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主要部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主要部分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免陷入见物不见人的误区。“管理制度既要对人有高度的约束和规范,又要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立足于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即使再严格教师也会乐于接受。”学校的任何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都应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国内外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20世纪上半叶即将学校发展的优先目标确定为人而不是机器,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上,使该校迅速崛起;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全美大学的排名连年下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校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教师资源入不敷出”(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缘于教师个体的发展。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以各种制度来约束、引导、规范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不应以约束和限制教师为目的,真正地满足教师的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是师资管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免陷入见物不见人的误区。进行教师管理要把握好人性化管理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管理制度既要对人有高度的约束和规范,又要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立足于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即使再严格教师也会乐于接受。”(2)

(一)教师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每个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高峰体验”——一种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理想的教师管理机制要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满足广大教师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和支持他们去追求自我实现。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自我实现的期望最强烈;中年教师开始进入成熟期,同时正处在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受重视、有成就的需求强烈,他们对职称、职务以及待遇特别关心;老年教师已进入职业的定型期,他们对受尊重比较关注。”(3)学校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时应把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让教师在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同时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要积极为教师搭建事业平台,支持和帮助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发现和升华自身价值,并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

(二)人性化管理

教师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教师不仅承担着本职专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多重角色压力和职业声望等压力,而且还面临着整个教育观念、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反思与重建,以上因素以及累加效应使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与生存挑战。”(4)尽管从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开始,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就已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准则,但是由于受官本位传统的影响,在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非人性化的因素。比如:行政权力常常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教师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管理者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规定和控制教师的工作行为和过程,并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考核。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多,人文关怀少。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多,对教师成长过程的关注和帮助少。剑桥大学副校长安娜·朗斯黛尔说:“营造一种专门的、自我调节的氛围比无休止地制定规章更催人上进、有效和经济得多。”(5)教师个体的发展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任何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都应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管理者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多一些宽容、理解和激励,少一些管、卡、压,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快乐地工作。

(三)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其主体地位不仅应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还应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上。教师不应只是学校政策被动的执行者和遵守者,还应是政策的制定者。在美国高校,教授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学校、学院到系各层面的学术和管理事务都是由教授来决定的。而在我国高校,教授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仅在形式上独立于行政机构,而实质上要听命和附和于管理部门。教授在相关人事任用、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计划编制、经费分配与使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都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不少教师不惜牺牲学术和专业发展以获得行政职务为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校许多政策针对的对象是教师,如果这些政策没有教师参与制定,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意志,教师就会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实施效果。不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教师就不会真正地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落实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在高校确立教师的学术权威,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让教师带着主人翁的使命感去参与学校管理,主动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中,积极推动学校的发展。“确立高校的学术权威意味着学者能以自己的学术水平、学术资历和学术贡献,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良心、学术道德来发挥学术权力的影响,使权力在分配上各司其职,这对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相当重要。”(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