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历年话题作文谈高考作文备考

从历年话题作文谈高考作文备考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话题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已连续出现了六年,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宽松、开放、灵活,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让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审题较难,第一道门槛已将许多考生挡在了门外,这些考生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从历年话题作文谈高考作文备考

杨廷宝

话题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已连续出现了六年,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宽松、开放、灵活,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让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作文命题逐年成熟,因而,今后这种命题思路肯定还会延续一段时间,那么,老师和考生在高考前如何做好此类作文的复习备考呢?

一、明白特点

1999年话题作文第一次出现后,受到了考生、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关键是这种命题形式摒弃了以前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一些缺点,放开了考生的手脚,有利于考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发挥,给考生以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张扬。具体表现为:

1.降低了审题难度。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审题较难,第一道门槛已将许多考生挡在了门外,这些考生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这一关一旦出现问题,作文写得再好,分数不会很高,这样势必使一些平时写作功底好的考生吃亏,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审题难度的降低,更能体现选拔人才的公平性,更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

2.文体开放。过去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文体不是限定为记叙文就是议论文,而话题作文在这一点上完全给考生松了绑。1999年限定不能写诗歌,1999年以后逐渐开放了,考生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可以选择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原来不敢触及的散文、小说、剧本寓言故事、诗歌、说明文、应用文等,这样使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文体。

3.从思维方式上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多采用“线性思维”方式,考生的思维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而话题作文则注重“发散性思维”,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使考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话题作文然有限制因素较少,能使考生的作文呈现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写作内容宽泛,联想和想象比较丰富,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等优点,但经过几年的尝试,这类作文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1.话题放宽是好事,但一旦放得过宽就会给考生及有些老师投机的机会,考前准备好现成的作文,在考场上改头换面或抄袭他人的作品,于是出现了不少的宿构作文或抄袭作文,以2000年全国试卷最为典型。话题放得过宽,考生写得范围过广也给老师的阅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阅卷老师难以用同一个标准、从同一个角度去评判、衡量,造成了试卷给分的不公正性。

2.文体开放确实有利于考生,但由于什么文体都符合要求,所以有些老师从高一开始在教学中让学生只学写一种文体,以不变应万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出现畸形发展现象。这一做法不但违背了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大方针,而且直接危害到了考生在大学期间的正常学习,甚至一生。学文科的大学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议论文,理科生写不出最基本的实验报告,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了。

二、关注变化

针对话题作文目前出现的种种弊端,有关人士明显地认识到了,且在高考出题时逐步改进。主要表现为:

话题方面既保持“开放”,又给予“限制”,将“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起来。文体仍坚持开放,但由“话题”的变化对文体进行了一定的导向变动,试图纠正文体选择方面出现的偏差,近六年的考题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两个话题为中学生提供了活跃思想,且放开思维的全新思路。这在高考作文的转型期是必要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这两个作文题目都存在相对的弊端,即离中学生的生活远了一些,且话题范围极广,出现了许多宿构作文。

——2001年的“诚信”与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努力克服前两年作文题目的弊端,话题回归到了现实,命题内容继续关注社会生活,关注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在开放中有了限制,这样使考生既有话可说,又不致东拉西扯,阅卷老师也相对减少了阅卷上的困难。但这两年的命题明显的弊端是过分强调传统的“道”,目的是让考生“以文载道”,这样在限制话题的同时也限制了考生的创新能力,使很多具有创新能力或创新可能的考生很难自由的驰骋,且这两个话题本身就是“荒诞的选择”。2001年的话题,考生在七个“背囊”中,不但不能丢弃“诚信”,而且只能选择“诚信”,话题虽然没有明示主题,但是暗含了价值取向,考生立意的自由丧失了,只能一边倒肯定诚信、选择诚信、赞颂诚信。这一年的作文,考生凡是“丢弃”了诚信,基本上都丢弃了分数。2002年的作文题目更难为了考生,“在冰天雪地里,自己的腿已经迈不开了”,还要选择救一个人还是救两个人还是舍己救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考生只能“毅然”违心地选择了救人,作出了“利他性”的选择,这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两年的题目虽配合了公民道德教育建设,但由于材料本身经不起推敲,学生的作文诚信度自然就弱了。

——2003、2004年的作文又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改进,从只重视道德的选择转变为重视考生的思辨能力,凸显考查学生的智慧能力。与前几年的题目相比又有新的突破:从话题本身看由单一走向了多元。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两年的话题都存在多种关系。

2003年话题有:

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亲疏不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与认知的联系是发展的,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或有或无,或深或浅的状态。

2004年我省考卷有:

由自己看到别人。

由别人看到自己。

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

既要看到别人又要看到自己。

如果仔细分析还可以分为许多小类。

相对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不可抛”“心灵选择高尚”等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来说,2003、2004年的话题明显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需要考生分析命题的多义性,多元地获取某种价值取向,使考生在限制中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想说且能说出的话。

还有,2003、2004年的话题给予了明显的文体导向,尤其是2003年的话题给一些想着只凭一种文体就能“打遍天下”的老师和考生以警醒,给不重视议论文学习与写作的考生敲响了警钟。

