底印有“绿色印刷产品”标志。

按照国家环境标准(HJ2503-2011)《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本书选用环保型纸张、油墨、胶水等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注重节能减排,印刷产品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选择绿色印刷图书,畅享环保健康阅读!

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里的衣食住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编著.—南宁:接力出版社,2015.10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儿童彩绘版)

ISBN 978-7-5448-4084-2

Ⅰ.①汉… Ⅱ.①中… Ⅲ.①汉字—儿童读物 Ⅳ.①H1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79982号

总策划:关正文  责任编辑:范晓婕 张苗苗 亢 莉  美术编辑:王 雪

责任校对:贾玲云  责任监印:陈嘉智  媒介主理:王 钢

社长:黄 俭  总编辑:白 冰

出版发行:接力出版社  社址:广西南宁市园湖南路9号  邮编:530022

电话:010-65546561(发行部)  传真:010-65545210(发行部)

http://www.jielibj.com  E-mail:jieli@jielibook.com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制:北京地大天成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9.5  字数:105千字

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  印次: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01—25000册  定价:20.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质量服务承诺:如发现缺页、错页、倒装等印装质量问题,可直接向本社调换。

服务电话:010-65545440

(按姓氏音序排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程 荣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原国家督学

傅永和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

黄德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

江蓝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 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对外汉语推广专家

李宇明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郦 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丹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陆俭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

北京大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蒙 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一室(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孟蓬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

钱文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谭景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王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

张伯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研室主任

张一清

说到“安”,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平平安安、安安稳稳、安安静静……那么,为什么“安”字是这样写呢?原来,远古时期的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经常受到野兽或者恶劣气候的威胁。后来,人类学会了建造房屋,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把妇孺家眷安置在房子里,比在荒野洞穴里安全很多。因此,就有了“安”这个字。“宀”在古代读mián,意思是房子。“宀”和“女”合起来,就是“安”,可见“安”最初的意思就是安居、安宁。

据说,唐朝名将李靖曾在北都童子寺里发现一丛竹子。因北方很少有竹子生长,他便命令寺里的和尚好好保护,并且每天向他汇报竹子的长势。“报竹平安”原本是说汇报竹子的长势良好,后变为“竹报平安”,指人平安康泰。竹子寓意平安,它良好的固土能力也能真正保护一方平安。

传说,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长乐城郊短暂停留。当时这里有条大溪,经常发大水冲毁堤坝,毁坏农田。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郑和想了个办法,让这里的百姓在溪的两岸种满竹子。冬去春来,竹笋破土而出,很快就长成了一大片竹林。后来,堤坝再没有被洪水冲毁。曾经为祸一方的洪水被用来灌溉庄稼,为两岸乡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古人认为,竹身虽不粗壮,但却挺直坚韧,宁折不弯,寓意正直;虽有竹节,却从不停步不前,寓意奋进;外直中空,是虚怀若谷的代表;有花不开,则是质朴的象征;更能载文传世,可谓有责任有担当。因此,古诗文中随处可见竹子的身影。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足以显示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

书写“安”字时,要注意“女”字的第三笔横是字中最长的笔画,属于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的“横担者,中画宜长”。也就是说,有横担的字,中间的横应该写得长一些。右图中的汉字,都属于“横担者,中画宜长”的典型。

关于“安”的成语你知道多少个?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寒冷是一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古人便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法来造字表示“寒”的意思。

仔细观察“寒”字的金文字形(见最上面),就会发现这个字的秘密。“寒”字的上面是“宀”,表示的是房屋,中间画着个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草,而下面的两横表示的是“冰”;结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冬季水已经结冰,人在屋子里蜷曲着身子,用草保暖避寒,足见天气非常寒冷。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而逃亡在外,狐偃、介子推等追随左右,不离不弃。有一次,重耳重病,却没有足够的粮食补充营养。介子推便偷偷地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了肉汤端给重耳吃,才帮助重耳渡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介子推则背着年迈的母亲,回到绵山隐居。晋文公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误信了小人之言,火烧绵山,本想逼出介子推,却没想到,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受赏。追悔莫及的晋文公只得下令厚葬介子推母子,并将介子推逝世的那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烟火,来纪念介子推。

唐宋时期,穷人穿不起丝绵做的衣物,便会穿纸衣御寒。此外,纸还会被制成纸被、纸帐等。那时候用来做纸衣、纸被的纸非常结实,可以用针线缝纫,像丝织品那样穿在身上,甚至用旧、穿脏了之后还可以用水浣洗。纸衣虽然厚实保暖,但透气性很差,因此常年穿着纸衣,盖着纸被的人身体往往不太健康。

“寒”字的书写,除了右侧列举的错误外,还要注意区分它和它的形近字“塞”。“寒”字下面的两点表示“冷”,“塞”字下面的“土”字可以理解为用泥土修补房屋。

“宀”和“女”能组成“安”,方格里的哪些部件还能和“宀”组成新的汉字?找到它们,你就能走出迷宫了。你知道该怎么迈出脚步了吗?

(参见参考答案)

仔细观察“家”字的字形,就会发现其实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子(宀)里养着猪(豕)”。那么为什么房子里养了猪就是“家”呢?这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会在房子里养猪,久而久之,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一户人家的标志。

而“家”字最初的意思指的就是屋内、住所。

后来,“家”又引申出了表示掌握某种专长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如作家、科学家、演说家等。

家是温暖的港湾,很多诗人都曾赋诗表达对家的思念。

比如,《春望》这首诗就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长安所作的。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将驻守潼关的唐朝名将哥舒翰硬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直接导致了哥舒翰兵败被俘,也导致了其后安禄山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长安。被逼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携杨贵妃等嫔妃、皇子和大臣们仓皇出逃。后马嵬驿兵变,杨贵妃和杨国忠身死,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杜甫本欲前往灵武为唐肃宗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当时长安被安禄山叛军劫掠一空,破败不堪。杜甫看着满城荒凉萧条的气氛,不由得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庭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示,是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代有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家”是一个常用字,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它。但有一个字与“家”长得很像,这个字叫“冢”。

“家”和“冢”这两个字,笔画数一样,但“丶”的位置不一样。为了区别这两个字,可以这样理解:家是阳宅,点在上,象征着积极向上;冢是阴宅,点在下,意味着安静、宁静,象征着休养生息、孕育新的轮回。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也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快拿起笔,帮它们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仔细观察“牢”的甲骨文字形(见最上面),可以看出,牢”字里面是个“牛”字,外面像养牛的圈,合起来看就是牛被关在围栏里。所以,“牢”最初指的就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栏圈。有个成语叫“亡羊补牢”,意思是说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这里的“牢”指的就是羊圈。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使用的牲畜也被称为“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祭祀时所用牲畜的规格也不同。天子祭祀多用牛、羊、豕(猪)齐备的“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多用仅有羊、豕(猪)的“少牢”。

相传上古时期,人们都很自律。如果有人犯了罪,就在地上随意地画个圈,让犯罪的人站在圈里,作为对他的惩戒,哪怕罪犯身边并没有其他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古人把这种做法叫作“画地为牢”,这个地上的圈就像是后世的牢狱。

周文王时,有个小伙子叫武吉,他以打柴为生,是个孝子。一天,他背着柴到城里去卖。行至南门时,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道窄,武吉失手把担柴的扁担打在了守门士兵王相的头上,王相立刻就死了。武吉就被士兵拿住听候文王发落。文王说:“王相既然死于武吉之手,武吉理当抵命。”于是,文王命人在南门画地为牢,还竖了根木头做狱吏,把武吉关了起来。

几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看到武吉在圈内悲伤地痛哭,就问他: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你哭又有什么用呢?”武吉说:“草民母亲已经七十岁高龄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这几天老母孤身一人,我担心她快要被饿死了!”于是,散宜生就进殿去面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让他安顿好老母亲后,再来领罪。陛下您觉得呢?”文王批准了他的提议,就让武吉暂且回家去了。

姬昌,即周文王,被商王封为西伯侯。在以姜尚为主的贤臣辅佐下,他统治的西岐安宁富庶,而他也深受百姓的爱戴,这也为后来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传说《周易》也是周文王在被纣王囚困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时推演出来的,因此也被称为“文王八卦”。

“牢”与“牵”字形相近,但意义完全不同。前面说过,“牢”字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而“牵”字,看它的小篆字形也可以大概猜出来,它的意思是用绳子牵牛。所以,把牛圈在圈里为“牢”,大力拽牛为“牵”。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其实,我们熟悉的“实”字是经过简化的汉字,古时候这个字写作“實”。“實”字,其中“宀”表示房屋,“貫”表示财物,把财物放在屋里,因此,“實”字最初的意义指财物粮食充足,也就是富有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某个富人家境殷实,就是说他家很富裕的意思。后来,“实”字又有了植物果实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春华秋实”,指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收获果实。后来也用“春华秋实”来比喻文采、品行和学问,或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汉宣帝时,羌人不时会侵扰西北边境。汉宣帝只好召集大臣商量御敌之策。虽然有不少大臣都主张派遣大军前去围剿,但只有老将赵充国愿意前去看看情况。宣帝很高兴,便留下赵将军询问御敌之策。没想到赵将军却说:“真实情况如何,微臣现在也不大清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微臣请求立刻前往边境探听情况,之后再草拟御敌之策。”

赵充国来到边境,详细了解了羌人各部落的实力和相互关系等情况,然后主张驻兵屯守,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策略,得到了宣帝的认可。之后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做法的有效性,不仅节省了朝廷的开支,避免了将士的伤亡,而且也缓解了汉人和羌人的紧张关系。

避开敌人军队的主力,转而寻找敌人的弱点进攻,这种军事策略叫作“避实就虚”。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命令晋军后退,避免了与楚军主力正面交锋。楚国令尹子玉不顾楚成王劝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楚军两翼,楚军因此大败。而晋文公则通过此战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实”字的点画较多,在书写时,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将“实”字的最后一画写成捺,请大家通过右边两个字的对比,掌握“实”字的正确写法。另外,在书写宝盖头“宀”时,要注意它的第二画是点,不可写成撇。

想要掌握“实”字的正确写法,可以记住下面这句儿歌:

带有“实”字的成语你知道多少个?和你的小伙伴来个成语大比拼吧。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守”,往往与“保持、看守”有关。“守望”的“守”指守卫,“墨守成规”的“守”意思是守护,“以攻为守”的“守”则是防御的意思。

“守”字的上半部分“宀”表示房屋,下半部分“寸”是法度,“宀”与“寸”合起来表示政府执行法度。所以“守”最初的意思是官吏的职责,职守。之后,“守”渐渐地有了“遵照、遵守”的意思,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有“奉公守法”“信守诺言”等。

“守”还有个意思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中的“守”就是这个意思。

据说,宋国有个农夫的地头上有棵大树。一天,他正在地里努力地干活儿,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不偏不倚地照直撞在了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折断脖子死了。这个农夫喜滋滋地跑过去,捡起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送上门来。

于是,从那以后,他便再也不干活儿了,整天去自己的地里守着那棵大树,幻想着有兔子会自己撞过来。但是,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他不甘心地等了一天又一天。没有他的打理,他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他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太守”原本是战国时期至秦朝时对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把郡守更名为太守。隋唐时期,除隋炀帝和唐玄宗曾经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外,其余大多数时候以州刺史的称谓为多。宋代以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但习惯上仍然把知州或知府称作太守。明清时期,太守则被用来作为知府的别称。

“守”与“攻”是一组反义词。两个意思相反的字有时会出现在同一个词语中,以“攻、守”二字为例,有“易守难攻”“以攻为守”“攻守兼备”等。有这个特点的词语或成语还有很多,比如“是非”“动静”“开关”等词语,又如“三长两短”“大街小巷”“好逸恶劳”“出生入死”等成语。

根据下面提示的汉字,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吧。

(参见参考答案)

说到“宰”字,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宰杀、宰割、屠宰”这些表示杀戮之意的词语。但在古代,据《说文解字》的说法,“宰”最初的意义应该是充当家奴的罪人。上古君主的近臣常常是仆隶等地位卑贱的人。而“宰”这些家奴常常负责掌管君主的膳食等事务,与其他内臣一样,因和君主时常亲近而渐渐拥有权力,成为显贵人物。西周时期,“宰”的地位已经非常尊贵,成为官名的一种。春秋末期到战国初年,“太宰”已经被视为百官之长。

蒋琬,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生前非常器重蒋琬。

后来诸葛亮去世,蒋琬奉命主持蜀汉朝政。有个叫杨戏的官员在他手下任职。杨戏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与其他同僚关系不太融洽。有一次,蒋琬与杨戏说话,杨戏却只应不答。杨戏这种行为在其他官员看来就是对上司的无礼。

因此,那些本就看不惯杨戏的官员就在蒋琬面前告状,但蒋琬却淡然一笑,说:“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如果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与他的本性不符;但他也不愿意当众说我的不是,让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沉默不语了。这正是杨戏的可贵之处啊!”

