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学习什么

家长学习什么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点上,很多家长误入歧途,一切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了依赖,失去了独立本性,是非常有害的,美国把这样的家长称为“中国妈妈”加以讥讽,值得国人深思。2004年9月12日,刘晓琳以全额奖学金登上了飞往英国牛津大学的飞机。刘晓琳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的学校,她的父亲刘根正是广东某小镇上的工人,母亲王丽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晓琳自己提出了识字的要求。如果晓琳能够按照与家长的约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

二、家长学习什么

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至少以下几点不能不学习:

(一)要为建立科学的儿童观而学习

不同的儿童观,就会有不同的行动,就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观念问题是教育孩子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相信婴幼儿是很有接受能力的,以避免轻视婴幼儿教育,从而降低孩子的人生品位。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每个孩子出生后就能获取知识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至8岁又增加了30%,8至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其次,要懂得人一出生就是独立的道理,享受跟大人一样的尊严,所以婴幼儿从人格讲就是独立的,小时候的依赖是暂时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独立精神。

在这点上,很多家长误入歧途,一切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了依赖,失去了独立本性,是非常有害的,美国把这样的家长称为“中国妈妈”加以讥讽,值得国人深思。

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是根据孩子天性来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维护孩子独立发展的精神。

再次,要以做人为先,培养好习惯,以避免片面开发智力的后果。要发展的智力,更要注意培育孩子做人的习惯。“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德智体三者中,德是重中之重。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一定要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不能唯分数是瞻。

一位七十多岁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遇到这样的一位记者提的问:

“对于您的成功来说,您在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机构获益最多?”

老者沉吟片刻后满含深情地答:“在幼儿园。”

记者十分惊异地问:“为什么?”

老者沉静地答:“是幼儿园的老师给了我一生受益的习惯。”

记者惊异地问:“哪些好习惯?”

老者答:“在幼儿园里,我懂得了要把用过的东西摆放整齐,懂得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懂得了有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小朋友一些,懂得了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老科学家的回答的确让许多人感到惊异,但他恰恰说出了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教育。不要以为小孩子听不懂,其实真正不懂的,是家长。

(二)要掌握最起码的育儿知识

1.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了解社会,就不可能帮助孩子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的方向。家长对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家长有帮助孩子处理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责任,关心孩子与关心社会应该是同步的。

2.生理发育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大脑发育的常识。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发掘和发展孩子的潜能。心理学认为,我们大脑的左半边是控制语言、沟通以及读写能力的,右半边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也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他的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学习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

专家研究,如果不在6岁前及时开发大脑的右半边,以后很难成功开发。

大脑成熟的关键是互动。孩子们在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的神经元非常非常多,这样,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是可以学习发各种各样的语音——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慢慢更接受了母语,所以母语的神经元就开始链接,而其他一些没有用的神经元则慢慢地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长大之后学习外文非常困难。为了及时“链接”,就要我们经常设计与孩子一起互动的游戏,以开发大脑。懂得这些原理,对指导我们抓紧抓好早期孩子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3.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只要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为健康的人生打下基础。很多家长是很关心这方面的知识,但要全面科学地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孩子营养过剩,说明家长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

4.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自我依恋期,为此要给孩子安全感,教会孩子转移自我依恋。到了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认同期,因此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很关键。到青少年时期,进入叛逆期,因此如何适应孩子,顺应孩子心理特别很重要。

教育孩子还要注意“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为什么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孩子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甚至很讨厌父母的唠叨?我想父母还是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好。

心理学里还有一个叫“蝴蝶效应”。用在教育上,就是如果有一次没有教育好,孩子由此会逐步养成坏的习性。比如最初孩子是没有依赖的,也喜欢帮助大人做些事情,但是大人总是不让孩子做,真到了大人需要孩子做的时候,孩子不会主动做,时间长了,孩子不会关心人,变得很自私。

5.还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教育要讲究时机,讲究方法。

比如,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培养了孩子对有关学科的兴趣。

的确,学会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只知道学习重要,只知道要孩子学习,每天给孩子学习任务,每天看到孩子学习就高兴,却不能想办法让孩子高兴学习,这是很痛心的。

【又一则故事】

2004年9月12日,刘晓琳以全额奖学金登上了飞往英国牛津大学的飞机。刘晓琳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的学校,她的父亲刘根正是广东某小镇上的工人,母亲王丽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就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她如何取得如此成功?

