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_传承与嬗变_语文

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_传承与嬗变_语文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_传承与嬗变_语文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作为语文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体系。(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崇拜,对成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_传承与嬗变_语文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

作为语文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体系。专业理想是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应有的志向和抱负,有了自己的专业理想,才能不断地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专业理想的建立又离不开教师明确的专业信念,后者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师生角色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信以为真的观点。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是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行为指引,它投射着、蕴含着语文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又内含着语文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体现着语文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

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崇拜,对成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包含珍视语文教师心目中所向往的和认为“应该怎样”的放映,具体表现在:

1.以“语文教师”为崇高理想(www.guayunfan.com)

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带给语文教师庄重、惊喜与成功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职业的神往与进取。有多少语文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崇敬铸造着未来的人杰。如《现身教育事业无上的光荣和自豪》[19]一文所记:

于漪老师是在教坛耕耘了一辈子的语文特级教师。早在她十几岁时就萌发了现身教育事业的理想,确立了一辈子当一个合格中学教师的信念。她在从教40年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充满深情地说:“我和语文也许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深深爱上了它,有时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当上了语文老师,与它朝夕相处,钻研它,理解它,感情就更深了。教中学生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事业,我为此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为了教好语文,她曾用了2年时间,把高中语文所涉及的知识,尤其是名家名篇深入地钻研了一遍,每天晚上开夜车到1点。“文化大革命”动乱时,她被揪斗、被抄家、被审查,一切业务成果被全盘否定,精神和肉体遭到双重迫害,她没有就此倒下。后来终于回到语文教学的讲台上。她说:“如果逝去的岁月可以重新归来,青春的年华可以再次度过,我将依然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因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三尺讲台无限爱,我爱学生,爱未来,爱寓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十几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有多杀次要调离,但我舍不得学生,因为我的崇高信念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心教师。”在1986年张志公病中阅读于漪《学海探珠》手稿,曾作文惊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

任何一种职业,一旦你全身心扑在上面,入了门,都能感到其中的价值,就会乐此不疲。在于漪看来,课堂就是自己的生活,是教师每天用热情洋溢的生命写就的历程。叶澜教授说得好:“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所作的付出,不止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20]

语文教学工作确实又苦又累,然而,职业的崇高理想让教师们“痛并快乐着”。吴昌顺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我在教学实践中爱上了语文这个专业,我觉得我的生命价值就体现在课堂上。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每一堂课都应像歌、像诗、像一汪清流,去开启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田。”[21]李庆平老师感叹道:“我真得感谢课堂,感谢它给了我一生的梦幻和追求,感谢它给了我驾驭全局的豪气,感谢它给了我这位拓荒者丰登的五谷。我的真爱在课堂,坚守课堂,感觉真好。”[22]唐江澎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当我以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的切身体验来诠释教师的职业意义时,我获得了从事这种职业所需的刻骨铭心的挚爱。”[23]高万祥说语文给了他幸福的生存方式:“教书、阅读、写作,三重境界,构成了我语文生涯的全部内容。三个轮子,载着我度过生命中神圣又平凡的朝朝暮暮,我的语文教育,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更重要的,它是我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社会追求。”[24]

2.以“学高身正”为价值指向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正身,如正人何?”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因为它向上和向善的美好目的,更是因为语文教育意义上的好不仅仅指好的内容,还包括教师合乎伦理意义的行为方式。语文教育既伟大崇高,又平凡琐碎,在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唯有默默的辛勤耕耘。用大爱做小事情,是语文教师最真实的生活写照。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几十年,从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在他看来,如果教师计较报酬,那就等于放弃了教育。他说:“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我始终没有改变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始终把教育孩子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5]。