蒋琬的一席话,说得那些告状的人惭愧不已。大家都真心赞叹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是我国古代辅佐帝王、掌管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已经有类似宰相的官职。但“宰相”这个词除辽代外都不是正式官名,历朝历代执行宰相职权的正式官名都不尽相同。比如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内阁大学士等,都在不同时期担任宰相的职能。

“宰”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结构外,汉字的结构还有哪些呢?

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合体字常见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找朋友,组新字:你能给“辛”加个部件,组成新字再组词吗?

(参见参考答案)

“断”字在未简化前写作“斷”,左边的部分表示用刀将丝线或绳子切成两段,右边的“斤”字表示“斧”。《说文解字》中将“断”解释为“截”,所以“断”最初的意思是用刀斧将物体截断。

“断”现在常用的意思是“不继续、禁绝”。比如,“断粮”指没有粮食;“断顿”指粮食断绝,不能按顿吃饭;“断绝”则指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其中“绝”的本义是将丝线弄断。除此之外,“断”还有判断的意思。

最果敢的“断”叫作当机立断。唐代的刘颇就是一位当机立断的真豪杰。

据说,一个严冬的傍晚,路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道路又险峻又湿滑,行人都在匆匆赶路。突然,有一辆载着瓦罐的车陷进了雪地,无法前进,堵住了狭窄的路。行路的人们和车辆都无法通过,只好成群结队地挤在后面。这时,刘颇走了过来,问道:“车上瓦罐值多少钱?”车主回答说:“大约七八千。”刘颇立即打开包囊取出可以当作钱币使用的丝制品,递给车主作为赔偿,然后转身叫仆人过来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推到了山崖下。之后,重量变轻的车终于又能继续前进了,而堵在后面的行人车辆也开始继续向前走。大家都很感谢刘颇的高义和当机立断。

古书一般没有标点,因此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他们常常在一句话的末尾用圈(句号)断开,叫作“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点断开,叫作“读”(dòu)。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古人非常重视句读的训练。韩愈就曾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大意是说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下面这两个很复杂的汉字是《说文解字》中的“断”字和“继”字。它们虽然字形相似,但字义却恰恰相反。

这两个字中相同的部件在造字之初表示的是丝线。“断”是用刀斧将丝线截断的意思;而“继”表示将断掉的丝线重新连接起来。其实,只要了解了“斤”的本义指斧子,就可以正确区分“断”和“继”了。

下面的四个成语中,有些字丢了部分笔画,看起来好可怜,也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来,补上它们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在古代,“斧”是一种常见的兵器,用于劈砍。

斧起源于原始社会,那个时候的斧是用石头做成的。商周以后,斧开始用青铜或铁制作。

斧分为长柄斧和短柄斧两种。长柄斧多为马将的兵器,比如“开山斧”等。短柄斧多是古时候步兵用的武器。因形状扁宽,又称“板斧”。使用板斧的人多喜欢两手各持一斧,“双斧”并用。因板斧沉重,能使用它作为兵器的人大多很有力气,粗犷豪壮,比如程咬金、李逵等。

与“斧”有关的成语很多,最自不量力的当数“班门弄斧”。

传说,有一天,一个傲慢的年轻木匠来到一座房子的大红门前,举起自己手中的斧子,对过往的行人夸口道:“别看我这把斧子长得不起眼,可不管什么木材,只要经过我的斧子加工,绝对能成为了不起的东西!”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说的话完全不可信,就指着他身后的大红门问:“年轻人,你能做出比这扇门还好的门吗?”年轻的木匠听后不以为意地说:“鲁班是我的师傅,我怎么可能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太可笑了!”周围人听了,都哈哈大笑道:“这里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门可是他亲手做的。你确定你有本事做出一扇更好的门来?”

那个年轻人听了,只得羞愧地离开了。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相传,曲尺、刨子、钻、墨斗、凿子、锯子等木工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除了这些工具外,鲁班在军事器械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发明了云梯、钩钜及其他攻城的武器。不仅如此,据《墨子·鲁问》记载,鲁班曾用竹木削制成鹊,可以飞三天而不落,足见鲁班技艺之高超。

“斧”字的部首是“斤”。我们所熟悉的“斤”是一种重量单位,买卖东西时常会用到它。但在古代,“斤”常常被用来指一种砍伐树木的工具。因此,很多以“斤”为部首的字,最初的意思都与砍伐工具有关。

“所”字现在的意思一般是指处所、地方。但在古代,“所”字却指的是伐木的声音。“斯”这个字更有意思,在古代它表示的是“劈开”,与现在的字义完全不同。而“斩”“断”等字依然保留着“砍、伐、截”这样的意思。

前面说过,很多带有“斤”这个部件的汉字都与砍伐工具有关。那么,请写出几个带有下面这个部件的字,想想这些字一般都与什么有关系。

(参见参考答案)

事物或景象变了样子,出现了新气象叫作“万象更新”;形容事物发展、进步迅速可以用“日新月异”;而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常被称为新春佳节……“新”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诗人也总是喜爱在诗文中使用“新”字,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美丽的诗句。

其实,“新”字最初的意思并不是现在常用的意义,而是指用斧头砍伐木柴。后来,这个含义被“薪”字取代。“新”字则多用于表示初次出现等含义。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新年的诗句,比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写的《元日》。

元日,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时,民间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比如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放爆竹,等等。那么春节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相传此举是为了吓退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也有说法是为了驱逐山魈(xiāo)。据说,山魈是古代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脚怪物。无论是“年”还是山魈,都很害怕噼啪的爆裂声响,因此,人们就燃烧晒干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来吓跑它们。后来人们发明了火药,就把火药装进竹筒点燃,来驱赶猛兽怪物。现在,人们虽然已经不相信有“年”兽、山魈这样的怪物,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来庆祝节日,表达自己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冀。

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方面经验非常丰富。他鼓励学生修身养德,深入钻研,并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温故知新”依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浩瀚的汉字之海中,有很多与“新”字读音相同的字,比如欣、辛、馨、心、鑫……像这样读音相同的字叫作同音字。

同音字的存在,给我们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我们必须学会辨别同音字的意义,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汉字。

有些同音字是形声字,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大概意义。而对于那些常用的同音字,则应该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辨别和使用同音字。

来挑战一下成语接龙吧,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参见参考答案)

“斤”在古代指斧钺,常用作刑具。古代有一种酷刑叫车裂。有一种说法认为“斩”最初指车裂,后被用来指斩首或者腰斩。无论是车裂,还是斩首或者腰斩,“斩”都是古代死刑的一种。而斧钺则是古代执行斩刑常用的刑具。

到了南北朝时期,除北魏外,腰斩这一死刑执行形式基本绝迹。隋唐时期,死刑有斩、绞两种,其中,“斩”仅指斩首。

除了“死刑的一种”这个意思外,“斩”还有“砍、砍断”等意思,这个意思也是现代汉语中“斩”的常用义。

说起“斩”来,就不得不提三国时期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勇将关羽。当年刘备的军队被曹操打败,关羽不幸被曹操所擒。

曹操爱惜关羽的勇武,希望关羽能为己所用,便派张辽游说关羽。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眷,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和曹操约定,必须确保刘备家眷的安全,并且自己是降汉不降曹,日后如有刘备的消息会立即离开,曹操无权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暂时同意,希望日后能努力让关羽真心诚意地归降自己。为此,他给了关羽极高的优待,还将有名的“赤兔马”赐给关羽当坐骑。为了回报曹操,关羽也曾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征战各方。

有一天,关羽终于打听到了刘备的消息,便去向曹操辞行,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只得留下曹操之前的赏赐,留书而去。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关羽一路上受到了曹军的各种刁难与拦阻,但他凭借一己之力,通过了曹操所辖的五个关隘,斩杀了曹操的六员大将,终于脱离曹操的掌控,回到了刘备的麾下。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著名将领,以忠义和勇武闻名于世。曾有人作诗赞他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关羽去世后,被民间尊为“关公”,历朝历代都把他视为忠义的化身加以赞扬,逐渐被当作神明来供奉。清代尊奉关羽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斩”与“崭”读音相同,字形相近,那么它们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呢?前面说过,“斩”与“斤”有关,表示用斧钺砍杀。而“崭”字在古代汉语中一般用来形容山高而险峻的样子,引申为“高峻,突出”的意思,比如“崭露头角”。另外,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语叫“崭新”,其中“崭”表示的意思是“非常、极”。

右面方格中有十二个汉字,它们可以两两组合,组成六个新字。你能看出是哪两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新字吗?将它们所在的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

(参见参考答案)

“盗”常常与“偷”“窃”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在江湖上抢劫行凶的强盗叫作“江洋大盗”,窃取公务上属于自己看管的财物叫作“监守自盗”。那么,“盗”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又和“皿”字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盗”的古字形,我们可以看出“盗”字表示看到别人家的贵重器皿,就贪婪地流口水。由此可见,“盗”最初的意思就是将好东西偷过来据为己有,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盗”的意思。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如果用对了地方,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战国时孟尝君就曾经靠“鸡鸣狗盗”逃过一场大难。

一次,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送给秦王一件名贵的白狐裘。秦王赏识孟尝君的才华,开始时想重用他,但后来却听信谗言软禁了孟尝君。

为了得到秦王一个宠妃帮助,孟尝君派一个门客趁夜潜入王宫,学狗叫引开了侍卫,偷出了那件白狐裘送给了那个宠妃。宠妃果然向秦王求情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连夜逃到了秦国边界的函谷关,但因天还未亮城门仍然紧闭。这时,秦王又后悔派了兵马追捕他。孟尝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的一个门客学了几声鸡叫,让守门士兵误以为天要亮了,就打开了城门。孟尝君一行才得以顺利逃离秦国。

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号孟尝君。孟尝君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门下食客达数千人。每次孟尝君跟食客交谈时,屏风后常常会有专人记录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并负责探问这些人亲戚的下落。等这些食客走后,孟尝君就派人前去探访照顾他们的亲戚,并馈赠丰厚的礼物。正因如此,他才能让这么多能人异士为他所用。

