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的结构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的结构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意义上说,小学语文教育科研论文一般有下列项目: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论、主论、结论、引文或参考文献。引论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引出正文,又称导言、绪论等。引论的主要内容为交代论文写作背景,说明写作目的、研究的经过和研究成果的意义,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引论是论文的组成部分,从全文结构上看不可缺少。但多数论文只在正文之前用一段文字起到引论的作用,并不专门列出“引论”两字。

一、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的结构

教育科研论文有着通用的格式和写作要求,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严格意义上说,小学语文教育科研论文一般有下列项目: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论、主论、结论、引文或参考文献

(一)题目

论文题目应是论文主题和中心内容的集中展示和高度概括,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般不超过21个字。题目应该做到准确、精练、醒目,恰如其分地表述论文的特定内容,提示论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让快速阅读尽快走进语文课堂》、《开放式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等论文题目都具有明确、集中、具体、实在的特点。

(二)署名

署名表示对劳动成果的合法拥有权,正如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一样。署名一般放在题目之下,另起一行。有时先写单位名称,空两格并排写上作者姓名。有时署名后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如有多人参与,应按贡献大小或姓氏笔画由少到多排列。

(三)摘要

摘要,即内容提要,是将文中最重要的内容概括摘录出来,旨在让读者了解论文概貌。摘要既要完整,又要简短、精要,通常以两三百字为宜。如果论文篇幅不长,一般可不写摘要。摘要放在论文前面,但往往是在完成全文之后,再从全文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四)关键词

关键词又叫主题词,是将论文中最能说明问题、起着关键作用、代表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挑出,供电子计算机进行情报信息检索之用。关键词常用的词汇少则3个,多则8个。论文较短时可不必写关键词。

(五)引论

引论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引出正文,又称导言、绪论等。引论的主要内容为交代论文写作背景,说明写作目的、研究的经过和研究成果的意义,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一般要求开门见山,语言最好能创设一种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问题情景。引论是论文的组成部分,从全文结构上看不可缺少。否则,正文论述的内容就会显得突兀、生硬。但多数论文只在正文之前用一段文字起到引论的作用,并不专门列出“引论”两字。

一般而言,引论的写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问题开头法。如《朗读教学忧思录》开头即分条引出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起读者的警示,并急欲了解解决问题的良策。二是把论文论述的中心内容,采用设问的方法一开头就摆在读者面前。如《浅谈学生作文领悟能力的培养》一文的开头:“在阅读教学多个环节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对作文的领悟能力呢?”就是采用问题开头法开头的。

(2)结论开头法,即把研究成果、作者的观点开门见山予以展示。如《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本》一文的开头是:“把握语感的特征,培养相应的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然后分块展开论述。

(3)目的开头法,即将文章要达到的目的先行端出。

(4)背景开头法,即向读者阐述研究的历史背景。

(5)内容范围开头法,即向读者介绍论述对象的内容和范围。

(六)主论

主论又称正文、本文,是论文的核心所在,占据整篇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都包含在其中,应花大力气写好。

正文全面详实地反映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要注意: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统一;表述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明晰的条理性;语言要准确、严密。

(七)结论

论文的结论是全文的归结,文字应干净利落,一般要起到总结全文、强调要点的作用,还可以对自己论述对象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八)引文或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引用别人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同时表明作者研究工作有所凭借,并从某个方面反映本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同行了解此项研究前人所做的工作,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引文加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译者)、题名、文献类型、卷次(期次)、出版社、出版社(刊名)、出版年月等。

文末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逐一注明文献的作者、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日期,以便读者查找、阅读。

案例展示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创新

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实验学校小学部 杨运丹

【摘要】把创新理念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改进与创新研究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了小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把创新理念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设计阅读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二、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创设阅读期待

(一)创设阅读期待,让学生学得更投入

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标题)起,他们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信息进行探询,产生期待。正是这种探询、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小露珠的梦》一课时:

师:读了课题《小露珠的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露珠到底有个什么样的梦?

师:通过预习,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生:小露珠很美。

生:小露珠的梦想是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海。

师:小露珠的梦实现了吗?它是怎样实现的?你想给这些问题找答案吗?请你认真读课文,把相关句子画出来,看谁的答案最多。(学生埋头继续阅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这主要是受阅读期待心理取向的影响。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学生在预习时会期待着知道“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小露珠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梦?”读了课文已经了解了初步内容,知道了这个答案,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往往对课文不再有积极的兴趣。教者应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小露珠的梦实现了吗?它是怎样实现的?”使它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这就提醒我们,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我们教师不是要去给这个期待以答案,而是要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投入到文章中去。

(二)诱发阅读期待,让学生品味更充分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化,缺乏创新,答案的快速呈现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能使学生心生厌烦。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利用有效的朗读期待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语文老师能把这句话真真切切地用于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你的语文课堂就会出彩。因为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啊”,“这节课怎么这么时间短”的慨叹。有一位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朋友说“我们当教师的,上课应带来两样东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把学生勤学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给乐于上进的学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这话说的多形象,一个好教师的确应该如此的。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激趣、赏识教育吧。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探索更多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使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②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