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学政署到教育路

从学政署到教育路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执掌教育行政的官员称“学政”,俗称“督学”。那时的广东学政署相当于当代的广东省文化厅、教育厅,而督学相当于厅长。清代才改称学政署。民国成立后,原学政署之地先后为广东省教育部、教育司所用。内有九曜石的小湖保存至今,小湖范围一带被称为九曜园。与此同时,翁方纲主持学政,开科取士,大力振兴文教。翁方纲、李调元堪称广东学政双璧,如今漫步在教育路上,却鲜有人知道这两位入粤先贤了。
从学政署到教育路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督学夫妻寻石留佳话;

调研厅长采风撰好书。

这副对联赞的是清代两位广东学政署的官员。执掌教育行政的官员称“学政”,俗称“督学”。那时的广东学政署相当于当代的广东省文化厅、教育厅,而督学相当于厅长。其办公地点就在今南方剧院北侧九曜园一带。五代南汉时九曜园一带叫药洲,范围比今之九曜园大得多。宋代时在旅游热点西湖范围内。明代嘉靖元年(1522)起,这里改为提学署,提学使魏校督学以大力破除迷信及无知陋习而著名。清代才改称学政署。康熙年间曾大修学政署,建成学署花园、环碧园和喻园。学署花园前的马路在清代时叫做观莲街。民国成立后,原学政署之地先后为广东省教育部、教育司所用。20世纪20年代广州大开马路,学政署被十字马路分成四块,东西向的马路改名为西湖路,南北向的马路改名为教育路。内有九曜石的小湖保存至今,小湖范围一带被称为九曜园。

清代广东学政最著名者当数翁方纲与李调元,两位都是外省人,但对广东学子的鼓励及对广东文献的重视,均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曜园

药洲遗址

翁方纲(1733—1818),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三次任广东学政,在学政署中前后住了八个年头。学政署原是南汉名景药洲所在地,原有九座著名的太湖石,但翁方纲到此地时,学政署周围的自然美景已变为残垣败瓦,尘泥塞湖,一派衰颓景象。于是,他立即带头捐出薪俸,发动各界人士捐助,在学政署周围修建了大堂、东厅、书室、文场等建筑,令此地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翁方纲主持学政,开科取士,大力振兴文教。他特别善于培养和提挈人才。如当时的年轻士子冯敏昌、张锦芳、赵希璜等,都是翁方纲一手栽培的诗人文士,后来冯、张名入“岭南三子”之列。

翁方纲精于书法,爱好金石。在粤期间,搜录广东各地碑刻,著有《粤东金石略》。他居于学政署,自然要寻觅与考证那些南汉时在药洲立、宋代时有名人刻留诗文的九曜石。由于年代久远,署内湖中大部分石景或没入泥中,或苔藓遮字,翁方纲与下人一起仔细清理石上的污垢,乐此不疲。最令人感动的是,连他的夫人也一起动手,入湖挖石。后来,他夫妻二人合力,完成了对药洲九曜石题刻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工作,写成《九曜石考》二卷,这是至今对药洲古代文物最有参考价值的著述。

数年后继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则以调研采风而名扬后世。

李调元(1734—1802),四川罗江人。少年时以诗扬名。他29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因公务繁忙,他在广州期间竟未能走出城外半步,完成公务便离去,但岭南风物却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年后,他出任广东学政,除了热心培育人才外,还对广东各地认真作了调研、采风,终写成《南越笔记》六卷(有研究者经考证、对比,发现李调元此书内容多采自屈大均《广东新语》)。民国时期有人将此书再版,更名为《粤东笔记》,这是一本供当代人研究清代广东社会的参考书,此书最有价值的是《粤风》部分,保存了优秀的民间文学——两广歌谣。李调元认为:“(广东)虽僻处南陲,然而江山所钟、风流所激,多有仿屈宋遗风,拾其芳草者焉。”士大夫出身的李调元,不以民间歌谣为俗套,而称之为“芳草”,收集于自己的著作中,真是难得!

翁方纲、李调元堪称广东学政双璧,如今漫步在教育路上,却鲜有人知道这两位入粤先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