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父母的要理解孩子。正是这样的鼓励,使鲁齐卡不断奋进,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孩子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上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家长对孩子上网问题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措施: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在上网时必须有人监督,有的家长更是严令禁止孩子上网。我曾经访问过一些孩子,也访问过一些家庭,特别是在网吧访问了一些未成年的孩子。

第四章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孩子好奇,他们必然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

有人说,孩子好奇,是他对科学探索研究的起步,锲而不合,才能步人科学发明的殿堂。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那他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一时还不能圆满解答的问题,要耐心给孩子解释或请教有关行家。切不可当头一棒,去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巾产生的好奇心理,家长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要尊重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耐心解释答复孩子的提问。即使解答不了,也要委婉地告诉孩子,如何去寻求答案,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到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当今的孩子成长在知识与信息不断更新和猛增的时代,书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把他们的知识面拓展得十分开阔,如家长还用自己过去的一套老东西去应付孩子,那是不明智的。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父母的却表现出漠然的样子,就会冷了孩子的心。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冲破父母的知识范围,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发问一时答不上来,可以通过翻书或向人请教,有了正确的答案,事后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不耐烦地说:“就你能!”“就你话多!”或者饭桌上父母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利奥彼德·鲁齐卡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幼小的鲁齐卡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常瞪着大眼睛问父母:“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从哪里来?”……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使他的父母解答不了,但他的父母并不为此感到难堪,也不因此阻止儿子发问,而是怀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吧!相信你将来会弄懂的!”正是这样的鼓励,使鲁齐卡不断奋进,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他自己:“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到底何为好奇心,它对当代中学生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呢?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有专家曾指出:好奇心就是人们面临新奇刺激情况下,产生惊奇而要探明现状和原因的一一种倾向。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们学习求知的原动力。

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重要的创造性品质和素养之一。它能激发我们去积极思考,并引导我们去对那些不了解而又渴求知道的事物和现象产生疑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和见闻,对我们的学习和牛活也将有所帮助。很多著名科学家就是从读书时代就具有超出常人的好奇心,总是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来激励他们永不懈怠地去探索,去寻求答案,最终赢得成功的。

牛顿因为对苹果会自己往地上掉感到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纽科曼面对水开了蒸汽会顶起锅盖而感到疑惑,结果发明了蒸汽机;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于从“北极”到“南极”切苹果,可是一个美国小孩因为一时好奇把苹果从“赤道”切开,结果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的中国小孩也不甘示弱,鸡蛋出于母体,可是到底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他观察了两个月,结果发现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出了论文,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称赞,也填补了鸟兽类这方面资料的空白……

如此种种都说明:好奇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开端,它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不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需要好奇心,我们的孩子要学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新鲜事物并非全是“洪水猛兽”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会在纷繁的世界中辨不清好坏,所以就非常注意孩子身边的东西,对于那些新奇的事物更是充满警惕。然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新鲜事物的产牛就是这些变化的必然产物。这些新鲜事物以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姿态,迅速地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不良因素。

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今,它已口益深入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孩子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上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也不是一片净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很难抵御网络垃圾带来的侵扰。于是许多的家长都视它为洪水猛兽般的可怕。

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家长对孩子上网问题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措施: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在上网时必须有人监督,有的家长更是严令禁止孩子上网。诚然,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那么,网络里究竟有什么,竟让孩子们如此难舍?让家长如此担忧?