“盗”字由“次”和“皿”两部分组成。“次”字与不同的部首组合可以组成不同的字。

想要区分“资”与“姿”,可以借助部首来辨别。

“资”是贝部。“贝”是古代的一种钱币,部首是贝的字往往与钱财有关。

“姿”是女部,意思为姿态,可以联想一下女子优美的姿态,就可知“姿”字部首为女的原因了。

和“盗”字一样是皿字底的字还有很多,你还能写出哪些来呢?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一说到“盖”字,首先想到的便是“锅盖”“杯盖”“瓶盖”等起遮蔽作用的物品。其实,观察“盖”字的古字形,或者繁体字“蓋”,都可以发现,上面的“艹”指用干草做的编织物,下面的“盍”根据字形,可以理解为“里面已无食物的空器皿”。“艹”与“盍”合起来,表示“用干草编织物遮盖空器皿”的意思。可见,“盖”最初的意思应该是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后来,“盖”逐渐有了“超过、强于”的意思,比如“盖世无双”“功高盖主”等成语。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文采在当时可谓盖世无双。宋神宗年间,辽国派使臣来到中原,苏轼奉皇帝之命负责接待事宜。

辽国的使臣听说苏轼是大名鼎鼎的文士,便想借机考一考他,于是出了个上联“三光日月星”,让苏轼来对下联。这个上联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处处陷阱。因为联语中有数量词,所以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并且还不能重复使用上联已用过的“三”;但“三光”之后仅余三个字,那么,无论用哪个数字对,下面跟着的字数都不可能恰好三个字,如此一来,下联就无法与上联整齐对仗了。

然而,这却难不倒聪明的苏轼。他只略加思索,便吟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此联妙在虽说是“四诗”却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雅”可分为“大雅”和“小雅”。辽使听后,赞赏地连连点头。

恰好这时雷雨大作,苏轼触景生情,又补了一个下联“一阵风雷雨”。

辽使刚想拊掌叫好,苏轼就又对了个下联“四德元亨利”。辽使不解地问:“四德还有一德呢?”苏轼答道:“那是先皇的圣讳,臣不敢说。”原来,“四德”本应为“元、亨、利、贞”,但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贞”与“祯”同音,属于“圣讳”。苏轼利用这一点,巧妙地作成了这一妙对。辽使听罢,佩服极了,直呼苏轼为“神人”。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章诗词造诣极深,堪称宋代文学界的巅峰代表。除了文学之外,苏轼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成就也很高,对医药、烹饪、水利等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苏轼擅长写行书和楷书,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主持杭州西湖的疏浚工作,修建起纵贯西湖的苏堤,成就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民间最喜欢提起的自然是他创制的“东坡肉”。因为他亲民友善、幽默机智,所以一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民间流传的有关他的逸事典故非常多。

“盖”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是“羊”字的变形,“羊”字的竖之所以不出头,是为了避让“皿”,这是汉字书写规则中的避让原则。再比如,“林”的第四画捺变点,也是为了避让右边的“木”字;“特”字左边的“牛”字横变提,也是为了避让右边的“寺”字;等等。

参考示例,找一找方格中的汉字遵循避让原则的笔画。

示例:“繁”字上面的“敏”将第四画“横折钩”变为“横折”,就是为了避让下面的“糸”。

(参见参考答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情谊深厚,至死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味着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到死为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则是说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这几句古语中,都有一个“尽”字,但意思却不太相同。“尽”字在未简化前写作“盡”,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就像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的样子。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会拿去洗刷,所以,“尽”字最初的意思指器物中空。后来,“尽”字逐渐引申出了“完毕”“全部用出,竭力做到”等意思。

“江郎才尽”常用来比喻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时文思却渐渐衰退枯竭。“江郎”指南朝的江淹。他年轻时是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可等到他年龄渐长后,文章不但没有丝毫长进,反而退步不少。他的诗也变得平淡无奇,往往提笔沉吟好久,也写不出一个字来。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传说。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身边,对他说:“文通兄(江淹字文通),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放了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便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递给了梦中的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好诗句了。

事实上,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因为五色笔的丢失而枯竭了,而是他做官之后,政务繁忙,极少动笔写作。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慢慢变得逊色,缺乏才情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除江淹外,还有沈约、吴均、刘勰等。其中,又以《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最为人们所熟知。刘勰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却努力完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赞叹《文心雕龙》“深得文理”。

“尽”有两个读音,分别是“jǐn”和“jìn”。像这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作多音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用法也各不相同。

一般的多音字大多有两个读音,比如“把”有“bǎ”和“bà”两个读音。但也有多音字有三个甚至三个以上的读音,比如“参”根据意思的不同,有“cān”“shēn”“cēn”三个读音。而我们熟悉的“和”字,除了“hé”的读音外,还有“h蔓hú”“huó”“huò”等四个读音。只有在了解字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辨析多音字的读音。

下面每个方格中都藏着一个字,两个方格的字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字。根据下面的小提示,你能猜出方格中都藏着什么字吗?

(参见参考答案)

(1)1加2,是偷的意思。

(2)2加3,是一种可以用来盛放菜肴的扁平容器。

(3)3加4,是船或者飞机控制方向的装置。

(4)4加5,你会看到一种鸟。

(5)4加6,那是一种在沙漠里最常见的哺乳动物,常用来骑乘或者运货。

先秦时代,各诸侯国为了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取得对方的信任,会聚在神明的面前与对方订立盟约。这种诸侯之间的聚会结盟叫作“会盟”。“会盟”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力量单薄的小国为了与大国抗争而结成的联盟;另一种是大诸侯国为了稳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拉拢或威胁其他小诸侯国与自己结盟,但这种情况下结盟的诸侯国之间就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古代诸侯国有一种宣誓结盟的仪式称为“歃(shà)血”,就是订立盟约的双方用手指蘸上牲畜的血,涂在嘴边,意为信守承诺。

“城下之盟”指因为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盟约。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派大军攻打邻近的小国绞国,一直攻到了绞国国都的城门下。绞国的士兵们同仇敌忾,坚守不出。楚国大军一时间也奈何不了他们。

这时,楚国大臣区瑕向楚王进言说:“绞国人不擅长谋略,我们只要派樵夫上山砍柴,不派士兵保护,绞国的士兵就一定会被引诱出城来。”楚王便采纳了区瑕的建议。

第二天,绞国人发现楚国人在山上砍柴,却没有军队保护,果然有一小部分人出城,还抓了些楚国人回去。于是第三天,绞国士兵便一窝蜂似的奔到山上去捉正在砍柴的楚国人。这时,早已在山中埋伏好的楚国士兵一齐冲了出来,大败绞国士兵。楚国军队乘胜追击,最终迫使绞国在他们的都城之下签订了屈辱的盟约。

《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传说,《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会盟、战争、婚丧等大事小事,文笔简练而不乏文采,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有文学性的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盟”字的最后一笔“横”是整个字中最长的。像“盟”这样的字有很多,比如右边田字格的四个字,它们都是下面有一横像底座一样托住了上面的所有剩余笔画。这种类型的字在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属于“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这一类。因此,这类字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些,因为要承载上面的所有笔画。

方格里的哪个部件能和“皿”组成新字?找到它们就可以走出迷宫,快来试试吧。

(参见参考答案)

“益”字的部首是皿,那么“益”与器皿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益”的古字形,就会发现“益”的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的样子。所以“益”最初的意思是水从器皿里漫出来。只是后来,这个含义渐渐被“溢”字代替。而“益”字更多地用来表示“好”和“更加”的意思了。

与“益”字有关的成语很多,比如“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听取有益的意见;“良师益友”是指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老当益壮”是说年纪虽大,但志气却依然豪壮。

俗话说,“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就为我们做了个好榜样。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大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名为《太平总类》。

嗜好读书的宋太宗给自己立了规矩,每天至少要看三卷《太平总类》,一年之内要把《太平总类》的全本看完。如果因为政务太过繁忙,当日未完成自己的阅读计划,宋太宗定会在次日挤出时间补上。有大臣看宋太宗这么辛苦,就劝他说:“陛下既要处理国事,又要读这么庞大的书卷,实在太费神太辛苦了。”宋太宗却淡然地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苦。”

由于宋太宗每日勤奋地苦读《太平总类》,学问较之前更加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宋太宗的带头作用,当时的大臣也纷纷效仿皇帝勤奋读书,以至于当时宋朝的读书风气很盛。

《太平总类》是我国北宋时期编成的一部著名类书,后因宋太宗赵光义读过而更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这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收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部,内容共计一千卷,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综合性类书。

“皿”作为部首时读作“皿字底”。顾名思义,“皿”在组成汉字时一定要写在下面,比如“益”字。汉字部件中,有一个与“皿字底”字形非常相近的部件是“罒”。“罒”是“四”字的变形,读作“四字头”。“四字头”作为部首时要写在上方,比如“罚、罗、罢”等都是以“罒”为部首的字。

请在方格中四个阿拉伯数字处,各填一个汉字。这四个字可以连起来组成一个成语,而且这四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分别和它上下左右的四个字组成词语。

(参见参考答案)

《说文解字》中对“畜”的解释是“田畜也”。“田畜”指的是用来耕田的牲畜。看“畜”字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畜”字的上半部分像绳子,表示牵引的意思,下半部分可以把它想象成出气的牛鼻子的形状。牛鼻子被绳子牵着,说明它表示的是已经被人类驯养的家畜。所以,“畜”的本义是家畜。

《三字经》中写道:“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里的“豕”是猪的古称。也就是说,古人把马、牛、羊、鸡、狗、猪称为“六畜”。

西汉大臣苏武向来被人们视为忠义有节的爱国典范,受到后人的称颂,“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

据说,汉武帝时,匈奴新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即位,表示愿意与汉朝和亲,并答应送还之前扣留的汉朝使者。为此,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就在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匈奴突然发生内乱。苏武和他的随行人员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必须向单于臣服才能得到赦免。

开始时,单于派人劝说苏武投降,并许诺一旦他投降就赐给他高官厚禄,但被苏武严词拒绝。单于见劝降无效,就把苏武关进地窖,不给他提供食物和水,但苏武硬是撑了下来。后来,单于无奈之下只得把他派到北海去牧羊,还告诉他说:“如果公羊生下了小羊,你就可以回汉朝。”于是,苏武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抱着代表西汉朝廷的旄节(máo jié,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牧羊。时间长了,节杆上的毛都脱落了,但苏武还是抱着旄节不放。

苏武在匈奴整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等他终于回到长安时,胡须、头发都已经全白了。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开始大量驯养六畜。六畜不仅是古代祭祀时必不可少的祭品,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比如马和牛可以用来拉车、耕田,羊和猪的皮毛和骨头可加工成器物,鸡可以报晓,狗可以帮助人狩猎或者看门等。

“畜”是一个多音字。它的词性不同时,读音和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当“畜”做名词时,它的读音是“chù”,意思是禽兽,多指家养的禽兽,比如“牲畜”“六畜”等。

当“畜”做动词时,它的读音是“xù”,意思是饲养牲畜,比如“畜养”“畜牧”等。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在没有简化之前,“当”字曾经写作“当”。繁体字的“当”是个形声字,田是形旁,表示与田有关;尚是声旁,表示读音。有人认为,“当”最初的意思是“两块田相当、相等”。

后来,“当”又衍生出了“担任、掌管、应该、抵挡”等意思。比如,“独当一面”的“当”是掌管的意思,“该当如此”的“当”是应该、应当的意思,“螳臂当车”的“当”是抵挡的意思,等等。

“螳臂当车”是《庄子·人间世》里的一个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齐庄王有一次乘坐马车到郊外打猎,突然发现一只绿色的小虫子横在了马车前面的道路中间。只见那只小虫子高高地举起前爪,好像要阻止马车继续前进。

