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小修改

教材小修改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学伊始,拿到人教版七、八、九年级的三本教材一看,有两本教材有所修改和调整。我们来看看这两本教材修改调整的几个方面。当然,也说明原来的统编教材仍有可取之处,任何改革也是在继承中提高的。图片,其实再保留“两个教主”的图片意义并不大。“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正因为这是创新性的教材编排,自然难以避免不当之处,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修改,这是必然的。

9 教材小修改 我们须思考

开学伊始,拿到人教版七、八、九年级的三本教材一看,有两本教材有所修改和调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本教材修改调整的几个方面。

一、新增知识性讲解

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第8课《台阶》的课后增加了“说话要有中心”,这是根据原人教版统编语文第二册《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编写的。

八上第19课《生物入侵者》的课后增加了“说话要连贯”,系原人教版统编语文第二册《说话要连贯、严密》的前半部分内容。

为什么要增加这两篇知识性的讲解呢?非常明确,要重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提高!这应引起我们语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且要从说话的基本功做起!否则课改的闪光点怎么能成真正的亮点呢?当然,也说明原来的统编教材仍有可取之处,任何改革也是在继承中提高的。

二、课文抽换

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七上)有5篇: 1.把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换成《短文两篇》(小思的《蝉》和席慕蓉的《贝壳》); 2.把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换成梁衡的《夏感》; 3.在15课中删去了辛弃疾的《西江月》; 4.把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换为散文诗《荷叶母亲》; 5.从“名著导读”中删去了《爱的教育》。

这些抽换的课文里,主要是因为不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或课文的与时俱进而换,如《生命生命》,又如《山中访友》虽然文笔很好,但比较起来,《夏感》更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再如像《西江月》这样的传统篇目本身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但从文体来说,词不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删去较好。推测把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换为散文诗《荷叶母亲》是出于文体考虑吧。至于删去《爱的教育》,笔者还觉得这篇保留为好,因为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都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更何况,我们的教材应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名著导读呢!

八上有2篇: 1.把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换为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从教学实际来说,《你一定会听见的》虽然文采不错,但放在有关科技说明文单元确实不妥,而《落日的幻觉》则更为恰当; 2.把陆游的《游山西村》换成了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虽然陆游的《游山西村》是经典的名篇,但换成另外的作品未尝不可。

总之,把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课文抽换成适合的更利教学,适当把一些多年的传统篇目换成较新一点的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就要在研究这些抽换后的新篇目中进行求实的教学而提高。

三、删改调整

主要体现在两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方面。

七上的《探索月球奥秘》的“参考资料”部分,原为7个小标题,现删去了“月球的几大谜团、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月球外星文明传说”这3个小标题的内容。

七上《追寻人类起源》删去了原教材中的“它们的骨子里是兄弟吗?”图片,其实再保留“两个教主”的图片意义并不大。

八上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主体部分原为4个小标题,现删去了“古今战争知多少”的内容,保留了其他3个小标题的内容。推测删去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古今战争知多少”的三项活动,考虑到不少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和学生不便或者不适合开展,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的难度较大。“参考资料”部分原为6个小标题,现删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未来战场七大尖端武器”的内容,保留了其他4个小标题的内容。推测删去的主要原因是这两项内容不很适合初中生。同时将“军事成语举例”和“战争名言举例”这两个内容提到前面,而把“安妮和她的日记”放到最后,这可能是考虑到阅读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问题而排列。

八上的《说不尽的桥》,主体部分原为4个小标题,现删去了“桥梁大观”的内容,保留了其他3个小标题的内容。推测删去的主要原因是“桥梁大观”这部分的内容较空泛,要求给特色桥建立小档案不便多数学生操作。在删去的同时将“思考、调查与研究”和“我是桥梁设计师”作了调整,因为思考性的活动宜在后面,这更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参考资料”部分只是删去了“北京玉蜓桥”的图片,推测是不会因前面内容的调整而不便排版,其实紧挨着的128页还有三分之一的空白版面,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类桥梁,不宜删去。