我曾经访问过一些孩子,也访问过一些家庭,特别是在网吧访问了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问他们在网吧里主要玩一些什么?结果发现,玩游戏的约占50%,聊QQ的约占20%,另外的30%是在网吧里浏览网页,猎取一些信息。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甚至有一位家长为了防止儿子逃出去上网,将自家的防护栏改装成笼子,自己有事外出时就将儿子锁在笼子里。

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而网络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孩子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了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家长式的作风很难做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展。

那么,网络这个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良师益友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去正确地看待网络,正确地对待孩子上网。

首先我认为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新世纪,我们获取信息的平台。它给所有接触网络的人,提供了广泛的交流。但是,对于一个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指导和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卜网,应该在网上浏览什么信息,怎样来分辨哪些是正常的信息,哪些是不良的信息。同时,也应告诉孩子不要过于痴迷在网络游戏之中,而应当学会利用网络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向我反映说“一放假,我的孩子哪儿也不去,就迷在电脑前打游戏。”我在做家访的时候就跟孩子说,我说暑期一个半月的时间,家长也为你安排了这么丰富的活动,你自己心甘情愿就把这40多天全搁在电脑前网络上吗?这40多天你就想在网络游戏面前消耗掉自己的宝贵时间吗?你的同学这么丰富的暑期生活,开学后人家谈起来,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过得很单调呢?简单的几个问题,我问了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想了想说:“是啊,老是打电脑游戏也不值得。”实际上对于这些孩子,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引导他自己去辨别,我想孩子都是有想法的,因为有更多的更新活动,可以吸引到他们。

我还接触过一个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的家长,也是反映他女儿上网的事。我就告诉他,不要顾着自己做生意赚钱,要关心自己的女儿,我又跟他的女儿说,我说你打电脑游戏本领再高,打得再娴熟,都是网络的奴隶,网络游戏的奴隶,如果你有本事,自己制作一些网页,多参加一些有组织的网络制作大赛,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本领。

我说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你打游戏打得再好,你只能是跟随着这种潮流,并不能在网络面前做一个强者,做一个能者。你即使网络玩得再娴熟,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在网络制作或者是网页制作上,显示出你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强者,不然的话你永远是网络电脑制作商的消费者。然后那个孩子听我讲了之后,自己觉得好像以前拼命地玩电脑游戏太不值得了。

总之,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做家长的应该多关心,少指责。所谓多关心,就是要关心自己的孩子对网络的理解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利用网络,不要他们一上网就批评。

当然,对于新鲜事物的吸收与排斥,不仅仅在于网络。由于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所以不管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有非同一般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相对孩子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反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循着自己成长的轨迹,以大人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孩子,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与自己的理念格格不入。

但是,请想一想,让孩子走跟我们不一样的路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让习惯及传统阻碍他们的成长呢?为什么不放开原有的看法,去发现这些你所谓“脱序”中的创意呢?

纪伯伦在《先知》里写道:“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如生命的箭,经由你而射向前方……”要孩子在未来的世界中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身为父母者总是坚守着习惯,排斥新观念或与自己不同的想法,那么如何能够教养出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下一代呢?

试着去接受新观念吧!因为走过,因为看过,我们会更有智能去判断新事物、新想法是否适合孩子,我们可以因此帮孩子搬移挡在路上的大石头。为了要让孩子有机会享受我们智能的成果,我们需先敞开心胸,抛开主观,以如同孩子般的单纯来看待新观念,这样,我们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分辨出优劣,孩子也能在新鲜事物中吸收健康的营养。

不要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膀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如果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家里的贵重物品,大人不要生气、斥责。要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你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为他鼓励。父母如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想象力,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相反,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思考,说成是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势必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膀。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维很重要,思维能力是影响他人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如果有了一种思维方式,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他就可以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同学们做这个,他却独自一个人玩别的,甚至对于老师的话都没反应,父母则为他的“笨”、“不听话”而感到忧心忡忡。可是一位老师不这么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想象力。

比如他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于是,这位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地教育,充分肯定他的好奇心,并鼓励表扬孩子爱思考的精神,慢慢地,他不仅更加喜欢思考与探索,还积极配合班级,配合老师。可见,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最近,有一个孩子主动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诉说了他的苦恼。

