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

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也在不断地探求着这样一种理念:“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务必坚守那些教学行为不可为,那些教学行为可为,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为,从而形成我们的教学和教育特色。

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

彭自明李世平

教育心系万家,我校的教育更牵动着石油之家。对于我们这样一所自然生源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在宁夏教育不断振兴,周边学校生源不断优化的竞争背景下,想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上级领导扶持着,校领导努力着,我和我的同仁们也在坚持着。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也在不断地探求着这样一种理念:“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务必坚守那些教学行为不可为,那些教学行为可为,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为,从而形成我们的教学和教育特色。比如我们要在杜绝“满堂灌”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又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学行为等等。如果我们全体同仁都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这样做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们这所高级中学在领导的正确引导下,迎来“破茧为蝶”般的光明未来,因为我们的大多数老师具有非常敬业的素质和给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心。所以,下面我仅从我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角度,来总结一下这些年来我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付诸于工作中的若干实际举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引起共鸣。

一、在落实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作为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务必避免出现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为,同时要倡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

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也就是说:“乐思方有思泉涌”;请记住,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那样良性发展下去的将来必然是桃李满校园的丰收景象。

作为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务必把握住“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自制力并不是很强,同时,由于大多数石油子弟家庭环境较好而导致的吃苦精神不够和意志力薄弱也是现实,所以,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通过某种教学手段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科学习之中,你就会在课堂上有水到渠成般的上课愉悦感,各位学生也会在各自的学习程度基础上有大踏步前进。比如,我每天走入课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全体学生讲一个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笑话,记得有一次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小华是个聪明又好学的好孩子,但唯一的缺点是爱骄傲,一天,老师让他在班会上给大家谈谈骄傲后的体会,他说:骄傲就会失败。老师评价道:很好,他接着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老师评价道:不错,他最后就说“所以我就骄傲!结果全班一片欢笑。我发现这样坚持下来以后,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而且同学们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产生了思维所需的状态,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非常好的理科思维状态,同时,像上面这样富有逻辑性的笑话,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的逻辑推理方面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难道这样做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举措么?

相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师,他非常敬业,每天都精气十足地走入课堂行礼、讲课,具备严谨的讲解问题的基本素质,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严谨的性格而导致他的教学风格非常严肃,在学生面前从来就是不拘言笑,而且要求学生上课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他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个人的师道威严,还以为学生由于惧怕自己而完全服从于自己的严格要求。殊不知,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非常强的。即使你如何敬业,如何费尽心血的讲课,如果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产生动力,我们看到的结果只有是: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整体成绩不佳,学习资质较好但自控力较差学生的成绩非常的受影响了。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反思么!

请记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学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只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才是目的。不过,安静≠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能力,还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了。

二、在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作为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务必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行为,同时要倡导创新教法的教学行为。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呼唤的是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有创新意识,做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创新,用自己创新的劳动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要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学科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概念、规律,它的确能够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的目的,如果能通过教师示范、启发引导工作,使学生具备主动地编制“口诀”掌握某个知识点的能力,这必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我之所以做这个工作,全因我信守一个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不同的路间必有捷径!”。比如,我在给学生讲解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内接法和外接法的选择问题以及讨论测量值和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的问题中,有的优秀学生在经过严谨、费力的推导得到正确结论之后,我就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之后,我就告诉学生一个我创造的口诀——“大内高手大;小外甥小”,从而巧妙的记住了这一物理规律:当未知电阻与临界电阻比较之后确定为大电阻还是小电阻的前提下,如果为大电阻,则应选择内接法,且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如果为小电阻,则应选择外接法,且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我看到课堂上充满了会意而高兴的笑脸!后来,令我分外惊喜的事就发生了:我所教的一个学生在学过“自感现象”之后,竟编制了“来时抗之,走时拉之”的口诀来理解线圈的互感效应,并把线圈比喻为“冷酷又多情的人物”。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界倡导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的具体体现么!

相反,如果当时我没有鼓励学生质疑书本,没有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没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而是按照课本的严谨思路去推导的话,我觉得这样“不为的行为”,只会造就出死读书的读书机器,使他们仅仅是“一桶水”般的知识容器罢了,同时,记忆的知识就会像猴子搬包谷般的很快遗忘脑后,那将是教育的悲哀呀!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三、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作为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在杜绝“填鸭式”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又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与合作性”的教学行为。

物理的逻辑思维是需要逐步培养的,物理本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的美是理性的逻辑之美,一般人不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理解不了他的美所在,所以,必要的科学逻辑训练是必要的,正如剑道的学习者所遵循的“守、破、离”的三层境界一样。比如我就告诉我的学生这样一句话:“观察过程犹如蜜蜂采花粉,而思维过程犹如蜜蜂将花粉酿成花蜜一般”,所以,要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六个递进层面: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样坚持下来,你就会从基础知识的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探索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内容;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观察、体验、辨析、思考得来的,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才能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做的价值就好比进行“猜谜”活动,最贵在于猜的过程,次之做法是对“谜面”的赏析和评价,最次就是直拆谜底了。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这种交流体现在:共同探讨、争论、求真;而合作体现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主动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要帮在疑难处,导在关键点。在此同时强调,在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引导并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并不等于代替。

讨论是教材重难点的确立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动”,善于提出适量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例如:教师精讲完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一节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那么,电流各处相等的电路一定是串联电路吗?”同时,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后独立分析水平,提高为取得讨论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根据的自觉性。

同时,上述“合作与探索性”教法与“填鸭式”教法相比: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习的畏惧感。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欲罢不能,仍有困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这样,讨论的过程就变成了排疑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疑难经过争议、讨论之后,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这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据报道:一位学习成绩极差的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去看心理医生,其父母告诉心理医生:“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似乎什么都记不住,因而怀疑他是否智力低下?”心理医生经过谈话测试后告诉了他们一个惊奇的事实:其孩子记忆力非常好,因他能不加迟疑地说出连成人都很难说清的有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比如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上百种车型名称和构造方面的知识。所以,心理学家指出:“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记忆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其是否感兴趣和充满热心,而不在于人的自身智力高低”。所以,为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首先,应在了解清他们成绩不高根源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和充满热心,认识到物理学之美,从而建立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他们去思考,把物理问题灵活地转化为物理模型,从而教会他们用心和培养他们细心的习惯;最后,建立一套充满爱心的关注措施,以便来及时监控和反馈信息。这样一来,势必会形成一种“学生想学、要学,师生合作、互动”的高效、优化的教学氛围。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物理学本身洋溢着诱人的魅力,只要巧妙引入,精心设计组织,激发充满探求欲望的学生就能易如反掌。同时,课堂教学应尽量给学生“松绑”,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不能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奴隶,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活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授人以渔”的能力,做有活水源头的一泓清泉,而绝非仅仅是“一桶水”般的知识容器。这正如《学记》中所云:“教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悟性,更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这也正应了我的母校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