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防止走极端

实施素质教育应防止走极端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考试”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界线,它是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或工具,考试的功能一是选拔、二是对教学质量的反馈。

实施素质教育应防止走极端

杨占东

素质教育是对整个教育如何满足人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要求,以及教育如何引导和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整体反思后确立的科学观念和教育新模式。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不是否定我们民族的传统教育,而是在弘扬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新教育的合理因素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果从一种片面性的发展滑向另一种片面性的发展,那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问题。

第一,认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不考试或“分数没有任何意义”。导致的结果是对学生的要求少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了竞争意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落实,教学质量一滑再滑。有些教师认为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实际上,“考试”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界线,它是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或工具,考试的功能一是选拔、二是对教学质量的反馈。它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只是不能过度强化它的选拔功能和把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而应让考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就要少讲,一节课讲得越少越好,其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学、讨论。结果,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学习的难点没有突破,重点没有掌握,有的学生连教材的内容都没有弄懂。一些教师放弃了指导者的任务,仅充当了一名“看守者”。他们认为学生应顺其自然,实际上,他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抹杀了。应该看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活动,是在教师设计出多种方案,进行了各种选择,创造了各种条件下师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目的、意识和他们的主动性都沉淀着教师的引导和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用提示、疏导、设疑、释疑、解惑等方法来启发学生认真钻研,逐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绝不能忽视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该讲的一定要讲清,不能有半点马虎。

第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有些教师十分牵强地把本节课不宜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搬来了,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的教师还十分可笑地自编自演(唱)等,一节课变成了教学方法展示会,教学目标盲目无序,教学计划无法完成,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要知道,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落实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四,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教育。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要科学处理“全面发展”与“注重特长发挥”的辩证关系。其实,德、智、体、美、劳都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存在彼此独立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它们之间就不能互相取代;它们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

第五,把减轻学生负担当作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应搞清“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本身,在于它对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估手段,在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人事部门的用人制度,家长、社会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和观念。学生负担过重,即为求得升学率、拿高分而人为地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绝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从提高教师的素质入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减轻学生负担不能一刀切,有些方面要减轻,有些方面还要加强,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载《宁夏教育》1999年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