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意的贬损孩子,是典型的“贴标签”行为,也恰恰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评价,同时也是杀伤力十足的心理暗示。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当家长从内心给孩子“贴标签”时,就会关注孩子的“标签”,并从外界的“眼光”和“期望”孩子的表现,来印证自己的看法。当给孩子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孩子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

场景6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和一些家长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常见又很有趣的现象:当这些家长说自己孩子的时候,仿佛是担心“骄傲使人退步”,常常是夸孩子两句,然后赶紧找补一堆孩子的“不足”之处。

1.场景

一个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学东西倒是挺快,脑子够用,可就是懒、贪玩、没上进心。而且见到生人还特别不自信,胆子特小,其实在家脾气大着呢,什么事都让我们帮他干,一点都不独立,干点事磨蹭半天。”

父母的嘴里,批评孩子时,形容词一串一串的,万一遇到聊天的双方都是同样的路数,那就更有共同语言了,往往越说越带劲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也不避讳。

2.不良标签

孩子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随意的贬损孩子,是典型的“贴标签”行为,也恰恰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评价,同时也是杀伤力十足的心理暗示。

贴标签,就是当一个人被对应到某一个像标签一样的形容词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也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你看,我早就说过他就是这样!”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都是正常的。若父母总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把消极负面的词汇挂在嘴上,那孩子将会不断地被“暗示”。早晚,孩子就会变成父母描述的那样。这正是因为父母经常把不是问题的行为当成是问题,或是把小问题过度放大,是父母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才导致了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如果能恰当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不仅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我们自己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在这里,我先说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候诊室,指派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没有任何不同!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一个人在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样的,如果给志愿者画一个完美的妆,然后偷偷擦掉,那他们外出一圈,是否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

所以,当家长从内心给孩子“贴标签”时,就会关注孩子的“标签”,并从外界的“眼光”和“期望”孩子的表现,来印证自己的看法。从孩子的角度看,如果你给他们贴了“标签”,他们会认为自己是符合“标签”的人。

3.要给孩子贴上合适的标签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不当的“标签”对孩子是有害的,那么如何给孩子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呢?这里面还是有一点技巧的:

第一,发现孩子长处。

在我看来,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值得学习的长处,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不管是胆小、内向,还是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行为,多是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千万别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孩子身上的“不足”,孩子一定有好的地方。

请家长们从现在起,找一个新笔记本,去把你孩子优点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哪怕是很微小的优点,然后逐条念给孩子听。在这之后,当孩子重复你这个笔记本上已有的优点时,给与鼓励和赞赏,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是违背笔记本上的内容和行为,就尽量的淡化、忽视。我相信,当你坚持这样做一个月,孩子肯定会有好的变化。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你很讨厌的人,或者是你对他很有意见的人,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感觉到很大的不同。这是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的视角,带来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一些夫妻关系紧张、婆媳关系对立的家庭,也会很有用。

第二,给孩子贴标签。

从“贴标签”的来源上,可分为他人标签和自我标签。前者来自父母和他人,后者来自孩子自己。孩子是很容易被暗示的,在生活中,当你真心地赞美和鼓励孩子时,他们会精神焕发,充满了活力;而受到你的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时,则会显得心情沮丧、垂头丧气。

所以,给孩子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就是把孩子积极正面的行为,通过你的认可、赞赏、鼓励,来进一步地强化。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他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被夸奖的那个方面。当孩子的好行为被强化以后,坏习惯也会随之被淡化。

而自我标签,其核心是让孩子通过自我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好孩子”定向阶段,他们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考虑到他人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当家长恰当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就可以让他们给自己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

从“贴标签”的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标签和间接标签。前者是给孩子直接贴上,后者则是间接地贴。直接标签,就是对孩子的好行为,直接进行适当的赞许和鼓励。假如孩子的所作所为,离你的“期望”还很远,此时就需要你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而后再根据孩子的情况,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

使用间接标签,不像直接标签那样简单,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你不能把你的“期望”直接加到孩子身上,而是通过你的示范,以及讲故事时,零敲碎打地“灌输”给孩子。当然,如果你能巧妙地指出一些成人的坏习惯和毛病,将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例如,你说那个叔叔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人行横道,或是乱扔垃圾。

当然,你说别人的长处也是可以的,只是最好是成人的事例,别用同龄人的例子,像什么那个孩子学习好、什么方面比你强等。否则,孩子内心会觉得你在拿他做比较,而没能达到你的期待,会引发他的沮丧、不安,或内疚感。

其次是你要学会使用反义词。也就是说,当孩子有一些没有达到你“要求”的行为时,先想想这个行为的反面是什么。比如,孩子磨蹭时,如果你说“你太磨蹭了!”孩子反而会进一步磨蹭。而你说“有进步,你比昨天快了点”,恐怕孩子每天就会更快一点了。

第三,使用负向标签要慎重。

从“贴标签”的使用方向上,分为正向标签和负向标签。前者达到激励对方的正向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向效果,即引起被贴标签者相反的反应,类似于说反话或是激将法。当给孩子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孩子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为。

负向标签也不是“一无是处”。比方说,你批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如果孩子心理不服气,就会特别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拿好自己的东西,千万别让妈妈再数落我了。

但是在使用负向标签前,你需要对你的孩子非常了解,同时孩子要能够理解,父母的评价到底是不是客观、公正的。这就需要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限制,其独立性也是有限的,因此采用负向标签容易造成“失误”。

不能否认的是,家长经常采用负向标签,这和我们太“习惯”批评别人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在批评时,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翻旧账,还喜欢上纲上线到一个人的人品高度!对于孩子而言,这非常有可能成了重要的心理暗示,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就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同时,少批评指责,特别是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在多表扬肯定的时候,也不浮夸、过分。

第四,父母最重要的标签。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孩子也会在心里给我们贴上标签?你在孩子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完全可以从这个“标签”中反映出来。如果孩子真心认为你是勤劳的,那他们恐怕也不会偷懒。反之,如果孩子眼里看到的你就是喜欢偷懒,那他们会勤快吗?因此,看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先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此种不良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模仿。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父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做法、精神状态、情绪,都直接影响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你在孩子身边唠叨地说一百遍,也不如你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带动孩子。同时,家长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建立完美无缺的形象,你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你的孩子就会给你贴上“勇于承认错误”的标签。

最后说一下,既然标签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不把这个武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正是处于学习、吸纳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都很在意,也希望表现出自我的价值。特别是3岁以后,父亲对孩子的评价更为重要。所以,当你贴上了一个合适的“标签”,就可以强化孩子的任何行为,甚至定型。这在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气质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