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科学的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

如何科学的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读书,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二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寻绎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起着指导作用;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教学原则确定的基础;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所以,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活动。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直观性原则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感知教材,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的本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格。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也称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5)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教学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实际上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所以,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2.教学方法的特征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主要有: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形式。

讲解,主要是解说式、解析式和解答式三种,是教师对概念、原理、定律、公式、例题等进行解释说明、分析或论证,偏重于讲理。此种方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最广。

讲读,是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的教学行为,多应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它使事物从抽象变具体,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讲述在文科教学中应用最广。

讲演,主要有专题讲座和系统复习两种,是教师就教材或与教材有关的某一专题,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它能深入地分析事实,并据此做出科学的结论,它所涉及的问题较深广,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

讲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答问和课内外作业进行公正客观、恰如其分的评点和评析,或对某一现象、事物进行评价或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发现。

(2)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谈话前,要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步骤,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正确解析谈话的问题。谈话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小结,使学生零乱的知识得到整理,错误的地方得到纠正,含混的答案得到澄清。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读书,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为“读书”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研究已有知识的过程。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一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切忌“盲读”。二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寻绎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大有裨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剪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并教会学生在书上作记号,圈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照片、图画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子文献、教学电影的演示,具体实验的演示;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在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5)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参观的类型:

①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

②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某一课程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

③验证性参观,是在某一课程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

④总结性参观,是在讲完某一课程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①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②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③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法是中学理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其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须进行示范实验。

②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③实验后,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做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7)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践活动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8)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③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9)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①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②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引导学生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作好记录。

(10)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和精神,通过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等发现学习形式,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其一般过程是: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所用教法的不同,要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情况。

(4)教师本身的素养。

教师要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特长、不足和运用某种方法的实际可能性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教学方法就像一种工具,有自己特定的职能、适应范围和应用条件。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方法,有的效率高,有的效率低;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也会影响到效率的高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