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的某一个教育活动中,也应注意各种组织形式的协调和结合,使教育活动生动、扎实、有效。还应让幼儿进行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的愉快参与是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保证。因此,自由活动必须是有益的。幼儿教育活动应该以教育目的的达成为基本线索,不应把时间作为支配教育活动的根本。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检验的、科学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不可能是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本身就含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特征。幼儿教育活动的目的来源于社会对未来一代的期望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切实贯彻目标性原则,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教育活动目标是否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健康有效地发展。

2.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全面性

幼儿的发展是全身心的,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必须是全面的,只注重某些方面(如知识、智力),忽略某些方面(如个性、情感),就不是全面的教育目标,必将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3.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顺序性

幼儿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幼儿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因此,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无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确立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实践性

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要通过活动设计,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环节中及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停留在文字水平上的不能转变为教师具体教育行为的目标是无效的目标。因此,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幼儿教育目标设计具体的教育行为。

(二)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把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看作是一项把各种教育因素联系起来的整体性工作,看作是一个建构教育活动结构的基本历程。要贯彻整合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注意把单个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整合到整个课程的活动设计之中

指在设计某一个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与这一活动在目标、内容、形式、时间上相关的另外一些活动,必须考虑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各类环境,这就使具体的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整个课程的有机部分。

2.注重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应注意两点:①充分遵循相关学科领域内在的结构及逻辑联系,遵循幼儿在相关领域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②发掘教育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抓住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核心,发现教育内容的一般整合机制,把相关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活动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3.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

幼儿教育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目的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并注意不同活动形式之间的搭配和联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合理地、有机地安排上课、游戏、劳动、参观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避免死板和僵硬。在具体的某一个教育活动中,也应注意各种组织形式的协调和结合,使教育活动生动、扎实、有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注意全班集体活动、指定小组活动、自选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等活动形式的整合。

4.注重教育环境的整合

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环境是否适合相应的教育活动,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成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注意特定活动环境(如参观活动、上课活动)与固有环境之间的整合,所谓固有环境是指班级环境、园内环境及社区环境,并注重固有环境的合理优化,使环境中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活动,推进幼儿的发展。

(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应以幼儿直接参与具体活动为基本形式,尤其应注重游戏的形式。幼儿的发展不是由灌输所能达到的,而是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因此,幼儿的操作活动、探索活动、实践活动及其他学习活动是幼儿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贯彻活动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

实践活动是幼儿了解周围环境和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中,应创造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创造让幼儿与客观事物接触的机会,创造让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探索的机会,创造让幼儿综合发挥其能力的机会,创造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发展的机会。还应让幼儿进行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的愉快参与是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保证。幼儿的实践活动应保持和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必须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这也是幼儿教育活动目的性的体现。危险的、对抗性的、不健康的活动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有害的,它们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自由活动必须是有益的。

2.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

主动活动是一种幼儿受自身兴趣和愿望支配的全身心积极投入的活动,在主动活动中,幼儿有一定的目的,能面对困难的挑战,注意力集中,潜力得到发挥。因此,教育活动应尽可能地激发幼儿主动活动。要使幼儿主动活动,活动兴趣的激发是关键,环境的创设是前提,在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此外,还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所谓充分活动,一方面是指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尽可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以确保幼儿进行多渠道的感知;另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充分达成活动目的。幼儿教育活动应该以教育目的的达成为基本线索,不应把时间作为支配教育活动的根本。因此,要给予幼儿为达成活动目的而努力的时间,而不应半途而废。

3.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组成形式。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游戏这一活动形式的运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的,有了游戏就有了愉快情绪的保证;游戏是最生动的,有了游戏就有了认知和审美的环境条件;游戏是最丰富的,有了游戏就有了探究、操作的保证。因此,在设计幼儿教育活动时,应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新颖多样的游戏材料开发其多功能性和可变性。还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确保提供多样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切实安排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动身的活动。

