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四、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一)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与肯定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在教师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_传承与嬗变_语文

四、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与肯定

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可是由于教育研究有着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两种不同的范式,使得人们对教师做研究产生了种种质疑。很多教师认为自己首要的工作是教学而非科研,教学的核心就是上好课,教育科研应该是专家或研究人员的事;一些人怀疑教师研究的能力,教师普遍工作繁忙,理论欠缺,对科研望而生畏,产生排斥心理。对教师做研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质疑,究其原因有其背后的理念,即认为教师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成果的使用者,而不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或者把教师做研究与专职研究者做研究有着同样的期待[57],并且“将研究成果限定为论文、专著,使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从事他们并不擅长的论文的写作与理论的建构”[58],这无疑使得广大的教师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说法心存怀疑,从而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上信心不足、观望不前。

事实上,教师研究与专家学者对教师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教师研究是“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59]。这种界定清楚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教育专家的研究有专门的领域,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例如,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等。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60]由此可见,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进行研究意义上的“教师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在教师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那么,前面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主要问题也就集中在给教师指定的职责并不合适:一方面教师很难说是某些理论的消极承受者。这些理论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们在应用时都是经过改造的。另一方面教师做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没有两次踏进的同一河流”,教师是唯一为此时此境的儿童讲授课程的人,其他人从别处来研究和仿制课程的价值毕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教师对他所做的事情是明白理解的,他就必须依靠研究工作。而且这种研究必须是他本人的,因为只有他本人才能找到适当的资料和数据。正如迈克·富兰所说:“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61]“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62]。大凡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莫不是乐于思索和勤于教研之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63]教师通过教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无疑需要经历一番努力甚至苦恼,但问题一旦被解决,就会增添教师的胜任感、愉悦感和幸福感。许多教师也正是在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最终解决自己面对的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教育专家的。

(二)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结构(www.guayunfan.com)

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把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又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主要包括选择研究课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调查分析的能力和撰写教研报告的能力等。

1.选择研究课题的能力

选题是寻找教学研究活动的起点。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首先就是要结合教学实践选好研究的课题。选题时,既要考虑课题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又要考虑自己是否力所能及;既要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状况,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点。选题必须在语文实践中进行,根据语文内容和课程资源探标题、探人物、探情节、探语言、探教法,探艺术空白点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选题的能力,即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根据日常教学中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改试验的数据、教学调查的记录和教学经验问题等,进行判断和取舍,从中发现有重要价值的问题,选择有现实意义的、有预见、有创造性的、有可行性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探究的课题。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可以说,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教师应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选题的角度一般要小,要有价值,有新意;要能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最终确立研究的课题。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整理资料,要做到范围广泛,内容实在,对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一是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能力,即能够有重点,有选择,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在搜集资料时,为确保所搜集资料的客观性、全面性,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主观意向、态度倾向性影响,也不能仅仅收集对证实自己假设有利的资料,而不收集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资料。二是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整理资料能力,即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资料的整理涉及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需要教师做摘记、笔记、卡片;或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等方法。

3.调查分析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教师选定研究课题之后,首先必须对研究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或开座谈会等。问卷调查的面要尽可能宽些,对取得的数据,做定量分析。访谈应抓住典型,做较细致的了解。开座谈会时,应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调查结果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就越有研究的价值。资料收集后教师需排列梳理,解释材料,剖析材料的意义,具有对各类资料进行逻辑和统计分析的能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所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撰写教研报告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把教学研究过程中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就要求具有撰写教研报告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教师在撰写时做到:第一,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第二,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体现思路的清晰。第三,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第四,结构应完整。无论是教改实验报告还是教改论文一般由论题、引论、本论、结论几个部分构成。文前加“内容提要”,文中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语文教研报告是教师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发挥教育研究成果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研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中较高层次的能力。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从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指导教学实践,把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升华为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理论。强化语文教师的教研意识,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促使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