他的父母刘根正和王丽的办法非常简单:“把学习作为一种奖励。”

刘晓琳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太好听了,每当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拿来一本书。晓琳也知道,妈妈的故事都来自于那本书。

“妈妈,妈妈,”那天中午,晓琳跑到厨房找妈妈,“快,给我讲故事。”

“不行啊,琳琳,”妈妈看了看她手上的童话书,“妈妈正在做饭,如果你能帮我洗菜,做好饭,就奖励给你一个故事。”

晓琳想了想,同意了。虽然她把水弄得满地都是,菜也洗得不是很干净,但妈妈还是夸奖了她,并在饭后,给晓琳讲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

晓琳的全部心思都在故事书上。渐渐地,她不满足于妈妈讲故事了。故事就在书里放着,如果自己认字,就不用总是求妈妈讲了。可是,她不认字,怎么办?晓琳自己提出了识字的要求。

“我要自己看故事!”晓琳不懂得说要认字,“故事就在书里呢。”

“那你就要学会识字。”妈妈说。

“妈妈教我。”晓琳来劲儿了。

王丽觉得,现在也的确到了让她学习识字的时候了。不过,如果只是泛泛地教她认字,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感到烦了,把学习识字当成了负担。所以,她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把教晓琳识字,也当成了奖励。如果晓琳能够按照与家长的约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时起床……一天的综合评分达到优秀,得到家长的认可,就教她故事里面的5个字。如果表现更好,就会奖励10个字。

晓琳非常喜欢这种奖励游戏,因为,那些神奇的故事,就像一个个迷宫,渐渐完全地呈现在她面前。

有一次,妈妈正在“奖励”晓琳时,忽然有件急事要出去办,她让晓琳自己先复习以前的“奖励”,匆匆地出门去了。2个小时后,妈妈回来时,发现晓琳还捧着故事书在“研究”,见妈妈回来,她高兴地扑了过来,要求把剩下的字也“奖”给她。王丽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教她查字典了。后来的奖励就变成教查字典。没想到,晓琳学得很快,随着识字量越来越多,晓琳已经不需要妈妈给她奖励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她干脆就查字典,自我奖励。

王丽认为,与其用别的奖励学习,不如把学习当作奖励。因为,在学习就是奖励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让她学会了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做家务,甚至还学习了等待和忍耐,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重要元素。

——《小布丁》中《刘晓琳,普通家庭培养的牛津生》一文

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成长。很多父母为安全起见,总是不让孩子碰这碰那。不仅是父母,就是国家行为也是这样。譬如有孩子在出游时出了生命事故,于是教育主管部门就要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没有错,但是结果是没有人敢组织学生出游。然而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灵按摩师,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家长要懂得这点,并及时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畅游。

帮孩子学习全面发展,是很多家长很关心的课题。

比如专家研究证明,艺术素养是让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对于世界,人总是有很多想法,孩子也一样有很多想法;有了想法,孩子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我们说的艺术活动,特别是儿童,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图画,只要给他一根小棍,一块地,他就可以画,更别说是画笔和画室了。孩子想的、他对世界的认识都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活动特别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主体的能动性。不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相对来说比其他的活动对孩子来讲更开放、更宽容。比如学数学,规定是很强的,加减乘除只要错了,答案就是错的。但是艺术对孩子来讲,创造、使用、变化的空间非常大。

在艺术世界里,有着更快乐的体验。为此,我们要安排孩子一些基本的艺术活动,而不仅仅是数理知识的补习。

要鼓励孩子玩耍。玩耍和养育、健康以及教育都一样重要。孩子们对玩耍应该是主动和自然的。玩耍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也是他们的工作。有专家指出,如果你要孩子考大学,那么就要让孩子在幼小时充分玩耍一两年。

