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孝心教育到爱心教育

从孝心教育到爱心教育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落实孝心教育,全国多所小学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每年给父母洗一次脚。而究竟该如何理性地对待孝心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孝心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形成的,无疑,它对上述现象是一种必要的纠正。但笔者仍然觉得,对这样的孝心教育我们同样需要加以警惕。考虑到历史与思维的惯性,这样一种伤害至今仍在一些孩子身上延续。因此,笔者认为,如今重要的是将提倡“孝”的教育提升到提倡“爱”的教育。

8.从孝心教育到爱心教育

为了落实孝心教育,全国多所小学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每年给父母洗一次脚。这还不算,学校还为此制订了诸如“学孝十活动”、“行孝十要求”、“尽孝八忠心”之类的行为细则,展开了一场以孝为纲的道德运动。

这多少令笔者有些不解。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敬,有很多更好更实用的方式,为什么偏偏是洗脚呢?莫非是只有这样的身体语言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尊卑有序、长幼有别,才能体现父母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当然,仅仅是洗一次脚倒还罢了,重要的是洗脚在这里被赋予了一个宏大神圣的主题,具有某种教育图腾的意义——那就是以此来大力宣扬孝心教育。而究竟该如何理性地对待孝心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百善孝为先。其实,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不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都遵循的道德准则。不可否认,在价值多元、越来越讲究个性独立与自由的今天,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正在一些孩子身上悄悄流失——他们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上一代人所承受与所付出的种种缺少感同身受,缺少必要的体谅与理解。孝心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形成的,无疑,它对上述现象是一种必要的纠正。

但笔者仍然觉得,对这样的孝心教育我们同样需要加以警惕。孝,可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里,流传着无数关于孝的故事。在汉代,一个人因为孝顺还可能获得当官的资格,举孝廉即是。此外,流传民间的《二十四孝图》、孩子割肉调药可替父母治病的迷信观念等,更是将孝的词义发挥到了极致。由于这种长期的对于孝的片面宣扬,在漫长的历史上它往往成了孩子的紧箍咒,对他们构成了精神与肉体的伤害。

考虑到历史与思维的惯性,这样一种伤害至今仍在一些孩子身上延续。因此,笔者认为,如今重要的是将提倡“孝”的教育提升到提倡“爱”的教育。“孝”是情感的单向流动,而“爱”是情感的双向互动;“孝”强调的是服从,是长辈的权威,而“爱”昭示的是平等,是包容,是彼此间的情感默契;“孝”的另一面是“慈”,而“爱”将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包括进去了;“孝”多少透着一种基于血缘的自私,而“爱”的含义要深远宽广得多。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单向孝心教育显然发酵不出这样的宝贵质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