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从“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到“教育家办教育”

论从“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到“教育家办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是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和必然要求。这里出现了两个提法:“教育家办教育”“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旨在推进《纲要》倡导的教育家办教育。呼唤教育家办教育正表明教育家办教育的缺失。教育家办教育,从教育家自身来讲,可概括为“五立”。教育家姓“教”,教育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教育家要保持纯正的教育思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呼唤教育家。

论从“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到“教育家办教育”

张先

(绵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摘 要:教育家办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发展方向、最高追求和理念;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还是奠基、过渡和孕育教育家的过程,是教育家办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是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和必然要求。教育家办教育固然好,但太少。短时间培养不出一大批教育家,但能培养出一大批懂教育的人。

关键词:教育家;懂教育的人;办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倡导教育家办教育。温家宝十分重视教育家办教育,2003 年在北京一所小学考察时,200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时,都提倡“教育家办教育”,在2009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又指出“教育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这里出现了两个提法:“教育家办教育”“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这两个提法的不同及联系是什么呢?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旨在推进《纲要》倡导的教育家办教育。

一、教育家办教育与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的区别及联系

(一)教育家办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

“家”,是一个程度的表述和要求,指精通某一领域,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系统的见解,代表某一领域的水平的人。教育家即精通教育,具有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有独到的理解、认识、建树和成就,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

教育家办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最高追求,需要我们永远去努力追求。社会缺失什么,就呼唤什么。呼唤教育家办教育正表明教育家办教育的缺失。教育家办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让教育家来办教育,二是教育家没有承担起办教育的责任,三是正在办教育的人不是教育家。教育家办教育的呼唤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呼唤让教育家来办教育,二是呼唤教育家勇于承担起办教育的责任,三是呼唤正在办教育的人即使只是懂教育的人,还算不上教育家,也要把教育家作为自己的追求,努力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办教育还是教育的一种理念。教育家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教育家的理想、情怀、精神、风范、魅力、思维和眼光。校长可能还够不上或不被称着教育家,但应该用教育家的理念来办教育,用教育家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养成教育家的风范、思维和眼光,致力成为一名教育家。教育家办教育,从教育家自身来讲,可概括为“五立”。

其一,立志,确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崇高表现在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不因眼前的一些功名利禄而失去大志,不把教育当职业,而把教育当做事业,当做自己毕生的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一心一意做教育,并通过教育救国、兴国、济世,实现抱负。教育理想指的是发展方向,即追求的是教育上的成就,不是官场、商场上的成就,带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具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和情结。

其二,立本,保持纯正的教育思维。教育家姓“教”,教育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因此,教育家不能像政治家那样急功近利,不能像企业家那样为了追求利润,也不能像军事家那样强调执行力,还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客观冷静。教育家要保持纯正的教育思维。教育思维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思维。教育家要有科学精神,更要有人性关怀,理解、尊重、宽容、信任、鼓励学生,耐心地陪伴、期待和引导学生幸福成长。

其三,立德,树立良好的教育风范。教育家,可以说是人们对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有鲜明个性和突出成就的人的尊称。人们尊敬教育家,不仅因为教育家是一棵“文化大树”,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而且因为教育家有伟大的教育人格、教育激情、教育精神、教育境界。教育人格是他们最高的学位,教育激情是他们强大的动力,教育精神是他们巨大的支柱,教育境界是他们成就的天堂。他们用教育风范去熏陶、感染、影响一起相处过的每一个人。

其四,立言,建树独到的教育思想。教育情境千差万别,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教育者在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要结合实际,善于反思,不畏权威,勇于创新,产生自己富有创见的、比较系统的崭新的教育思想。校长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上去、下来或调走后,留下什么?就像每一代国家领导人留下了治党治国的思想,写入党章,写入宪法,永远传下去。校长留下的应该是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