齐庄王觉得这只虫子很有意思,便停下车询问随从:“你知道前面那只狂妄自大的虫子叫什么名字吗?”随从回答说:“陛下,那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虽然力气很小,可是天生狂妄,自以为是,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后退,也从不掂量一下自己与对方的实力,就知道埋头往前冲。”齐庄王想了想,说:“如果它是人的话,一定是位难得的勇士,我们应该尊重它。”于是他吩咐车夫绕开那只螳螂继续赶路。当时的贤能之士听说了这个故事,纷纷前来投奔齐庄王。

虽然在当时,“螳臂当车”的故事并没有贬义,甚至还有点积极向上的意味,但后来,人们常常用“螳臂当车”这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情自不量力,必然招致失败的命运。

我国中医里有一味中药名叫“当归”。古代诗文里常常用“当归”寓意“应当归来”。比如宋朝大文豪苏轼曾在《寄刘孝叔》一诗中写道:“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的母亲因思念儿子也曾给姜维寄去当归,表达自己渴望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

“当”字的上半部分是“”,这个部件是“小”字的变形,称为“小字头”。“”与“”书写时非常容易混淆。“”作为部首使用,而“”不属于部首,只是构成汉字的一个部件。

下图中,藏了好多成语,快来找出它们吧。

示例:当之无愧、锐不可当

(参见参考答案)

一提起“画”,人们总能联想起很多美丽、诗意的词语。比如,“江山如画”表现的是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如诗如画”是说风景好像诗和画一样美丽;形容文人墨客、大家闺秀文化修养高,会说这个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秀丽则可以说她“眉目如画”;等等。

这么美的“画”,为什么会和“田”有关系呢?有人认为“画”的古字的上半部分像以手执笔的样子,下半部分则像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合起来,表示的是人拿着笔画田地的界线的意思。

传说,南北朝时有位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当时的皇帝请张僧繇在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金龙。张僧繇仅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整幅画作。画面上的龙看上去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人们开始时都赞不绝口,可走近一看才发现画上的金龙全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点上眼珠后龙就会飞走。”

大家听了以后都觉得他的解释太过荒唐。张僧繇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当着众人的面给龙画上了眼睛。这时,天空中突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金龙竟然震破了墙壁,张牙舞爪地飞向了天空。许久之后,天空才晴朗起来。周围的人全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千古名篇,名叫《画》,内容是对画作的欣赏评价。王维通过浅近的文字,把一幅静止的画幻化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呈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生动鲜活的景象,让读者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无限的美好遐想之中。

平时使用时,“画”与“划”经常会被混淆在一起。“画”一般指“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图”“画成的作品”等意思,而“划”则常指“分开”“设计”等意思。当然,“画”和“划”在用法上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在表示“画线”“笔画”等意思时这两个字可通用,但即使在可通用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画”为规范字,也就是说,通常也应写作“画”。

请在表格中四个阿拉伯数字处,各填一个汉字。这四个字可以连起来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而且这四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分别和它周围的八个字组成词语。

(参见参考答案)

“疆”字比较复杂。为什么它的左半部分是弓和土呢?有人认为,古人以弓计步,用弓来丈量土地,而它的右半部分有两个“田”字,在两块田地之间的横线则用来表示画出界线,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田界。因此,“疆”最初的意思是田地的边界。后来,“疆”字逐渐有了“地域、领域”的意思,比如“疆土”“疆域”等。

我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元朝。蒙古人经过长年战争,不仅把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统一了起来,还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帝国。

古人在为帝王等尊贵的人贺寿时常常会用到“万寿无疆”这个词。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为她庆寿自然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全国各地的高官显贵们也纷纷挖空心思,准备奢华的寿礼来讨慈禧太后欢心,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子孙衍圣公孔令贻。

据说,孔令贻为了向慈禧太后贺寿,在祝寿的果盒上都写了“万寿无疆”四个字。他还解释道,“万寿”是祝太后长寿,“无疆”寓意“吉祥、不到头”,“万寿无疆”是祝福大清帝国财源充足,永远富足安康。慈禧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当场就赐给孔令贻“紫禁城骑马”的殊荣。回到家乡后,孔令贻立刻给自己家的孔府宴冠名“万寿无疆”,作为专门为社会上层权贵定制的高端寿宴。这种寿宴贵气十足,很快就在山东、北京等地流行起来。

新疆古称“西域”,顾名思义是指“中国西部的疆域”。“西域”这一名称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从此以后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到了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新疆”一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左图中的三个字都读“jiān”,右边的部件也相同,但这三个字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如何区分这三个字的意思呢?

僵:早期指的是人仰面向后倒下,所以是单人旁“亻”,现在多用来指“直挺挺,不灵活”。

缰:“纟”表示与绳子有关,所以“缰”的意思是拴牲口用的绳子。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也看不出原来的意思。快拿起笔,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略”的声旁是“各”,当然现在“略”与“各”的读音已经完全不同了。“略”最初的意思是经略土地,也就是说经营土地,划分疆界,所以是田字旁。

不过后来,“略”字的这个含义已经变得非常罕见,而它的常用义则变成了“大致”“简化、省去”“计谋”等意思。比如“雄才大略”的“略”指的是计谋,“攻城略地”的“略”则是掠夺的意思,“略知一二”的“略”是“大致、简单、不详细”的意思,“省略号”的“略”则有“省去、简化”的意思,等等。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枭雄,文韬武略,样样皆能。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很广,割发代首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曹操率领军队经过麦田,便下令所有将士都不得踩踏麦子,违反军令的人立刻处死。因此,军中凡是骑马的人全都下了马。这时,田地里突然飞起了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那马一下子蹿进了田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官员,要求治自己的罪。可是那个官员却百般推脱。

曹操便严肃地说道:“假如我连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我的命令呢?”说着就要拔剑自刎。身边的将士慌忙上前阻拦,郭嘉劝道:“丞相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才勉强同意用断发来代替断头处罚自己。古人把身体发肤视为父母的恩赐,随便割掉头发被认为是不忠不孝。曹操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在难能可贵。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势力,对外征服了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并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政策用以恢复经济。

“略”在书写时常常容易出现两类错误:

第一类是把“略”字的“田”与“口”这两个部件写错位置。这主要是不理解“略”的最初意思才导致的错误,只要记清汉字部件所表达的意义即可区分。

第二类是将“略”字右边的上半部分错写成反文旁,可根据右图了解正确的写法。

根据下面提示的汉字,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吧。

(参见参考答案)

“酬”的部首为酉。“酉”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像酒坛的形状,因此它的本义就是酒。与“酉”字相关的字基本都和酒或发酵制成的食物有关。

《说文解字》对“酬”的解释是“酬,主人进客也”。所以,“酬”字其实是古代酒宴时的一种礼节,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主人向客人敬酒,也可以作为劝酒、敬酒的通称。

而“酬”字从劝酒、敬酒这个意思出发,又引申出了许多其他意思,比如“报酬”“交际往来”“实现”等。

“壮志未酬”指愿望没有实现,其中“酬”的意思是“实现”。

陆游少年聪慧,并立志要为国效力。二十多岁时,因陆游在科举考试中排名位列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之上,秦桧大怒,指示主考官不得在礼部考试中录取陆游。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被正式起用。

因陆游是完全的主战派,主张抗金北伐,所以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极力排挤,但他一有机会就上书,提出许多抗敌救国的具体策略。某些权臣因此非常讨厌他,给他安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罢了他的官。后来,陆游又来到主战派的领袖王炎手下任职。可皇帝又听信谗言,把王炎调回京城,陆游也被派到了成都。

虽然直到陆游去世,他杀敌报国的壮志雄心都没有实现,但他一生笔耕不辍,把自己对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把渴望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勇气等都写进了他的诗文里。可以说陆游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古代各级官吏工作的酬劳叫“俸禄”。“俸”一般指以货币形式发放的银、钞、钱等货币,而“禄”则是指谷、米、麦、田等实物类的工资。西周时期的官员酬劳主要是以采邑和田赋的收入为主。到了汉代,官员们的工资则以粮食为主,按月领取。

在书写“酬”字时,要注意左边是“酉”,不是“西”。其实,只要记住“酉”的字形像酒坛,“酬”字的本义与酒有关,就不会写错这个字了。

另外,“酬”的笔顺也比较容易出错,可以参看下面的笔顺示意图,掌握“酬”字的正确笔顺。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加上不同部首就会变成新的字。给“酉”加上不同部件,按上下左右箭头所示方向,在相应的方格里填上正确的字,组成新词。来挑战一下吧。

(参见参考答案)

“醒”字是个形声字,“星”字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酉”字是它的形旁,表示与酒有关。因此,“醒”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指醉酒后恢复正常的状态。唐代大诗人李白被世人称为“诗仙”,又由于他酷爱喝酒,也被称为“酒仙”。他曾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醒”字后来又引申出了“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入睡”“头脑由迷糊变清楚”“明显、清楚”等意思,比如“大梦初醒”“醒悟”“醒目”等。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很不得志。本希望通过改革振兴楚国的屈原却被听信谗言的楚王一次次地放逐,只能在江湖间四处游荡。

有一天屈原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渔夫。渔夫看屈原面色憔悴,就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个田地?”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渔夫说:“贤明的人不会受外界的约束,而能够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既然整个世界都混浊一片,为什么您不能随着大溜走呢?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为什么您不能也喝点小酒,让自己酒醉不醒呢?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美好品质,却让自己被流放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干净衣服上的泥灰。我怎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外界的污染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品德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

古人醉酒后,除了饮用醒酒汤、醒酒茶解酒外,有时候也会借助醒酒石来醒酒。《红楼梦》中写到过一种可以含在嘴里的醒酒石。传说唐代宰相李德裕修建的平泉别墅里就放置了醒酒石,酒醉时可以坐卧在上面。

一个汉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就会组成不同的新字。

右面这些汉字,都是以“星”为声旁的形声字,而“酉”“犭”“月”“忄”则是这些字的形旁。即使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大家也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初步猜测出它们的意义。

下面每一行都是四个汉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挑战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找出丢失的四个汉字。

(参见参考答案)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借酒抒情,因此“醉”字是他们很爱用的字眼。与“醉”有关的诗文可谓比比皆是,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壮志,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乐观,更有“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丽田园风光……

“醉”字早期的意思是酒喝太多,以至于失去正常神志。这个意思现在依旧是“醉”的常用义。后来,“醉”字又逐渐引申出了“沉迷,过分爱好”以及“用酒泡制的食物”等意思,比如“沉醉”“醉虾”等。

西晋著名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因喝酒而闻名天下。

刘伶早年曾入朝为官,但他既不趋炎附势,还要极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为朝廷所不容。为排解心中的抑郁,刘伶常常借酒消愁,久而久之,竟然变得嗜酒如命。

晋武帝泰始二年,朝廷专门派了特使请刘伶再次入朝。但刘伶内心却一点也不想再做官,他听说朝廷特使已经到了村口,就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了自己的衣衫,疯疯癫癫地朝村口奔去。特使看到刘伶这样,自然认为他是个酒疯子。从此,刘伶与仕途再无瓜葛。

逍遥自在的刘伶,几乎天天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还写了篇文章叫《酒德颂》。而刘伶,也因此得了个“天下第一酒鬼”“饮坛北斗”的绰号。

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并称为“四大名亭”。这四座亭子都是因文人雅士所写的诗歌文章而闻名于世。其中醉翁亭作为四大名亭之首,因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亲自撰写《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四海。《醉翁亭记》中脍炙人口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无人不知。

醉、碎、粹三个字右边的部件都是“卒”,但由于左边的部首不同,字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醉:部首是酉,表示喝酒失去了神志,有酒方能醉;

碎:部首是石,可以理解为石头破碎的状态,有石表示碎;

