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侵犯孩子的人际界线

侵犯孩子的人际界线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孩子落在M型的哪一端,造成人缘不好或是交友困难的症结点,往往是人际界线出了问题。人际界线分成三大类,有形的有身体、所有权,无形的是心理层面,牵涉到自尊方面。这些行为,往往代表孩子对人际界线没有概念,也可能是源于亲子关系中,爸妈的“教导”。

26 侵犯孩子的人际界线

玮玮是大人眼中懂事的好孩子,爸妈交代的事情,都会照着做,从来不需要爸妈操心,不但会照顾弟弟,也会自动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但是,等到玮玮进了幼儿园,老师发现她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要,常常玩具玩到一半,被别的孩子拿走,只会再换别的玩具玩,被同学欺负时,也只会默默忍耐,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迦纳教授,将“人际智能”定义为:“对人的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较具敏感性,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他们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活动,较愿意找别人帮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在人群中才感到舒服自在。他们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

拥有人际智能,让孩子能够觉察他人的情绪、喜欢团体合作,可以在社会中愉快地生活,并发展自我的能力,或许可以简单说是“交朋友的能力”。交朋友的能力,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比方说同样智商的两个孩子,拥有良好社交技巧的那一个,学习表现会比社交技巧不好的孩子更好,自信程度和快乐程度也会比较高。

随着社会的改变,当网络发明让“全球化世界”成为货真价实的描述,这一个时代孩子的交友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当孩子们面对广阔未知的网络,结交全世界的朋友时,交朋友的能力,将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能力。

知名作家侯文咏在接受杂志专访时谈道,跟别人“连接”的能力,就是孩子面对未来的关键。要好好表达自己,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别人在想什么、有什么企图,然后找到最合适的人来协助自己。

亲子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基调

亲子关系是孩子生活中最初、也最重要的关系,建立起孩子人际关系的基调。健康的亲子关系,能够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协助孩子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拥有足够的信心,而爸爸妈妈如何对待孩子,也影响孩子对待他人的方法。

关注人际关系对孩子影响的友缘基金会,针对初中小学生举办无数次人际成长营,在营队中用简明易懂的“人际界线”概念,协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踩线”行为,进而改变交朋友的坏习惯,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

友缘基金会观察到,参加人际关系营的孩子,如果人际技巧有困难,多半会呈现M型,也就是“高度自我、过分自信、挫折容忍力低”与“内向、退缩、不善表达”的两种极端。无论孩子落在M型的哪一端,造成人缘不好或是交友困难的症结点,往往是人际界线出了问题。

人际界线分成三大类,有形的有身体、所有权,无形的是心理层面,牵涉到自尊方面。孩子交朋友常见的踩线行为,比如:常会一边说“借我”,然后不等别人同意,就直接拿走;或是用黏在别人身上、用力打人的方式来表远自己的喜欢;用负面语言来嘲笑别人,以为这只是“开个玩笑”……这些行为,往往代表孩子对人际界线没有概念,也可能是源于亲子关系中,爸妈的“教导”。

“有一次,营队中有个孩子,只要看到别的孩子哭,就非常生气,但那个孩子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了解以后才发现,因为在家里,如果他的弟弟哭,他就倒霉,爸爸妈妈就觉得‘哥哥惹了他’。”这是友缘基金会詹纯玲老师在营队中的经历,她提到:“亲子间的互动关系,会影响孩子在外和别人相处的情形,让孩子看到某个情境,就特别有情绪!”

但是,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往往让爸妈认为可以主宰孩子的身体与人生,新闻中不乏绝望的爸妈带着孩子自杀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往往反映出许多亲子关系中,缺乏“人际界线”的现实,因而产生“你是我的,我可以决定你的一切,包括最可贵的生命!”这样的迷信。

每个孩子,都通过生命中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来学习与他人互动,如果爸爸妈妈不尊重孩子的人际界线,常常在生活与教育跨越孩子的界线,将来孩子在交友时,也很自然会做出“踩线”行为,无法顺利和别人交朋友。

身体、所有权、心理,你踩线了吗?