这个孩子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画漫画。他说,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欢上漫画了,不过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的父母却从未给过他半点支持。最令他痛心的是,父母不但不支持,还反对,阻止他看漫画,画漫画。每当他看漫画、构思漫画时,父母就会说,那是小孩子看的东西,这么大了还看它,多幼稚!这个孩子对我说,他实在不明白,漫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怎么会是幼稚的东西?可不管他怎么向父母解释,父母就是不让他画漫画。

也许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好与独立思考还是积极支持的。但不管怎样,作为父母,当你面对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或是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均应客观、认真地对待。切不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美国人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在美国人的眼里,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他们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比如,一个孩子在美国小学接受教育,他的父母问他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一些定理、公式,这位老师回答:“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许许多多的知识重要;

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比他懂得许多公式重要。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无独有偶,上海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名叫周贝尼的毕业生在哈佛学成回国后,有人问她,哈佛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说,在留学哈佛期间感悟最深的就是哈佛教育精华所在:它给予学生的不是金子,而是一根点金棒。

可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有眼光的父母,不必眼盯着孩子手里的分数而嬉笑怒骂,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面对陌生领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当他尝试创造时,当他对现有的知识提m自己的看法时,你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欣赏。

因为,思维活跃的孩子更善于幻想和虚构。有的父母难以摆脱传统的思想,认为孩子幻想和虚构就是在瞎想瞎说,或者令人费解。而绝大部分的想象力,就这样在孩子幼年时期被扼杀了。所以,聪明的父母应当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鼓励,表示支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胆想象,千万不要人为地折断了孩子思考的翅膀。

玩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名叫明明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放学后不是上英语课就是上钢琴课。从三年级开始,家长发现,明明每天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甚至充满厌恶,学琴时也心不在焉,整天打不起精神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位心理学博士全面检查了孩子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后,开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药方”:让孩子每天放学后痛痛快快地玩上一个小时。家长将信将疑地照做了,结果不出一个月,明明不但脸上多了笑容,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这位心理学家说:明明的个案带有很大的普遍性。“玩”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但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玩”的时间太少的现象。明明正是因为被剥夺了玩的权利,从而造成了厌学的情绪。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学习,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具体去实践,这样既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才能,又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此外,孩子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还能发展交往能力,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因此,只要孩子玩得适当,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孩了的全面发展。

我们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可是他们认为乏味的东西,随你软硬兼施,收效都不会很好,有时候反倒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就像我们吃东西,爱吃的东西能吃很多,不爱吃的东西,如果硬逼着吃下,不管是谁,都不会觉得高兴,有时候还会反胃。

有些父母就是见不得孩子玩,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忽略了“玩”的意义。有的小孩子虽然爱玩,但学习却不错,说明他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爱玩,还可以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开开心心地坐在书桌旁,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有的同学每次学习前都会想办法调整情绪,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做一些愉快的游戏,等到情绪饱满的时候,再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极高。

那么,父母不让孩子玩,结果又会怎样呢?迫于父母的权威,他们不得不放弃玩的时间,玩的打算,可是,又于心不甘,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心不在焉,自然少不了一番数落,本来已经很委屈的孩子这下更没心思学习了,要么坐在那儿发呆,要么背着父母搞地下活动。总之,想要他静下心来学习,基本上不大可能。玩,就索性让孩子玩得痛快,让孩子玩得没有负担,将心灵放纵,开开心心地享受快乐的时光。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的父亲从小就精心培养歌德。为了使他能够欣赏美,就经常带他到城里参观建筑物,一边参观,一边讲述有关的历史,以便同时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也给他讲自己游历过的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培养歌德对地理的爱好。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小歌德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教育。当歌德4岁半的时候,祖母就送给他木偶剧模型,以培养他对戏剧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对歌德更加关怀,差不多每天都给他讲故事,而且没讲完就叫他先想象一下下面的情节,可能会如何发展下去。而第二天接着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总要先问他:“你对今天讲的情节是怎样想象的?”以便培养他的想象力。歌德从小就学许多种外语,除德语外,他对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都很精通。他也学习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歌德钢琴弹得很好,还吹得一口好笛子。正是由于歌德童年受过这样好的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才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诗人。