但是我们很多家长成人后,不愿意玩耍,更不愿意与孩子一样玩耍,这恰恰限制了孩子发展机会。一个真正合格的家长必须是能够保持童心,并与孩子一样玩耍的家长,要经常设计一些游戏,与孩子一起活动。

当然真正的玩耍是由孩子们自己决定的,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的。所以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是最好的。独生子女没有这个条件,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哪怕全家人都要玩耍,也是非常有效的。

家教案例欣赏】

(一)为了孩子,重新开始

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贾容韬有一对儿女,成绩并不好。一是上网玩游戏,二是与同学打架,并且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不少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重点大学。

为了孩子,他毅然实施三戒——戒烟、戒酒、戒麻将,又订了几种杂志报纸,买来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和教育专著,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那句重复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现在他提“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故事开始融化孩子的心。

贾容韬开始推心置腹地与儿子、女儿谈心,检讨自己以前的不对。表示“以后我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儿子感动了,红着眼睛说:“老爸,谢谢你明白儿子不是猪。比起衣食,我真的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盼望遇事可以和老爸商量,烦恼了可以向老爸诉说。”贾容韬眼眶也湿润了,就这样,父亲和两个子女终于谈到一块了。

当女儿没有考好时,贾容韬没生气,因为他记得魏书生老师说的:考砸了,正是孩子最痛苦、最伤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再打骂一顿,再给压力,那不是往孩子伤口撒盐吗?有本事的父母应该帮孩子拿出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没本事的至少要鼓励孩子。

贾容韬鼓励女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贾蕾非常激动,父亲这样理解自己,情不自禁地哭了: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成功。高考时,贾蕾数学考了138分(满分150分),顺利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

虽然贾毅与父亲的关系亲如哥们,学习也比以往认真了很多,但网瘾一时还戒不了,后来居然被学校警告。贾容韬为此惊出一身冷汗。他考虑到贾毅住在学校,身边总有网友鼓动他去网吧,而贾毅的自控力又比较差,所以他决定关掉红红火火的工厂,和妻子一块儿去给儿子作陪读。妻子起初有点不情愿,但贾容韬态度坚决:赚钱的机会以后还有,儿子的教育可误不得。当贾毅看着父母背着一大堆行李来陪读时,马上沉下脸来:你们想当看守吗?贾容韬诚恳地说:你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到那时,咱们父子天各一方,今后在一起的日子恐怕少之又少,咱们要珍惜父子情分,多做两年伴,再说了,我也想静下心来读点书。

贾容韬夫妇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处房子,妻子负责伙食,丈夫负责转移儿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为此,贾容韬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桌,经常和儿子切磋球艺。每天清晨,贾容韬陪儿子去跑步。

儿子戒掉网瘾有波折时,贾容韬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端上热饭热菜,说:贾毅,虽然你又去网吧了,但你的进步是惊人的,进网吧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这证明你是有毅力的人,离成功不远了!连网魔这么强大的敌人你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贾毅激动得大喊:老爸万岁!贾容韬热泪盈眶。后来,贾毅不但戒掉了网瘾,同他姐姐贾蕾一样,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苍溪教育门户网《家教成功案例》

评注:

贾容韬的转变来自学习,学习使他首先注意身教,改变自己,端正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是责怪,而是理解和鼓励,通过谈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子女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受到启迪;尤其在孩子反复出现问题时,他准确把握了孩子的特点,及时调整了家庭事务,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毛病;由于处理得当,很有耐心,使孩子在危险时刻再次受到鼓舞。

(二)李明博:妈妈是他成才的明灯

李明博的成才之路是坎坷的,历经了种种磨难,但最后成功了,这其中母亲的教诲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第一则故事】

李明博的母亲没有上过学,她是一个典型的韩国乡下农村妇女。

李明博小学三年级时,一次父母带全家人来学校,为他参加运动会助阵。比赛前,老师就说只要谁跑进前几名就会有奖品,而奖品除了奖状还有两支铅笔。这对经常使用旧铅笔头的李明博来说,两支新铅笔将是何等丰厚的奖励,他决定尽全力赢取两支铅笔。果然,李明博使出吃奶的劲跑了个第三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两支新铅笔。这是李明博平生第一次得到新铅笔。