三、以后的命题趋向

回顾前几年话题作文走过的历程,2003、2004年的作文虽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但相对更加成熟,在“限制”中给考生以自由的选择,更加有利于考生的发挥,更能突出“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思想。尊重人格,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考生的个性差异。考题能给考生营造出相对和谐、民主、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展示与张扬,使考生说自己所想说,发自己所想发,抒自己所想抒,议自己所想议,不会违心地在作文里说一些大话、假话、空话、套话。从这个角度说,后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仍会注重考生发展个性、鼓励创新,这一命题思想会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仍需重视这种文体。

四、应对策略

1.注重审题。无论是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要把审题放在第一位,话题作文也是如此。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但绝不等于不要审题,放开考生的手脚,绝不是考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优秀的考题都是将“开放性”与“限制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审题,考生一定要明白审题是高考作文中必考的一个方面。结合话题作文的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如1999年材料中说“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这些句子表明考生所写的内容必须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记忆移植;2000年材料的话题就“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而提问的,得出的结论是“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命题人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即由于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多种多样;2001年应抓住材料中“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2002年应抓住“心灵深出翻江倒海之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2003年应抓住“智子疑邻”的正误。2004年我省考卷应抓住“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正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而思考。

审提示语。如2000年考题的提示语“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示例很多”。这一提示语,既是对材料的诠释,又是对考生的提示。2002年“每个人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那时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提示考生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事,要突出“心灵”。2003年“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提示考生可以进行多元化思维。

审要求。包括“范围”的限定,对文体、字数、题目等的要求,都是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的。

2.选定文体。话题作文放宽了文体,但绝不等于不要文体。近几年,有些考生有些误解,以为放宽文体就等于不要文体了,于是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些不是文体的“新”文体——“四不像”。放宽文体指的是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文体,但一旦选定后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能写成“杂文”。考生如何选择文体,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进行选择。如果材料涉及的内容需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忆表现出来,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较多时,一般选用记叙类的文体;如果材料涉及的内容需通过自己发表看法表现出来,思辨性较强,一般选用议论类的文体;如果材料涉及的内容需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功用等一般选用说明类的文体。当然,还可以选用其他类。二是根据考生的特长。材料涉及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话题作文对文体放得非常宽,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特长去选择。如果自己擅长形象思维,善于记叙、描写、编故事等可选择记叙文、散文、小说、童话故事、甚至诗歌等;如果自己擅长抽象思维,善于发表看法、议论,思辨能力较强,可选择议论文。当然,最好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既抓住材料特点,又能展示自己的长处。

3.注意创新。近几年,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点不但贯穿在平时的各科教学中,更体现在高考试卷中,近几年的优秀拔尖作文没有不在这方面取胜的。古人曾讲“文章最忌随人后”,考生的文章尽量要“见别人之未见,发别人之未发”,这种创新包括立意、拟题、选材、构思、语言等各方面。

4.注意生活积累,关注社会生活。高考作文考题虽不直接触及社会热点,但与社会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回顾近几年的话题选择无不如此,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与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与中学教育改革相呼应;2001年的“诚信”与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与国家提倡的德育教育、“以德治国”有关;2003年“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与社会上的“唯亲是用”“唯‘情’是用”的不良风气盛行有关;2004年宁夏考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与社会上的某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有关。所以,考生要从生活中积累,关注社会生活。2003、2004年的作文题目尽管要求考生们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去思考,但它最终是回归到生活中的。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与理解,就会发现类似“宋国富人”的,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的故事时时、处处都发生着。但如果考生平时不注意关注社会,每天只生活在校园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中,心中不装生活,考试时就难以“唯有源头活水来”。因而,考生应学会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做个有心人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这样,就不愁只有800字的作文无话可说了。

5.化大为小,写出积极面。话题作文的范围相当宽,但考生在成文时不能随着话题走,话题有多大,考生不能把作文也跟着写多大。考生如能抓住恰当的切入点,以小见大,不但避免了信马由缰、言不及义、人云亦云之嫌,而且能从容下笔,写出见解独到、主题深刻的作品。另外,考生在作文里应尽量展示社会及人生中美好的一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学生虽对社会及人生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深度还不够,所以有时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谈到社会时总是写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写社会中不良的、消极的方面,甚至写到个人时也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社会中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我们应看到其主旋律,在自己的作文里应表现出积极、健康的主题,应弘扬正气,展示社会、人生中美好的一面,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些考生对“四项基本原则”“台湾问题”表现出含糊、暧昧的观点,这些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6.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功力。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考生读了十几年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可展示的方面。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将自己平时的积累,独到的见解,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才华展示给阅卷老师,比如,自己对读过的文章的理解,所记的名言警句以及典章故事都可适时的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当然,话题作文毕竟已走过了六年的历程,考生在充分做好这类作文应试的同时,不能忽视今年高考作文可能出现的“变数”。如漫画形式,2004年福建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条件作文等,也不排除作文出题形式的进一步回收,如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但不管怎么变,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所开创的开放考生思维,尽情展示考生写作功力的这一大方向绝不会倒退,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的背景之下。

总之,写好一篇作文虽非一日之功,但考生如能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少犯错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