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特级老师上课得到的启示

听特级老师上课得到的启示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茨威格的散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九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杨老师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杨老师平日指导我的话更是经常在耳边回响。杨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审题。杨老师首先抓了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杨老师的课启示我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写作技法,这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听特级老师上课得到的启示

茨威格的散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九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听说杨峻岩老师要上此课,课前特意找出文章,粗粗一读,并不觉得文章有什么精彩之处,但是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深感果然是大作家的文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结构上,文章可圈可点处甚多。

课后有幸看到杨老师的教科书,左右边距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可以想象杨老师的备课是多么认真,付出了多少心血!一位70多岁的长者,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对教学还是如此地热爱,对后生如此地关爱,令我由衷敬佩!

杨老师在报上发表过对此文的《技法赏析》,仔细拜读后,羞愧无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付出与执著,何来今日的辉煌。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杨老师平日指导我的话更是经常在耳边回响。“上课要‘目中有人’,我们的眼中要有学生,上课光有老师热情澎湃是不够的,在学生心中也应有共鸣,让学生个个心有戚戚焉。”“读写要结合,学文要为作文‘进补’”,杨老师的课印证着“杨氏”理论。教学中,他着力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例如题目简短有悬念,文章开头有波澜,写文章切莫丢弃自我,过程展开要有层次等,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写作,“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在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生动而有效的诠释。

杨老师的课可谓“高效”,不仅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且将基础知识与写作指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得实在、有用、生动、有趣,许多教学设计与方法让我叫好、折服。

一、重视审题,明确要求

学生作文,我们常常强调要审清题目,可是如何审题,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其中有理解与感悟的过程,所以教学生学会审题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耳濡目染,也就会重视审题且审清题意了。

杨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一般标题上有启示字样的文章都是议论文,启示是讲道理的,如拔苗助长的启示是揭示自然规律的。这篇文章为什么是记叙文?矛盾吗?文章有议论部分吗?在哪里?”,“‘怎样得到启示’和‘得到什么启示’两部分哪个是文章的重点?为什么?”,“一篇文章应该是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以记叙为主,还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我们要学会运用议论与抒情的方法。”

寥寥数语,传递着要重视审题,审清题意的内涵。

二、巧妙导入,创设环境

新课导入,常规做法是介绍作家作品,从国籍讲到成就,创作特点,这样讲学生听过就忘。杨老师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独具匠心,“这一单元的作品,我很喜欢。作者以及他描写的对象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学生立刻被激发了兴趣,接着杨老师又说“我特别重视大人物写大人物的文章,例如杨振宁写邓稼先、爱因斯坦写玛丽·居里、茨威格写罗丹等,都是珍贵的奇文。”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知识面,还有师生的情感距离缩短了,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真读文本,突破难点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杨老师却“教有妙法”,他驾驭课堂的本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真是值得回味。

整体把握文本,感悟文章的主旨,不少老师按部就班,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上感知罗丹对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杨老师另辟蹊径,着眼于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文章,并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文章的主体是通过罗丹进入创作时的忘情和专注来展示他的艺术家气质和敬业精神。杨老师首先抓了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文中有一句子“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杨老师问,两句中间为什么用分号?有什么作用?说实话,当时我坐在下面愣住了,这个小小的标点从未引起过我的关注。经杨老师提醒,深深感叹大作家文笔的精湛,将外貌描写穿插于叙事之中,罗丹在注视塑像时,“我”却在看罗丹,“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写罗丹的外貌仅此一句,语言简练之极,同时也感叹杨老师对文本研究的深入,独具慧眼,能从细微处将基础知识与写作指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得实在。

文章中细致描写罗丹专注工作部分,杨老师着力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圈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欣赏作者文笔简练,用词精当,于动态画面中,把动作、神情和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物跃然纸上,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章是如何写罗丹专注工作的?”,“凝视是什么意思?罗丹为什么凝视我?”,“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像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这句话妙在何处?”,“第十六节中省略号使用,真是无声胜有声,你能说说其中省略的内容吗?”……杨老师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犹如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从文章细致的品读中,真真切切感受罗丹痴迷忘情的工作状态,倾注全部心血完成创作后喜悦快慰的心情,对自己创作成果的满意和挚爱。

如果说,教师深入钻研文本需要一双慧眼,那么在课堂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读通文章,读懂文章,感悟文章的精妙,则需要一颗慧心,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练就这样一颗慧心。

杨老师告诫学生“生活中要观察细致,没有观察就没有描写”,其实我想,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也要“细致观察”,沉下心来研究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只有“精”、“细”、“广”,才能挖掘作品的精彩之处,只有自己先被文本打动,才能通过我们的教学打动学生,彰显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杨老师的课启示我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写作技法,这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能像杨老师那样在业务上不断钻研,永不满足,勤于反思,勤于写作,积累教学经验,对教学永远充满激情,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活力,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当然,这一切源于对教育事业深挚、恒久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