两支新铅笔在手里还没握热,就在嘈杂的人群中弄丢了。年幼的李明博拼了命似的在操场的每个角落来来回回寻找,结果找不到,最后他坐在草地上悲痛欲绝地号啕大哭……这时母亲走过来拍着李明博的肩膀说:“孩子,不要哭,你什么也没有丢。”

母亲继续说:“你不是还有奖状吗?铅笔迟早会用完的,可奖状会永远留在你身边给你力量。”一席话让儿子停止了哭声。

评语:

懂得鼓励孩子是母亲最大的成功。始终记住,要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寻找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

【第二则故事】

初三那年,一次母亲郑重地说:“你现在不小了,明天邻村一富人家办喜事,你去帮个忙吧。”李明博的第一反应是,平时家里吃不饱,母亲以此让自己到富人家吃顿饱饭。

不想母亲又跟进一句话:“不过你得记着,你只能去给人家帮忙,绝对不能随便吃人家的任何东西,回家时更不能带人家的任何东西!”

李明博犹豫着不想去,一者一身破烂去那个场合很狼狈;二者自己性格自卑孤僻,去陌生人家不知如何开口说话和做事。在母亲的鼓励下,李明博终于去了那个富人家帮忙办喜事。走进主人家,他明显感到周围人群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衣衫褴褛的自己,他们肯定以为自己找借口来大吃一顿。

李明博牢记母亲的话,弯下腰用力干活,即便院子里到处是诱人的香味他也无暇顾及。天黑时主人家留他吃了晚饭再走,李明博忍着饥饿说:“谢谢你们,我不饿,我得赶紧回家。”

这时的主人家已经对李明博生出好感和钦佩,他们拿出好吃的说是要送给他母亲,李明博赶紧恭敬谢绝:“妈妈是让我来干活的,不是来拿东西的!”

李明博空手离开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原来不求回报竟然让人这么幸福。以往自己对富人有一种戒备心理,现在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得到富人家真诚的感谢,李明博自卑孤僻的心理在瞬间消失了大半。

“多亏了母亲,让我树立起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几十年后,李明博想起此事,还感念母亲当初让自己去给人家“白白”帮忙的受益。

评语:

李妈妈很了不起,在自己面临贫困需要物质给养时,还不忘培养孩子不思回报的心灵,多么难得,多么有远见。请记住,只有超脱物质,才能获得精神滋养;而受物质束缚,会折杀孩子的精神。

【第三则故事】

李明博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高考前在工地上卖苦力,最后几天发高烧卧床不起;考上高丽大学后差点无缘上学,多亏菜市场的商贩们集资凑足学费;上了大学,他每天半夜起来先是清扫和运送菜市场的垃圾,然后才能去学校读书;大二下学期,因贫困他曾申请弃学从军,不想自己虚弱的身体压根不是当兵的料,最后又被迫返校读书。

可李明博偏偏不安分守己,大三时他不仅关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困境问题,更关心当下国家和民族遇到的重大政治问题。1964年韩日政府会谈中,韩方就日方在历史上对韩国的种种压迫没有提出任何赔偿要求,并急于韩日邦交正常化。韩国人民愤怒了,游行示威的抗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学生领袖,李明博总是冲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最后竟然被捕入狱。

1964年9月的一天,李明博听说母亲来探监,心里忐忑不安。他做好了挨批的准备,自己上个大学多么不容易,现在竟然“惹是生非”进了监狱,母亲一定会非常痛心和失望的。

然而没有。母亲见到李明博先是打量了一番,然后快步跑上前去抓住儿子的手,接着便是一阵沉默……过了许久,母亲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明博,妈妈相信你是对的,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说完她松开儿子的手,转身急匆匆地离开了监狱。

20分钟的探监时间,母亲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安慰儿子的话!

——2010年7月《意林》

评语:

孩子是独立的,做母亲的要善于鼓励,为了国家就要鼓励和支持。

总评:

我提倡重新学习,是针对不懂教育的家长来讲的。真正懂教育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家长呢?不是一定要学习阅读多少书籍,最重要的就是家长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