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爱的人才懂得宽容

有爱的人才懂得宽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孩子豁达的性格,必须及早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善良、同情和爱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长误认为,有没有爱心是由孩子天生的性格决定的,从不去从自身找原因。其实,很多孩子缺乏爱心的原因,就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重视爱心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爱心的培养和家庭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孩子,对家庭也会有责任心和爱心。

有爱的人才懂得宽容

爱能使世界转动。

——狄更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快乐和爱心之间的关系。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

小女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了。

小女孩真的很快乐地度过了一生。她年老时,邻人问她:“请告诉我们,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围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心胸狭窄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这种性格影响很大。父母及家人的过度溺爱,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习惯,由于孩子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缺乏和同龄孩子的接触,致使他们养成了做事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和心胸狭窄的性格。

培养孩子豁达的性格,必须及早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比如“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和学习用具都不愿意给别人用”等。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把好食物主动拿出来给别人吃,乐意把东西借给邻居。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与慷慨的儿童或成年人接触和来往,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善良、同情和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从一岁开始就有情感的反应,如果有其他孩子在一旁哭,他也会被感染而开始哭。两岁时,孩子的情感反应就变得明显起来,懂得去安慰别人,比如当同伴哭泣时,他知道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其进行安慰。到了五六岁时,他已经能够十分恰当地安慰同伴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缺乏爱心了!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自然表现的爱心一步步消失了呢?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太关心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了,认为有了好的成绩就有好的未来,也就有自己家庭的幸福,而对孩子的任性、冷漠、自私、霸道、残忍加以纵容。孩子放学一回家,就让他钻进自己的房间写作业,等饭做好了才出来吃,吃完后又继续学习,然后睡觉,和家人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缺少接触,从而让孩子没有了同情心,失去了应有的爱心。

据某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在中国90%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只有15%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生病时知道照顾、安慰,而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仅仅只有2%。

曾有一个家长讲过这样一件事:她给3岁的儿子买了他非常爱吃的雪糕,孩子高兴地吃着,不肯让她吃一口。她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中的雪糕,结果就招来了孩子一通脾气,还不依不饶地非要她吐出来。她无比感叹地说:“我这样爱他,他却不知道体贴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谁知道会怎么样……”

很多家长误认为,有没有爱心是由孩子天生的性格决定的,从不去从自身找原因。其实,很多孩子缺乏爱心的原因,就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重视爱心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就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来说,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为人处世和亲和社会的基础,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孩子心中有了爱,他感知的世界就是温暖而明亮的。如果孩子缺乏爱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没有追求、合作精神差、遇到任何事都认为别人应该让着他、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甚至心中对别人充满仇恨。这样的孩子,缺乏友谊,不会给别人温暖,也体会不到别人的温暖,他生活着的世界是不快乐的,也是寒冷而阴暗的。

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点滴入手,培养孩子的情感

从孩子有情感反应时起,就逐步培养。在孩子3岁以后,要让孩子为父母和长辈做一些事情,比如拿报纸、拿鞋子、端茶水等。当长辈有病时,要启发孩子去向长辈问候,给长辈捶背、讲故事、唱歌,把好吃的留给长辈等。

(2)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父母不孝敬长辈,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孝敬父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不是基因的遗传,而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3)鼓励孩子的友好行为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友善行为,就要及时赞扬和夸奖孩子。比如,可以采取奖励孩子小礼物、小玩具等方式鼓励他,孩子受到鼓励后,就会有意识地把友善的行为表现出来,逐渐形成一种友善的好习惯。如果孩子的友善行为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孩子慢慢地就会减少表现友善行为的频率和兴趣。

(4)学会与孩子一起分享

很多的父母们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堆在孩子面前。当孩子拿着东西让父母分享时,大部分的父母都摇头拒绝,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意识,有了东西尽管自己吃。所以,父母们要学会与孩子共同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养成分享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孩子爱心的形成。

(5)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爱

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仅靠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爱心故事,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感动。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们用眼睛观察“身边的爱”,用细腻的心灵体验到爱与被爱的快乐,最好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当他们被感动得流泪时,就接受了一次爱心教育。

(6)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比如在放假期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看护社区公共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爱心的培养和家庭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孩子,对家庭也会有责任心和爱心。一些家长阻止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认为那太浪费时间,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如果一味培养、开发孩子的智力与知识,忽略了品质的教育,培养出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孩子,那么,不仅对社会有害,对自己的家庭也没有丝毫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