八上的《莲文化的魅力》,主体部分原为4个小标题,现删去了“编一首《采莲曲》”的内容,保留了其他3个小标题的内容。确实,要求八年级的学生编《采莲曲》实在有难度,应该删去。在“对莲的科学探究”中,原教材为5个内容,现删去了“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和“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这两个内容,这不很适合初中生探究而删去。“参考资料”部分原为4个小标题,现删去了“由莲而来的一项科技发明”,保留了其他3个小标题的内容,也借此纠正了原教材在这儿误把“四”重复为“三”的明显失误。在“莲文化探胜”和“莲文化举例”中都删去了有关“佛教与莲花”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因为初中生来研究这个内容显然不当。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正因为这是创新性的教材编排,自然难以避免不当之处,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修改,这是必然的。从以上调整修改来看,主要是删去了难度较大或者不很适合所有的学校和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和探究的内容,这样,更能让我们的广大老师和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下开展“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提高。

四、“读一读,写一写”的删改和注释的增加

七上的《紫藤萝瀑布》的“读一读,写一写”删去了“嚷、舱、发端、笼罩”等9个词语。七上的《人生寓言》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删去了“慷慨、撤销、折磨”3个词语。

以上删去的词语多数属于较简单的,或者说可能应该属于小学生掌握的,这样可适当减轻学生负担,但像“慷慨、撤销”这类容易出错的词语不宜删去。

七上的《故宫博物院》增加了“元旦”这个注释(见教材112页),这个词在课文中是指“农历年的第一天”,不加注释容易与社会广泛意思相混,补得好。

八上的“课外古诗背诵”的《野望》的“采薇”一词的注释中,把前面的“薇是一种植物”调整到历史史实介绍后,这更符合阅读思维,逻辑性更强。

八上《台阶》的“尴尬”一词的注释中,在注音中纠正了以前没加隔音符号的错误。可见编者非常细心才发现了这个小小的错误,足见编者的严谨,这更值得广大语文工作者发扬光大。

五、图文排版调整

从文字上说,并无修改,只是因排版而使版面有所改变而已,但也反映出编者在提高课本质量上下了功夫。例如七上的彩图调整,也许只是为了印刷的方便。又如23课《核舟记》的第二面因往下页(174页)移了一行后,自然依次有所改变。再如5课和28课都属于这种情况。

虽然这些排版方面的调整,对文字上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但从印刷排版的质量提高来说,这足见编者对广大学生的责任心之强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修改和调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总的说来,加强语文课改教材的建设,这是教材的编者和广大语文工作者和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都应投身于其中,这更是对课程改革的责任之所在。

1.语文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修改中提高。课改一定要用好教材,但若教材本身有错误或问题,语文教师不能以为教材说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更不能盲目地一概“以书为证”,若发现语文教材确实有错,通过确认后,可以指导学生在辨识的前提下提高。其实,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研究而确认教材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原人教版八上《台阶》的“尴尬”一词的注释中,注音为“ɡānɡà”(见课本71页)应用隔音符号。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提高认真读书的水平,不再迷信书本。其实就是这通过了修订的教材也未必绝对没有问题,如八上《背影》的“蹒跚”注音为“pɑnshān”(课本62页)显然应改为“pánshān”。又如人教版八下《端午的鸭蛋》中“用酒和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个句子中的“王”应加引号,不说其他,就以同一篇课文的下文中的“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的“一笔虎”所加的引号不是相同的吗?再如现行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汉语词类表》中代词的定义为“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而现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词的分类简表》中代词的定义为“指代人或事物名称、动作、性质姿态或数量”。稍微一比较,不难看出,前者的“和”应为“或”,因为多数代词不可能既代人又代事物。像这些较明显的问题,我们的语文工作者应该大胆地认真地研究,这才可能让我们的教材精益求精。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在研读教材中发现问题,更能促进我们钻研教材和提高辨识能力。关键是,在大家的努力后,教材的质量会更高。

2.广大语文工作者要积极向编者提建议。若我们发现且确认教材有错或者有问题后,应该大胆地、及时地向编者提出来,并就教学实践不断向编者提出建议,这样会促进教材的质量不断提高,比如笔者就曾向编者建议,人教版在知识性的语法修辞方面,在训练方面太弱化了,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落实,当时听建议的编辑是认可的,当然,要修改教材的某一个问题,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做到的,但只要通过不断努力,只要是恰当的建议,迟早会得到认可的。又如教材的“读一读,写一写”为学生的积累提供了方便,若能增加一个“用一用”则更好。

3.语文教材编者要不断吸收意见和建议。这一点,人教版教材《后记》中明确表述为“并感谢对这套教材提出修改意见、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所有专家、学者和教师”,这不正说明,我们的教材正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提高的吗?那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广大语文工作者向编者提出恰当的建议和意见,编者一定会认真听取和接受的。也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语文教材才会不断提高,成为语文教学之本。(原载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