为什么爸妈会在教育孩子时做出踩线行为呢?这是因为对孩子身心的关注与担心,常常让爸妈在像是吃饭、睡午觉等这些关系孩子健康的生活小事,规定孩子一定要吃多少,或是硬要孩子睡午觉,但这样往往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身体感受,侵犯了孩子的身体权。

这不代表爸妈不能替孩子着想,协助孩子作出适合的选择,而是爸妈应该先弄清楚“是父母自己的焦虑,还是孩子真的需要被提醒”。

爸妈应该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看到睡午觉对身体好、或是看孩子瘦巴巴的,就以自己的主观、过去经验来认定,强迫孩子一定要睡或吃,应该尊重孩子是个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身体感受,和孩子认真地讨论,比方说,你还不饿吗?还是饿了可是很想玩?……过程中,孩子也在练习感受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只是命令孩子,亲子之间就会丧失很多了解对方的机会,甚至造成孩子的阳奉阴违,或是故意和大人唱反调。

还有所有权的踩线行为,比方说:有些爸妈会觉得“反正这个玩具,你都没有在玩”、“你长大了,玩具送给别人也没关系”、“孩子要学习分享”,因此强迫孩子一定要把玩具送给别人玩。但对孩子来说,虽然玩具是爸妈花钱买的,可是他对这个玩具有感情、玩具的所有权是属于孩子的。爸妈的这种行为,其实就踩到孩子的“所有权”界线。

踩线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有几个现象发生:当爸妈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孩子到了外面,可能也不尊重所有权的界线,心想“反正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无所谓啦!”;有的孩子,在家中为了想讨好爸妈,尽量去迎合爸妈,到了外面以后,他就变成一个很霸权的孩子;或是相反的,习惯委曲自己、没办法维护自己权利的孩子,他可能尽量不跟别人相处,若是遇到校园霸凌事件,更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

心理界线的踩线,像是爸妈习惯替孩子作决定,让孩子没机会自己作决定,也不知道怎么做。当学校中遇到小组讨论,需要作选择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以“不知道”、“随便”,或老半天都不回答的模式来响应,造成其他孩子的困扰。

尊重孩子的人际界线

爸妈千万别小看“人际界线”的威力!如果父母常去踩孩子的人际界线,那么孩子在外在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很多奇怪的行为,这是因为孩子对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并没有概念,不知道该怎么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爸妈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可以在社会中,跟别人好好相处,尊重别人的人。最重要的前提是,“孩子有没有被尊重到”,如果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可以很清楚知道“我要什么”、“我的权益是什么”才有可能去尊重别人。

希望让孩子从亲子关系中,体验人际界线重要性的爸妈,可以练习用“客观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传统“养不教,父(母)之过”的观念,让爸妈把孩子的发展、成就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当孩子在学校违反规则,爸妈想着“我教育失败,我做得不够好,需要加倍严格管教孩子”。这样的原因,使爸妈完全无法客观冷静,只会急着想赶快把孩子拉起来,变成揠苗助长,而无从思考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比方为什么会踢翻桌子、打同学……

亲子教育绝对没有快捷方式可走!虽然爸妈的出发点是“爱孩子、想保护孩子”,但如果太过心急,想要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立刻”解决问题,不但非常容易侵犯到孩子的界线,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只是想要规避爸妈的命令──“只要不让爸妈看到就好”,结果是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放弃爸妈对孩子的影响力。不但无法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更无法让孩子学会你想教导孩子的事情,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

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爸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把自己稳下来!”学着包容自己,学着自省而不要自责。“自责”让人不断责怪自己“我很糟糕、我不会教孩子”,这时你的心里会不舒服,压力越来越大,自然没办法好好处理孩子的问题,教育孩子的方法,会更不理想;“自省”则是脱离焦虑的情绪,把自己稳下来:反省自己刚刚在气什么?为什么会打孩子?或者是我在迁怒……了解到事情的源头,对于这样的情绪处理,要怎么办?再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先把自己稳下来以后,你才能够处理孩子的情绪,并同理孩子的心情,陪着孩子重新把事情的全貌看清楚,再一起想办法往下进展到怎么处理问题的步骤。孩子因为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往往无法跳脱自我中心,看清楚事情的症结点与别人的观点,如果你能够先同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心平气和以后,再协助孩子“看清楚”,孩子自然也有能力学习理解并处理事情的方法。

爸妈的疑惑

我的孩子很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比方说平时和弟弟玩时,会把玩具让给弟弟,甚至让弟弟把玩具抢过去;被同学欺负也不会有反应。我的孩子怎么了?

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半可能源自先天的个性,一半则可能来自后天教育的影响。建议你从日常亲子互动开始,让孩子学习表达自我。此外,还有以下两点可以遵循: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出于天性,孩子对于“我的”物品,应该有强烈主张,爸妈虽然要赞美孩子把玩具让给弟弟的友爱,同时也要提醒他,“这是你的玩具,如果你不想借给弟弟玩,可以告诉他为何不想借他!”这对姐弟俩都会是很好的学习。

给孩子专属的爱与时间

抽空安排孩子专属的互动时间,陪着孩子玩他想玩的游戏、聊聊上学发生的事情,比方当别人把玩具拿走时,感觉是什么、需要爸妈帮忙吗?……通过这样的互动,使孩子感受到爸妈对自己的爱意。这样一来,他自然会更有安全感与自信,勇敢捍卫自己的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