粹:部首是米,本义是干净无杂质的米,有米表示纯粹。

区分“醉”“碎”“粹”三个字,把它们分别填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参见参考答案)

仔细观察“绝”字的甲骨文字形,就会发现有两个短横把两缕丝线从中间断开,所以“绝”字最初的意思是割断丝线。后来“绝”字逐渐引申出了“断绝、极端的、穷尽、一定的”等意思。

这些意思的“绝”字在古人的笔下形成了许多美好的诗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清冷孤寂,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美好春色,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亲历实践。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非常擅长弹琴,琴声宛如高山流水一般。但他一直认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琴音,直到某一天偶遇上山打柴的钟子期。

钟子期总是能够准确地听出伯牙弹琴时的真实想法。当伯牙在心里想着巍峨的泰山弹琴时,钟子期就会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而当伯牙转而想起黄河的滔滔水波时,钟子期就会感叹:“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认为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得懂他琴音的知音了。于是,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哀伤地弹起了《高山流水》祭奠亡友。一曲弹罢,他便把心爱的琴摔得粉碎,发誓再不弹琴。这便是“伯牙绝琴”的故事。

《高山流水》相传为伯牙所作,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因为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不仅用来比喻乐曲高妙,也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高山流水》原为一首曲子,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成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演奏时需要充分运用多种弹奏指法,以便更生动地表现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智者乐水的意境。

“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像这样的字,属于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的第四法“让右者,右伸左缩”。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是: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右边田字格的四个字都属于这种情况,书写时要注意。

另外,书写时要注意“绝”字右上角的“刀字头”要放在“巴”字上方,并且不应宽于“巴”字。

请根据后面的释义,把前面方框内缺失的成语补充完整。

(提示:方框内缺失的成语都是四个字,并且都含有“绝”字。)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熟悉的“练”字意思是通过反复学习或者多次操作,达到练习、训练或操练的效果。那么,练与“糸”有什么关系呢?

“练”最初的意思是把生丝煮熟,或者把丝织品煮得柔软洁白。由这个意思出发,“练”又引申出了“丝绸”“白色”等意思。毛主席在《菩萨蛮·大柏地》里写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里的“练”指的就是丝绸。

王羲之从小跟随父亲、叔父学习书法,还曾从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他勤奋好学,经常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拿来阅读。他每天都会从早到晚地练字,每次练完字,就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竟将一池清水都洗成了墨黑色。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相传王羲之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停地练字,因此好多地方都有“墨池”,比如浙江绍兴戒珠寺里,温州的“墨池坊”,江西庐山“羲之洞”旁,都留下了“墨池”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就是通过这样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王羲之才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等历代著名书法名家都非常崇拜王羲之的书法,“书圣”之名可谓实至名归。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个文人相约来到兰亭边饮酒边赋诗,事后这些诗汇编成了一本集子,《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练”字在书写时容易出现左图中的错误。除此之外,“练”字也容易和“炼”混淆。

“练”和“炼”虽然模样长得像,却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兄弟。“练”是从丝厂出来的,它的意思是把生丝煮熟,使丝织品变得柔软洁白;而“炼”则是在火中出生的,它的意思是用火或其他方法去除杂质,使物体变得坚韧纯净。

哪个方格里的部件能和“纟”组成新的汉字?找到这些部件,你就能走出迷宫啦,快来挑战一下吧。

(参见参考答案)

“素”字最初的意思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因此,“素”引申出了白色的意思,比如,表示颜色单纯的“素雅洁白”,形容美丽雪景的“银装素裹”,等等。

后来,“素”又有了“素来,向来”的意思,我们常说的“素不相识”“素未谋面”“素昧平生”等成语中的“素”字,都是这个意思。“素”还有个常用义是蔬菜类的食品,与“荤”相对。

此外,“素”还可以用来指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或者指本来的,原有的,比如“色素”“元素”“毒素”“素质”等词语。

素不相识指从来不认识的人。如今的我们都害怕与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可是在古代,却有人放心地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素不相识的人照顾。

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陆逊的弟弟陆瑁性情豪爽,心地善良正直,深得朋友们的信任。陆瑁从小就爱好学习,重情重义,信守承诺。陈国人陈融、陈留人濮阳逸、广陵人袁迪等,都胸怀大志,听说陆瑁人品高尚,都前来与他结交相处。陆瑁常常会拿出自己珍爱的物品与他们分享。

有个与陆瑁同郡的人叫徐原,后来移居到了会稽,与陆瑁素不相识,临死前却把自己幼小的孩子托付给陆瑁抚养。

陆瑁也确实不负所托,不仅为徐原修建了坟墓,还收养了徐原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来教育培养。

陆瑁的叔父陆绩去世后,留下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陆瑁也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来抚养,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素”指白色生绢,除了用作衣物的材料,还可以用作书写材料。历史上有许多书画作品都是在素绢上完成的。清代有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这些绣品也都是以白色生绢为制作材料创作出来的。

“素”的部首是“糸”,“糸”字的本义是指“细丝”。“糸”字在作为部首使用时,偶尔会有些许形变。比如在简化字中,做左偏旁使用时,“糸”字应当改写作“纟”。“糸(纟)”部汉字的本义均和丝线、纺织、布匹有关,如“线”“经”“绑”“系”“紧”“絮”等。

除了“糸”字外,其实汉字的很多部首都是由汉字简化而来。比如,“讠”的本字是“言”,“饣”的本字是“食”,“钅”的本字是“金”,等等。

试试成语接龙游戏吧,看谁用时最短。

(参见参考答案)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索”的解释是“草有茎叶,可作绳索”。“索”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用两只手搓一根大绳子。“索”字最初的意思是大绳子,后用来泛指各种绳索。

此外,“索”字还有“探索、寻找”的意思。屈原在《离骚》中曾经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上天入地,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真理。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孙阳,他因为极其擅长相马,一眼就能看出马的好坏,人们把他叫作“伯乐”。伯乐把自己辨识马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了一部叫作《相马经》的书。这部书图文并茂,被爱马的人奉为经典。

伯乐的儿子很希望自己能像父亲那样厉害,于是费尽心思把《相马经》背得非常熟练,自以为从此以后就拥有了强大的相马本领。有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然后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还拥有四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于是,他想:这动物有隆起的额头,还有又大又亮的眼睛,不正符合一匹千里马的要求吗?想到这里,他便高兴地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虽然蹄子不够大,但是其他条件都符合!”

伯乐看着他儿子抓来的“好马”,哭笑不得,无奈地说:“你抓的这只马太爱跳了,人没法骑啊!”

索桥也称吊桥、悬索桥等,是桥梁的一种形式。索桥通常把绳索作为桥身的主要承重部件,因绳索的材质有所不同,又分为竹索桥、藤索桥、铁索桥等几种。索桥一般多建于水流湍急、不易修建桥墩的峡谷中。四川灌县珠浦桥,以及大渡河泸定铁索桥,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索桥。

“索”与“萦”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字最初的意思都与“丝或线”有关。但是“索”和“萦”两个字由于“发型”不同,意思也有了差别。“索”表示绳索,“萦”则表示缠绕、盘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萦绕”。

请在方格中四个阿拉伯数字处,各填一个汉字。这四个字可以连起来组成一个成语,而且这四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分别和它上下左右的四个字组成词语。

(参见参考答案)

“约”有很多种常用义,比如“约定”的“约”是指提出或商量双方必须要共同遵守的事,“条约”的“约”是指约定的事或者共同订立、必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文,又如“约束”的“约”指限制使其不超出范围,而“节约”的“约”则有俭省的意思。此外,“约”还有“大约、大概”的意思。

这些意思看起来都和绞丝旁代表的丝线无关,那为什么“约”字是绞丝旁呢?其实,在古时候,“约”最初的意思是“用丝缠束、捆缚”,所以才从糸。后来,“约”才引申出“约束”“条约”“约定”等意思。

国与国之间会建立盟约,人与人之间会签订契约,古人治军也讲求军纪严明。

秦朝末年,各路兵马纷纷起兵反秦。刘邦率领大军率先攻破关中,逼近秦都咸阳城。当时仅当了四十多天秦王的子婴走投无路之下向刘邦投降,并献上了传国玉玺。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被奢华的秦王宫迷乱了双眼,差点就要入住王宫。樊哙和张良拼命劝他不能这样做,以防失掉民心。刘邦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然后带领军马回到城外的霸上驻扎。

为了进一步获取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的乡民代表召集起来,向他们郑重宣布道:“秦王颁布的严酷的刑罚律令,从现在起将全部废除。并且,不论是谁,杀人者要被处死,使人受伤的人要被治罪,盗窃者也要被惩罚。”乡民们都非常拥护刘邦的“约法三章”。

此后,刘邦又派了很多人,到各地去进一步宣传和施行“约法三章”。百姓们知道后,非常高兴,纷纷取出了自家的牛羊美酒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虽然是平民出身,但为人豁达大度,能知人善任,这个优点最终帮助他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并成功夺得天下。刘邦手下能人辈出,既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又有抚慰百姓、供应粮草、善于识人的萧何,还有擅长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的韩信。虽然有才能的人总是有与常人不同的个性,但刘邦总有办法让他们真心实意地为自己效力,而这便是他最终夺取天下的秘诀。

“勺”字与不同的部首组合形成的新字在读音上差别较大。比如我们熟悉的“的”和“约”,读音就完全不同。除了这两个字外,“钓”和“灼”的读音也不相同,如何巧妙地区分“钓”和“灼”两个字呢?

用金属制的鱼钩“钓鱼”就是“钓”,它的读音是diào。而像被火烧那样“灼热”就是“灼”,它的读音是zhuó。

右面方格中的十二个汉字,可以两两组合,形成六个新字。找出哪两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新字,并将它们所在的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

(参见参考答案)

我们知道,现在的“纸”大多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可是用植物纤维做的“纸”却从代表丝的“糸”,而不用草字头或者木字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古时候,最早的纸所用的原料是破旧的丝绵,所以从糸。

早在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就用树皮、麻屑、破布、破渔网等作为原料制成了“蔡侯纸”。初期的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行兵打仗靠的不只是纸面上的兵法,更是经过实战历练的谋略与智慧。以为熟读兵书就能纵横沙场,必定会招致失败。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在战场上屡建功勋。他的儿子赵括从小耳濡目染,也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总是滔滔不绝,外行人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赵括因此就自认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天下无人能比。然而,赵括的父亲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最终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

几年后,赵奢去世了。有一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开始时,赵国派了老将廉颇率军迎战。廉颇下令全军坚守城池,以逸待劳。秦国军队远道而来,粮草不足,实在受不了廉颇的拖延之计,便派人潜入赵国到处散布流言,说“秦军只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昏庸无能,轻易地听信流言,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迎战。结果,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变通的赵括最终被乱箭射死,而他率领的四十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赵国便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汉字发明之初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现在称之为“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竹片、木片和丝帛作为书写材料,现在称之为“简牍”“帛书”。但竹片、木片太笨重,丝帛又太昂贵,直到出现了纸,才真正为文字的书写提供了合适的材料。

“纸”字的书写经常出现右图中所示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不能正确区分“氏”与“氐”(音dī或dǐ)这两个部件。我们常说:“氏与氐模样像,区分就在一点上。”那么到底如何区分这两个字呢?