3.以“教书育人”为人生乐事

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突出语文课程的价值——“教书育人”。由此延伸,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也就是“教书育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6]。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阐明了语文的根本属性是“文化”,而不属于自然现象;自然之物可以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文化之物则不可避免会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成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7]则反映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语文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其目的在于突出语文课程“实用”与“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进而凸显“人的培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施。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8]。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9]。综合来看,语文素养的养成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有个明显的递进阶段:形成→发展→提高。这既表明义务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联系,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书育人中的“教”;那么,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则更强调教书育人中的“育”,也就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0]。换言之,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更多地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义务性,使学生“成为人”,而高中语文教师则应该更多地强化必修与选修课程的人文性内涵与个性化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个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31]赵宪宇老师也从语文教学中体验到教书育人的无穷快乐,他说:

我理解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是语文课让我快乐,让我充实……做语文老师我感到很快乐。上语文课,让我每天在真善美的海洋中遨游,我十分感谢语文教学,它让我走进了许多学生的梦境,认识了许多的教育名家,我得到了无数人给予的无私厚爱。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更让我感到了一些做人的价值,当初,我在自然状态下走进了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却像一个装满思想的模子,塑造了我的灵魂,也塑造了我的生活。[32]

由此可见,具有专业理想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身献身于语文教育事业,肩负矢志不渝的承诺,自觉维护专业形象,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素质以满足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期望,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准。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信念

所谓信念,即信奉的观点或看法、坚守的思想或理念。教育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专业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与专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在向导。语文教师的专业信念,即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重,以及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学工作所具有的深沉的情感体验,可以分为理智的信念和道德的信念两个方面。理智的信念即深刻认识语文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语文教与学的本质、语文知识的来源和发展等而产生光荣感与自豪感,特别是关于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信念,“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成为了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信念[33]。道德的信念是语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即由于对语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事实上,“信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多尔和高夫等曾把它称作是“课堂上的幽灵”[34],强调教师的专业信念比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重建语文教师的专业信念,具体表现在:

1.语文课程信念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概念的重建。在应试教育视野中,课程是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成功的手段。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的时候,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课程信念主要体现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解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我们通常说“课程改革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实质就是要去除或消解教师误以为是真的而实则陈旧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去信奉并坚守适合发展要求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格拉塞斯费尔德说得好:“不是因为教师‘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是应该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的东西。”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美国教育家杜威从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就一直坚守着他的五大教育信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应该说,无论是一位教育大家的理念,还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念,大抵都内在地蕴含着对教育对本课程和对学生及其发展的理解。笔者曾就新课程改革问题,访谈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现摘取其中一二作简单分析。

访谈手记(2007年11月3日)

笔者:丁老师,请问您对新课程改革有何看法,您是如何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

丁老师: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工具性主要应该指如何使用汉语言文字,人文性指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新课程提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想法是很好,可实施起来我觉得非常困难。语文新课标有关“阅读”方面的要求规定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有些课文,原来只要求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识记与背诵就行;而现在的课程则要求学生去反思和探究,还要与生活联系,还要进行什么“感悟”……太麻烦了,就按原来的教法也没有什么不好。

笔者:丁老师,请问您对现在的语文新课程使用的新教材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丁老师:过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都可以在教师用书中找到,无需教师费事去找资料。现在的语文教师用书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我们感到教学有些难度,心里就不满意这新课程,因为有好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准备去补充,新教材的备课也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当然自己回过头来也学到了不少。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新课程持有两种互相冲突的语文教学信念:一方面,由于仍然固守着教师即“课程实施者而非课程研制者”的信念,因此把课程看做是学生全部的学习内容,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背诵这些知识应付考试,对新课程教师用书未能给教师提供详尽的教学内容而深感不满。在她看来,教师用书应该把教师课堂所要讲的内容全部列出,而不是由教师自己去准备和补充。她眼中的“教师用书”就应该像医生开出的“处方”,教师只是依据处方进行抓药的“药剂师”。另一方面,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信念已经有所转变,但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作为课程的调适者,作了许多“留白”处理,促使教师不得不通过个人探究为新课程实施补充资源,她认为这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对自己还是有好处,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提高。的确,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们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和发展,谈教育的理想并践履新课程改革的信念何其不易。难怪有人说,教师信念的危机才是基础教育最深重的危机!

