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改的方法

修改的方法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修改的方法文章的修改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别的,但是一些修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诵读法的优点是利用语感来修改文章,通过平时说话的习惯以及朗读时的语感来发现文字上的不当之处。通过求助他人,可以发现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转引自《论学习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页。

第三节 修改的方法

文章的修改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别的,但是一些修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诵读法

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光看不容易发现,但一诵读就读出来了。诵读法的优点是利用语感来修改文章,通过平时说话的习惯以及朗读时的语感来发现文字上的不当之处。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糊的语句,就可能有语病。清人何绍基认为:“自家作诗,必须高声读之。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起来,篇终不混茫读不了结。”老舍说:“文章写完之后,可以念给别人听听。念一念,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才可以一一修改,文章叫人念着舒服顺口,要花很多心思和工夫。”这是很有效的修改方法。

二、冷却法

冷改法,就是初稿完成后,放上一段时间再修改的方法。人们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后,相隔时间越短,重复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人脑思维的滞后性。只有把稿子搁上一段时间,作者换一种情绪,换一种思维方式,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容易发现不完善、不妥当之处。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当其甫作就时,疵病亦不能自已,惟过数月始能知之。……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研媸了然于心,改之自易。”(13)现代作家中也有不少人谈过这方面的经验,鲁迅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14)这些理论及经验在实践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求助法

写作者总是偏爱自己的文章,正所谓“敝帚自珍”,不容易觉察文章中的毛病,舍不得忍痛割爱。通过求助他人,可以发现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白居易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裁,或失于繁多。……必待交友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他人的意见可能与作者的感觉相左,但若虚心听取,用心体会,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修改的着手点。

四、商讨法

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章,初稿完成后,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共同讨论,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再汇集整理大家的看法,并进行必要的修改。通过集体的力量,将文章修改得更全面、深透和精辟。

【思考与练习】

下文的主题与材料相悖。请根据材料更改一个合适的主题,或者根据主题改换两个合适的材料。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也。”这说明有志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志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志,生活就有了目标,前进就有了动力。

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由于年轻时便立下了走访三山五岳的宏愿,所以在后来的考察旅行中尽管多次遇险,几丧生命,但是他,始终没有畏惧,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的舅舅吴友仁,年轻时就立下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宏愿,可是多次被当做“白专典型”批判。没有实验室,他自己省吃俭用买来实验用品在家搞实验,也被禁止了;没有参考资料,他写信向国外有关的研究单位索要,被当做“里通外国”而遭到监禁,最后壮志未酬,含恨而死。

以上例子说明,一个人只有立下壮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并取得非凡的成就。

【注释】

(1)转引自刘锡庆、朱金顺:《写作通论》,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2)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第121页。

(3)秦牧:《一个报告文学作者谈报告文学》,见《长江文艺》,1978年6月。

(4)路遥:《小说创作答问》,见《当代作家谈创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

(5)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6)恩格斯:《凯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7)唐弢:《理乱麻》,见《创作漫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28页。

(8)陈建功:《栾菊杰是一把火炬》,见《北京晚报》2008年8月10日。

(9)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3页。

(10)《苏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11)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16页。

(1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3页。

(13)转引自《论学习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页。

(14)转引自《论学习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