“氐”字下面的“丶”可以理解为表示“下面”的指示符号,因此,“低”“底”等字的部件都是“氐”。另外,也可以利用字音判断,“氐”作为形声字的声旁出现时,该形声字大多和“氐”的读音相近,如“抵”“邸”都读dǐ。

来挑战一下成语接龙吧,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参见参考答案)

“福”字的部首是示。基本上,示字旁的字都与“神”的事情有关。

有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中的“福”字,像一个人两只手捧着酒杯,恭恭敬敬地献给神的样子,看起来就是祈福的姿态。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后世的“福”字。每逢春节,中国人都喜欢把“福”字贴在大门上,有“迎福、接福、祝福”的意思。民间有些地方还流行倒贴“福”字,意味着“福到(倒)了”。此外,古人常把“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条并称为“五福”,这反映了古人的幸福观。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亲笔题写的字虽然比乾隆皇帝少,但也留下来不少,最有名的除了现存于故宫的“无为”,就是现存于北京恭王府的“福”字碑。

据说,康熙皇帝幼年丧母,从小就由孝庄皇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等到康熙即位亲掌国政时,即将过六十大寿的孝庄皇太后却突然重病缠身,药石无灵。康熙救祖母心切,效仿古人为祖母请福添寿。为示庄重,康熙先沐浴斋戒了三日,才写下了这个“福”字。之后他又征召能工巧匠刻成石碑,亲自拜祭天神为孝庄皇太后祈福。或许真的是康熙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孝庄皇太后自此百病全消,健康地活到了七十五岁高龄才寿终正寝。

康熙亲题的这个“福”字将福、寿、子、才、田融为一体,不仅有“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义,还有“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又因其中的“田”字未封口,又有“无边之福”的意味。因此,世人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福”。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十几岁时就设计清除权臣鳌拜,后又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大破准噶尔叛军,等等,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福”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用来指示字的意思,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的发音。“福”字的形旁是“礻”,表示与神有关,声旁是“畐”,表示字的发音。

我国的常见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比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樱”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樱”的发音与“婴”字一样。又如“晓”字,形旁是“日”,表示明亮,声旁是“尧”,表示“晓”的发音与“尧”相近。

“青”字可以和很多汉字部件交朋友,组合成新的汉字。你知道它都能和哪些部件组成什么新字吗?快来开动脑筋想一想吧。从你写出的这些汉字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参见参考答案)

说到“祸”,总能想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词语,比如“祸不单行”“飞来横祸”“天灾人祸”等等。《说文解字》中对“祸”的解释是“祸,害也,神不福也”。大意是说,祸是灾害,是神灵不予保佑才导致的后果。《韩非子·十过》中曾经写道:“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这里的“祸”就是“灾害、灾难”的意思。

从远古至今,许多字的字义与本义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祸”字却基本保持了本义,只是由本义又引申出了动词“危害、加害”等意思。

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坏事可能会引发好的结果,而好事也可能引发坏的结果”这个道理。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不知道为什么走失了。周围的人们都过来安慰他。他却笑着说:“我虽然丢了一匹马,但或许是件好事也说不定呢。”众人听了,都觉得他的话很可笑。

可是没过几天,走丢的马竟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匹骏马。人们都去祝贺老人。他却担忧地说:“平白无故得到一匹好马,不一定意味着福气,也可能会带来祸害呢。”

老人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那匹好马时竟然摔断了腿。乡邻们都过来安慰他,老人却说:“这也许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也可能带来什么好运呢。”不久,敌军大举进攻边塞,这里的年轻人都必须应征入伍,后来大多数都战死了。只有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当兵,因此保全了性命。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到重阳这天,古代的人们就会通过登高远眺、佩戴茱萸、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方式来庆祝节日。在古人眼里,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可以驱邪避灾。唐朝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知,重阳节亲友聚会登高、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朝时就已经非常流行。

“祸”在书写时,很容易将最后的“人”字写成“厶”。

其实,“呙”字读“guō”,是姓氏之一。“呙”字可以与很多部首搭配组成新字。比如我们熟悉的“锅”字,就是一个形声字,“呙”是“锅”字的声旁。

图中的三个字都出现了书写错误,你能找到错误的地方,并将正确的汉字写在田字格中吗?

(参见参考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做人要知礼义廉耻,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人与人之间交往也讲究礼尚往来……

“礼”字在没有简化前写作“禮”,从示,从豊。“示”表示祭祀,“豊”表示祭祀敬奉神灵祖先以祈求祝福的仪式。因此,“礼”最初的意思就是“祭祀敬奉神灵祈福”。后来,“礼”被用来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阶层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现在,“礼”字的常用义是“礼物”或“婚礼”“典礼”等。

据说,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个叫缅伯高的西域回纥使臣,奉命携带一只珍稀的白天鹅及其他宝物向唐朝进贡。缅伯高一路上跋山涉水,小心翼翼地看护着关在笼子里的白天鹅。有一天,途经沔阳湖的时候,缅伯高看着天鹅伸长脖子想要喝水的样子非常不忍,就打开笼子,带着天鹅到湖边让它尽情地喝水。可没想到喝饱了水的天鹅却扑扇着翅膀飞上了天空。缅伯高尽全力去追也只是抓到了几根雪白的天鹅羽毛,只好在湖边伤心地大哭一场。他想来想去,决定将天鹅羽毛用洁白的绸布包好,并在绸布上题了一首诗解释缘由。

当他把天鹅羽毛呈献给唐太宗时,唐太宗很自然地看到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厚老实,作为使臣不辱使命,吩咐左右重重地赏赐了他。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约于西汉时期成书,是先秦时期到西汉初年儒家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主要收集记载了礼制、礼仪方面的文章。《礼记·玉藻》中记录了传统礼仪的一些规范,比如“九容”是君子应有的九种姿容,也就是“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字在书写时,有可能会写错部首。比如,把“礼”字错写成“扎”或“札”。

除此之外,“礼”字的“礻”还常常被误写为“衤”。那么这两个部首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礻”我们已经了解与拜神、祭祀有关,比如我们熟悉的“祝”“祈”等字。而“衤”是“衣”字的变形,“衣”在左边时变作“衤”,如“裙”“衫”等;在下边时仍作“衣”,如“袋”“袈”等。这些字均与“衣”有关。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也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快拿起笔,帮它们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古人对于自然万物都有种本能的敬畏。看“神”字的古文字字形,就会发现连造字之初的“神”字都如此神秘莫测。当时的“神”字还没有示字旁。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神”字的甲骨文就像天空中神秘的闪电。闪电的无穷变化和可怕威力,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因此被认为是由至高无上的神明在背后操纵,所以才有了这个甲骨文的“神”字。

“神”字最初的意思就是传说中的天神,也就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说到“神”,大家的脑子里一定会联想到许多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故事。我国古代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之一就是《淮南子》中记载的“女娲补天”。

相传远古时期,天地间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当时支撑天地的擎天大柱突然倾倒,导致天空倾斜,大地开裂。天空不能完整地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平稳地承载众生;到处都是燃烧不熄的大火,还有奔流不止的洪水;人类受尽自然灾难的折磨,还要时刻提防被野兽或猛禽吞食和伤害。

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女娲大神亲自熔炼了五色石修补天空,之后还斩断了大海龟的四足作为新的擎天柱来支撑天的四角。解救了天地之危后,女娲还杀死了导致洪水肆虐的黑龙,堆积起芦苇燃烧成的灰烬,挡住滔天的洪水。

在女娲的努力下,人类终于摆脱了洪水、烈火等天灾,也摆脱了禽兽的致命威胁,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历时三十多年才最终写成的,其故事内容主要取材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相关的民间传说、戏剧话本等。

“神奇”和“神秘”这两个词语是一组近义词,其中的“神”字均有神妙之义。那么,如何辨析这组近义词的意思呢?

简单来说,“神奇”是神妙、奇特的意思,而“神秘”则是指难以捉摸,神妙莫测。区分这两个词语,关键是要了解“奇”和“秘”的意思。“奇”指的是奇特,而“秘”则指奥秘。理解了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进而正确地辨析近义词。

你知道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了吗?请按照示例,帮助下面的三个词语找到它们的近义词。

(参见参考答案)

“祖”字在甲骨文里写作“且”。《说文解字》中对“祖”的解释是“始庙也”。所以,“祖”最初的意思是祖庙、供奉祖先的宗庙。后来为了使字的意思更加明确,在“且”字左边加了示字旁,表示与神灵、祭祀有关。

后来,“祖”字的意思不断发展,渐渐有了“父亲的上辈”和“某种事业的开创者”等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鼻祖”。古代传说故事中,农业的鼻祖是神农氏,教育的鼻祖是孔子,酿酒的鼻祖是杜康,木匠的鼻祖是鲁班。

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直到今天都被人们广为传颂。

据说,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曾经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感情深厚,还都有着建功立业,复兴国家的远大理想。

一天半夜,祖逖睡觉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鸣叫声。他便把刘琨叫醒,说:“大家都觉得半夜听到鸡叫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可我却不这样想。干脆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爬起来练剑吧,你说呢?”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都在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他们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本事,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官拜镇西将军,坐镇一方,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心愿;而刘琨也做了征北中郎将,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百家姓》是古代流行的蒙学读物之一,大概于北宋时期编成,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虽然名为“百家姓”,但它并非只有一百个姓氏。北宋时皇帝姓“赵”,为尊国姓,《百家姓》以“赵”为首。明代时又改成了以“朱”姓为首,称为《皇明千家姓》。清康熙年间又以“孔”姓为首制定了《御制百家姓》。但民间蒙学流行的版本依旧是北宋时期编成的《百家姓》。

“祖”是一个合体字,由“礻”和“且”组成。有很多字与“祖”字字形相近,常见的有“租”“诅”等。

这两个字与“祖”不但字形相近,而且读音也非常相似。其实,从部首上看就可以很好地区分这几个形近字的意思。

“租”字最初的意思是“田赋”,也就是官府征收的农产品,因此“租”字的部首是“禾”。

“诅”字最初的意思是“诅咒”,诅咒他人需要用语言,所以“诅”是言字旁。

“纟”和“且”能组成“组”字。方格里还有哪个部件能与“且”组成新的汉字?快来找找吧。找到全部可以和“且”字组成新字的部件,就能找到走出迷宫的路啦。

(参见参考答案)

《说文解字》中对于“初”字有这样的描述:“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古时候,先民的衣服大多是用刀割裁兽皮然后做成的,因此用刀剪裁衣服是做衣服的起始点。所以“初”字最初的意思就是“起始,开端”。

后来,人们把入冬的第一个月叫作“初冬”,把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作“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里的第一个初一,又叫作“春节”。自古以来,春节就有很多习俗,比如放炮仗、守岁、贴春联,等等。

东汉末年,刘备夺取了汉中并在此称王,同时下令关羽向北进军夺取襄阳,并向樊城进兵。关羽部将廖化、关平率军攻打襄阳城时,曹操麾下大将曹仁奉命领兵抵抗,结果大败而归,退守樊城。曹操只得封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以勇将庞德为先锋,率军前往樊城救援曹仁的部队。

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后,就让士兵们抬着棺材走在军队前面,以此来向众人显示自己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勇气。两军对阵之初,庞德意气风发,点名要与关羽决战。关羽驾马出战。两人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两军只得各自鸣金收兵。

关羽回到营寨里后,向关平赞叹道:“庞德刀法娴熟,当得上是曹营里的一员勇将。”关平赞同道:“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庞德,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

庞德,字令明。早年时,庞德曾经跟随马超四处征战。每次出征庞德都冲在最前面,他的勇武冠绝凉州军中。后来,几经辗转,庞德才归降了曹操。庞德在协助曹仁抵抗关羽大军时,常常骑白马驰骋沙场,曾一箭射中关羽的前额,被关羽军赞为“白马将军”,后意外被关羽擒获。关羽敬重他刚毅勇武,想要劝降,但他却怒斥关羽,最终以身殉节。

“初”字在书写时,很容易将衣字旁与示字旁相混淆。只要理解了“初”字的本义,就能避免这种书写错误。

“初”字的笔顺比较容易写错,可以参看下面的笔顺示意图,了解“初”字的正确写法。

下面每个方格中都藏着一个字,两个格子的字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字。根据下面的小提示,你能猜出方格中都藏着什么字吗?