其五,立功,建立卓越的教育功勋。教育家不同于教育理论家、教育学家,他必须是教育第一线的、身体力行的长期的教育实践者,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自己的成功经历、突出成就和教育口碑。书斋里也许可以产生教育理论,但绝对产生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必须从教育实际出发,扎根教育实际,开拓创新,才能取得社会认可的教育成功经验和显著成绩。教育家既用他们对教育的独到见解说话,又用他们的教育实践的成绩和经验说话。

可见,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道路艰难而漫长;要实现教育家办教育,道路更艰难,更漫长。不管教育家办教育怎样艰难而漫长,我们也要为这种理想境界、发展方向、最高目标和教育理念不懈努力。

(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现实选择和基本要求

教育家办教育固然好,但太少。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杯水车薪。

教育家办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大批教育家。可是,当今社会产生了众多的歌唱家、画家、作家、企业家,却没有产生众多的教育家。有人说:当今中国不缺政治家、济学家、管理学家,不缺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甚至不缺哲学家,唯独缺乏教育家,这是一个没有教育家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界还没有一位为民众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这令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和悲哀。缺乏教育家,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悲哀。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呼唤教育家。1986年,邓小平指出:希望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优秀教育家;1996年,江泽民强调:高校的校长要努力成为教育家;2006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但是,教育家不是天生的,需要培养,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涌现一批教育家,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时代的要求。但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家来满足教育家办教育的需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因此,降低要求是很有必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最低要求,看来要求不高,但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下限,绝不能再低,只能不断提高。不管你是不是专家级别,也不管你是哪方面的专家,你只要想来办教育,就必须具备最起码、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懂教育。正在办教育的人即使算不上教育家,也不能不懂教育。短时间里,我们培养不出一大批教育家,但能培养出一大批懂教育的人。

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懂教育的人呢?懂教育,是相对概念。人人都可以说懂教育,教育的“婆婆”多,便是此理。但懂得多少,真懂,假懂,还是装懂,就是个问题了。最怕不懂装懂,甚至还在那里瞎指挥。因此,探索“懂教育”的标准很有必要,是“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懂,即了解,明白,知道,理解。懂教育,就是了解教育的情况,明白教育的意图,知道教育的规律,理解教育的方针,熟悉教育的方法。当然,校长只懂教育还不行,还要懂管理。语言学家不一定是好语文教师,因为他懂语言,但不一定懂语文教育。教育家不一定是好校长,因为他懂教育,但不一定懂教育管理。合格的校长应该既懂教育,又懂管理。

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这个阶段。教育家办教育有一个“不下水怎会游泳”与“不会游泳怎能下水”的关系问题:不是教育家,怎能办教育;不办教育,怎会产生教育家。教育家与办教育是共生同构关系。教育家来自于哪里?教育家来自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家成长的摇篮和土壤,是必要条件。长期的教育实践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没有长期的教育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家。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校长可以不是教育家,但必须通过学习、见习、教育实践,懂教育。好校长的发展历程应该是:首先是个好人,然后是个好教师,最后是个好校长。在懂教育的基础上办教育,在办教育的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从而扩大教育家办教育的队伍。可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一种奠基、过渡和孕育教育家的过程,是教育家办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家办教育与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一)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

校长姓什么有很多回答。有人说,校长姓权,姓官;有人说,校长姓商,姓钱;有人说,校长姓神,姓王。校长姓什么,可分为四个阶段:姓政→姓商→姓权→姓教。

第一个阶段,在政治至上的时代,校长主要姓政,大搞政治运动。搞不好阶级斗争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政治性代替了教育规律。校长不像教育家,倒像政治家。

第二个阶段,在经济至上的时代,校长主要姓商,姓钱,大搞勤工俭学。抓不到钱的校长不是好校长。金钱代替了教育规律。校长不像教育家,倒像商人。

第三个阶段,在官本位的时代,校长主要姓权,姓官,官味十足,官腔十足,官瘾十足,官僚十足,派头十足。不会“为官”为校长是没前途的校长。为官之道代替了教育规律。校长不像教育家,倒像政客。

