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父母对孩子学业投入的文献综述

中国父母对孩子学业投入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父母对儿童在学业方面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较具中国特色的领域。然而,对学业成就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也是一波三折,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第一节 中国父母对孩子学业投入的文献综述

中国父母对儿童在学业方面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较具中国特色的领域。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源起于以中国为首的亚裔学生在学业成绩,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e.g.,Dandy & Nettelbeck,2002;Geary,Bow-Thomas,Liu, & Siegler,1996;Huntsinger,Jose,Liaw, & Ching,1997;Huntsinger,Jose,Larson,Krieg, & Shaligram,2000)。在3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试图找出其形成原因。在众多的解释中,父母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国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的高成就与父母教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此而引起的问题是中国父母如何在学业方面对孩子进行社会化过程?该过程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的特点?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首先也要从中国文化谈起。虽然长期以来,在中国有着“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并且有研究(Chao,1996;Chen & Uttal,1988;Dandy & Nettelbeck,2002;Stevenson,Lee,et al.,1990)表明,现代中国父母对教育的价值更为肯定,对孩子在学业成就方面的期望也更高。然而,对学业成就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也是一波三折,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从“三下”(下乡、下海、下岗)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在人们心目中分量的沉浮。从解放初期直至“文革”结束,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中国政治领域的地位如履薄冰,在经济上也无优势可言,特别是“文革”期间此起彼伏的政治纷争、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及高考制度10年的停止,使得知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降再降,父母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处于低谷。70年代末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部分人对知识的渴求重新被点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再次升温,而中国由于“僧多粥少”这一现实造成“千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升学现象也使得教育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对孩子学业成就的重视造成了“学习高温”持热不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