(参见参考答案)

(1)1和2加起来意思是“开始、第一次”。

(2)1和3组合,是女孩子夏天穿的最常见的一种衣服。

(3)3和4组合,意思是“众多的人”。

(4)4和5组合,可以得到人类呼吸必需的一种气体。

“衰”字现在最常用的意义就是“衰弱”,比如“衰老”“衰落”等。但表示这个意思的“衰”字怎么会和“衣”有关呢?

原来,“衰”字最初的意思是“用草编织的雨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蓑衣”。古时候,下雨时人们就会穿着蓑衣在田地间劳作。“衰”字的古字是个象形字,看起来很像蓑衣的实物形状,后来为了更容易辨别,加了个衣字做形旁。再后来,“蓑衣”的意思开始用加了“艹”的“蓑”字表示。而“衰”字则逐渐变成了专门表示“衰弱”之义的字。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鲁庄公调集军队将要迎战。曹刿(guì)主动要求与鲁庄公一同出战。

大战当天,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想要击鼓进攻。曹刿阻止了他,认为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后,曹刿这才让鲁庄公下令进攻。这时,鲁国军队鼓声震天,士兵们勇往直前地冲向齐军,齐军大败。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何要等齐军击了三次鼓后,才能下令进攻呢?”曹刿答道:“打仗时士气很重要。第一次击鼓,士兵们斗志最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些衰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几乎全部消失了。等齐军击完了三次鼓,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国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方则士气正盛,正好可以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这首诗作于贺知章晚年辞去官职,告老还乡之后。当时的贺知章已经八十六岁,面对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贺知章不由得感慨颇多。

上图中的三个字字形相近,可以利用词义想象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衰”:人衰弱时,就需要躺下休息,中间的“一”可以想象成身体平躺;

“衷”:衷心表示发自内心,内心正直,就像“衷”字中间的“丨”;

“哀”:人在哀号时会张开嘴巴哭泣,所以“哀”字的中间是“口”。

请给“衣”字加上不同的部件组成新字,并把这个新字按上下左右箭头所示的方向填在相应的方格里,组成新词。

(参见参考答案)

《说文解字》对“衷”的解释是“里亵衣”。所以“衷”字最初的意思是“贴身穿着的内衣”。

由“内衣”这个意思出发,“衷”字又引申出了“内心”的意思,比如“言不由衷”“无动于衷”等。“言不由衷”是指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口是心非。而“无动于衷”则是说内心一点儿也没有被触动,形容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孟郊少年丧父,母亲一直热衷于激励他努力读书,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然而,孟郊家在当地并没有什么显贵的亲戚朋友。所以直到四十一岁时,孟郊才成为“乡贡”,也就是由乡里选拔出来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孟郊又努力了很长时间,才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成功考中进士。多年夙愿终于得偿,意气风发的孟郊奋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别看孟郊考取进士时年龄已经不小了,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这个年龄并不算大。因为唐朝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很少见的,足以说明当时的科举考试竞争有多么激烈。

孟郊是个“苦吟”诗人,因与贾岛齐名,世人将他们合称为“郊寒岛瘦”。孟郊所写的诗歌现存五百多首,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首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衷”字的部首比较特别,如左图中所示,涂红的两部分合起来是个“衣”字,也就是“衷”字的部首。与“衷”字结构相似的字还有“裹”“哀”“衰”等,它们的部首都是“衣”。

除了这种把“衣”字分成上下两部分,在中间插入一个字的形式外,“衣”做形旁时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左边时写作“衤”,另一种是在上边或下边时仍写作“衣”。

祝福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可以说“衷心地祝福”。因此,我们就把“祝福”这个词所在的方格涂上了颜色。

方格中还有哪些词语能填入下面的括号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参见参考答案)

“装”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是“壮”。形旁表示字义,因而“装”字的意思与“衣”有关。《说文解字》中对“装”的解释是“裹也”。所以“装”字最初的意思是“包裹、行囊”,这个意思现在也常会用到,比如“整装待发”“轻装上阵”里的“装”字都是指“行装、行囊”。

除了行装的意思外,“装”这个多义字,还有“服装”“装饰”“假装”“安装”“包装”“装运”等意思。因此,一定要认真区分“装”字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里的意义,以便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甚广。

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骑马射箭。一天,为了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朝廷开始大规模地征召男丁入伍,木兰父亲的名字也在征兵的名册中。但木兰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又太过幼小,木兰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军队中受苦,于是便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跟随军队来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因此时时刻刻都加倍小心。从军十二年,木兰凭着少年时练就的一身武艺和聪慧过人的头脑,屡建奇功。

战争结束后,木兰推掉了天子的封赏,回到家乡。当她脱下战袍,换上女装,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时,那些战友完全没料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木兰竟是女子,都十分惊讶。

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古代中国人的服饰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商代时,不管尊卑性别,服饰统一都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式,也因此,后世把服装又叫作“衣裳”。服装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个时期的服装特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科学技术等情况。

“装”与“妆”同音,意思也有相通之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装”和“妆”这两个字并不会混淆在一起,但在使用“化装”和“化妆”这两个词语时,还是比较容易出现用法错误。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同音词呢?

“化妆”是指美容,也就是用化妆品来修饰头或脸,使容貌更加美丽。

而“化装”则是指为了演出的需要,把演员装扮成特定的角色。

“化妆”与“化装”虽然都有打扮、修饰容貌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区别。

下面成语中,有的字丢了笔画,变得好孤独,也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快拿起笔,帮它们补上丢失的笔画,让每个成语重新变完整。

(参见参考答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厦门外国语学校代表队指导教师 卢伟峰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汉字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汉字的书写训练,但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不少学生因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书写能力大大不如从前,经常出现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未雨绸缪,对祖国的下一代加强训练,让他们亲近汉字、喜爱汉字,并进行盘活汉字的工作,不啻为当代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使命。

一、盘活汉字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上一般不会专门针对字词进行独立教学,基本上都是学生课前自学,或本着“随文而教”的观念,即在解读文句中遇到了生字新词才水到渠成地讲授其含义,或者蜻蜓点水,或者适当延伸,比较少就汉字构造及其文化渊源做深入的解读。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所能获得的汉字文化信息是比较有限的。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书写指导也显不足,因此学生写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错别字是错字与别字的统称。写错字,指错误地增减笔画或使字体变形,如初中生常把“尴尬”写成“九”字旁,把“嫩”的右边写成了“欠”,把“壑”中“谷”字上边的“一”去掉了等等;别字是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迁徙”写成“迁徒”,“目不暇接”的“暇”写成“瑕不掩瑜”的“瑕”等等。

(一)造成别字的情形

1.字形相似造成的别字

如鲁迅的《雪》中有“脂粉奁”,“奁、夯”形似,易把“妆奁”误写为“妆夯”。又如“但余钟磬音”的“磬”,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它与“罄”(罄竹难书)、“磐”(磐石)、“馨”(温馨)形似易混。再如“菅、管”形似,易把“草菅人命”误为“草管人命”,实际上“草菅”是一种野草,这个成语意思是说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

2.读音相近或相同造成的别字

如“销、消”同音,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但“销声匿迹”“形销骨立”和“烟消云散”“冰消瓦解”中的“销”和“消”字就不能混用,书写时很容易写错。又如,“墨守成规”很容易错写成“默守陈规”,但其实这个成语是指战国时期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来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再如“谈笑风生”与“谈笑风声”也是因为音同容易混淆写错。

那么,如何避免书写错别字呢?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为了避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别字,第一次出现生字生词时,我们就应该跟学生一起分析汉字的构成,教给学生辨识的方法。

(二)辨识别字的方法

1.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区分形似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因此探求形旁所表示的意义类别的特征,有助于辨别形似字。比如,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出现了“髭”“鬈”“髯”,就可以探求出“髟”部指毛发,这样在教学《满井游记》一文中遇到“浅鬣、髻鬟”,学生就能较轻松地理解词义了,由此又可以引申出“鬣狗”(颈后有长鬣毛的狗)、“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等同类的词语。形声字的形旁大多代表一定的意义,如人的身体器官大多数有“月”,动物则大多数是“犭”,形容女子貌美则多与“女”有关,而化学元素大部分都带有“钅”或“石”字旁,植物大多数都有“艹”“”等等。“艹”一般与“草”相关。“”与“竹子”相关,古代的书籍是用竹子做的,所以“书籍”“籍贯”“学籍”都是“”字头。“征蓬出汉塞”指征人如“蓬草”一般,所以不能写成“篷”。

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归类记忆,还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雷电颂》中的“睥睨”不同于《山市》中的“埤堄”,前者“目”字旁,与眼睛有关,指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后者“土”字旁,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前者的例句是:“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后者的例句是:“未几,高垣埤堄,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词语的含义通常蕴含在文句中,所以学生得学会从语境中推断词语的含义。

把握了形旁的大致意义,还得活学活用,如果是考试或比赛这种特殊的场合有时候还可以尝试当一回“仓颉”——“造字造词”。如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四场出现的“抃跃”,释义为“手舞足蹈,表示欢欣鼓舞”。《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现了“抃舞”(抃:biàn,鼓掌,表示欢喜)和“忭跃”(忭:biàn,欢喜、快乐),在听写时,选手就得认真听题,并根据释义来造词,“手舞”应该是从“扌”部——抃,“足蹈”应该从“足”部——跃。

2.通过分析非形声字的构造区分形似字

对非形声字,尤其是会意字,要分析其构造,以便区别形似字,避免写错别字。如“杳、杲(gǎo)”都是会意字,“杳”,日在树下,本义是幽暗,引申为无影无声(杳无音信);“杲”,日在树上,意思是明亮(杲杲出日)。再如,“炙、灸”形似,前者是会意字,火上烤肉就是“炙”,组词“脍炙人口”;后者是形声字,形旁是火,声旁是久,指中医的一种疗法,组词“针灸”。

3.注意近义字的差别

注意近义字的差别,有利于透彻理解字义,避免写错。如“连、联”意思接近,前者指“连接”,倾向于具体可感的,如“藕断丝连”;后者指“联结、联合”,倾向于结合,指抽象的,如“珠联璧合”。

4.把握多义字的本义

不少多义字,常用的是其引申义,而其本义已不大为人所知,所以很容易用错。因此,对多义字,最好能把握它的本义。比如,学生常把“提纲”误写成“题纲”,究其原因,和不了解本义有关。“纲”的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后引申为事物的关键部分;“提纲”的本义是“提着网的总绳”,由此引申出“内容的要点”,另有“提纲挈领”一词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

5.追溯词语(成语)的本源

词语的本源包括词语的来源和构成词语的字的原意。不少词语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如不了解其语源便可能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比如,词语“滥觞”,意思是“河流起源的地方,借指事物的源头”,乍一听似乎并没有任何联系,但结合字典上的补充释义“因为河流源头水较浅只能浮起水杯”意思就比较清楚了,因为“滥”有浮起的意思,“觞”则是指酒杯。又如“为虎作伥”,学生常会把“伥”误写作“帐”,其实“伥”是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不敢离开老虎,反而给老虎作帮凶,因此“为虎作伥”比喻给坏人做帮凶。