当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毫无节制地玩耍。如果你的孩子有这种倾向,你首先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太少,以至于一旦有机会,孩子就会加倍珍惜玩的时间,拼命想去延长它。另外,父母也要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的。有了这样的渲染,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大人的建议,自然也会模仿着去做了。总而言之,只是一味地缩短孩子玩的时间,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转机,关键还在于让他们学会科学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玩”出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使孩子更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不要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学习压力大”是孩子最大的烦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有较大比例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压力大,而且有这种感受的孩子随着其年级的升高而增多,重点班级和重点学校的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大的人数要高于普通班级和普通学校。

正在上学的孩子觉得学习有压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适度的学习压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来提高学习成绩。然而,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过于超量不但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而且还会让孩子讨厌学习,甚至憎恨学习,严重的还会对孩子造成压迫型的心理伤害:如孤独、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扭曲,甚至自杀。

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给我的求救信中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就特别的憋闷,恨不得死掉算了。谁来救救我吧!”一位初中二年级女生因为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所带来的压力,回到家中居然服毒自杀,她的同学透露说:“我们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加上每次考试成绩一张贴出来,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搞得人心情很糟糕,几乎喘不过气来。”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竟然两次自杀:一次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割破自己的手腕,另一次是吃下了80多片安眠药。

这些事例,不禁让我想起了生活在草原上的羊群,它们虽然有被狼吃掉的危险,但它们仍然可以得到很好地繁衍、生存,但是如果把狼和羊关在一个中间用篱笆隔开的笼子里,这时尽管狼是无法吃到羊的,但羊很快就被吓死了,因为它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极限。事物发展到极端,往往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孩子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的测验考试、父母望子成龙的重托、同学之间名次的竞争、一定要上重点学校的目标,等等。为了考个高的分数、为了争取好的名次、为了进入重点学校,孩子们只好加班加点,从早晨一直学到夜晚、一门学完了再学另外一门,连双休日也不能休息,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很少有玩的伙伴,很少有另外的兴趣,只是一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当他们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许多由于过度的学习压力而引发的适应不良症状便出现了。

下面便是一个初三女生在重压之下所发出的求助之声:

妈妈,我想对您说,上初三的我,学习任务愈来愈重。自从开学后,我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样子。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回到家,父母就把门一锁,我的屋里除了灯的电源外,其他电源都被切断了,让我与世隔绝,连上厕所也要通报一声。晚饭后,我本来想借用刷碗来调节一下,可立刻被您拒绝了。如果这事发生在初中一二年级,妈妈肯定求之不得。但现在不同了,马上面临中考,除了学习没有别的程序。此时妈妈大声斥责道:“你想玩会儿就直说,不要拿洗碗来当借口。等考不上好学校你不洗碗都不行,没准你还不配洗碗呢!”

我的心里委屈极了。但我没有哭出来,我的泪要等到胜利后再流。

这个孩子在面临中考,自身的压力其实已经很大了,于是希望做一些家务来调节一下,可是粗心的母亲却一点也不理解,反而斥责自己的孩子贪玩。孩子是多么的委屈啊!我们做父母的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帮助孩子经常解除压力,让孩子活得轻轻松松,绝不能让过重的压力压垮了我们的孩子。

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以前话挺多,现在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定是遇到了问题,你应该设法帮助他,多与孩子谈话、交流、沟通,让孩子说出感到紧张不安,苦恼、产生压力的原因,这有利于孩子化解压力,也有利于你去帮助孩子化解压力。医学专家认为持续过强的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

但许多家长却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学习压力将迫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向更高的层次努力。可实际情况怎样呢?根据调查和测试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压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负比例。有些时候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反而会事与愿违。