二、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一)口授法

口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儿童传授知识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口语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经常用口语指导儿童的各类活动,为儿童提供信息、解释事物、向儿童提问、与儿童交流等。它主要包括讲解、讲述、提问、谈话、讨论等。

讲解是指教师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和说明某事某物的一种方法。

讲述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生动的叙述事物,朗诵文艺作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启发儿童思维的问题,组织儿童进行问答和讨论的一种教育方法。

谈话是教师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提问,引导儿童思考交流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的一种互动教育方法。

讨论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出交流话题,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各抒己见,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运用口授法应注意:①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清晰准确、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富有感情,孩子愿意听,听得懂。②讲解时尽量与演示、示范结合,或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做到形神兼备,利于儿童理解。③提问时要考虑提问的艺术,提问应围绕主题,由浅入深,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展开想象,运用已有经验大胆思考。④谈论的主题应在儿童的认知经验范围内,属于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儿童丰富认知经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采用游戏或以游戏的口吻进行教育教学的方法,它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也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运用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集中儿童的注意力,能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儿童在玩中学、乐中学。

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涉及合适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积极参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形式可以组织全体儿童进行,也可以是小组或个别儿童的活动。②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游戏的场景,采用游戏的口吻教学,以便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它与平时的游戏活动是有区别的。平时的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儿童自主参与获得乐趣,不特别强调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③在教学中,各年龄班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比重应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宜多采用游戏法,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可以适当减少游戏法的比重。

(三)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②注重调动幼儿的心智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③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四)活动操作法

活动操作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有效地改变一些幼儿园存在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弊端,使幼儿在操作摆弄实物、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活动的主体。

运用活动操作法应注意:①在操作中,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获取经验,如通过摸、看、闻、尝、听等方法,获取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石头”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石头的种类、形状、颜色,教师请每个幼儿拿着自己采集的石头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碰一碰,通过比较,获得了有关石头的感性经验。②应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操作材料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③增强操作活动的有意性,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操作。操作后要引导幼儿讨论,让他们把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告诉同伴,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④在操作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鼓励他们的新发现、新想法、新做法。

(五)发现法

发现法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有利于形成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学习者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运用发现法应注意:①确定让幼儿发现的问题应是幼儿探究力所能及的。②鼓励幼儿,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幼儿独立探索与教师的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指导幼儿找出他们正在研究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进行对比思考,促成幼儿的发现,避免包办代替。④提供的环境材料要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⑤要指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讨论评价,让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并得出结论。

(六)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首创的。暗示教学法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体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的方法。

暗示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暗示手段有:权威、情景、游戏、音乐、节拍、声调等。它利用这些情绪刺激外围知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幼儿学习潜力的学习气氛,通过非理性因素打动幼儿的身心,从而轻松有效地学习。

运用暗示教学法要注意:①暗示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暗示手段。②创设好暗示的环境,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无需强记的无意识活动。③暗示的内容必须具体,使幼儿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产生教师预期的效果。④把握好暗示的时机,使幼儿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有利于向有意识心理活动转化。⑤重视教学中教师行为、观念、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对幼儿可能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要点

(一)正确处理师幼互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学前儿童相处,要细心观察、敏锐关注他们,用心去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建立平等、亲密、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让儿童真正感受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亲近的良师益友,消除隔膜,充分发挥师幼间的互动作用。

(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动静交替,协调统一:①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做好自然简洁过渡,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③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满足绝大多数儿童的需要。④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逐步培养儿童的自律。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因时、因地、因内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除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外,还要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时间自主的学习。

(四)教师的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和弹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恪守教案,死背教材,按固定模式教学的错误做法,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多提开放式问题,启发儿童去探索、去思考,还应关注教学中儿童的实际情况,反思、调整自己的计划,将新问题与原计划进行有效地整合,适时的为儿童提供支持,使每一个孩子能以自身的认知经验去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充分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尺度,应给儿童留出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的余地,应让儿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仍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和探究的问题。如语言领域,让孩子去续编故事、仿编诗歌、创造性的讲述等活动,都是教师留有余地,给儿童更大更持续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