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论文·物理必修

教学论文·物理必修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原有学习方式的一种必要补充。这种教学程序适用于以物理实验导出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

案例十二 教学论文·物理必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宁都中学 卢加英

现行高中物理教学结果是:学生感觉“学物理,真累”,“我不如老师”,学好物理的冲动和内驱力极小。教师感觉“讲过的题目,一考还是不会。”原因是“教法陈旧,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不能积极自主学习。”而高中学生已经接近成年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即要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向“知能并举,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即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转变。我们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学习和运用某一知识,而且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且多变的。探究性学习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原有学习方式的一种必要补充。

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知识发现型

知识发现型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透彻,同时也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了一个铺垫。因为它不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悟或了解知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即要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问题讨论型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与交流等活动来解释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

(三)实验探究型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其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养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方法上获得体验。物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物理实验蕴含的探究性因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出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达到对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把学习知识和探究知识两过程统一起来。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几个步骤。这种教学程序适用于以物理实验导出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然而普通意义上的概念、规律、习题、复习教学的探究模式应是什么样的呢?

建构主义学习心理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意义建构过程。而“同化”和“顺应”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两种途径。“同化”是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维取向和行为模式,这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发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交替进行,并实现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九个行为要素:引起动机、了解、获得、练习、作业、概括、保持、回忆和反馈。这九个行为要素都考虑:“讲”“引入”“探究”,“探究”巩固“讲”,这样讲中练、练中讲,从而使探究式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而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实质是使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准则是:

(一)最大的产出——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兼顾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可能结果。如:当堂听明白,当堂记住,当堂会做,当堂基本上完成作业。

(二)最小的投入——为达到上述结果:1.师生花费时间最少;2.师生花费的必要精力最少;3.师生花费的必要经费最少。

那么探究式教学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呢?

1.创设情境(大约需要1分钟)

这一环节即是“引起动机”。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构想、恰当的材料、精练的语言提出令学生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对探索问题的关注,形成鼓舞人心、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

2.探究思考(大约需要20分钟)

这一环节即是“了解”和“获得”这两个要素。任何科学假说和科学猜想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也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使学生获得成功。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使学生明确要从中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说明什么道理,以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中要实现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就要对活动做到有“控制”,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重点要控制“关键点”。通过对“关键点”的了解与控制掌握全盘,达到最优化的控制。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通过“分解教材”来实现的。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内容。

(1)已知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

(2)半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3)未知的知识——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明白。

能由学生理解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泛泛剖析,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要由教师代劳,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结论就不要由教师简单地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就不要由教师一一示范。这样教师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提供者,而且是将学生现有知识作新知识的增长点,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进而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帮助学生尽快地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课堂探究的方式一般分为对话探究、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等几种形式。谈话探究类似启发式。只不过谈话探究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归纳问题的结论。讨论探究法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探究出结论。实验探究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列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概括出物理规律。

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分解教材”使讲解有探究,探究中有讲解,这会促使学生用已知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发现知识”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复习”巩固了“已知的”知识,通过“探究思考”理解了“未知的”知识。学生全然不知的知识就所剩无几了,这样,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不累。用这种系统方法处理教材、驾驭教法,教学内容就会像磁铁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中等学生发表意见正确时要给予肯定;差生发表意见时要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和其他的非智力因素。

3.学以致用(大约需要15分钟)

这一环节包括练习和作业两个要素。这是引导学生用已得的结论、规律解决具体问题,使认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得以巩固、加深、拓展和升华。教师可以围绕着双基和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多出一些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反复训练学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有限时间内,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做练习,争取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课后不留或少留作业。

4.概括强化(大约需要5分钟)

这一环节包括概括、保持和回忆三个要素。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总结这节课的重点,然后教师归纳这节课的难点、关键以及这节课的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接着让学生将本节的重点知识默记1分钟。最后找几个学生口头表述,以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反馈”学习行为。反馈即是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活动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