6.分析短语的结构

词语往往由短语构成。分析短语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互文见义等方法推知其中难写或陌生的字。比如,“人稠物穰”,意思是“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穰”为难点,通过分析得知这是一个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由“人稠物”可以推断“穰”与“稠”同为“禾”部,指庄稼类,如果知道“穰穰,指五谷丰饶”就能写出这个词了,即使不知道“穰穰”的意思,根据读音也可以大致猜出来“穰”的写法,可以避免写错字。又如“方枘圆凿”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方对圆,枘对凿,枘是榫头,凿是卯眼,这样就不容易写错这个词了。

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扎扎实实地做好字词教学,盘活汉字,让学生了解更多汉字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我们不应该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仅仅看作是一次活动,更应该借助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推动字词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快乐学习

1.组建个人词库

无论是语文的日常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表达需要,抑或是为了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比赛,学生都有必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组建自己的个人词库。但组建个人词库的过程最好能依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自己来选择积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另外,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一些“活词”,也就是生命力较强的词语,尤其是字形不难同时又意蕴丰富的词语,因为它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或写作中用到,并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如“深孚众望、焚膏继晷、蕞尔小国”,等等。

建立个人词库的方法很有效,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无到有,每天都有系统的、实实在在的收获,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学生互助

在学生组建个人词库的基础上,隔一段时间可以组织他们互相交流一下,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扎实的字词教学,盘活汉字;通过组建个人词库,学生互助分享学习,让学生亲近汉字,对汉字的构造、字形特点以及丰富的词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益,而学生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队员 郝梦圆

汉字,是我们探寻知识宝藏的一把金钥匙。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传统文化,这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强烈。在汉字学习中,我可以了解很多知识,不仅仅是语文方面的,还有历史、化学等其他各个领域的,非常全面。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了一些学习经验,对我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学习汉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我们的汉字百花园中,有许多有趣的花朵。比如说,汆丸子的“汆”字,就很有意思。何为汆?就是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那不就是入水吗?简单地来记,就是入水为“汆”,多形象!还有一个词也很有趣,叫“圐圙(kū lüè)”,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的意思。两个口中是四方八面,非常容易就记住了,而且这个词从字形上看就像两张纠结的脸,是不是很好玩?

在汉字学习中,有些形近字不是很好区分,我们就要结合意思组词来区分。比如“暇”“瑕”这两个字,第一个字可组词“闲暇”“应接不暇”,表达的词义多与时间有关,因此是日字旁;第二个字可组词“白璧微瑕”,词义是玉上的小斑点,因而是斜玉旁。这两个字就很容易区分开了。

学习汉字,要注意用心去积累。我们每天都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生面孔。比如说,我在安意如的《陌上花开》一书中遇到过这样一句诗:“秋去春还双燕飞,原衔杨花入窠里。”这个“窠”字我觉得很陌生,之前从来没见过,就通过查阅字典认识并理解了这个字。平日里抽空看看诗词文章,不仅能陶冶情操,加深文学底蕴,也能学习汉字。记得有一次我看化学书时,遇上了“羟基”一词,一翻字典,发现它的意思是氢氧基,氢氧连着读不就是“羟”吗?读起来还很好玩。顺着这个思路,我从字典上又陆续查到了羰基、羧基等化学名词。我发现这些含有氧原子的有机化学名词,大多数的字形里都有“羊”,就像金字旁的字都与金属有关,斜玉旁的字都与玉器有关一样,这也算是我在汉字学习中发现的小规律吧!

记得在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预赛时,有一个词语比较难,叫“髀(bì)肉复生”。刚听到这个词语时,我觉得十分陌生,根据意思写出了后三个字,可第一个字到底怎么写呢?这时我回想起从前背的《弟子规》中,有一句话是“勿摇髀”,意思是不要晃动大腿,而“髀肉复生”一词中的“髀”不正是大腿的意思吗?于是,我便正确地写出了这个词。还有“薄利多销”这个词,则是我先前在《探索财富》杂志上见到过的。这一切都告诉我,平时的积累对汉字学习是多么重要。

学习汉字,一定要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兴趣则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所在。我小时候看了一些有关汉武帝的电视剧,当时非常想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就在爸爸的陪伴下,到书店买了一整套《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从对汉武帝的兴趣,扩展到对汉朝历史的兴趣,再进而上升到对整部历史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我读了大量的史书,还经常和爸爸一起探讨,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读史书时,常常会遇到许多现在不常用的字词,比如“彘”“腹诽”等,另外还有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等等。这时候一定要勤查字典,识其形,明其义,切不可不懂装懂、得过且过。

学习汉字,要学会细细品味汉字的美感和意蕴。我平时除了酷爱一些文史类的书籍,比如《品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也喜欢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比如,安意如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很喜欢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陌上花开》《思无邪》等书。我感觉美丽的诗句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无限的遐想。比如隋炀帝杨广写过一句诗叫“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他将美丽的夜空与浩瀚的大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来使人顿感心胸开阔。还有《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多么清澈明净的意境啊。在这些清词丽句中,也包蕴着汉字含蓄的意境美。

学习汉字,要勤于阅读,学以致用。阅读,对我的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阅读中积累下来的名言佳句,可以运用到作文中,既能为文章语言添色,又能丰富文章的内涵。我们现在的语文试题中,有一类型俗称新闻题,如果平时多读书多看报,这种题碰到了自然没什么问题。而阅读美文,做一些读书笔记,则有助于做阅读理解,尤其要重视的是文章后的赏析部分,那可都是“点睛之笔”。

现代人经常提笔忘字,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正好唤起了国人对正在远去的手写汉字及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的重视,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我很幸运地成为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很久了,但我与汉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一定会让这个故事延续下去。

安分守己、坐立不安、

安居乐业、除暴安良、

安之若素、相安无事。

宀+女=安、宀+子=字、

宀+元=完、宀+木=宋、

宀+由=宙、宀+且=宜、

宀+玉=宝、宀+申=审、

宀+示=宗、宀+头=实、

宀+各=客、宀+吕=宫。

家喻户晓、

白手起家、

国破家亡、

倾家荡产。

土、亘、闭、架。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真心实意、

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避实就虚。

守口如瓶、口蜜腹剑、

满腹经纶、剑拔弩张、

张冠李戴、李代桃僵、

披麻戴孝、悬壶济世、

世外桃源。

辛+(舌)=(辞)→(修辞)、

辛+(古)=(辜)→(无辜)、

辛+(束)=(辣)→(辣椒)。

藕断丝连、

断壁残垣、

断章取义、

继往开来。

林、材、杏、李、枝……

(答案不唯一)

这些字一般与“树木、木材”有关。

标新立异、异口同声、

声名鹊起、起死回生、

生不逢时、时来运转、

转危为安、安贫乐道。

斩、群、思、时、羽、崭。

盟、孟、盛、盐、盆、盈、监、益、盘、盒、盖等。

“秘”字左边“禾”的第五画捺变点。

“轿”字左边“车”的第三画横变提

(提示:当“车”变为“车字旁”笔顺发生变化)。

“整”字左上“束”字第七画捺变点。

次、皿、舟、它、鸟、马。

舟+皿=盘、子+皿=孟、

中+皿=盅、分+皿=盆、

灰+皿=盔、成+皿=盛、

次+皿=盗、央+皿=盎、

戋+皿=盏。

良、师、益、友。

力、田、想、罗。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爱莫能助、莫名其妙、

妙不可言、旗鼓相当、

当机立断、有口难言、

聊胜于无、自愧不如、

随机应变、特立独行、

一刀两断。

画、影、图、形。

万寿无疆、

脱缰之马、

李代桃僵、

开疆拓土。

雄才大略、略逊一筹、

文韬武略、略知一二、

真才实学、千篇一律、

运筹帷幄。

(酿)酒、

争风吃(醋)、

搭(配)、

(酣)睡。

州、梅、田、悉。

(规律:第一个字减去第二个字,加上第三个字,就能得到第四个字)

粹而不杂、

烂醉如泥、

粉身碎骨、

纸醉金迷。

绝无仅有、

风华绝代、

滔滔不绝、

绝处逢生。

纟+只=织、纟+吉=结、

纟+从=纵、纟+卖=续、

纟+且=组、纟+冬=终、

纟+充=统、纟+秀=绣、

纟+少=纱。

素昧平生、生死相依、

依依不舍、舍己为人、

人山人海、海阔天空、

空前绝后、后起之秀。

离、群、索、居。

钓、默、俗、帮、皇、章。

纸上谈兵、兵临城下、

下不为例、例行公事、

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废寝忘食、食不甘味。

请、情、清、晴、睛、

靖、精、菁……(答案不唯一)

规律:形声字居多。

延:第四画竖折,分两

笔错误书写为竖、横;

离:最后两画“厶”,

错误写成了“人”;

虎:第三画横钩,错误写成了横。

知书达礼、

宗庙社稷、

勤能补拙、

袖手旁观。

后悔——懊悔、

打扮——装扮、

明艳——鲜艳。

纟+且=组、禾+且=租、

阝+且=阻、米+且=粗、

礻+且=祖。

衣(衤)、刀、君、羊、气。

(衰)落、

安(装)、

(哀)伤、

马革(裹)尸。

感谢、

希望。

银装素裹、

淡妆浓抹、

装聋作哑、

装腔作势。

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的人,背后都有着或平淡或婉转或跌宕的故事。走进趣味汉字的世界,了解每个汉字的缘起与历史,就是开启一次妙趣横生的文化寻根之旅。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一把开启汉字文化殿堂的黄金密钥,
一次使汉语之光照亮广阔童心的精心尝试,
一次以欣喜的眼波和游戏般的手舞足蹈向着汉字文化之源的回溯与发现之旅。

捧读,思索,感悟,世界便在掌中,汉字的花朵与灵光便在童心深处绽放。

——《语文报》编辑、作家、文化评论人 成向阳

在游戏中汲取知识,在故事中开阔视野,在探索中活跃思维,在拓展中触类旁通!这套书融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为一体,能够使小读者兴趣盎然地走近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学习国学知识,轻松成为国学小达人。

——《中国少年报》副主编 郎继霞

汉字,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历史、有传奇、有温度、有血肉的存在,我们无法忽视,也有责任传承。亲子共读时,孩子的双眼追随父母的手指,那些字跟着父母所讲的故事,以图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记忆;五六岁,孩子笨拙地握着笔,没有笔顺地涂抹自己的名字,父母的美好祝愿,跟着这些字在孩子心中烙下印记……所有的孩子都问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知道字的意思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翻开书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江明月,万里关山,就这样对孩子娓娓道来。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 刘纳新

探寻汉字秘密、玩转汉字游戏、讲述汉字故事、传授汉字知识,这本书让孩子尽情徜徉在汉字的趣味世界当中,“字”得其乐。

——《聪明快车·轻松学语文》编辑 季菲

中国的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汉字经历了初始的构建、字形的演变、字音的变化和字义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各种新的词语不断产生,这些都在如今的汉字词语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当代的小学生,接触到的是汉字演变后的结果,而对于汉字内在的故事,我们所知或许不多。所以,请让我们怀着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探索,打开本书,去触摸这多彩的汉字世界吧。

——《当代小学生》主编 谢风坤

汉字是一个美妙深邃的世界,孩子早一点走进这个世界,就能早一点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套书,是一扇通向汉字文化深处的门,吸引着孩子走进去,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和质地。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主任 王珺

接力出版社这套“我的趣味汉字世界”,以汉字的前世今生串联与该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加入了孩子喜爱的互动栏目,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汉字,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实为一套不可多得的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入门书。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编辑 胡香玉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听一个故事认识一个汉字,再通过这个汉字找到它的朋友,跟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了解所有朋友的小秘密,让识字成为一件好玩儿的事。

——《文学少年》编辑 史姗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