事实表明,如果一个孩子所承受的学习压力过大,其情绪就会随着考试成绩的好坏而上下剧烈地起伏波动,他们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而情绪受挫。另外,有的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本来心里就很不愉快,而这时一些父母又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一阵的讽刺、挖苦和责骂,因此使得孩子造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原本对父母敞开的心灵顿时紧紧地关闭起来了,搞得亲子关系也随之紧张。

尊重孩子的爱好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家长粗暴地强制孩子放弃某些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去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这一类家长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有害的或是不良的,我们就要加以鼓励和保护,并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有利条件。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竞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点的重要性,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的特殊偏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屡试不第,于是将仕进的希望寄托在李时珍的身上,而李时珍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医学特别酷爱。可是在“父权”时代,儿子只好从命,攻读八股文,结果三次科考不中,时已24岁。李时珍感到再也不能虚掷光阴了,说服父亲同意他弃文从医,终成大医学家。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得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为家长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正好说明这一点。

我是一个喜欢足球的男孩,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足球,初中以后,我还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可爸爸硬是不让我去活动,说是怕影响学习,怕考不上高中,怕……今天,我决心要说服爸爸,我希望走自己的路。于是我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解。

“不行,不许去!”爸爸不软不硬的声音传来,我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倒在椅子上。拿起书本,我真想大声呼喊:“什么柳宗元、陶渊明,什么电流、电阻我都不要!我要踢球!哼!不让我去,我在家里也一样踢。”于是我在家的门厅里踢起足球来。这一招果然灵验,妈妈急匆匆地赶来:“哎呀,你这个孩子,你就不想想,爸爸不是为你好吗?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不上大学哪有好工作……”我大声地背诵着,妈妈您怎么就只知道让我考大学,不知道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再说,我的学习也不错啊。一星期一次就三个小时,我也应该轻松一会儿啊。可爸爸却在一旁说:一星期三个小时,一个学期下来就是多少小时啊!

我终于无可奈何了,泪水充满了眼眶,委屈地说:唉,爸妈从不理解我。初中以来,我就没有出去看过电影、逛过公园,唯一的爱好一一足球也不让踢了,我的近视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学出来的。看着满桌子的参考书,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摘下眼镜,狠狠地扔在床上。爸妈这时似乎被我的话打动了,不再说什么。我趁机讲下去:就算我去考大学,人家也要多方面的人才,谁要我们这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榆木脑袋的“书呆子”呀!再说,也只有加强身体锻炼,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学习和生活。爸爸放下手中的活儿,终于开口了:好吧!以后每星期六可以去踢球,但不能超过三小时。我激动不已,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我成功了,我终于说服了爸爸。

这一天我等了多久啊!对于父母以前那些善良的管制,我应当感谢而不能接受,因为,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我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这样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幸福的,我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见,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家长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培养孩子也一样,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变成学习的机器,而应当使他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要抹杀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意识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家长千万不要总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有一个故事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他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它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还在受着保护。

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大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责任心很强,而一些人则不然。实际上责任心也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我至今记得,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尺,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道别。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来应聘的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抹杀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一个14岁的孩子给他的爸爸妈妈提了这样的两条建议:

第一,我可否参与一些家庭的小会议。以前,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参与也是调皮捣蛋。现在,我已长大了,已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可每次家人一有事,就把我哄到一旁,还说:“大人们有事,小孩子别捣乱!”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我都14岁了,每次大人们把我“驱逐出境”时,可曾体会过我的心情吗?我是家里的一分子,应该适当参与家庭讨论,这样便可以多一个人出主意、想办法,还可以提高我遇事的分析能力,增长社会经验。

第二,个人也有个人的性格特点,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开朗,有的孤僻。和任何人相处,都应该尊重别人的习惯。我一般不喜欢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就是对家人和好友也有所隐瞒,只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在本上。可你们往往都不经过我的允许,就随便翻阅我的日记,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这点我很不满意。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良好机遇,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