2.语文教学信念

赫斯(Hersh,1986)曾说:“一个人关于教学是什么的观念影响着关于它应该如何呈现的观念。一个人的呈现方式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信念表征。于是问题并不是‘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实际上是什么’才是更为根本的问题。”[35]如果说知识就是某种观念,学习就是发展和改变观念,那么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语文教师的教学信念即教师尊奉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如果按照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传递经验的过程”,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然后设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滴地拷贝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大脑中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教师不再关注。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限于改变课程内容或结构等,而是希望教师能调整教学观念,用符合建构主义的理念来教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6]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学习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这些语言文字。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适当的鼓励、点拨和支持,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信念与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7]

唐远霞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为了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我从未放弃过专业学习。工作之余,我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著作,也读古今中外诗文精品、各类当代书刊,参加专业培训,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最难忘的是求学道路上不堪回首的艰辛。1987年,我和爱人分别接到了贵州教育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成人班的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我们又深深地犹豫了,我们都走了,3岁的孩子怎么办?那一笔在当时来说数目不算小的学费又从哪里来?最后,为了事业,我们决定携手上路,孩子留给外婆照料,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筹集学费……我这颗做母亲的心,永远也忘不了当年在车站,与孩子告别的情景,母子抱头痛哭,周围的人感叹唏嘘,汽车启动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仍回响在耳边。

我是母亲,我爱我的儿子!我是教师,我要我的事业!

艰苦努力的学习,换来了教学中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多方面的阅读涉猎,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

23年前,我和爱人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踏上了讲台,我们视教育这片神奇的土地为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为了使家园如歌,我们付出了半生的心血,甚至生命……多少个夜晚白天,为了工作学习,我全力以赴;多少个白天夜晚,为了学校的发展,丈夫迟迟未归。是因为对事业的太投入,还是由于总以为自己仍然年轻,我们忽略了家人,忽略了生活,甚至忽略了健康……总以为,今后牵手的道路还很长,总以为我们会一直相伴去访夕阳!可是生活在一瞬间把生离死别摆在了我的面前。如今,斯人已逝,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在我们曾经并肩奋斗共同拥有的家园里,只留下我孤独的身影!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刮着风,冷雨敲着窗……魂牵梦绕中,爱人亲切而坚定的面容在脑海里闪现。我想,被组织上评价为教师的榜样、校长的楷模、教育的功臣的丈夫,留给未亡人的除了情感上一生的眷念,应该还有那份对事业的执著,因为吸取活水、创造辉煌,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唐远霞,一个普通教师的誓言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位普通教师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她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将压力转化为不断探索的动力,在关注学生生命的同时,“也感受着纯真的童稚,体验着灵魂的年轻,觉察着生命的涌动,品味着身心的进步”[38]。

3.师生角色信念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语文教师的角色信念,即自我定位和对学生的信念。在语文新课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权威角色来压服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促进者与学习伙伴。《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长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了解、鼓励。教师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对所有的学生都给予期望和鼓励,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观点和灵感。”学生不再是被视为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作为学习的协助者。赋予学生参与讨论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自主解释和做出判断。这一切与传统的课堂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激励着语文教师去变革他们的所做、所思和所信,即语文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能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语文教师要理解不同学段在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认识健康愉快的学校生活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与选择性。语文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语文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与学生、家长、同事及其他社会成员在知识、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合法权利,对所有学生及其家长应该一视同仁。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师的成功,就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语文评价信念

“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39]语文教师的评价就是为了鞭策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所作出的确切解释。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语文评价信念:

其一,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新课标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写作的兴趣、良好习惯和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着眼点在于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教师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

其二,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二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有关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三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考试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其三,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使评价更富实效。必修课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与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以及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等。表达与交流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恰当地表达与论证自己的观点,考查学生能否写作常见实用文,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及能否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选修课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对时事的敏感性等,将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与感受作为评价的重点。

总之,语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信念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不仅为语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整套价值观体系和精神支柱,而且也为语文教师的工作提供基本的方法论依据。语文教师的专业理想信念是教师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在语文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专心研究的精神动力。这种情意素质会化为一种内在的制约因素影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周边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产生良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