第四个阶段,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校长主要姓教了,学习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不懂教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教育规律获得了尊重和应有的地位。于是,校长开始回归本位、本真,不再像政治家、商人、政客,而是努力成为教育行家。

屁股决定脑袋,脚决定脑袋,眼光决定脑袋。前三个阶段中,办教育的人受坐的位子、站的立足点和追求的价值影响,重点关注和思考的不是教育,而是政治、经济、市场、官位、权力,以致走进了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和官僚思维误区,丢失了应有的教育思维,没有产生许多教育家,倒产生了许多“企业家、外交家、权谋家”。第四个阶段中,办教育的人不唯政,不唯上,不唯官,不唯钱,不唯分,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思维,重点关注和思考教育的本质规律,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必将成就一批教育家。

温家宝讲:“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这里的“还是”意味着回归。在经过政治、经济、权利的异化后,校长洗去一身铅尘,返璞归真,回到本姓,姓教了。校长本姓教。不抓教学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也是不务正业的校长。党支部书记保证教学,正校长指导教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坐镇教学,分管后勤的副校长服务教学。

(二)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科学发展

真,就是规律。教育归真,就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本来面目,尊重教育科学,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归结到底是教育的科学发展,实质是遵从教育规律,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教育自主权,培养教育家,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科学发展是教育的生路、出路、希望之路。我国教育要实现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走内涵发展之路,要实现从数量普及向质量提高转变,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尊重教育科学,大力推进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行政化、校长官员化严重,尽管大家一直呼吁事业单位不与行政级别挂钩,但至今没有好转,选拔任用校长仍然首先、主要看行政级别,从而教育家不能办教育,不懂教育的倒在那里办教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学校行政化、校长官员化致使为了出政绩,急功近利,追求升学率。校长公权私化:少用来服务师生,多用来讨好上级;少用来改善育人环境,多用来追求更大权力和经济利益。校长作风差:少人文气,多官僚气;少书生气,多老板气;少深入课堂,多涉足社交圈;少接触学生,多结交行政官员。由于选拔权、评价权、晋升权掌握在上级部门,所以校长只听命上级,不对师生负责。试问:教育家算正厅,还是副厅?这本身就很荒唐,是对教育的亵渎、对教育家的蔑视、对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轻视。学校毕竟不是行政机关,选拔任用校长首先、主要看的应该是对教育的理解水平,而不是行政级别。

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校长对教育的理解水平。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校长的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学术涵养和专业发展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校长不内行,教育就不地道;校长不本行,教育就不本色。这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难怪有人说,中国教育靠不住,不科学,甚至有人提出:教育无用。在国家广泛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时,民进四川省委会特别要我提点建议。我提了八条建议,第一条建议就是:教育专家办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局长是块“唐僧肉”,争的人很多。教育似乎人人都可以来管,乡(镇)级书记、乡(镇)长调到县教育局当局长,县级书记、县长调到市教育局当局长,市级书记、市长调到省教育厅当厅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调查显示:我国市、县教育局长中从外行业来、没有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达60%。于是,出现外行管教育,瞎指挥、瞎折腾,浪费教育资源,违背教育规律,阻碍教育科学发展。外行管内行,管得泪汪汪。外行管教育,是对教育极大的不尊重,是教育“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障碍,必须铲除。

教育家或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教育的本质的回归、教育理性的回归,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遵循教育规律,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事业才能科学健康发展。教育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体制必须改革,必须看对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在教育界的影响程度。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是由于官僚化的行政体制束缚,经过25年,进步仍不大。扩大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温家宝2009年强调“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要解决教育家和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的根本的、意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晞.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09(2):20~23.

[2] 王绪卫. 教育家的标准在哪里[J]. 校长阅刊,2007(5):26~28.

[3] 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8~379.

[4] 周兴国. “教育家办学”:应然与现实[J]. 教育科学研究,2009(9):19~22.

[5] 耿银平. “教育家办学”是教育理性的回归[N]. 现代教育报,2007-03-18.

[6] 王铁军. 校长究竟应该“姓”什么[N]. 中国教育报,2005-09-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